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實

雲實

中草藥
雲實,中藥名。為豆科植物雲實Caesalpinia decapetala (Roth) Alston的種子。産廣東、廣西、雲南、四川、貴州、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蘇、安徽、河南、河北、陝西、甘肅等省區。亞洲熱帶和溫帶地區有分布。具有解毒除濕,止咳化痰,殺蟲之功效。用于痢疾,瘧疾,慢性氣管炎,小兒疳積,蟲積。[1]
    中文名: 拉丁學名:Caesalpinia decapetala 别名: 界:植物界 亞界: 總門: 門:被子植物門 亞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 超目: 目:薔薇目 亞目: 科:豆科 亞科: 族: 亞族: 屬:蘇木屬 亞屬: 組: 亞組: 種: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長江流域以南各省區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雲實 别稱:藥王子、牛網刺、閻王刺 細胞分裂方式:有絲分裂

性狀鑒别

根圓柱形,彎曲,有分枝,長短不等,直徑2-6cm,根頭膨大,外皮灰褐色,粗糙,具橫向皮孔,縱皺紋明顯。質堅,不易折斷,斷面皮部棕黃色,木部白色,占絕大部分。氣微,味辛、澀、微苦。根皮呈卷筒狀、槽狀或不規則碎片狀,長短厚薄不一,外表面灰褐色,粗糙,具疣狀突起及灰黃色橫向皮孔,常有内陷環紋;内表面淺褐色,略平坦,具細縱紋。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顆粒性,平整切面可見由石細胞群形成的斑紋。氣微,味微澀。嚼之有砂粒感。以條大、皮厚者為佳。

顯微鑒别

根橫切面:木栓層由數十列木栓細胞組成,有的木栓細胞中含棕色物質;皮層窄緊接木栓層下側,可見纖維束及石細胞群排列成環帶,草酸鈣方晶在此層亦排列成結晶帶,有的結晶嵌于石細胞腔内或薄壁細胞中,靠近木栓層的薄壁細胞常充滿棕紅色物質。木質部導管單個或數個連接呈放射狀,大小不一,木薄壁細胞中亦含有草酸鈣方晶。澱粉粒衆多,存在于薄壁細胞中。

根皮粉末特征

棕黃色。①石細胞類圓形、類方形、長橢圓形,長30-60μm,直徑13-24μm,細胞壁厚,孔溝及層紋均明顯,少數石細胞腔内含草酸鈣棱晶,直徑5-15μm。②纖維長約308μm,直徑約17μm,胞壁厚,胞腔線形。③澱粉粒單粒圓形,細小,臍點不明顯,複粒由2-3個分粒組成。④木栓細胞多角形,橙黃色,有時内含棕色物質。

附方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

【拼音名】Yún Shí Gēn

【英文名】Root of Mysorethorn

【别名】牛王茨根、閻王刺根

【來源】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雲實的根或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aesalpinia decapetala(Roth)Alston[Reichrdia decapetala Roth;Caesalpinia sepiaria Roxb.]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收,挖取根部,洗淨,切片或剝取根皮。

簡介

學名:Caesalpinia decapetala (Roth)Alston

英文名:Decapetalous Caesalpinia

科名:豆科Leguminosae

【别名】員實、雲英、天豆、馬豆、羊石子、百鳥不停、老虎刺尖、到鈎刺、黃牛刺、馬豆、牛王刺、藥王子。苗名草雲母、臭草、粘刺。

【來源】為豆科雲實屬植物雲實Caesalpinis scpiaria Roxb.的種子。栽後4~5年采收,秋冬挖根,洗淨切斜片,曬幹或炕幹;秋季采果實,除去果皮,取種子曬幹。

