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丘山

雲丘山

呂梁山與汾渭地塹交彙處山脈
雲丘山位于鄉甯縣,關王廟鄉大河村、坂兒上村境内,地處呂梁山與汾渭地塹交彙處。主開發區面積為35平方公裡,海拔最高處玉皇頂1629米,景區内人形山體形象逼真、植物種類豐富多樣、自然景觀獨特神奇,素有“河汾第一名勝”的美譽。雲丘山除了有美麗的傳說外,還是一座儒、道、釋三教合一的聖地[1]。這裡曆史文化積澱博大精深,上古時為唐堯、虞舜和夏禹之望嶽,觀天測時在此起歩初始,中和文化在此生根延伸,中華道教龍門派在此衍生傳播,斯山與武當山齊名,素有“北雲丘、南武當”之盛譽。
    中文名:雲丘山 外文名:Mount Yun 别名: 所屬山系: 地理位置:山西省臨汾市鄉甯縣 走向: 長度: 寬度: 起點: 終點: 主峰: 海拔: 氣候類型:溫帶大陸性氣候 開放時間:8:00-19:00 景點級别:AAAA級 門票價格:80.00元 著名景點:冰洞群、康家坪古村、塔爾坡古村、五龍宮 适宜遊玩季節:全年

位置境域

雲丘山地處呂梁山與汾渭地塹交彙處,面積35平方公裡,從南北望,若天頂高榘,接北鬥而傲蒼穹,古日“昆侖”,俗稱“北頂”,雲丘,頂托“天池”接“北鬥”,懷抱“中土”貫“中社”。上古先民以其為“高榘”(圭集),觀鬥建,劃分至,拟定了夏曆,建立了先進的天文曆史觀測傳統。雲丘,雄居汾水之陽而擁厚土汾陰,神塔高豎其陽而牝門幽隐其陰,曆為三晉男女春日放野、狂歡祈生之著名場所。每年農曆二、三月間有傳統廟會,就是中國文化傳統的延伸。雲丘,比肩武當山,齊名白雲觀,是中華道教的北方叢林,龍門派的又一祖庭,元代受創的再生之地。雲丘,自三代起就是唐堯、虞舜和夏禹的望嶽。

景區景點

景區概況

景區特殊的喀斯特地貌和石山森林環境形成了奇峰異景,人文景觀30餘處,自然景觀50餘處。如神塔疊翠,玄門結胞、張公背婆、老君葫蘆、雙虎守院、栓馬石樁、金雞報曉和仰天巨神等。特别是蠟台夜光、石穴藏冰、鬼石自拍、桑揪換樣、青鳥定風、禮泉揖讓、地牛吼雨、毛頭踏雪、閻王勾魂等自然奇觀更是神秘莫測,讓人稱奇。

博大精深的文化積澱又給雲丘山增添了精靈,從隋唐起就有佛徒在此鑿窟造像,所遺玉天洞隋唐佛教文化之精品;多宅靈岩寺佛塔為晉西南僅見之明代浮圖;玉蓮洞為宋元道徒修行之聖地;唐代(佛)經刻、摩崖造像,宋代龍公龍母石刻,明代浮圖,元代道宮,明清古建,無不引人入勝。八寶宮、五龍宮,一、二、三天門,祖師頂,玉皇頂點綴山巅,繪制了一幅"天人合一"之立體畫卷,流芳溢彩,引人入勝。

雲丘與武當山齊名,曆史上譽有"藐姑射山最秀之峰巅"之稱和"汾河一代第一名勝地"之譽。雲丘,山奇險、水清秀,春花、夏冰、秋紅、冬雲、地靈、人傑,是尋覓傳統文化遺蹤,領略天然奇景神韻的最佳境地。

五大奇觀

雲丘山之所以譽為名勝,是奇特二字。它的奇特體現在這樣五個方面:

第一奇,雲丘山是上古時期羲和觀天測時之地。夏曆二十四節氣的發源地,華夏農耕文化的始發地,夏人朝山拜頂之地全國規模最大、人數最多的中和節廟會,在這裡延續至今。雲丘山一帶是黃河文化的大搖籃,是漢民族文化以緻華夏文明誕生和繁榮的原始載體。

第二奇,中國最大的反季節冰洞群、風洞群。雲丘山冰洞群是世界三大冰洞奇觀之一,形成于百萬年以前,是迄今為止國内發現規模最大的天然冰洞群。在洞内可欣賞到冰柱、冰筍、冰鐘乳、冰石花以及其它冰晶景觀,大大小小的冰淩晶瑩剔透,在五彩燈光的渲染下氛圍感十足,幻化出一個個夢幻般的童話世界,令人大開眼界。夏季洞口挂滿冰淩、冬季騰起熱氣的自然奇觀

