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封少林寺

登封少林寺

世界文化遺産、5A級景區
少林寺是我國久負盛名的佛教寺院,聲譽顯赫的禅宗祖庭,少林功夫的發祥地,位于登封市西12公裡處的嵩山五乳峰下,是嵩山風景區的主要核心景區之一。
  • 中文名:登封少林寺
  • 外文名:
  • 地理位置:河南登封城西少室山
  • 氣候條件:
  • 開放時間:08:00-16:30開放(16:30停止入園)
  • 門票價格:80元
  • 占地面積:
  • 著名景點:大雄寶殿
  • 英文名:Dengfeng Shaolin Temple

現任方丈

釋永信方丈,俗名劉應成,生于1965年,安徽颍上人。1981年到少林寺,禮第二十九代方丈釋行正長老為師。1987年,行正長老圓寂,承師衣缽,接任少林寺管委會主任,全面主持寺院事務。1999年,榮膺少林寺方丈。

布局結構

少林寺常住院建築在河南登封少溪河北岸,從山門到千佛殿,共七進院落,總面積約57600平方米。主要包括常住院、塔林和初祖庵等。常住院的建築沿中軸線自南向北依次是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閣(法堂)、方丈院、立雪亭、千佛殿。另外,寺西有塔林,北有初祖庵、達摩洞、甘露台,西南有二祖庵,東北有廣慧庵。

寺周還有同光禅師塔、法如禅師塔和法華禅師塔等古塔10餘座。

禁忌事宜

對寺廟的僧人、道人應尊稱為“師”或“法師”,對住持僧人應稱其為“長老”、“方丈”、“禅師”。喇嘛廟中的僧人稱其“喇嘛”,即“上師”意,忌直稱為“和尚”、“出家人”,甚至其它污辱性稱呼,與僧人見面常見的行禮方式為雙手合十,微微低頭,或單手豎掌于胸前、頭略低,忌用握手、擁抱、摸僧人頭部等不當之禮節。與僧人道人交談,不應提及殺戮之辭、婚配之事,以及食用腥葷等話,以免引起僧人反感。

遊曆寺廟時不可大聲喧嘩、指點議論、妄加嘲諷或随便亂走、亂動寺廟之物,尤禁亂摸亂刻神像,如遇佛事活動應靜立默視或悄然離開。

簡介

少林寺,位于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嵩山五乳峰下,因坐落于嵩山腹地少室山茂密叢林之中,故名“少林寺”。 [48]  是中國佛教禅宗祖庭和中國功夫的發源地之一,世界文化遺産、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是孝文帝為了安置他所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尊者,在與都城洛陽相望的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而成。少林寺常住院占地面積約57600平方米,現任方丈是曹洞正宗第47世、第33代嗣祖沙門釋永信。 [1-2]  少林寺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寺院,是漢傳佛教的禅宗祖庭,在中國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譽為“天下第一名刹”。因其曆代少林武僧潛心研創和不斷發展的少林功夫而名揚天下,素有“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之說。

曆史文化

在少林寺山門後至天王殿中間有一大甬道,兩側有小馬道,為寺院碑刻集中之地,由于碑立如林,故稱“碑林”。這些都是唐宋以來的著名原始碑刻。“碑林”東側是慈雲堂舊址,現為少林寺碑廊,它不僅記載着寺院的興衰狀況,而且在曆史、雕刻、藝術方面,也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少林寺“碑林”和“碑廊”共計有碑刻108通。

碑碣壁畫,獨具風采。少林寺之所以經曆1500多年而不衰,主要是曆代名人不斷雲集的社會宣傳效應,常言說,名山名水名勝,更因名人而名。目前,少林寺保存曆代石刻四百多品,包藏着唐代以來曆代名人之手迹,可謂“真、草、隸、篆”各體具備,詩、詞、銘、跋形式多樣。這裡原存放少林寺衆多名碑,如唐代《大唐天後禦制詩書碑》《靈運禅師功德塔銘碑》等。

