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建水

雲南建水

旅遊景點
建水古城曆經12個世紀的建設,至今保存有50多座古建築,被譽為“古建築博物館”和“民居博物館”。其代表景點有:始建于元代的全國最大的文廟;始建于明代的朝陽樓(小天安門);民居典型朱家花園;雲南古橋中最大的雙龍橋;明清兩代的學政考棚等。
  • 中文名:
  • 外文名:
  • 地理位置:昆明之南220公裡
  • 氣候條件:
  • 開放時間:
  • 門票價格:
  • 占地面積:
  • 著名景點:建水古城
  • 中文名稱:雲南建水
  • 亦名:巴甸

相關景點

建水十七孔橋

橫跨泸江與塌沖河交彙之水面上,是雲南規模最大、藝術價值最高的多孔連拱橋

曆史

建水古城位于昆明之南220公裡,古稱步頭,亦名巴甸。漢時屬益州郡母掇縣地,西晉屬甯州興古郡,唐為南甯州都督府東爨烏蠻地。南诏政權于唐元和年間(810年前後)在此築惠曆城,屬通海都督。惠曆為古彜語,就是大海的意思。因為當時每逢夏秋之季,壩子裡溪水漲溢如海,漢語譯為建水。元時設建水州,屬臨安路(路治在通海),并在建水置臨安廣西元江等處宣慰司,統轄臨安、廣西(今泸西縣地)、元江等路。明代仍稱建水州,改路為府,臨安府治移至建水,清乾隆年間改建水州為建水縣。民國元年改建水縣為臨安縣,次年複稱建水縣。

建水城最早為南诏時修築的土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擴建為磚城。城周六裡三、城牆高二丈五尺,四門有城樓,樓為三層,各高四丈,雄偉壯觀。清順治初年,李定國攻占臨安城

時,南北西三座城樓毀于戰火,康熙四年又複修,後再度毀損。唯有東門朝陽樓,雖曆經多次戰亂和地震,至今近六百年,仍舊巍然屹立,但已破損不堪。解放後政府又撥款修葺,才煥然一新。

建水縣在元代就始建廟學。明洪武年間建臨安府學,萬曆年間又建建水州儒學。清代先後建立了崇正、煥文、崇文、曲江四個行院,境内人才輩出,明代有文進士30人,武進士23人,文舉人288人,武舉人29人。清代有文進士33人,武進士15人,文舉人412人,武舉人355人。當時,有“臨半榜”之稱,即雲南科舉考試中榜者中,臨安府就占了半數左右,堪稱雲南之冠,在全國亦不多見,加上建水文廟規模宏大,建築精緻,故有“文獻名邦”“滇南鄒魯”之美譽。

悠久的曆史,燦爛的文化,在建水城内外留下了許多充滿深厚文化意韻的建築物,古代寺廟、祠庵和樓台亭閣達50餘處。有建于元代的文廟,清代的雙龍橋,還有燃燈寺、東林寺、玉皇閣等文物古迹。這些曆盡滄桑,古迹斑駁的瑰寶、閃爍着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的燦爛光輝。

紫陶

建水紫陶馳名中外,與江蘇宜興陶、廣西欽州陶、四川榮昌陶并列中國“四大名陶”。

建水紫陶産生于清代,始于道光年間,是在明代粗陶生産昌盛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建水陶瓷發展史上,曾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之說。紫陶是用碗窯村紅、黃、青、紫、白五種不同顔色的泥土,泡水濾漿後成紫紅色的陶泥,用以制成器皿坯胎燒制而成。與其它陶器不同的是,建水紫陶采用無釉磨光,陶器燒成後用鵝卵石精工細磨抛光,使之質地細膩,光亮如鏡,輕輕敲擊有金屬之聲。有“體如鐵、明如水、亮如鏡、聲如磬”之說。

上一篇:龜山漢墓

下一篇:肇興侗寨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