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

羅伯特提出的社會心理現象
馬太效應,一種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廣泛應用于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領域。聖經《新約·馬太福音》裡有一則寓言: “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表面看起來“馬太效應”與“平衡之道”相悖,與“二八定則”類似,但是實則它隻不過是“平衡之道”的一極。馬太效應是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們常用的術語,它反映着富的更富、窮的更窮 ,一種兩極分化的社會現象。
    中文名:馬太效應 外文名: 别名: 英文名:Matthew Effect 來源:《新約·馬太福音》 提出者:羅伯特·莫頓 提出時間:1968 應用學科:經濟學 社會心理學 适用領域範圍:經濟 社會 壟斷 股市 基本信息:多者愈多,少者愈少 利與弊:鼓勵積極進取 導緻社會不和諧

來源

馬太效應的名字來自于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

《聖經》中“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由這麼幾句話:“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1968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莫頓用這句話概括了一種社會心理現象:“對已有相當聲譽的科學家作出的科學貢獻給予的榮譽越來越多,而對那些未出名的科學家則不承認他們的成績。”莫頓将這種社會心理現象命名為“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揭示了一個不斷增長個人和企業資源的需求原理,關系到個人的成功和生活幸福,因此它是影響企業發展和個人成功的一個重要法則。

社會現象

“馬太效應”在社會中廣泛存在,以經濟領域為例,國際上關于地區之間發展趨勢主要存在着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是新古典增長理論的“趨同假說”。該假說認為,由于資本的報酬遞減規律,當發達地區出現資本報酬遞減時,資本就會流向還未出現報酬遞減的欠發達地區,其結果是發達地區的增長速度減慢,而欠發達地區的增速加快,最終導緻兩類地區發達程度的趨同。

另一種觀點是,當同時考慮到制度、人力資源等因素時,往往會出現另外一種結果,即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之間呈現“發展趨異”的“馬太效應”。又如,人才危機将是一個世界現象,人才占有上的“馬太效應”将更加顯現:占有人才越多的地方,對人才越有吸引力;反過來,被認可的人才越稀缺。此外,在科學、學術研究中也存在“馬太效應”,研究成果越多的人往往越有名,越有名的人成果越多,最後就産生了學術權威。

應用

經濟領域

将眼光主要聚焦在CPI的上升幅度,而對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關注似有盲點。其實,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對社會經濟帶來的影響,要大于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上揚。數據顯示,近幾年在我國居民收入分配領域,馬太效應進一步顯現,對經濟的協調發展和社會的和諧進步産生一定影響。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民人均現金收入的差距由去年同期的4200元擴大到4941元,全國城鎮國有經濟單位與其他經濟類型單位平均工資的差距由去年同期的631元擴大到今年的1209元,其他經濟類型單位與集體經濟單位平均工資的差距由去年同期的3599元擴大到今年的4028元。

壟斷經濟

按照國際通行标準,基尼系數在0.2-0.3之間屬于比較平均,0.3-0.4之間為差距合理,0.4-0.5之間為差距過大,0.5以上為差距懸殊。自2000年以來,我國基尼系數連續幾年上升,已在0.4的國際警戒線徘徊。2005年,10%的城鎮最高收入戶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8773元,比上年增長13.4%,是全國平均收入的2.7倍。10%的最低收入戶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135元,比上年增長9.5%,僅為全國平均收入的29.9%。最高10%與最低10%收入戶的人均收入之比由上年的8.9倍擴大到9.2倍,差距呈擴大态勢。在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同時,不同收入等級人群之間的流動性在下降。低收入人群進入高收入組、高收入人群淪為低收入組的可能性越來越小。收入分配格局越來越固化,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增長更為困難。2000-2005年,城鎮收入水平最低的20%人群的年均收入增長率為5%;而收入水平最高的20%人群的年均收入增長率為15%。收入差距的動态演化格局不利于低收入者。