第三奇,國家一、二級珍稀動植物寶庫,特别是世界珍稀瀕危、中國特有的翅果油樹生長在這裡。翅果油經科學研究發現,是一種最佳的天然營養品。富有強身健體、益壽延年的作用。

第四奇,國内面積最大、最具觀賞價值的紅葉觀賞區,每年9-10月,雲丘山紅葉漫山遍野,妖冶無限,令人陶醉。

第五奇,古村落建築群和唐代古城(呂香縣)具有極高的建築價值,完整的保存了古代先民的居住理念。保存有石頭城門、縣衙、監獄、石頭院落、石頭巷道、石牆、石堡、石樓、石窯、水塘、石磨、石碾等獨特景觀。

主要景點

八寶宮

八寶宮因儒道佛三教以所擁之八件法器為寶而名,又因其地處雲丘山後,創建時間晚于五龍宮而俗稱後宮。有五層依山殿堂,始建于明朝嘉靖十年。此宮始祖高本質,原系五龍宮真人,初徒此,傳仁義禮智信嘉祥宗八代。1938年10月被日寇縱火焚毀,1998年複修三祖殿。

八寶宮碑

八寶宮碑亭位于八寶宮前一石雕的飛檐鬥拱歇山頂碑樓。碑上"貳拾叁世華山派法号永亮子王真人諱宗羲字純修道德碑"字樣清晰可辯。

碑文如下:昌黎韓氏曰:"莫為之前雖美而弗彰;莫為之後雖盛而弗傳"。恒言也,實至言也。何者?莫為之前則倡導無人,無以植其基也;莫為之後則前功盡棄,無以竣其功也。況乎名園古刹萬流之所仰鏡,四方之所觀瞻;強人墨客之所吟詠,羽衣缁流人之所盤桓。固,賴前人總管建築尤貴,後人踵事增華以紹前,烈于無勇也乎!

雲邱山中之八寶宮與五龍宮前後映輝,為鄂汾绛稷諸邑巨觀。五龍宮以雄偉勝,八寶宮以清雅着,每歲當桃張柳飛之辰,往來頂禮者相屬于道。凡住持是宮者類多道行高潔之流,以維持宮事于不蔽,以餘所知者,所則有戴真人智業;後則有王真人宗羲。戴真人以世家子捐棄,人民之紛華,高标物外之孤蹤,如閑雲野鶴,固已,難能而可貴,及來是客也!

創建宮殿增修壁廚其有功于八寶宮也甚大,前已樹表于墓,茲不贅述。王真人宗羲為河南懷慶人,先是為鄉甯縣城隍廟贊助一切勞績,久已卓着。及清光緒之季卓錫是宮,益勵前修劃除崖岸而為之,非若世之盜名者流,借神牟利以肥己者,比及五龍宮候真人羽化兩宮首事。以真人心精力果,律己精嚴,公推真人兼管兩宮事務,真人感各首事之推誠相與,遂益發舒其精神,兼籌并顧規畫兩宮之事,不遺餘力。

八寶宮之第三界樓宮中久議建築,以工程浩大無敢議與,是役者真人竭數年之心血經之營之百堵,皆與客冬功竣。事觀厥成而且壘粉備神之殿宇,補葺宮中之殘阙,非真人之力而誰之力與?又豈樓幽寂之地偷旦夕之安,補苴彌縫于目前者,所不可同日而語也哉?蓋真人之道行,卓真人之志氣高矣!較之戴真人畸行碩德可稱雙美。除近人士稱為八寶宮"中興住持"遐迷均無間言,總之八寶宮之建築非戴真人無以創于前,非王真人無以繼其後,兩美必合,相得益彰。昌黎韓氏之言至今猶信雲。

中華民國十五年歲次丙寅夏曆三月下旬吉旦立附碑亭對聯四則:

東側:綠水青山皆妙趣,白雲芳州自知心;

西側:澗翻貝葉添新藏,自剪芭蕉寫道經;

南側:有道泉光飛寶地,一輪明月入霞觞;