1984年至1992年,這些重要碑刻均移至新建的碑廊内保存。如今碑林尚存有碑刻35通。其中明碑10通,清碑11通,現代碑刻13通,年代不詳的1通。知名的有明代《豁免糧差碑》等,清代《重修少林寺工程碑》等,現代《日本宗道臣大和尚歸山紀念碑》等。碑林為少林寺院碑刻的集中地之一,對研究少林寺曆史起着重要作用,具有較高的曆史、藝術、科學、旅遊價值。

景區景點

少林索道:少林索道位于少室山中麓,少林寺西南側,全套設備從奧地利多貝瑪亞公司引進,為單線循環自動脫挂抱索器式4人吊廂客運索道,投資2400餘萬元,全長2860米,是國内現有同類型線路最長的客運索道,高差453米,單向運送乘客660人/小時,運行速度4米/秒,運行時間12分鐘。

索道将少林寺與三皇寨景區連接到一起,天塹變通途,使遊客在遊覽少林寺的同時,又能方便地欣賞到三皇寨神奇的自然景觀。在深秋季節,還能領略到少室山特有的少室紅葉全景,鮮豔奪目,漫山遍野,層林盡染,姹脂嫣紅,媲美生輝,盡顯霜葉紅似二月花的美景,比北京香山紅葉有過之而無不及,遊人如臨仙境,令人贊歎稱絕。

嵩楊索道是河南省第一條遊覽索道,1992年正式運營。采用單線循環固定抱索器吊椅式客運索道,是獲得國家質量技術監督标準《客用索道安全使用許可證》的營運索道,全長1362米,上下站高差332米,運行1.25米/秒,單程16分鐘,具有乘坐安全度高、舒适性好和周圍環境融為一體的特點。該索道不僅有傳奇色彩的人文景觀,也是飽覽少室自然景觀的絕佳景點。

行車過程中可觀賞少林寺全景,下車後可觀覽少林寺建寺最古老的寺院棗二祖庵,内有酸、甜、苦、辣四口井,三百“大雞窩”,外有一線天、練摩台、龍潭瀑布等景點;也可步行至缽孟峰、玉寨山、三皇寨等景點,一覽中嶽嵩山之美景,領略大自然之奧妙。

甘露台:甘露台,在寺院西牆外三十米處

傳為少林寺創始人跋陀譯經處。當年跋陀與勒那、流支一起,在此共譯《十地經論》,天降甘露,因此得名。唐顯慶年間,玄奘法師亦向往在此譯經,緻書唐高宗,未果。台上有古柏兩株,挺拔如鐵。台下東南隅,有古樹數株,根出如虬如梁。

初祖庵:初祖庵,位于少林寺西北約一公裡,

五乳峰下的小山丘上。這是宋人為紀念初祖達摩面壁而修建的一座庵院,又稱“面壁庵”。三面臨澗,古木掩映,為山中勝境;伫立院中,可仰望五乳峰頂達摩洞及達摩大型雕像。現庵院主體建築有山門、大殿和千佛閣。

山門,創建年代無考,當在金、元時代,現山門,1986年按舊制重建。

大殿,創建于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曆代每有修葺,主要構件仍為北宋原物。它是河南省現在最古老的一座木石結構建築,在建築學術上具極高價值。殿門有磚雕對聯:“在西天二十八祖,過東土初開少林。”殿内供達摩像,并二祖慧可、三祖僧粲、四祖道信、五祖弘忍。東、北、西三壁上尚存人物彩繪23幅,另有5幅在曆代修葺已被毀壞,内容為初祖達摩以下三十六位禅宗祖師。繪制年代約在明末,形象質樸古拙。彩繪以下群肩石上,以及大殿的十二根檐柱,四根内柱,神龛須彌座束腰部分,都雕刻着精美的浮雕。

内容包括人物、動物、花卉和山水等,畫面非常豐富,造型生動,構思巧妙,意境悠遠,刀法勁健,皆為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25年)大殿創建時所刻,距今已有八百多年,是少林寺石刻中的珍品,也是我國石刻藝術的寶庫之一。殿前尚有傳六祖手植柏一株,圍四米多,傳說六祖慧能回少林拜祖,用缽盂将樹苗從廣東帶回,植于此地。

