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天後宮

青島天後宮

青島市民俗博物館
青島市民俗博物館位于青島市市南區太平路19号,青島天後宮内。該館于1998年12月對外開放,2008年4月免費開放,年接待觀衆量約60萬人次,是一處集收藏、展示、研究媽祖文化、民俗文化、海洋文化于一身的公益性事業單位。青島市民俗博物館樹立并恪守“民風鄉韻”的服務品牌理念,旨在挖掘、保護、傳承青島市最純正質樸、最富于特色、最貼近生活的民俗文化,并将之以靜态展覽和活态展演的雙重立體方式呈現給廣大市民,為青島城市文化建設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證。[1]
  • 中文名:青島天後宮
  • 外文名:
  • 别名:
  • 建立時間:1467
  • 所在地區:山東,青島
  • 景區相關名人:媽祖
  • 地理位置:青島市太平路19号
  • 所屬國家:中國
  • 特色:建築藝術和彩繪藝術

簡介

關于天後宮,老青島人有句俗話,叫“先有天後宮,後有青島市。”天後宮,舊時稱“天妃宮”,老百姓稱之為“中國大廟”,始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是青島市區現存最古老的明清磚木結構建築群,也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00多年前初建成時,天後宮由三間聖母殿和龍王财神兩配殿構成。後曆經明、清、民國等七次維修擴建,規模不斷擴大。

天後宮戲樓大梁的包袱畫繪有金陵十二钗等紅樓人物,以及春秋故事“吹箫引鳳圖”、“敦煌飛天圖”等。

青島天後宮現占地面積近4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為二進庭院。其有正殿、配殿、前後兩廂、戲樓、鐘鼓樓及附屬建築共計殿宇16棟80餘間,是一處典型的具有民族風格的古建築群。除戲樓為琉璃瓦蓋頂,其它建築物均為清水牆、小灰瓦,且經蘇州式彩繪點染,雕梁畫棟,金碧輝煌。門内還立兩塊石碑,記載了清同治四年(1865年)和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修天後宮的情景,是了解青島曆史的重要資料。

進入宮内,有一個大鼎,當你進入天後宮後,每個人都會有一個粘貼,如果你把這個粘貼貼在左腿(大鼎)上,就會發财,你把粘貼貼在右腿(大鼎)上,就會平安。

景點

與山門對應的是青島天後宮正殿,正殿内供奉天後--媽祖。這尊媽祖像是由整條樟木雕刻而成的,并且在媽祖故裡莆田開光分靈,高2、8米,是世上最大的木雕神像之一。兩邊還雕塑有媽祖的護将“千裡眼”和“順風耳”。整個正殿内顯得莊嚴肅穆。正殿兩邊分别為财神殿和龍王殿,正殿兩邊庑房為民俗博物館,展出民俗文物100多件,是一集民間工藝的大全,是一中國民間文化的縮影,也是中國民俗藝術的寫照。

天後宮内,古木成蔭,綠草茂盛,是典型廟宇與園林風格的有機結合。戲樓兩側是鐘樓和鼓樓,前院有四株冬青樹,其中靠牆的兩株為法國冬青,花壇兩邊的兩株為本地冬青。前院東西廂門前是兩株桂花樹,每年農曆八月十五前後,滿樹的桂花會使整個院落清香飄溢。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青島天後宮,始建于明代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是一處集天後文化、海洋文化和民俗文化于一體的著名人文景觀,也是青島前海風景線上一處極具民族風格的古建築群,曆經五百餘年風雨淘洗而幸寸至今,彌足珍貴,堪稱青島曆史變遷的一個生動縮影。1996年,遵照文物“修舊如初”的原則。青島市政府撥巨款将其重新修複,并辟為青島市民俗博物館。現有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前後兩進院落,殿宇十六棟,分别為天後聖母殿、龍王殿、督政府、六十甲子星宿神殿,供奉天後、龍王、文武财神、六十甲子星宿神等諸神像。其餘殿房有民俗博物館舉辦天後文化、民間工藝品和民風民俗各項展覽,常年對外開放,接待中外賓客。這裡是青島市區一處著名的文化旅遊景觀,也是研究青島民風民俗的重要基地。