北側:架上素書來石寶,澗旁修竹隐上房。

五龍宮

相傳,真武大帝在雲丘修煉成道,舍身脫化之際,為五條龍相捧成仙,"五龍宮"因此而得名。據史載,五龍宮始建于隋唐,香火盛極明清,清末民國為山西河汾一帶、五台山之外的第一大名勝。曆經滄桑,反複興廢,規模漸次擴展,後因日寇強暴付之一炬,今雖斷垣殘壁,昔日五重宮殿依山相疊的骨架尚在:一層為無梁殿,二層為五龍捧聖殿,三層為梳頭殿,四層為十帥殿,五層則為聖母、磨針、三清、子孫聖母四座殿堂。

黃金峪

黃金峪是馬壁峪南端的一大支流,是雲丘山脈中的一座主山脈。它是丁石與坂爾上兩村之間的一條東西小河,與馬壁峪呈丁字形。東西總長約十五公裡,南北縱橫也有十公裡之多,總面積達十五平方公裡至多不少。

圪台嶺與馮兒嶺

黃金峪口北有圪台嶺,南有馮兒嶺,這好比是黃金峪兩扇敞開的福字門。圪台嶺是黃金峪的北扇門。當時圪台嶺松柏常青,郁郁蔥蔥,山脈整齊,土地肥沃。正嶺上面有一塊四五畝地的寶地,站到那塊地方時,視野開闊,心曠神怡,背靠松柏青山,南望龍王長嶺,左邊馬首山收入眼底,右邊祖師頂盡在眼前,站在這兒一切煩惱蕩然無存......

馮兒嶺是黃金峪的南扇門。馮兒嶺頂端長有二百米,寬約六十來米,屬長方形體。四面石頭林立,槲木茂盛。唯有當中約六十來米平方的地方,全是沃土,像是個元寶形。據說坂爾上村馮家的先人們早在明朝時期,把這兒成為他們家的墳茔。相傳風水極好,後輩人鼎興旺,聰明能幹,曾出過五個諸侯。坂爾上村委前邊的地裡立石碑的墳茔,就是他們的後人。

卧牛溝與聖母縫

卧牛溝離黃金峪口大約有六百來米,是靠峪南邊的一個小溝。從地形地貌上看,象是一頭健壯的黃牛,頭向東,尾朝西,俯卧在整個山卯中。山溝内老百姓耕種的地田,與大寨田相似,整整齊齊地,一層比一層高地排列在溝内。卧牛溝雖然沒有古老的傳說,沒有動聽的故事,但站在卧牛溝的地邊,去看對面的山崖,可是大有文章所在。

卧牛溝的對面,是一付天生的,比曆史有名的畫家齊白石畫的名畫還要強幾百倍的天然人生哲理圖。這副美人圖從東到西,從上到下大約有二千平方米以上。整個美人圖由筆直的石崖組成。石縫裡的松柏樹、槲子樹象點綴在銀河裡的星星一樣耀眼。偶爾有喜鵲的窩巢、老雕的窩,壘在樹叉上、石縫間。而它們自由自在的在這副圖上飛來叫去,這副圖畫的精美之處是把人生最寶貴的東西給鑲嵌在這塊石崖之上。

它有老婆婆縫(女性生殖器)、媳婦縫、女兒縫、布酒窩(肚臍)、福娃(男性生殖器)。整個版圖的排列是整齊有序,大小明細。女兒縫在最前邊的山崖邊。站在下面用目測的話,長約四米,寬約兩米。由于年長日久,她的頂端長了一群槲子樹和柏樹。這也正好迎合了一個少女的羞澀之心。微風稍吹,時隐時現。象一個逗人的小白兔一樣,時而跳到眼前,時而射到草叢。使人既想看個真切,又有一種朦胧的感覺。她的形狀就象含苞待放的花骨朵一樣,體面着細膩且含有青春活力的自然美。

媳婦縫距離女兒縫有一百多米,比起女兒縫,媳婦縫要大的多。顧名思義,媳婦的縫大也就不言而語心領神會了。縫長大約六米,寬約三米,看上去既具青春活力的,又有感人魅力。她生得很整齊,石頭周圍沒有裂縫,好象是一個完整的、緊湊的瑕玉,也體現出一個中年婦女的隐蔽性。

緊靠媳婦縫的是布酒窩。它生得出奇的圓,象是一個大鐵鍋,當然要比鐵鍋大多倍。它的直徑估計在五米以上。距離布酒窩的右下方,是福娃,看福娃的地方要選擇在下邊河裡,它的直徑大約在六米以上,高度在十二米以上,頂部還生有石闆蓋,和男性生殖器的龜頭有點相似,它的根部生有松柏等樹,整個情景能把福娃刻畫的惟妙惟肖。

