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雷炮

飛雷炮

解放軍創造的自制武器
飛雷是一種解放軍創造的自制武器。他還有一個更加聞名遐迩的名字——沒良心炮。解放戰争時期,解放軍的火炮很少,在武器裝備處于劣勢的情況下,官兵們創造了一種令人喪膽的武器——用汽油桶做炮管的炸藥包發射器。這種又稱炸藥抛射筒的武器的主體就是一個空汽油桶,在其内填充發射藥後,把捆紮成圓盤形的炸藥包放進去,然後點燃發射藥,就能把十公斤的炸藥包抛射到150-200米的距離上。
  • 中文名:飛雷炮
  • 外文名:
  • 别名:
  • 軍 隊:解放軍

簡介

這種武器口徑絕對驚人——桶有多粗,口徑就有多大,巨大的炸藥包産生的強烈爆炸沖擊,所過之處,碉堡,人馬都會被炸飛。許多被炸倒的敵人身上往往找不到任何傷口,卻七孔流血,是震死的。弄清這種情況後,國民黨軍把這種東西幹脆稱作“沒良心炮”。

說到底,這種炸藥抛射筒和200年前的重型臼炮有着某種相似之處,大仰角使用,射程較近,但威力驚人。該武器最初是用來對付敵人堡壘的,進而用以攻城,最後在淮海戰場上大顯神通。這一威力強大的武器是晉冀魯豫野戰軍第4縱隊在1947年晉南戰役之後研究發明的成果。

攻城拔寨 自制利器

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兵器展廳裡陳列着一門特殊的“火炮”。

這門“火炮”的發射筒口徑達350毫米,單次抛射炸藥量達10千克,攻擊距離300米,能在半徑20多米的範圍内産生強烈毀傷力。

這種“火炮”被稱作“飛雷炮”,實質上是一種炸藥包發射筒,曾在解放戰場上大顯神威。

“飛雷炮”的發明人是時任晉冀魯豫野戰軍太嶽兵團第4縱隊11旅工兵連連長聶佩璋。聶佩璋受過專業教育,擅長爆破。1945年調入太嶽一分區後,聶佩璋發現,在攻打日僞軍炮樓碉堡時,八路軍和民兵面臨火力不足的狀況。為了讓戰士在較遠距離攻擊對方炮樓碉堡,聶佩璋萌生了研制炸藥發射筒的想法。

國民黨發動全面内戰後,大舉進攻晉南解放區,修築了大量“伏地堡”。這種工事十分堅固,隻有射擊孔以上的部分高于地面,易守難攻。這讓當時正在集訓4個旅工兵骨幹的聶佩璋再次動起了腦筋。他改進了之前尚不成熟的炸藥發射筒制作工藝,以汽油桶作為發射筒主體,在筒身上加鐵箍以增加強度。經過多次試驗,抛射筒可以抛射炸藥包,“飛雷炮”由此誕生。

1947年9月,聶佩璋所在第11旅參與攻打陝縣作戰,首次亮相的“飛雷炮”對着陝縣城牆一陣猛轟,炸開幾個大口子,官兵們一擁而上,隻用三四個小時就拿下陝縣。

此後,“飛雷炮”不斷改進,加裝了瞄準裝置、筒座、腳架,有的還加裝了機械擊發裝置。在一次軍事訓練彙報演習中,部隊專門演示了“飛雷炮”,劉伯承、陳毅對此給予高度評價。

1948年,淮海戰役進行到第二階段。國民黨軍第12兵團在雙堆集依托有利地形構築了大量地堡、交通壕,還把幾百輛汽車連成一圈,用沙土裝滿打造了一條核心防禦圈,構成裡外三層的防禦體系。

戰鬥打響後,解放軍180餘門“飛雷炮”進行了3輪齊射,國民黨軍傷亡慘重。“特大威力炮”的火力覆蓋造成了敵軍心理上的極大恐慌。在“飛雷炮”助攻下,解放軍隻用半個小時就摧毀了國民黨軍隊苦心經營、号稱固若金湯的工事群。戰後,發明“飛雷炮”并參與攻克李圍子的中原野戰軍第4縱隊11旅工兵連榮獲“飛雷立功”獎旗。當年第11旅工兵連在李圍子戰鬥中使用的這門“飛雷炮”,也于1959年被軍博收藏。n

除在解放戰争中大放異彩外,“飛雷炮”還曾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立下戰功。

後來,“飛雷炮”作為一種非制式過渡性武器很快退出曆史舞台。它見證了我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在艱苦條件下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性地解決各種問題,最終克敵制勝的非凡曆史。

上一篇:海吧分析吧

下一篇:問世間情為何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