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球

風球

香港熱帶氣旋警告信号
風球,簡稱波,正式名稱叫熱帶氣旋警告。當熱帶氣旋可能影響香港時,香港天文台便會發出熱帶氣旋警告信号,目的是以簡單容易理解的信号,警告市民熱帶氣旋為香港普遍地區帶來的風力威脅。
  • 中文名:風球
  • 外文名:The wind ball
  • 别名:
  • 類别:香港熱帶氣旋警告信号
  • 定義:香港的熱帶氣旋警告的信号

曆史沿革

自1884年起,香港就已經采用一套以圓柱形、球形和圓錐形為信号的系統,每當有台風來臨時,香港天文台就會懸挂相應的挂件,以向港内船隻發布關于熱帶氣旋的情況及大概位置的消息。最初時是在尖沙咀水警總部(即現時的1881)使用一套以圓柱、球型及錐形的懸挂信号,并在風暴迫近時以鳴炮警告港内居民将吹烈風。1907年起改用引爆炸藥(訊号為三次引爆聲,每次引爆間隔十秒),并懸挂“十”字型黑球,取代鳴炮,1937年最後使用。

1917年7月1日起的熱帶氣旋信号開始以一至七号代表。一号戒備信号為紅色朝上錐體(信号燈上至下為白白白),代表有一個熱帶氣旋可能令香港于二十四小時内吹烈風;二号為黑色朝上錐體(白綠綠),三号為黑色朝下錐體(綠白白),四号為黑色圓柱(綠綠白),五号為黑色球體(白白綠),分别代表烈風從北、南、東、西方吹襲;六号為黑色上下兩個錐體,頂部錐體朝下,底部錐體朝上(綠綠綠),代表烈風增強;七号為黑色十字(紅綠紅),并有三下引爆,代表飓風吹襲。

1931年3月1日起跟随遠東信号系統,改為一至十号:一号為T字形(白白白),是戒備信号,表示有熱帶氣旋或熱帶低氣壓可能影響香港;二号為橫條形(白綠

白),三号為倒T字形(綠白綠),分别代表從西南、東南吹襲的強風;四号為菱形(白白紅),代表有打風危險,唯當地未即時受威脅(此信号用于菲律賓,但不用于香港。台風訊息以非本地信号傳達。);五号為朝上三角形(白綠綠),六号為朝下三角形(綠白白),七号為方形(綠綠白),八号為圓球形(白白綠),分别代表烈風從西北、西南、東北、東南吹襲;九号為上下相對的兩個三角形(綠綠綠),代表烈風增強,十号為十字形(紅綠紅),并有三下引爆聲,代表飓風吹襲。

經香港及菲律賓雙方協議,二至四号信号至1935年1月1日正式在港停用,改為一号及五至十号,而七号及八号符号,分别改為兩個朝上三角形和兩個朝下三角形。其間,引爆炸藥警告烈風吹襲的方式仍有使用,直至1937年最後使用,之後才全面采用數字系統。1956年重新加入三号強風信号。由于公衆經常誤會5至8号代表不同強度的風力,自1973年1月1日起,天文台把5至8号信号改為八号西北、西南、東北、東南信号。1987年起,在八号信号生效前2小時,天文台會發出預警信息,即現今天文台網頁的“熱帶氣旋之特别報告”。

在20世紀期間,香港各區的警署及港内的海事署、天文台都會以懸挂信号标志的方式通知各地市民(特别是漁民)當時的熱帶氣旋警告信号。在1960年代,全香港共有42個地方會懸挂警告信号。随着通訊的發達,懸挂信号漸被淘汰,最後一個在長洲的信号站在2001年12月31日關閉。從此香港的懸挂風球亦成為曆史,正确的說法變成是“發出信号”,“仍然懸挂”改為“仍然生效”,“除下信号”亦變成“取消信号”。同一時間,使用白燈、綠燈及紅燈顯示警告信号的“晚間燈号标志”系統亦被删除(該系統于澳門仍有沿用,詳情可參閱有關條目)。

2006年風季開始,一号戒備信号定義中新增“香港境内海域吹強風”的意義。因此當香港普遍地區不再受持續的強風影響,但離岸海域仍有強風時,天文台會以一号信号取代三号強風信号,提醒市民保持警覺。這與以往在港内不再受強風持續影響時即取消(除下)所有熱帶氣旋警告信号的安排不同。