當前,壟斷行業工資收入水平過高問題依然存在,與其他行業職工工資收入差距仍有擴大趨勢。2000年最高行業人均工資水平是最低行業的2.63倍,而到了2005年擴大到4.88倍,而且絕對差距也從8436元擴大到32249元。必須清醒地看到,收入差距還呈逐漸拉大的趨勢,我們有必要對居民收入差距擴大所導緻的一系列問題保持警惕。消費差距的擴大既有曆史發展和資源制約等客觀因素的影響,也有經濟增長快慢等因素的影響。因此,縮小消費差距的任務仍十分艱巨,需要堅持不懈地努力,對此必須有足夠的思想準備。收入差距的拉大,必然會帶來不少負效應。尤其是作為一個低收入的發展中國家,收入差距的過度拉大,會降低居民的消費傾向。居民消費傾向呈下降趨勢,如2006年城鎮

居民10%最高收入戶平均消費傾向由2000年的72%下降到2006年的67.1%,分别低于全國城鎮居民平均水平7.6和6.9個百分點。

由收入差距形成的社會不公問題是影響社會安定的一個重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馬太效應”,這與我們要建設的和諧社會是不相容的。收入的過分懸殊,會對社會凝聚力、民族凝聚力帶來一定影響。對于收入分配失衡問題,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決,将對構建和諧社會産生不利影響,須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關注,政府應進一步加大收入分配政策調控力度,使居民收入差距控制在較為合理的範圍。

一部分壟斷行業工資水平過高、工資增長過快已成為社會關注的一個突出問題。解決壟斷行業收入差距問題,一方面要通過采取措施促進非壟斷行業的企業職工工資收入逐步提高;另一方面要對壟斷行業的高收入采取措施,加以有效調控。要調整國家和企業的分配關系,建立和完善對壟斷企業的特别收益金制度和上繳利潤制度。必須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效率優先、注重公平,實現共同富裕,建立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适應的公平合理的分配機制,“十一五”期間,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規範個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緩解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一是要充分發揮政府在調節收入分配上的有效功能,提高政府為民服務意識,發揮稅收和轉移支付兩種手段的作用,稅收的主要對象是高收入群體,轉移支付的主要對象是低收入群體。政府通過這兩個手段進行收入再分配,發揮縮小收入差距的功能,起到“抽肥補瘦”的作用。二是加強法制建設,健全和完善市場體系,促進收入分配公正。三是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維護低收入群體的合法權益。四是積極推進調節收入的社會第三次分配,進一步動用社會力量促進社會和諧高效發展。改變收入分配的結構是一個比較漫長和長期的過程。因為收入分配的改革是一個利益的調整,可能會觸痛很多人既有的利益,所以在實際的操作過程當中,還有很多新的矛盾和利益分析的協商、對話和最後的妥協,這都是可能發生的。所以說不可能是一個很快的過程。從長期看,居民收入差距将是一個逐漸縮小的過程。

尤其要密切關注經濟快速增長階段和社會轉型時期,居民的社會心态的變化。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居民生活必需品尤其是食品的價格大幅度上漲,直接影響了低收入群體的生活。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将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他們對社會的态度和信心。在快速變化和轉型時期,要特别注意對民衆滿意度、信心指數、價值觀變化、行為取向的監測和研究,并做好相應的工作。

股市變動

股票價格水平的升降與股市的增量資金數額(新入市或出市資金)和存量資金的周轉速度成正相關關系,與股市的增量股票數額(新上市或離市股票)和存量股票的周轉速度成負相關關系。市場資金的增加和周轉速度的加快表現為需求的擴張,市場股票的增加和周轉速度的加快表現為供給的擴張。

同普通商品市場一樣,在同一價格變動的調節下,股票市場的需求與供給呈逆向或不對稱性變動。同普通商品市場相反,股票市場的價格機制對需求和供給都具有一種正反饋性的激勵功能。這種價格正反饋機制總是強化着供給與需求的逆向變動趨勢,從而拉大或維持着供求不平衡關系。因此,在股票市場上,價格的上升會推動價格的上升;相反,價格的下跌則會導緻價格的進一步下跌。換言之,股票市場的内在機制以一種特殊的馬太效應方式表現出來,它直接導緻了股票價格背離基本價值而大升深跌、暴升暴跌。