老婆婆縫是這張圖畫的最末端,長約十二米,寬約六米,平放到地面,裡邊裝一百來人綽綽有餘。從整個外形上看,它周圍的石塊松散欲墜,蒼窮無力,顔色顯得枯老發黃,蒼白衰竭,就象一個老太婆,看透了人生,看透了紅塵。缺乏了少女的羞澀和中年婦女的隐蔽,就赤裸裸,不加任何遮掩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小南凹

小南凹緊挨卧牛溝,在前莊村莊的對面。凹不深,傳說當年南蠻子在北方盜寶時,發現黃金峪這一帶是出人才的地方,要麼還會出皇帝之類的人物。所以南蠻子操心不善,就找來石匠在小南凹的頂部的一道嶺上(據說這是黃金峪的龍脈嶺),鑿口斷脈。但是很奇怪,第一天鑿下去後,第二天早晨一看又長起來,第二天鑿下去,第三天又長起來,數日都如此。後來南蠻子火了,就花錢雇了很多人,人不歇腳,馬不停蹄的幹了三天三夜,而且他還念了三天的咒語,這下龍脈嶺元氣大傷,以後鑿下去的這個豁口再也沒有長起來。因此黃金峪的皇帝大臣也沒有出過一個,是否對這有關,這隻是一個傳說,但鑿豁石上留下的痕迹依然存在。

前幾年前莊有些村民反映小南凹也有和塔爾坡相似的冰洞,有冰洞但是冷勁不夠,并且冷得範圍很小,将來一旦開發形不成氣侯,那兒是一片亂石灘,在若幹年前此地有大的地震,山搖地晃,石崖上石頭滾下來,就形成一片大石灘。大石灘裡邊必有空隙,它的深度有了之後,熱天肯定能生出冷氣,冬天能發出熱氣,這和深井是一個原理吧。

龍王廟與前莊村

緊靠東旮旯往後,就是前莊村民居住的地方。他們住的大部分是緊靠山根打下的土窯,也有部分石窯和木材房。他們的窯頂上長着總有千年以上的槲子樹稍夾有松柏樹。粗的一人合包不攏,它那茂密的森林,古老的形象,反映當地村民祖祖輩輩生活的艱辛。别的地方的柴可以随便砍,但村子上邊的柴,村民自覺地形成一條規矩,誰也不去砍。

前莊村共有人口一百四十來口,分為趙、範、張、肖、陳五大家庭。前莊村曆史悠久,人材輩出,雖然沒有出過比較有名的大人物。前莊人的共同特點,腦瓜靈活反映快,能說會道,而且非常重視文化教育,現在能把三國演義、水浒傳、西遊記、隋唐英雄傳全體講述下來的人比比皆是。

範志堅老先生就是前莊村的一位代表人物,他畢業于新绛中學,一生喜歡寫毛筆字,吃飯閑餘時間都要在地上劃它幾下。在當時家家過年的對聯、喪白喜事的對聯都是他自編自寫。字寫得剛勁有力,正草合理;對聯編得工整壓韻,平仄得當。他的記憶力特好,對《論語》、《三字經》到老年的時候還能背如流水,出口利落。他對喪白喜事的禮節程序精通無比,既繼承又發展,埋人站禮,腔調圓滑,抑揚好聽。對天文地理、算卦打蔔、測字觀面、看日子定墳無不精通,在雲丘山他是一位值得人們尊重的知識人。

龍王廟位于前莊村村南坡兒上的一塊平地,龍王廟座西向東,雖然占地面積不到一百平方米,但廟小神多,廟修的小巧玲珑,别具一格。廟裡共有四位神像,它們是東海龍王、西海龍王、南海龍王、北海龍王,各個張牙舞爪,活靈活現,兩邊各一個僮子(伺侯龍王的仆人)站立身旁。小廟的兩角柱繡着兩個不同的紅龍和黑龍,繡工精湛,塑技高超。這座廟主要是用于老百姓祈求龍王,保全年五谷豐登,佑百姓平安富裕。每當大旱之年,全村男女老少,跪拜龍王廟前,焚香祈禱,遮眼摸水碗。隻要老百姓有祈求,不到三五天,老天必然打雷下雨,以沐禾苗,以撫民安。但經文革後廟也拆了,神是否走,無人可知,但前莊人在心裡邊對龍王廟的懷念,對龍王的靈驗還是贊口不絕,心服口服。

大南溝與石窯崖

一路走來,就到了前莊村後的四大溝之一大南溝。大南溝溝深三千米,溝寬一千餘米。它的頂端就和玉皇頂相接壤。雖然這條溝沒有過多的傳說與故事,但這溝卻是前莊及方圓百姓賴以生存的大溝。

溝的對面是一面象刀割的石崖,高有一百多米,氣勢雄偉,造形磅礴。凡到過此處的人都不約而同地對這樣天生的石崖發生一些感歎,這真是大自然施舍給我們人間的美!