天後即是媽祖,曆史上是真有其人的。媽祖神是人們為了紀念林默娘而塑造出來的。林默娘是福建莆田縣湄洲嶼紅螺鄉"林善人"林願的女兒,生于公元960年(宋太祖建隆元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排行第七,有一個哥哥和五個姐姐。她出生都滿月了卻從未哭過,因此,取名默娘。默娘從小長在海邊,很快學會了遊泳。十幾歲就時常跟父親和哥哥出海。有一次在海上遇到了大台風,船翻了,默娘奮不顧身救起了父親,找回了哥哥的屍體。此事發生在一個弱女子身上自然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後來,默娘經常在海上幫助那些遇難的漁民,尤其在夾門鄉為漁民們辦了很多好事。可是林默娘28歲的時候,竟身染重病去世了。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好心的姑娘,特地在湄洲嶼建了祀廟,稱“通賢靈女廟”,以後受封為順濟神。随着沿海人民對澎湖的開發,漁民們也在澎湖為林默娘立像建廟恭祀,稱她為“天妃”或“聖妃”,也稱"媽祖"。而媽祖僅活了二十八年,代表着二十八星宿。

每屆青島天後宮廟會都會有敲鐘儀式,如果摸了鐘,就會幸福美好。還有麒麟像,摸了麒麟的爪子、犄角、尾巴就會延年益壽。每屆還會有猜燈謎。猜對了給小禮品,還有小禮品城和祈福樹,可以把希望的事寫在闆上然後放到樹上。

進入青島後天宮首先看到的是青山天後宮的大戲樓。大戲樓為兩層樓閣,金碧輝煌,門前一把大旗杆和兩隻大石獅和五彩缤紛的立面裝,體現了青島天後宮的氣派,二樓中間懸挂的“天後宮”巨匾下面為波浪式的房檐,意為“進得門來,應無戲檐(戲言)”,也就是說拜媽祖不能當兒戲。這座戲樓内裝飾有文房四寶、希世古懂、各種用具。

過戲樓,左右兩邊為傳統的寺廟建築鐘樓和鼓樓。過鐘鼓樓為東西廂房,中間大場院有顆大桂花樹,因其花為朱紅色,亦稱“朱砂桂”,每年八月十五中秋節,滿樹桂花香溢四處,吸引了很多的遊人。過兩廂房就是山門,進山門為二進院落,場院内雌雄二銀杏已有500多年曆史,據說與天後宮同年齡。

山門内還立兩塊石碑,記載了清同治四年(1865年)和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修天後宮的情景,是了解青島曆史的重要資料。與山門對應的是青島天後宮正殿,正殿内供奉天後————媽祖,這尊媽祖像是由整條樟木雕刻而成的,并且在媽祖故裡莆田開光分靈的,高2.8米,是目前世上最大的木雕神像之一。兩邊還雕塑有媽祖的護将“千裡眼”和“順風耳”。整個正殿内顯得莊嚴肅穆。正殿兩邊分别為财神殿和龍王殿,正殿兩邊庑房為民俗博物館,展出民俗文物100多件,是一集民間工藝的大全,是一中國民間文化的縮影,也是我國民俗藝術的寫照。

曆史

德占青島時天後宮險些被拆除市檔案館揭秘這座曆經五百餘年風雨的“中國大廟”曆史。

老青島人都知道有句話叫“先有天後宮,後有青島市”。在從德國征集來的青島最早的膠片影像資料中,有一段記錄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青島人過年時天後宮的熱鬧景象,來這裡上香祈福的市民絡繹不絕。從這段珍貴的影像資料中,可以看出天後宮在青島人生活中的重要位置,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德占膠澳後,天後宮曾經險些被德國人拆除,是胡存約等青島人聯絡衆人奮力抗争,最終保存下了這處中國傳統建築。市檔案館介紹了這段曆史。

兩個秘密

1、天後宮為何能在歐人居住區得以保存?