千佛閣,為明代初祖庵住持福元創建。内供達摩,并供觀音菩薩像。千佛閣前有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舍利石函一具,四面有線刻畫,圖中天王怒目圓睜,或持劍,或執杵;仕女手托花果,姿态優美;鬼王披頭散發,兇相畢露。刀法流暢自如,堪為上品。

庵院内尚有碑石40多通,其中著名的有:宋黃庭堅《達摩頌碑》宋蔡汴《達摩面壁之庵》,明刻《達摩面壁圖》等。

達摩洞:達摩洞位于少林寺西北約2公裡五乳峰下的阜丘上.建築物僅存一座大殿,兩間小亭和一所重修的千佛閣。

大殿建于宋宣和七年(1125年),深廣各三間,是河南現存最古的木結構建築。這所小寺院是達摩的後裔為了紀念達摩而修建的。大殿門口的磚雕對聯刻着“在西天二十八祖,過東土初開少林”簡明地說出了達摩的身世和來曆。

整個殿房施八角石柱16根,殿内的4根金柱浮雕握柞執鞭氣度恢宏的武士,活潑的遊龍,潇灑的舞鳳,飄然欲生的飛天,龐大渾圓的盤龍等,這些浮雕剛柔融合惹人注目.12根檐柱除4根為素面外,其餘8根也飾有浮雕,畫面有蓮、菊、卷草、飛天、坐佛、蓮花化生、鳳戲牡丹、孔雀穿花以及群鶴鬧蓮等。精細生動清秀美麗。神台須彌座和殿牆的石護腳上面雕有卷草、猛獅、武士、騎鹿、麒麟、水獸、馬、羊、以及飛舞翻騰吞雲吐霧的翔龍和維妙維肖的山水人物等。

塔林:它是研究少林寺從唐至清代發展興盛和曆代建塔制式、結構等的重要實物資料,具有很高的佛教研究、建築、書法、雕刻藝術和旅遊觀賞價值。位于少林寺院西約三百米處,因塔散布如林。故稱塔林。塔是印度古音“塔婆”簡稱,意為墳墓,在我國專指僧人的墳墓。塔内一般安放逝者的靈骨或生前衣缽。

塔林是少林寺曆代住持和有成就、有貢獻的僧人的墓群。按佛制,隻有名僧、高僧圓寂後,才設宮建塔,刻石紀志,以昭功德,激勵後來。塔的形制層級,高低大小,除了各個曆史時期的風尚和具體情況(如戰争時代,改朝換代等)影響,還體現着逝者生前在佛教界的地位、成就和威望。

塔林現存自隋以來各代墓塔共232座,其中隋舍利塔1座,唐塔1座,宋塔2座,金塔7座,元塔43座,明塔139座,清塔10座,當代塔2座,年代不清塔27座,另有殘塔和塔基35處。面積達一萬四千多平方米。為我國最大的塔林。

 這些塔的造型多姿多彩,按層級分,有單層和多層,最多層級為七級,即世稱“七級浮屠”,最高達15米;按平面形狀分,有正方形、長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和圓形等;按型制分,有密檐式、堵波式和喇嘛式等。大多數是用磚石砌成,亦有用整石鑿制而成。塔體上往往刻有精美的圖案和浮雕。塔銘内容更加豐富,每座塔正面都有塔額,标識塔主名号;有的塔後還有塔銘,幾位有較大影響的高僧塔邊,還專門樹立碑石,詳細記載塔主的生平事迹,嗣法傳承,以及立塔人,立塔年代等内容。因此,少林寺塔林,不僅是研究我國古代磚石建築,書法,雕刻的藝術寶庫,也是研究佛教史,少林寺史非常珍貴的資料。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元、明兩朝是少林寺曆史最為重要時期之一,自元初一代宗師雪庭福裕入主少林,禅宗曹洞法脈重歸祖庭,一直傳到明末無言正道,其間名師輩出,高僧濟濟,史稱“少林中興時期”,并尊雪庭福裕為“中興之祖”。結合禅宗史傳,可以看到:少林寺的這段黃金時期,亦是曹洞宗的黃金時期之主體表現,亦是該時期中國佛教的重要表現。少林寺塔林中的元、明兩朝墓塔及銘文資料,對于元、明兩朝禅宗史學術研究,尤為難得可貴。

