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象

非洲象

哺乳動物、象科的一個屬
非洲象是象科的一個屬,于1825年由喬治·庫維葉男爵命名。非洲象體軀龐大而笨重,是陸地上最大的哺乳動物,雄性和雌性非洲象呈二态性(雌雄兩性在體形或身體特征上都有所不同)。[1]成年非洲雄象高于3.5米,高度可達4.1米。它們的長牙最高記錄有102.7公斤重。非洲象的化石僅在非洲有發現,上新世中期非洲象在非洲進化成。
    中文名:非洲象 拉丁學名:loxodontaafricanna 别名: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Chordata)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綱:哺乳綱(Mammalia) 亞綱:真獸亞綱(Eutheria) 目:長鼻目(Proboscidea) 亞目: 科:該目今僅有象科1科. 亞科: 族: 屬:非洲象屬 亞屬: 種:非洲象 亞種: 分布區域:非洲象則廣泛分布于整個非洲大陸。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簡介

非洲象産于非洲,它們可以生活于從海平面到海拔5000米的多種自然環境中,包括森林、開闊草原、草地、刺叢以及半幹旱的叢林。非洲象是陸地上身體最重的哺乳動物,耳朵和長牙都長得較大,皮厚多褶全身的毛很少。它們的食物主要包括草、草根、樹芽、灌木、樹皮、水果和蔬菜等。它們每天要喝30-50加侖的水。

非洲象的平均年齡在60-70歲。象群由一頭老雌象帶領,象群一般由8/10-15/30頭大象組成。頭象和雌象一直生活在一起,而雄性非洲象在14-14歲青春期離開象群。有血緣關系的象群關系比較密切,有時會聚集到一起形成200頭以上的大型群落,但是這隻是暫時性的。

分布範圍

非洲象分布于非洲東部、中部、西部、西南部和東南部等廣大地區,北起蘇丹草原,南至南非腹地,東從東非沿岸,西達西非赤道一帶,主要栖息于熱帶草原和稀樹草原地區。 

分布國家:安哥拉,博茨瓦那,布基納法索,喀麥隆,中非共和國,乍得,剛果,科特迪瓦,剛果民主共和國,埃塞俄比亞,赤道幾内亞,加蓬,加納,幾内亞,幾内亞比紹共和國,肯尼亞,利比裡亞,馬拉維,馬裡,莫桑比克,納米比亞,尼日爾,尼日利亞,盧旺達,塞内加爾,塞拉利昂,索馬裡,南非,蘇丹,斯威士蘭,坦桑尼亞,多哥,烏幹達,贊比亞,津巴布韋。

物種分類

研究表明非洲象有兩種:非洲草原象和非洲森林象。常見的非洲草原象是世界上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耳朵大且下部尖,不論雌雄都有長而彎的象牙,性情及其暴躁,會主動攻擊其他動物。  

非洲森林象:生活在非洲的叢林低地,并在叢林邊緣地區與其他體形較大的非洲象交配。非洲森林象大約2.4-2.8米高(7.9 - 9.2英尺)、1800-3200公斤(3968-7055磅)重。它們的象牙是筆直地向下生長,而耳朵則呈橢圓形。

主要食物

非洲象是草食性動物,主要吃香蕉,樹葉,樹皮,果子等, 一天要有16個小時用來采集食物,它們的消化系統效率不高,隻有40%的食物可以被吸收,一天一隻成年象可以吃進150到280千克食物,但60%被排洩出去了。

形态特征

非洲象的耳朵非常大,上下可長達1.5米。前足五蹄、後足三蹄,有21對肋骨和最多26個尾椎骨。非洲象的前額突起,背部更加傾斜,肩部是最高點,鼻端有兩個指狀突。非洲象不論雌、雄均有長獠牙,但雌性的小得多。

非洲象是陸生哺乳動物中體型最大的,比亞洲象稍大,可以通過大如蒲扇的耳朵将其同亞洲象區分開來。亞洲象耳朵更圓、更小。非洲象象的大耳朵可以幫助散發熱量,保持身體涼爽。