由于馬太效應及股價的超常漲跌是股票市場内在運作規則的結果,因而它也就成為股票市場的必然的、常規性的運作形式。股票市場必然有投機、必然超常動蕩,因而股票市場永遠是一個可以博取差價的場所。

股市在經曆了一輪或強或弱的馬太式不平衡循環後,可能會進入另一個反向馬太循環過程,也可能進入暫時平衡狀态。使一輪馬太循環中止的原因,如果是價格升漲的中止,通常是因為後續資金量枯竭、高價位所形成的高市場風險、突發利空消息刺激和累積獲利籌碼過多等等;如果是價格下跌的中止,則多是因為價位進入投資價值區域、突發利多消息刺激、累積套牢籌碼過多過深等等。

化學領域

在有機化學的加成反應中往往存在着馬太效應。如果原基團上已含有所要加成的基團,則所要加成的基團加在這個已含有所要加成基團的概率更大。俗稱“紮堆定理”。比如HCl加成到CH2=CHCl上,産品有兩種,即CH3-CHCl2、 CH2Cl-CH2Cl。而前一種産品的産率要比後一種産品的産率高很多。這就是馬太效應的一種體現。

社會領域

許多殘疾人就不了業,上不了學,上學和受教育對一般的孩子來說隻不過是義務,必須接受的義務,可對許多殘疾的孩子來說是夢想,而不是義務,先殘疾,再失學,然後失業,最後失去生存能力,這就是最明顯的馬太效應。也是最殘酷的馬太效應。因為在21世紀,信息化社會,競争強烈的社會,一個人如果不接受任何的教育,必然成為社會的廢人,更何況身體條件很差的人,可想而知。以海南為例,全省15歲以上殘疾人文盲人口有22.86萬人,文盲率為46.27%。

筆者認為殘疾人入學難不隻是教育資源緊張和經費緊張的問題,還有就是普通學校無障礙建設的問題,家長的思想問題,如果家長思想問題和無障礙建設問題不解決,無論再多經費投入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殘疾人教育的,因為有些家長怕丢人等原因,他們情願把孩子放在家裡,不想讓孩子出去外面見人,更不想讓孩子上學。由于普通學校很少考慮到殘疾學生,沒有無障礙設計,比如專用樓梯等,因此造成了一些肢體殘疾的孩子上不了學,肢體殘疾的孩子是無法進特殊學校的。殘疾人需要适應社會,社會也要适應殘疾人。

品牌的營銷創新啟示

随着經濟全球化和我國加入WTO之後,國内企業品牌資本的構建日益迫切,企業積聚絕對優勢的品牌資本,創造持續的價值,推動整合的市場資源,形成有形和無形的巨大财富效應,對于企業來說将會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争中立于不敗之地。

積聚品牌資本是順應企業占領市場最高點的現實需求。品牌資本是全球市場消費革命的源動力,不僅涉及到生活領域,而且也涉及經濟金融領域。人們在追求生活品牌的同時,對金融也必然有品牌的要求。國内的企業如果不培育自己的品牌,将來就難以滿足這些日益高新化的需求。

積聚品牌資本是持續創造價值的核心要求。沒有價值的品牌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品牌隻有具有無形資産價值所具有的特性如制訂标準和擁有核心的技術,品牌隻有具備向有形資産可轉化的價值,品牌隻有與資本進行有機的對接,形成絕對的品牌資本優勢才能為企業提供源源不斷的财富源泉。

積聚品牌資本是整合營銷、創造财富的必由之路。品牌是需要營銷的,營銷可以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品牌的形成和确立是一個從認識到認知再到認可的過程,最後達到認同的目的。整合市場資源可以在更大範圍内營銷品牌,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品牌資本外在的表現形式為可量化的價值,品牌資本的内在表現形式為消費者心中的接受程度和評判标準。