除塔林外,少林寺院内及周圍還散布着自唐代以來墓塔17座,其中唐塔4座,五代塔1座,宋塔2座,元塔1座,明塔2座,清塔4座,年代不清塔3座,同樣具有很高的價值。其中法如塔建于唐大周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塔室存碑,對早期禅宗史研究,價值更大。

少林寺院:山門,應作“三門”。依佛經言,三門即三解脫門簡稱,稱寺院大門為三門,取其入道之義。現少林寺三門,系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敕修時所建。1974年重修。正門上方橫懸長方形黑底金字匾額,上書“少林寺”三字,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禦題頒賜。三門殿内神龛供奉彌勒坐像。神龛後面為韋馱立像。三門前有石獅一對,豎眉鼓目,純真威武;雕工精緻,元明舊物。三門的八字牆外,有明嘉靖年間建立的石坊兩座,東西對稱,形制相同。

天王殿,為寺院第二進殿宇,與大雄寶殿、藏經閣并稱三大殿。原建築已毀于1928年“火厄”,1982年按舊制重建。外塑兩執金剛像,内塑四天王像。

大雄寶殿,是寺院佛事活動的中心場所。原建築毀于一九二八年,一九八六年重建。殿内供釋迦牟尼、藥師佛、阿彌陀佛。上懸挂清康熙禦書"寶樹芳蓮"。屏牆後壁懸塑觀音像。兩側塑有十八羅漢像

鐘樓、鼓樓座落在大雄寶殿兩側,東為鐘樓、西為鼓樓,四層,高45米,巍峨雄偉,國内罕見。一九二八年,少林寺遭“火厄”,鐘樓毀,大鐵鐘堕地,裂為數塊。現鐘樓按舊制重建于一九九四年。大銅鐘按原型鑄于一九九五年,重六點五噸。鐘樓北隅平台上殘破大鐵鐘,即金泰和四年所鑄原物,鐘上有銘,詳記因緣。

鼓樓,一九二八年毀于大火。現鼓樓按舊制重建于一九九五年。

法堂,位于大雄寶殿後。為高僧講經說法處。内貯元、明、清三代大藏經,及少林拳譜秘笈、明大藏經銅版,清《少林寺志》木版,達摩面壁影石等。一九二八年,軍閥混戰,國民軍石友三縱火少林寺,法堂及其貯藏,悉毀于火厄,殊為痛心。現法堂按舊制重建于一九九二年,内供漢白玉大卧佛,長七米,重十六點五噸。東西兩壁經櫃,貯《中華大藏經》《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經》《高麗大藏經》及佛教、少林武術等典籍。

方丈室是寺中方丈起居與理事的地方。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9月30日,清高宗弘曆遊少林寺時即以方丈室為行宮,故又稱“龍庭”。

立雪亭,在方丈室後,為紀念達摩慧可而修建于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殿内供初祖達摩。神龛上方懸挂“雪印心珠”匾額,系清高宗弘曆帝遊幸少林時禦題,匾額正中钤“乾隆禦筆之寶”印鑒。神龛後奉緊那羅,鐵鑄,造型古樸有力。

千佛殿,為少林寺最後一進大殿,也是少林寺現存最大的佛殿。因殿内繪有大型壁畫五百羅漢而得名。殿内供毗盧佛,故又稱毗盧閣。神龛後面北壁及東、西兩壁,繪“五百羅漢朝毗盧”大型壁畫:壁畫高七米五,長四十二米,面積約三百二十平方米,構圖嚴謹,形象生動,氣勢磅礴,世所罕見。殿内地面上,尚有四十八個腳坑,傳當年寺内武僧練武所遺。清代朝廷禁止民間習武,少林武僧隻好選擇最隐蔽空曠的千佛殿習武。

上一篇:北海銀灘

下一篇:天府玫瑰谷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