生活習性

每群都由雌象統帥,成員中大多是它的雌性後代,雄獸在群體中沒有位置,長到15歲時就必須離開群體,隻有在交配期間才偶而回到群體中。群體中有嚴格的等級制度,行動時要按照地位高低排序,無論吃喝、交配和走路都秩序井然,群體中的成員之間通常都十分和平、友好。 

非洲象的步子邁得很大,每一步都盡量跨得遠一點,很适于膛過泥地。為了采食,一年要走16000公裡,遷徙的路線往往還要穿過溪流、湖泊、沼澤等,使它的一生就像一次極有耐性的漫長的尋食旅行。因為每個群體都有自己聯絡的聲音和氣味,無論走出多遠,都可以找到家族的去向。它依靠額上的一個能震顫的部位發出聲音信号,頻率大多在低頻的14—24赫茲之間,人耳不能聽到,但也包含一些人耳可聞的諧波。 

非洲象在草原上大多用溫和的方式與其他動物競争。隻有在憤怒或恐懼的時候,才有可能傷害其他動物,此時就是犀牛也不敢靠近。雖然非洲象的成體不懼怕任何動物的進攻威脅,但幼仔卻無力抵擋獅、鬣狗、野狗以及秃鹫之類的襲擊,所以在休息時群體常常站成一圈,保持警惕,以便進行防禦和自衛,而雌象即使感覺到一點危險,也會用長鼻子來提醒幼仔。在群體進行長距離、大規模的遷移時,幼仔必須緊緊地跟上,不過雌象也會不離左右地進行保護,随時擊退企圖進犯的食肉動物。 

生長繁殖

非洲象沒有固定的發情季節,常年均可交配繁殖,雌獸的懷孕期為21—23個月,略長于亞洲象,是哺乳動物中孕期最長的動物。

每胎産1仔,兩次産仔的間隔期約4年,每隻雌獸一生可以産4—5胎。在幼仔出生的頭5年裡,它要一直守在幼象身邊。 

剛剛出生的幼仔的體重約為109千克,雌獸每次需要喂1千克左右的奶,而它所要做的隻是尋找到雌獸的奶頭在什麼地方,然後本能地去吸奶。

幼仔呆在雌獸身邊倍感安全,随着身體漸漸長大,眼睛和耳朵也越來越靈敏,自信心也增強了,但偶而也還會走失,不過當它們需要幫忙的時候,家族的其他的成員總是應聲而來。 

雌象每産一仔,一般7、8月間出生,孕期約21-22個月,13—14歲性成熟,壽命可達60-70年。幼象出生後,象群等到它有足夠力量能跟上它們才繼續行走,通常需要等兩天時間。 

非洲象長得很慢,成熟得也很慢,需要13—14年才能達到性成熟。體重和牙齒的出現是其成長的标志,幼仔沒有牙齒,以後逐漸開始長牙,兩個巨大的門齒會随着身體的成長越長越長,以後也會由于使用過度而磨損,甚至斷裂,而一旦門齒斷裂就會成為殘廢。非洲象的壽命約為60—70年。

數量銳減

非洲象的數目在二十個世紀六十年代達到高峰,約有130萬頭。其中,紮伊爾最多,約40萬頭,坦桑尼亞次之,約30萬頭。從七十年代開始,非洲象的數目以驚人的速度減少,最多的一年竟減少10萬頭。以肯尼亞和烏幹達為例,從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中期的十年中,大象的數目分别從16.7萬頭和1.5萬頭銳減到4.3萬頭和1500頭。到八十年末,整個非洲的大象數目減少一多半,隻剩下62.4萬頭。最新數據顯示,僅2012年,肯尼亞就有360頭大象遭到非法獵殺。有專家警告稱,如果該趨勢不能得到有效逆轉,非洲的大象将在20年内消失殆盡。

非洲象數目的銳減,主要由兩個因素造成的:

非洲人口的高速增長和對森林、草原的開發與破壞,促使野生動物生存的地盤縮小,環境惡化。結果,大象的自然死亡率猛漲。

濫加捕殺。過去,非洲人捕獵大象主要是為得到象肉和象皮。但是,七十年代之後,象牙成為人們捕殺大象的主要獲取物。這不但是因為國際手工藝品市場上對象牙需求量的急速增加,還因為國際金融市場動蕩,象牙同黃金和鑽石一樣,被視為一種價值穩定的硬通貨,西方一些大銀行競相争購和儲存。八十年代初,國際市場上象牙的成交額每年在130萬公斤左右,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來自非洲。同時,象牙的價格不斷上漲。從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批發價從每公斤13美元上漲到156美元,上漲12倍。獲取一根象牙,就可得到一筆可觀的收入。因此,一些人把大象看成是"活動的金匣子",把象牙看成是"令人垂涎的白金",把偷獵象牙看成是"發财緻富的捷徑"。他們總是不惜冒着生命的危險,千方百計去捕殺大象。 

七十年代以前,捕殺大象的多是本地人,使用的是原始的弓箭、長矛、棍棒,規模不大。七十年代之後,非洲以外的人也開始湧來。他們與本地人勾結在一起,甚至買通地方官員,秘密組織偷獵隊,使用自動步槍、機槍、火箭筒等現代化武器,使捕獵活動大大升級。1980年4月,在坦桑尼亞中部的辛吉達鎮附近的叢林中,發現有人埋藏了1308根象牙。1981年2月,肯尼亞破獲一支有幾十人組成的偷獵隊。據說,他們一個月就捕殺大象200多頭。 

非洲一些國家先後陷于社會動蕩和戰亂,使大象的捕殺公開化、規模化。1979年,在推翻阿明政權的戰争期間,烏幹達的卡巴格雷卡瀑布國家公園一次就發現300多頭大象的屍骨,據說都是軍人開炮殺死的。1982年,趁紮伊爾戰亂之機,一支偷獵隊把20多噸毒藥投放到大象經常飲水的湖泊,結果造成三四百頭中毒而死。而後,政府軍與反政府軍拉鋸式的戰争,使這個國家東部的十幾萬頭大象遭捕殺。長達十六年的莫桑比克内戰,長達二十五年的安哥拉内戰,則使這兩個國家的大象滅絕,最近不得不從南非引進。而素有"大象之國"稱号的科特迪瓦,近幾年内戰連綿,大象也面臨滅絕的危險。

象牙貿易争議

1997年,瀕危物種國際貿易條約組織在津巴布韋首都哈拉雷召開第十屆大會。津巴布韋、南非、博茨瓦納、納米比亞等南部非洲國家提出,它們過去儲存下來不少象牙,請求大會準許将這些象牙出售,以便将所得收入用于進一步保護大象的生存。這些國家的建議遭到肯尼亞、印度和西方一些野生動物保護組織代表的強烈反對。他們認為,任何形式的象牙貿易都會鼓勵偷獵,從而危及、而不是保護大象的生存。經過激烈辯論,與會的130多個國家的代表秘密投票,同意津巴布韋、博茨瓦納和納米比亞三國"根據嚴格的條件試驗性地"将所儲存的60噸象牙出售給日本。所謂"嚴格的條件",一是必須将出售象牙的收入用于大象保護,二是如果因出售這些象牙引發偷獵活動增加,出售就必須立即停止。所謂"試驗性",就是先實行三年,以後是否繼續實行要看後果再定。 

三年過去後,各方都對這種“有條件的出售象牙”的後果進行了評估。評估的意見集中反映在2000年4月于内羅畢召開的瀕危物種國際貿易條約組織第十一屆會議上。以肯尼亞和歐洲保護野生動物組織的代表為一方,認為放寬對象牙出售的限制是前幾年在環境保護方面所犯的"一個絕大的錯誤"。他們指出,在過去的三年之中,津巴布韋偷獵大象的活動明顯增加,僅1999年一年官方媒體報道的就有84起。整個非洲又出現"以令人震驚的速度"屠殺大象的情況。