教育領域

教育中的馬太效應主要可從這麼幾個方面來看:

其一,越是教授、專家,得到的科研經費多,社會兼職越多,各種名目的評獎似乎就是為他們設立的。在科研領域存在這樣一種怪現象:科研經費的使用基本被壟斷,從立項、評選、經費分配基本由少數專家控制。盡管某些項目從立題到完成與一些專家沒任何關系,但是,無論立項書還是最終成果也必須将某些知名專家的大名冠于首位。這樣一來,一般學者的勞動果實都成了專家的“成果”,使少數專家成了科研寡頭。據說,某市級教育科研項目基本都是幾位知名評委瓜分。

馬太效應”的出現實質是社會強勢群體對于社會弱勢群體平等的教育權的掠奪,必将加速社會财富與權力的兩極分化,加劇社會矛盾,最終會引起社會的振蕩;它造成了局部的繁榮,卻扼殺了作為整體的教育的生命,就像癌細胞的過度繁殖必将危及到作為整體的人的生命,而人生命的喪失卻又使癌細胞失去了生存的基礎,最後也必與個體的生命一起消失,連局部的繁榮都将不可得。

在學校教育中,“馬太效應”的作用是消極的。例如,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學校領導稱贊他,班主任更是經常表揚,回到家中也倍受寵愛,如此優越的成長環境,帶給他的也不都是歡樂。學生們給他的是這樣的“優待”,風言風語聲聲:“老師就想着他一個,什麼好處都是他的。”“老師就誇他能力強,經常出風頭,能力能不強嗎?他有缺點,但老師還要護着他。”“什麼三好學生,優秀團員和幹部,都是他得的,老師就是戴着有色眼鏡看人。”等等。這類事情在學校并不鮮見,如果不注意這種“馬太效應”,那就必然造成隻重視和培養少數拔尖學生,忽視和放棄大多數學生,形成少數和多數的隔膜、分化、對立。所以有經驗的老師往往這樣說:要偏愛差生,發掘他們身上的閃光點。

理論缺陷

馬太效應理論的缺陷主要在于缺乏辯證思維:

1,隻看到事物發展的短期趨勢,隻反映了數量方面的變化,忽視了性質的變化,不能用于分析事物發展的長期趨勢;事實上,在客觀世界,任何事物都遵循發生-發展-成熟-衰老-滅亡的規律,沒有什麼是永遠不變的。

2,不具備普遍意義,隻是對短期趨勢理論的一種假說,難以證明普遍的真理性。比如,難以解釋在很多領域存在的“後發優勢”現象。

延伸閱讀

1968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Robert K. Merton)首次用“馬太效應”來描述這種社會心理現象。“對已有相當聲譽的科學家做出的貢獻給予的榮譽越來越多,而對于那些還沒有出名的科學家則不肯承認他們的成績。”

社會心理學家認為,“馬太效應”是個既有消極作用又有積極作用的社會心理現象。其消極作用是:名人與未出名者幹出同樣的成績,前者往往上級表揚,記者采訪,求教者和訪問者接踵而至,各種桂冠也一頂接一頂地飄來,結果往往使其中一些人因沒有清醒的自我認識和沒有理智态度而居功自傲,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跟頭;而後者則無人問津,甚至還會遭受非難和妒忌。其積極作用是:其一,可以防止社會過早地承認那些還不成熟的成果或過早地接受貌似正确的成果;其二,“馬太效應”所産生的“榮譽追加”和“榮譽終身”等現象,對無名者有巨大的吸引力,促使無名者去奮鬥,而這種奮鬥又必須有明顯超越名人過去的成果才能獲得向往的榮譽。“馬太效應”在社會中廣泛存在。

尤其是經濟領域内廣泛存在的一個現象:強者恒強,弱者恒弱,或者說,赢家通吃。以經濟領域為例,國際上關于地區之間發展趨勢主要存在着兩種不同的觀點:

一種是新古典增長理論的“趨同假說”。該假說認為,由于資本的報酬遞減規律,當發達地區出現資本報酬遞減時,資本就會流向還未出現報酬遞減的欠發達地區,其結果是發達地區的增長速度減慢,而欠發達地區的增速加快,最終導緻兩類地區發達程度的趨同。另一種觀點是,當同時考慮到制度、人力資源等因素時,往往會出現另外一種結果,即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之間的發展,常常會呈現“發展趨異”的“馬太效應”。落後地區的人才會流向發達地區,落後地區的資源會廉價流向發達地區,落後地區的制度又通常不如發達地區合理,于是循環往複,地區差異會越來越大。

而社會貧富差距,也會産生“馬太效應”。在股市樓市狂潮中,最賺的總是莊家,最賠的總是散戶。于是,不加以調節,普通大衆的金錢,就會通過這種形态聚集到少數人群手中,進一步加劇貧富分化。另外,由于富者通常會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和發展機會,而窮者則會由于經濟原因,比富者更乏發展機遇,這也會導緻富者越富,窮者越窮的“馬太效應”。對政府而言,如何在經濟發展中避免貧富差距越拉越大的馬太效應,是一個很重要的政治課題。此外,在科學、學術研究中也存在“馬太效應”,研究成果越多的人往往越有名,越有名的人成果越多,最後就産生了學術權威。

馬太效應可以歸納于:“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個方面(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産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馬太效應對于領先者來說就是一種優勢的累計,當你已經取得一定成功後,那就更容易取得更大的成功。強者總會更強,弱者反而更弱。強者随着積累優勢,将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所以你不想在任何所在的領域被打敗的話,你就要成為這一領域的領頭羊,并且不斷地擴大。當你成為領頭羊後,即便你的投資回報率相同,你也能更輕易地獲得比弱小的同行更大的收益。

馬太效應除了解釋現象外,同樣還有消極和積極影響。名人更出名,就會導緻某些名人喪失理智,居功自傲,在人生道路上跌跟頭,這是消極影響。而積極影響是,馬太效應也不斷鞭策無名者奮發,去追求和超越已有成果。劉翔奧運奪冠,一舉成名,打破了原本亞洲田徑弱者的地位;可随着成名影響,更多的期待就壓在劉翔身上,又導緻了劉翔在田徑場上時好時壞的發揮。

馬太效應告訴我們:想在某一個領域保持優勢,就必須在此領域迅速做大。再者,當目标領域有強大對手的情況下,就要另辟蹊徑,找準對手的弱項和自己的優勢。

國内風險投資

馬太效應将有助于我們理解一些公司能夠以奇快的速度增長的秘密——我們經常看到某家公司價值2億美元,而短短六個月之後它就進入了“十億美元俱樂部”。從另一個角度講,我們也應該理性的看待孵化器。根據本文所述,大多數孵化器中的公司都有類似的起點,但是最後結果大相徑庭。在很長的“孵化期”中,這種巨大差異很可能導緻不同公司間乃至企業家微妙複雜的關系。

經濟學中的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是十幾年來經濟學界經常提及的,經濟學界用它提醒決策者,要避免貧富差别過大。此術語為經濟學界所借用,反映貧者愈貧,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經濟學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現象。馬太效應揭示了一個不斷增長個人和企業資源的需求原理,關系到個人的成功和生活幸福,因此它是影響企業發展和個人成功的一個重要法則。

在教育方面的長期馬太效應被運用在心理學家Keith Stanovich的研究中,他曾廣泛做了對閱讀能力和語言殘疾的研究。Stanovich用「馬太效應」一詞,來形容早期成功獲取閱讀能力,通常會導緻作為學習者成人後的成功這一現象,而如若沒有能在頭三年或四年中獲得閱讀能力,将可能造成長期的、學習不同新技能的困難。兒童在開始閱讀方面的落後,也将增加他們與同齡人之間的差距。後來,當學生需要“從閱讀中學習”(其中,然後才學習閱讀),他們的閱讀困難會進一步造成學習大多數其他科目的問題。這樣,他們的知識和能力會逐步下降,并進一步在學業上落後,跌幅會比同齡人越發增高。