老青島人都知道有句俗話,叫“先有天後宮,後有青島市”。青島天後宮,舊時稱“天妃宮”,老百姓稱之為“中國大廟”,天後宮所在區域有不少歐式建築,而具有中國建築風格的天後宮能夠在德占時期的歐人居住區得以幸存,還有着一段曲折的經曆。

放眼四望,天後宮所在區域大都是歐式建築,而具有中國建築風格天後宮能夠在德占時期的歐人居住區得以幸存,還有着一段曲折的經曆。

1898年德占膠澳後,德國對青島進行城市規劃時,把沿海一帶劃定為歐人居住區,因此天後宮成為德人的障礙,他們急欲拆除,移往他們劃定的中國人居住區另建。

天後宮是中國沿海地區廣泛建設的廟宇,是漁航人家寄托希望、祭祀神靈的聖地,容不得輕易亂動,外人肆意移建更是大不敬。德人侵占膠州灣後,把持了地方的一切大權,中國人沒有伸張正義、維護權益的地方,而能夠代表同業參與市政的,僅有胡存約、傅炳昭、丁敬臣、包幼卿、周寶山、成蘭圃等幾人而已。對德國人準備拆除天後宮的行為,胡存約與傅炳昭等聯絡衆人努力抗争,最終迫使德人放棄了這一無理的打算,保留下這處中國的傳統建築。

2、民國時期天後宮的旗杆為什麼在屋後?

初建成時,天後宮由三間聖母殿和龍王财神兩配殿構成,建立之時,旗杆當然是在前,後曆經明、清、民國七次維修擴建。特别是清代雍正十一年(1733年),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兩次較大規模的修擴,成為具有較大規模的建築群。因為是向南擴建的,因此将原來的旗杆包圍在院内。

1996年,青島市政府對其進行全面修複,并将其辟為“青島市民俗博物館”,于1998年12月26日正式對外開放。天後宮占地面積4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二進庭院結構造型,建有正殿、配殿、前後兩廂房,還有戲樓、鐘、鼓樓以及附屬建築計16棟80餘間,除戲樓為琉璃瓦蓋頂裝飾外,其餘的全部為清水牆、小灰瓦,并配以蘇式彩繪、雕梁畫棟引人注目,整個建設藝術體現傳統和園林風格,旗杆也移至門口。

胡存約(1859——1916)清末民初膠澳青島村人。青島建置初期,他是青島口最大的商戶之一,德占青島後,曾任青島中華商務局董事、膠澳參議督署董事等職務,被認為是華人中敢于與德國膠澳公署争取華人利益的主要人物。胡存約著有《海雲堂随記》,書中真實地記錄了德人侵占膠澳以前青島村一帶的曆史風貌,對于了解青島建置之初時期的風情、商業、稅收、習俗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膠澳志·人物志·鄉賢》中記載:“胡存約,字規臣,清末民初膠澳青島村人,先世經營商業,事母至孝。青島開埠之始,市政權操諸外人,華商稍能自振代表同業以參預市政者,僅傅炳昭、丁敬臣、包幼卿、周寶山、成蘭圃與存約數人而已。德人議移天後宮,存約與傅炳昭等力争之乃止。以此為衆所倚重。有事悉就商焉。”

歐洲人與天後宮

1898年德占膠澳後,德國對青島進行城市統一規劃,沿海一帶被劃定為歐人居住區。而具有中國建築風格的天後宮成為德人的障礙,他們急欲拆除,移往他們劃定的中國人居住區另建。

當時,能夠代表同業參與市政的市民僅有胡存約、傅炳昭、丁敬臣、包幼卿、周寶山、成蘭圃等幾人而已。

胡存約是清末民初膠澳青島村人,祖輩經營商業,是地方上有影響的人家。他很早就失去了父親,十分孝順母親,為當地人稱道。青年時,胡存約棄讀從商,經營貿易事務,在青島口開設了瑞泰商号,經營土産雜品、日用百貨,還操辦貨物航運。青島建置初期,他是青島口最大的商戶之一,他曾擔任青島中華商務局董事、膠澳參議督署董事,是華人中敢于同德人争取華人利益的代表人物。

德國人要拆除天後宮的消息傳出後,胡存約與傅炳昭等聯絡衆人奮力抗争,迫使德人放棄了無理的打算,保留下這處很有價值的中國傳統建築。從此以後,胡存約享有很高威望,群衆遇到重要的事情都願意同他商議。

七次維修擴建

天後宮曆經五百餘年風雨淘洗幸存至今,彌足珍貴。初建成時,天後宮由三間聖母殿和龍王财神兩配殿構成。五百多年裡,天後宮前後曆經明、清、民國等七次維修擴建.。

交通信息

公交線路:乘6路、26路、214路天後宮站下,1路、25路、202路、223路、225路、228路、231路、304路、307路、311路、312路、316路、321路、367路、501路大學路站下。

地鐵路線:地鐵3号路“人民會堂站”A1口出站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