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貓科

靈貓科

食肉目
靈貓科是非常寶貴的基因多樣性資源,它起源于非洲,是現代食肉目動物中最古老的一個類群。[1]人們将它們劃分為許多不同的屬(一說35屬72種,一說10到12屬15到20種),著名的種有大靈貓、小靈貓、熊狸等。靈貓有很多種,靈貓主要生活在非洲和亞洲南部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森林邊緣,它們住在以岩洞或樹洞裡。喜歡在夜裡出來活動,白天則伏在灌叢中休息,捕食的時間一般在清晨和黃昏,它們捕獵的對象為小鼠、小鳥、青蛙、魚、蟹、昆蟲有時也吃一些植物的果實。
    中文名: 拉丁學名:viverridae 别名: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 綱:哺乳綱 亞綱:真獸亞綱 目:食肉目 亞目: 科:靈貓科 亞科: 族: 屬: 亞屬: 種: 亞種: 分布區域:非洲、古北界南半部、歐洲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靈貓科

簡介

靈貓科(拉丁文學名:viverridae):食肉目的一科。這是一類小至中型的動物。頭骨形态及牙齒與犬科較接近,但上裂齒原尖較大,且有較發育的前附尖。體型較大細長,後足僅具4趾,四肢短,具腺囊,臼齒2/2,上臼齒橫生,其内葉較外緣為狹。皮毛多斑紋和腺體發育也是這類動物的特征。最早靈貓發現于歐洲上始新統。從晚漸新世開始,已分成靈貓和□兩支。其中非洲靈貓、大靈貓和小靈貓以産靈貓香聞名世界。中國産5種靈貓,其中大靈貓和小靈貓已有人工飼養,并獲取靈貓香。

大靈貓身體大小似家犬,體長67~82厘米,體重5~8千克;尾細長,約37~47厘米;吻長而尖;全身灰棕色,背中央有1條黑色長鬣毛形成的背中線;頸下有3條黑白相間的頸紋;四肢極短,呈暗褐色;尾上有6個黑白相間的尾環。雌雄性在會陰部均有發達的芳香腺囊分泌靈貓香,雄性的靈貓香産量比雌性多1倍以上。

大靈貓在活動中經常舉尾把腺囊的泌香擦抹在小樹樁或石塊棱角上,作為它所占據領域的标志。靈貓香的主要化學成分是17巨環酮──靈貓酮,是配制高級香精必不可少的定香劑。小靈貓身體小,僅及大靈貓之半,類似家貓;全身棕黃,遍體具棕黑色斑點,尾上亦有環。小靈貓亦具發達的芳香腺。靈貓類動物生活在熱帶、亞熱帶森林邊緣,以岩洞和樹洞為巢。夜行性,白天多卧伏在灌叢中休息,清晨和黃昏常到溪旁、村邊或耕地覓食。

捕食小鼠、小鳥、青蛙、魚、蟹、昆蟲,兼吃植物果實。大靈貓每年春天交配,懷孕期約70天,每産2~4仔。小靈貓在春季和秋季交配,夏末或冬初産仔。

食肉目動物是指真獸或有胎盤亞綱中以捕食熱血動物為主的,包括生活于水中和陸上的兩大類哺乳動物。到上一世紀後葉人們對食肉動物已相當了解。其形态特征主要是有由上第四前臼齒和第一下臼齒組成了一對具切割作用的裂齒,犬齒粗大,頭骨上矢狀嵴高聳,颞窩及下颌冠狀突大,以容納強壯的颞肌,具骨質耳泡,下颌關節突位置低,四肢靈活,尺、撓骨分離,腕骨中舟狀骨、月骨和頭狀骨常愈合,4或5趾,末端具銳爪。科以上的分類主要依據頭骨基部,特别是耳區附近的構造。

生存年代:上始新統--晚漸新世

生存地點:非洲、古北界南半部、歐洲

生活習性

雌雄性在會陰部均有發達的芳香腺囊分泌靈貓香,雄性産量比雌性多1倍以上,常擦抹在小樹樁或石塊上作為占據領域的标志。生活在熱帶、亞熱帶森林邊緣,以岩洞和樹洞為巢。夜行性,捕食小動物,兼食植物果實。多營地栖生活,亦可上樹捕食松鼠、鼯鼠。行動快速敏捷,故又叫"彪鼠"。夜行性,主要以鼠類、蛙類、鳥類和昆蟲等為食,亦常到村寨附近偷食家禽,在山區甚至會潛入民屋内捕食鼠類。

生長繁殖

産仔期多在每年的4月,每胎以2仔居多,幼體2-3年性可成熟。

栖息環境

要栖息于海拔2700m以下的熱帶雨林、亞熱帶山地濕性常綠闊葉林、季風常綠闊葉林及其林緣灌叢、高草叢等生境。

物種分類

隐肛狸屬

馬島獴(隐肛狸)Cryptoprocta ferox

食蟻狸屬

食蟻狸(尖吻靈貓)Eupleres goudotii

馬島缟狸屬

馬島缟狸(馬島靈貓)Fossa fossana

缟靈貓屬

印支缟狸(缟靈貓)Chrotogale owstoni

雙斑狸屬

雙斑狸(非洲椰子狸)Nandinia binotata

熊狸屬

熊狸Arctictis binturong

保護級别

已被列為國家Ⅱ類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國函〖1988〗144号文,1988年1月14日生效)。位于雲南和西藏的分布區内大多建有國家級和省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内的多數種群得到了保護。保護區外尚無特殊的保護措施。

上一篇:盔犀鳥

下一篇:益蟲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