學生閱讀能力愈高,對詞彙和世界知識的增長愈快、愈多,這結果進一步提升閱讀能力,兩者良性地循環;閱讀能力愈低,對詞彙和世界知識的增長愈慢、愈少,這結果進一步妨礙閱讀能力的發展,兩者惡性地循環。於是,高閱讀能力的兒童,與低閱讀能力的兒童,在語文能力、對世界的認識等智能上的表現,差異隻會愈來愈大,貧者愈貧,富者愈富,始終無法修補。

因此,若果教師和家長對能力落後的兒童抱持觀望,期望他們的閱讀能力能随年歲增長而自然趕及,這種想法實在不切實際。

愛情中的馬太效應

跟經濟學的馬太效應不同的是,愛情中的馬太效應并不簡單地是拿情感做成本,越滾越多;而是如果處于情感的包圍中,心态就會很好,人放松,對快樂敏感,對傷害遲鈍,再加上激素作用,讓人容光煥發,這些都會更具對異性的吸引力。當然,異性的微妙的競争心理,也促進了愛情的馬太效應。所以如果沒有被愛包圍,至少要模拟被包圍的那種狀态,把心态放松,随時處于接收的狀态,像一台不斷調試的收音機,愛情就比較容易到來。

何謂品牌資本的馬太效應

品牌資本的馬太效應是指,某個行業或産業的産品或服務,品牌知名度越大,品牌的價值越高,其忠實的消費者就越多,勢必其占有的市場份額就越大。反之,某個行業或産業的産品或服務,品牌知名度越小,品牌的價值越低,其忠實的消費者就越少,勢必其占有的市場份額就越小,将導緻利潤減少,被市場淘汰,其讓位的市場将會被品牌知名度高的産品或服務代替。

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在品牌資本領域内就是普遍存在的市場現象:強者恒強,弱者恒弱,或者說,赢家通吃。

品牌資本馬太效實踐成功的案例

品牌資本的核心價值是标準和技術,衍生的價值為消費者對品牌的認可和品牌營銷系統的構建。

最高形态的資本是企業品牌價值;無形形态的資本是企業知識産權的價值;固化形态的資本是企業的機器設備和不動産。對于企業來講,一流企業出标準,二流企業出技術,三流企業出産品,四流企業出效益。

企業惟有借助航空母艦般的“品牌資本”在行業中利用制訂标準和塑造企業品牌形象,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尤其在軟件技術、電子技術等關鍵領域,核心技術更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命脈。一些科技發達國家及跨國公司仍憑借對很多領域技術标準的控制,左右着産業格局的變化。因此,企業隻有極力創新、參與制定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标準,占據品牌資本,才可能在自身領域占領技術制高點,獲得市場競争優勢。

高通、微軟、日本6C聯盟都是憑借标準制勝中國市場的典型。CDMA相關技術在高通的運作下成為其所掌握的專利和國際标準,所有生産CDMA相關通訊産品的企業都必須向高通交納CDMA的入門費和使用費,高通由此一躍成為坐擁标準、日進鬥金的跨國企業。

星巴克公司品牌資本的馬太效應創造了成功的奇迹,在華爾街,星巴克早已成為投資者心目中的安全港,過去十年間,它的股價在經曆了四次分拆之後攀升了22倍,收益之高超過了通用電氣、百事可樂、可口可樂、微軟以及IBM等大公司。是什麼創造了星巴克奇迹?将星巴克一手帶大的舒爾茨回答:“我們的最大優勢就是與合作者們相互信任,關鍵問題在于我們如何在高速發展中,保持企業價值觀和指導原則的一緻性。”