植物形态

雲實攀援灌木。樹皮暗紅色,密生倒鈎刺。托葉闊,半邊箭頭狀,早落;二回羽狀複葉,長20-30cm,羽片3-10對,對生,有柄,基部有刺1對,每羽片有小葉7-15對,膜質,長圓形,長10-25mm,寬6-10mm,先端圓,微缺,基部鈍,兩邊均被短柔毛,有時毛脫落。總狀花序頂生,長15-30cm;總花梗多刺;花左右對稱,花梗長2-4cm,勁直,萼下具關節,花易脫落;萼片5,長圓形,被短柔毛;花瓣5,黃色,盛開時反卷;雄蕊10,分離,花絲中部以下密生茸毛;子房上位,無毛。莢果近木質,短舌狀,偏斜,長6-12cm,寬2-3cm,稍膨脹,先端具尖喙,沿腹縫線膨大成狹翅,成熟時沿腹縫開裂,無毛,栗褐色,有光澤;種子6-9顆,長圓形,褐色。花、果期4-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環境:生于平原、丘陵地、山谷及河邊。資源分布:分布于華東、中南、西南及河北、陝西、甘肅。

根皮橫切面:木栓層由20列木栓細胞組成,細胞長方形,長30-45μm,寬8-14μm,外方數列木栓細胞内含紅棕色物質;栓内層為5-15列薄壁細胞,多數細胞内含草酸鈣棱晶,偶有石細胞群散在。中柱鞘部位有7-20列石細胞呈環狀排列,有時有纖維束伴存。韌皮部占切面絕大部分,主要為由數百個石細胞組成的大型石細胞群及由數個石細胞組成的小型石細胞群散在,石細胞内有時有草酸鈣棱晶;韌皮部篩管群常頹廢成帶狀,與2-4列薄壁細胞間隔排列成6-7層;韌皮射線波形彎曲,寬2-6列細胞。薄壁細胞中常含澱粉粒、草酸鈣棱晶及棕色物質。

【化學成份】根皮含鞣質。莖皮含鞣質5.23%。

【性味】苦辛;平;無毒

【歸經】肺;腎經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解毒消腫。主感冒發熱,咳嗽,咽喉腫痛,牙痛,風濕痹痛,肝炎,痢疾,淋證,癰疽腫毒,皮膚瘙癢,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内服:煎湯,10-15g,鮮品加倍;或搗汁。外用:适量,搗敷。

各家論述

1.《本經》:主洩痢腸澼,去邪惡結氣,止痛,除寒熱。2.<别錄>:主消渴。

3.《本草圖經》:治瘧藥中多用之。

4.<綱目>:主下NI膿血。

5.《溫嶺縣藥物資源名錄》:殺蟲,除濕熱。治小兒疳積,麻疹不透:婦女乳癰。

産地

産本省南部山區,平原地區常栽培作綠籬,生于山坡岩石旁及灌木叢中,以及平原、丘陵、河旁等;分布:于長江流域以南各省。

果殼、莖皮含鞣質,可制栲膠;種子可榨油;根、莖、果實供藥用,有發表散寒、活血通經、解毒殺蟲的功效。

功能

種子:止痢,驅蟲。用于痢疾,鈎蟲病,蛔蟲病。根:發表散寒,祛風活絡。用于風寒感冒,風濕疼痛,跌打損傷,蛇咬傷。

【性味歸經】辛,溫。種子有毒。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數據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全株有毒,莖毒性最大,人誤食後興奮狂躁。

用法用量

種子1~3錢;根0.5~1兩。水煎或泡酒服。

繁殖與栽培

繁殖:常用扡插和播種繁殖。扡插,在梅雨季節用當年生成熟的嫩枝,插後20-25天生根。播種,秋季采種,幹藏到翌年5月播種,播前挫傷部分種皮,播後約30天發芽。

栽培:栽植前,施足腐熟基肥,将植株去頂。種後澆足水,萌芽後施用薄肥,促使側枝生長。夏季生長期每月施肥1次。适當修剪整形,4-5月花期随時摘除凋謝花序,促使萌發新枝。

病蟲害:主要發生枯枝病、炭疽病和鏽病,潰瘍病的枝條應剪除燒毀,并噴灑波爾多液防治;鏽病用50%萎鏽靈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噴灑。蟲害有介殼蟲危害,可用50%二溴磷乳油1500倍液噴殺。

應用:雲實為攀援落葉灌木,藤蟠曲有刺,花黃色有光澤,在籬垣和庭院中叢栽,形成春花繁盛、夏果低垂的自然野趣。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上一篇:野菊花

下一篇:讀史閱世六十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