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粵語

香港粵語

香港流通語言
香港粵語(英文通稱:HongKongCantonese)亦稱港式粵語、香港話,為流通于香港社會的粵語,其特色是加入及融合了不少英語及其他的外來詞彙,亦有獨有口語、詞彙、俚語、俗語及粗口,以至不同行業(例如警察)的術語等。
  • 中文名:香港粵語
  • 外文名:Hong Kong Cantonese
  • 别名:
  • 别稱:港式粵語、香港話
  • 特色:加入及融合英語及其他的外來詞彙

曆史

粵語的曆史發展,自秦朝時期至現今,已經曆了約2,200多年的時間。

香港開埠前,原居民分為四大民系,即圍村人(圍頭人)、疍家人(又稱水上人)、客家人(以及畲族)和河洛人(閩南人),各族群皆有方言(即圍頭話、疍家話、客家話和閩南話),香港一詞的英語譯名“Hongkong”就是取自疍家話發音。

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後,中國大陸其他地方的人如廣州人、江門人、東莞人、潮州人、閩東人和閩南人陸續入境,各自有不同的語言,如廣州話、四邑方言、潮州話、閩東話及閩南話等,當時香港的家庭都使用不同語言或者方言。到清朝末年,土客械鬥,大批廣州以及江門平民湧進香港,使粵語(如四邑話)人口增加。

香港本為小漁港,以全港人口去計算,早期到港的人口大多數為苦力以及建築工人,而商人則占人口較少的比例,加上廣州離香港最近而人口最密集,香港的工人亦大多為廣州人。不少廣州人在香港以及廣州之間打工,廣州人是香港最大的群體,但亦有不少其他族群,族群之間很少溝通,但部份或以官話或簡單英語溝通。這種情況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已經基本定型。另外,在新界和九龍北部(新九龍)的香港圍村、農村和艇戶(疍家人),各種方言依然是當地的主要語言。

二戰後至國共内戰後的一段時期,大量人口湧入香港,其中包括數量極多的非粵語人口。但此時期移民都是以來自廣東以及福建為主,粵語以外的人口大多為閩語的人口,此時的華人資本家絕大多數是遊走在福建、香港、南洋和世界各地之間的從事商品轉口貿易的閩籍華人,其餘則是以遊走在廣東、全中國和香港的從事鴉片貿易以及華工販賣的粵籍華人為主,因為國民黨的資本大多由閩籍華人提供。

粵語亦有多種彼此不互通的方言,使得香港于1950年代變得方言紛陳。但随内地逃港潮,香港人口以每十年一百萬的速度增長[來源請求],當中又以廣州話人口最多,除了福建省外,其他省籍人口比例大大減少,為方便各民系溝通,香港在教育、廣播以及政府機構隻使用粵語廣州話。

香港的戰後移民在70年代以後出生的第二代絕大多數隻在粵語廣州話環境中成長,使廣州話成為占絕對壟斷地位的香港華人慣用語言以及通用語,而各種方言則保留在部份家庭使用。因為原居民及山東、浙江、福建、江蘇及廣東裡的台山和潮州等移民在家庭使用各種方言,不少港二代及後幾代人都通曉多種語言或方言。

此外,在1960年至1970年代開始,族群不再堅持通婚,故此下一代人多數轉用香港粵語,形成獨特口音。如果雙方都是源于同一祖籍,亦會一同使用該種非廣府話語言或方言。

1970年代開始,香港粵語受到由何文彙提倡的粵語正音運動影響,部份詞彙的發音已經偏離标準粵語(廣州話)口音,與珠江三角洲粵語系地區的發音脫節。

聲調

有鼻音M/N/NG做尾音的韻母,才有“入聲”第七八九聲結尾音P﹑T﹑K。為方便了解聲調(單純考慮9個聲調),簡化排列部份例子:此部份采用香港人常用拼音法和香港粵語九聲标示法。

變調

書面讀音同口語讀音會有不同。部份香港粵語的口語會将低聲調的字讀成高聲調,叫變調。

陽平變陰平。如“玻璃”的“璃”,“滅蚊”的“蚊”,“豬欄”的“欄”。

陽平變陰上。如“陳伯”的“陳”、“上樓”的“樓”、“還錢”的“錢”。

陽上變陰上。如“書友”的“友”、“老母”的“母”、“仔女”的“女”。

陰去變陰上。如“魚片”的“片”、“金鋪”的“鋪”、“影相”的“相”。

陽去變陰上。如“笑話”的“話”、“囚犯”的“犯”、“開會”的“會”。

中入變陰上。如“請帖”的“帖”、“麻雀”的“雀”、“填鴨”的“鴨”。用p/t/k收音,口語混合陰上聲同入聲。

陽入變陰上。如“蝴蝶”的“蝶”、“書局”的“局”、“長頸鹿”的“鹿”。用p/t/k收音,口語混合陰上聲同入聲。

中入變陰入。如“光脫脫”的兩個“脫”字。

陰平變陽平。如口語“爸爸”﹑“媽媽”中的第一個字。

慣用語

源出香港曆史因素

去差館——去警署。

俾差人拉——被警察帶走(引伸為拘捕)。

摩羅差——本指香港差役中的印度差人,廣義上指印巴籍人士,後被誤以為是帶有種族歧視成份的貶意詞。

咕哩──苦力。

新潮口語

擢樣──耍出使人窒息的面部容貌。

淆底——一般是指該人沒有膽色、害怕、退縮、驚惶的意思。

行業術語

火記──原為香港警察術語,意思是出生入死的同火(亦即夥伴之意),是故多誤寫為夥記。餐廳侍應,亦被慣常稱為夥計,與夥記同音。

飛砂走奶:茶餐廳用語,指純咖啡(黑咖啡),飛沙指飛走(不加)砂糖,走奶指去走(不加)淡奶,取而代之加煉奶。

齋啡:茶餐廳用語,指純咖啡(黑咖啡)。

走青:茶餐廳用語,一般指粥或面不加蔥花。

行街:茶餐廳用語,指外帶。

中英混雜

部分以知識分子為主的香港人說話時普遍習慣夾雜英語單字,主要是名詞及連接詞,例如harddisk,email,notebook等等,少數人甚至将動詞也混雜其中。部份學者及專欄作家認為是香港的文化特色。

懶音問題

很多香港人[來源請求]在日常生活中不區分n、l,将鼻音n念作舌邊音l。廣東n/l合一情況比香港輕微,某些地區的粵語方言依然清晰嚴格地區分n和l聲母。

正音運動

粵語正音運動由何文彙博士所提倡,并且得到各大電子傳播媒介及香港政府部門的支持,以緻香港社會普遍對某些詞彙的發音與廣泛的珠江三角洲粵語系地區産生脫節。由于要求以古代韻書的切音取代目前通行的粵語讀音,因此被不少香港教師認為是一種矯枉過正的學說。

現時,支持和反對此運動的兩大陣營還在對壘。在學術界的朗誦及教學方面,粵語正音運動的支持者有不少;大衆傳播媒介包括無線電視及亞洲電視亦支持之;然而在市民生活中,其學說并未獲得很大的支持。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