心理危害:心理環境。

責任要求

反“馬太效應”要求政府作為義務教育的責任者,承擔起在量和質兩方面為公民提供平等教育的責任和義務。在基本實現“普九”之後,則應把重點放到讓每一個學生都能享受到質量相差不大的義務教育上。為此,就必須使義務教育的學校均衡發展,不能再厚此薄彼,人為加大他們間的差距。

反“馬太效應”要求學校學生工作部門,應該從鼓勵所有受教育者,調動和促使所有學生不斷積極進取設立相應的獎項,如既要有優秀學生、優秀班幹部等獎項,同時也應該設立年度進步獎等,為後進生并具有更廣闊躍進空間的學生創造條件,這是由教育的特殊性決定的。學校的一切工作都是用來培養人、教育人、改造人的,學校的教育經費很大程度是按照學生人數平均分配的,為此經費的使用也應該面對全體學生。反“馬太效應”要求教師要對學生一視同仁,不可對好的學生過于“偏心眼”,相反,要更多地照顧後進學生,給他們以幫助和溫暖。在教育管理上,要追求“大面積豐收”,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老師的關懷,要知道,尖子學生的成長,是以學生的總體水平為基礎的。如果我們透過表層進而研究内在的東西,請試想這個問題:為什麼老師喜歡一個學生(特别是班主任),他就會得到很多的好處?基本原因有三:一是因為老師有權力(在某些方面可能是獨占),是支配者,學生沒有權力,是被支配者。二是評價的标準單一,老師(甚至隻是某一個老師)的意見就是标準。但是要知道學生的優點和缺點是多種多樣的,每個人身上都有不同的優點和缺點,如果隻是按照一個标準來判斷,難免不全面、不準确、不公正,而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會有偏好,這樣的話難免造成偏愛了。三是老師能力不足,功利心強,試想一下,老師為什麼總是偏愛少數幾個學生,這不能不說是刻意而為,這是因為功利心,進而反應出來的問題是能力不足,因為他不可能把全班所有的學生或者一部分學生都變成最好,他必然要挑自己偏愛的學生。

解決的根本方法在于什麼呢?一是建立多種評價機制,不搞單一标準。二是民主互動評價,不光老師有權,學生也要有權評價同學和老師。“三是安排輔導員專門負責學生的心理問題,負責學生的心理健康。這是一項很有專業性的工作,不是誰都能幹好的。”

總之,教師要尊重每個學生,照顧每個學生在不同情況下的自尊心,給每個學生以師愛,要樹立“手心手背都是肉”的教育觀念,擺脫“馬太效應”的誤區,以反“馬太效應”的正确教育觀,解決學生的交往冷漠的心理。

科學領域

“相對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聲名顯赫的科學家通常得到更多的聲望,即使他們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樣地,在同一個項目上,聲譽通常給予那些已經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個獎項幾乎總是授予最資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個研究生完成的。”

①把過去的成績累計起來,形成一種優勢,并影響以後的評價。

②人們傾向于引證那些對所研究的問題或領域具有影響的工作,但同時也傾向于引證那些經常可見的科學家的工作。因此,容易引證的人被更多人引證,不容易引證得更不容易引證。

③當一個人的傑出成績得到承認後,人們可能會追溯并重新評價其早期工作。

④承認和獎勵的分配有利于那些名牌機構的科學家,而那些在聲望較低、處于邊緣地區的機構裡的科學家則很難得到适當的承認。

⑤新的科學家需要逐步進入權威和名流集團之中,然後被承認。

⑥科學界分層結構中流動是單向的,科學家隻有升遷不可降格。

馬太效應在很多情況下對科學發展具有不利的影響,使得很多具有才華的科學家被壓制、埋沒。當科學家體會到社會環境對他們的壓抑,他們或者忍受痛苦繼續堅持不懈地努力,這種行為為社會所鼓勵和贊揚;或者會失去對這些目标的興趣,不再從事科學事業;或者失去通過合法途徑達到成功目标的興趣,轉而産生用越軌的方法去獲取成功的動機。如果科學組織對科學家的越軌沖動和誘惑未能加以充分的内在控制或外在控制,越軌行為便會産生。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