僅1998和1999兩年,就有3萬頭大象遭到屠殺。另一方是南部非洲國家,認為因為放寬象牙貿易限制而遭到屠殺的大象,實際上隻有幾百頭。南部非洲的大象數已從1981年的7·9萬頭增加到19·8萬頭。為緩解居住地的壓力,必須有計劃地宰殺一些。因此,他們主張,不但應該繼續允許出售儲存的象牙,還應允許出售新宰殺得到的象牙。會議無法取得一緻意見,最後通過投票,決定維持原來的決議,将不準進行象牙貿易的禁令再延長三年。 

2002年11月,第十二屆瀕危物種國際貿易條約組織會議在智利首都聖地亞哥召開。會上争論的焦點仍然是南部非洲國家的象牙貿易問題。經過激烈辯論,會議批準南非、納米比亞和博茨瓦納在三年内出售60噸儲存象牙的申請。其他非洲國家因"大象生存條件沒有顯著改善",類似的申請則未獲批準。 

關于象牙貿易的争論仍在繼續。争論實際上反映的是不同國家的不同情況和不同利益。在南非、博茨瓦納、納米比亞、津巴布韋等南部非洲國家,大象保護得較好,數目增長較快,有的地方确實出現過剩問題。

據報道,博茨瓦納現有大象10·6萬頭,但是,實際容納能力估計隻有5萬頭。因此,過多的大象不但毀壞草場和林莽,使一些地方出現荒漠化現象,而且其他野生動物的生存也受到威脅。津巴布韋據說也出現類似情況。這個國家的國家公園和野生動物管理局代理局長坎罕加不久前說,津巴布韋的大象以每年百分之五的速度在增長,現已有8·4萬頭,幾個國家公園都出現"象滿為患"的現象。他認為,大象的過剩不但破壞植被,也給其他野生動物、乃至人類的生存造成嚴重威脅。因此,多數南部非洲國家主張,不但應放寬對象牙貿易的限制,還應有計劃地宰殺一些大象,以維持生态的平衡。 

其他非洲國家,特别是中非和東非一些國家,大象的生存情況則完全不同。因為戰亂或管理不善,這些國家的大象數目仍呈下降趨勢。戰亂頻仍的剛果(金)、剛果(布)、中非、乍得、安哥拉等國家的情況尤為嚴重。據報道,剛果(布)的偷獵活動仍很猖獗,大象數目已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5萬多頭下降到目前的不到3萬頭。剛果(金)東北部的反政府武裝大肆捕殺大象,以每公斤4美元的"超低價格"出售象牙。因此,這些非洲國家和一些野生動物保護組織認為,放寬象牙貿易,必像打開潘多拉盒子一樣,造成偷獵活動一發而不可收拾。 

2003年9月,一個關于大象問題的國際研讨會在斯裡蘭卡召開,主題是“人類與大象的關系及沖突”。研讨會認為,人類同大象"一向關系密切",但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後“關系惡化”,目前則“正在陷入生存沖突之中”。一些與會者認為,有些國家大象數目增長過快,不但毀壞熱帶的雨林草原,還把周圍的稻田和果園視為"開放的自助餐廳",橫加踐踏。有的地方,大象甚至攻擊人類,亞洲各國每年就有幾百人因此而喪生。另一些與會者認為,人類與大象的沖突,主要是因為人與象争奪生存空間日趨激烈造成的。一些國家的開發缺乏計劃性,過多地侵占了野生動物的傳統活動地盤,迫使大象不得不進行“破壞性反抗”。著名非洲大象問題專家伊安·道格拉斯-漢密爾頓認為:"如果我們不給大象留下足夠的活動空間,那麼,我們最終也就不會給自己留下足夠的活動空間。從長遠來看,這就勢必造成大象與人類的雙亡。"因此,他指出,盡量緩解人與象之間的沖突,是當前非洲環境保護的最主要任務之一。