2007年風季開始,發出三号及八号信号,由以往僅參考維港風速,擴大為參考包括啟德、青衣、長洲、沙田、濕地公園、打鼓嶺、赤鱲角、西貢合共八個近海平面處測風站的風速。當其中半數或以上測風站測得或預料測得的風速達強風及烈風程度,而且風勢可能持續,便會發出相應之熱帶氣旋警告信号。天文台根據過往熱帶氣旋襲港的曆史風速資料推算,使用新修訂的熱帶氣旋警告系統後,發出有關信号的時間會增加。這項改變是由于2006年風季曾經出現維多利亞港風力未達風球标準但是新市鎮的風勢殺傷力大的情況,而當時的風球發出标準隻有維港風力。随着1980至90年代新市鎮高速發展,“唯維港”的測量标準已經過時,不能反映出風勢對新市鎮居民的影響,天文台繼而裝設了多個測風站,采集它們的數據作為發風球标準。

社會影響

當天文台發出三号強風信号,所有幼稚園停課。而當發出八号烈風或暴風信号,政府各機關及大部份的私人機構亦即停止辦公,股市休市,各學校停課,而公開試則按實際情況而定。航海交通全面停航,大部分巴士暫停行駛,鐵路班次在疏散人群後減少。為減少八号信号發出時,市民同時下班對公共交通工具構成的壓力,香港天文台會一般在發出八号烈風或暴風信号前的2小時發出預警(熱帶氣旋之特别報告)。即使如此,有關預警仍未能完全消除信号變更對市民帶來的不便。

争議信号

台風派比安(2006年8月)

2006年8月3日,台風派比安在香港西南260公裡掠過,天文台因預計港内不會吹持續烈風而隻發出三号強風信号。當日港内平均風速接近烈風程度,尖沙咀天星碼頭及啟德測得最高一小時平均風速高達每小時58公裡,中環碼頭亦達每小時54公裡。當中啟德的10分鐘平均風速更一度達烈風程度。

本港西南部風勢更猛烈,并測得暴風程度的平均風速,長洲最高一小時平均風速為每小時103公裡。當日市面大受影響,風暴吹襲期間全港塌樹約700宗,超過300班航班取消。一段攝于尖沙咀天星碼頭的新聞片段在網上廣泛流傳,片段中碼頭的資源回收箱被吹倒并撞向一女途人,途人要抱着旗杆避風,情況驚險。

事件引起社會強烈反響,天文台當日不發八号烈風或暴風信号的決定被質疑。及後天文台就熱帶氣旋警告系統作全面檢讨,并就三号及八号信号的參考測風站作出修訂,新措施于2007年生效。

強烈熱帶風暴帕布(2007年8月)

2007年8月8日淩晨5時40分,香港天文台發出一号戒備信号,當時天文台的預測路徑為直趨香港,但在熱帶氣旋警報中。指出“朝向廣東”,因此被指用字模糊,帕布在香港以南海域掠過時仍指出“朝向廣東”。翌日(8月9日)日出後,帕布在香港以南海域掠過,天文台于淩晨2時40分發出三号強風信号。随着帕布減弱及遠離,天文台在上午11時15分取消所有熱帶氣旋警告信号。

其後帕布在上川島附近打圈,至10日早上轉向東北移動,指向香港。一号戒備信号在當日早上7時50分再度發出。

同日中午時分,帕布增強為熱帶風暴及加速接近。天文台在下午12時40分發出三号強風信号,下午1時半發出熱帶氣旋之特别報告,宣布在當日下午3時半前發出八号信号,當時帕布中心已到達香港西部。但由于當時帕布即将在香港登陸,天文台在下午2時半,即熱帶氣旋之特别報告發出後1小時、三号強風信号生效不足2小時便發出八号西南烈風或暴風信号。由于信号在7小時内多次升級,大批市民在同一時間返家,市面出現混亂,有地鐵(現稱港鐵)乘客在站内大堂因人潮擁擠而感到不适,亦有不少離島居民未能趕及乘搭尾班船。

是次信号7小時内多次改變被批評導緻混亂,事後天文台在媒體加強宣傳,提醒雇主在八号信号預警發出後,開始分批讓員工下班。

上一篇:範德蒙行列式

下一篇:概率論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