物種保護

聯合國《瀕危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執行機構曾在1989年全面禁止了涉及大象的國際貿易。這些措施對保護大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九十年代之後非洲象的數目開始緩慢回升。但自禁令實施以來,象牙走私價格迅速上漲,大大刺激了國際非法象牙貿易,引發了對非洲象的新一輪捕獵。 

據不完全統計,僅在去年一年,非洲就有2萬3千頭大象被獵殺。大象已經被列為世界十大最受貿易活動威脅的物種之一。 

為了保護瀕危大象,肯尼亞等國曾呼籲本次大會能夠對象牙貿易實施20年的禁令,遏制象牙非法交易,嚴懲偷獵行為,防止大象滅絕。

被美國瀕危物種法案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瀕危物種,被CITES列入附錄I,但是在津巴布韋、博茨瓦納和納米比亞三國,非洲象被重新劃定到附錄II。

與亞洲象的區别

非洲象和亞洲象不光在體形大小上有差異,在形态構造上也有一些差别。

非洲象雌雄都有象牙,亞洲象,隻有雄象才有,而且比非洲的要小些。這種長牙是強有力的武器。

非洲象的耳朵比亞洲象大得多。非洲象的耳朵好似兩把大蒲扇,直徑可達1.5米。象的耳朵是調節體溫的絕妙裝置。豎起來,幾乎增加皮膚表面積的六分之一。遇到天氣炎熱時,它頻繁地扇動耳朵,就能使血流得快,熱量散失很快。

非洲象的長鼻上環狀的皺紋特别顯著,鼻端有兩個指狀物,亞洲象的長鼻比較光滑,鼻端的指狀物隻有一個。指狀物觸覺很靈敏,可以從地上揀起很小的東西。

非洲象的額部拱起,脊背中部凹陷,而脊背的中部卻是稍為拱起的。

非洲象和亞洲象的前肢雖然都有5趾,但它們後肢的踐數卻不相同,亞洲象有4趾,而非洲象隻有3趾。此外,它們的體钯也不完全相同。非洲象和亞洲象在形态上雖然有些差異,但在生活習性上大緻是相同的。

分類争議

科學家關于非洲象之間的分類問題争論已久,華盛頓Smithsonian機構的環保遺傳學家Lori Eggert認為,根據非洲象的生活時期,應将他們劃分為18種類型。近年來,非洲象被集總為一個獨立的物種。直到研究人員提供遺傳證據證明,這種怕羞的、生活在森林中的大象類型實際上是一個截然不同的物種-- Loxodonta cyclotis (ScienceNOW, 23 August 2001),這一切才宣告結束。 

然而,由于研究沒有包括西非的數據,那裡大象的親緣關系問題成為研究人員争論的熱點。Eggert通過提取大象糞便中DNA研究了居住在加納、喀麥隆和馬裡的令人難以捉摸的大象種類。對這些大象對于大象進化樹的适合度很感興趣,她與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同事一同收集了西非和中非草原和森林大象的樣品。Eggert提取出它們的遺傳材料,比較了一個基因和其它5個DNA片段的序列。令研究人員驚異的是,西非的森林大象與中非的森林大象在遺傳組成上存在明顯差異。

研究人員一發現森林大象類型不隻有一種,就開始收集其它現已公布的非洲象DNA序列信息。研究小組比較了這些序列後,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西非的草原和森林大象盡管身體上存在差異,但似乎是同一種類型。這一發現發表在9月12日期英國《皇家協會學報B輯》(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上。

這些DNA序列的比較數據表明,非洲象之間的遺傳差異比早先研究所揭示的還要大,華盛頓大學的環保生物學家Samuel Wasser說道。然而他警告說,這些數據還不具備足夠的結論性來斷然平息這個問題。例如,Wasser認為,随着更為詳細的檢驗結果的出現,西非的草原和森林非洲象也可能被證明确實是兩個不同的類型。

上一篇:僵屍螞蟻

下一篇:野村水母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