傳說在這高崖上是南蠻子盜寶的前洞門,當地流傳的一句盜寶的口訣:打開前大門,蜜拉一千斤。實際就是那半崖上有個小洞,洞裡住着許多蜜蜂,到了采蜜的季節,裡邊的蜜滿了,自然地往溢。到底洞有多大有多深,蜜有多少,那都是個未知數。

關女廟與後莊村

後莊村共有八十來口人,主要有張、肖、陳、李五大家族組成。村子四面環山,一座比一座高,一座比一座偉。住在這山旮旯,真是不是神仙勝似神仙,真是有知識、有文化人的修道養身之地。後莊村一個最奇之處就是一天見兩次太陽,這是很多村莊沒有的自然規律。

關女廟位于後莊村東邊大槐樹下,它的曆史也無從考究。反正老年人從記事到現在,他們村就供獻的關聖老母,村裡人有什麼七災八難就到廟前禱告,誰家生的小孩身體欠佳,就把小孩認到關女老母跟前。年年正月十五,全村人都要到廟前打着花鼓,放着焰火,跪拜祈禱,望關女老母保佑各家平安幸福,子女健康成長。

土地廟與四刹

過了寺兒廟,一路走來,還有許許多多的溝溝凹凹,東路門溝、西路門溝,東椿樹溝、西椿樹溝,三叉墳、新莊村的井子溝、十牛溝(第二大溝)、紅坡村的北溝、小南溝、大南溝、靳家嶺村的安兒溝、小麻油溝、大麻油溝、留金溝、大渠、小渠等,真是數不勝數,這數百個溝溝凹凹給黃金峪裝點着無數的風景線。

大渠快到陳家山的頂部,最先由後靳家嶺、前靳家嶺、紅坡、新莊(叫四刹)組織一起修了一個土地廟。以後紅坡靳家嶺人數變少後由前莊、後莊合為一刹。

修這個土地廟也有一段傳說。古明、清朝代除馬壁峪是一條馱運之路、商業之路外,在黃金峪往上走,一直到土地廟,再到現在的尉莊鄉直至鄉甯也是一條不亞于馬壁峪的運輸通道。河東一帶的人用牲口把糧食馱上到山上換煤燒,或者把布料食鹽馱到山上搞生意買賣。但是年長日久,這一代的樹木長高了,林子長大了,虎豹豺狼有了藏身之地。所以就在現在蓋土地廟的地方傷人無數,直至最後中斷交通。現在快到土地廟有一道嶺是坂爾上村委和梁坪村委的分界線,當時因虎患而叫其地為"斷口嶺"。

據說當時河津龍門某寺院的一位高僧,聽說此事後,專程到靳家嶺一帶了解走訪,最後和四刹的頭領們拍闆定案:以高僧帶頭舉旗,這四刹村民作為基礎力量,在發生虎患的地方蓋一座土地廟,以鎮邪惡、除虎患。方遠百姓知道此事後,奔走相告,捐資捐料者絡繹不絕。果然土地廟修成後,老虎有所收斂,但還偶爾出現。但凡見過老虎的人在馬鞍上來不及下馬給土地爺瞌一個頭,老虎就無影無蹤。到後來虎患也就慢慢消失了。此事傳開後,凡路過此地的人,不管有無野獸都要給土地爺升香瞌頭,所以當年這兒香火旺了很長時期。

土地廟因多年未修,土地廟已成殘垣斷壁。隻剩石頭壘的牆了。從建的地方看,位置優越,視野開闊,往南看能看到黃金峪的溝溝凹凹以及祖師頂、玉皇頂。往北是石景山韓山紀鸾英練兵之地;東能望到關王廟的關山之嶺的山山水水。

這四刹老百姓每年對供獻土地神都形成了一套規矩。四刹每個村輪流交替,每年到二月初一,四刹的老老小小領着花鼓隊,擡着神架,挨着那個村,該村就到土地廟裡把土地爺擡上(土地神是用木頭做的)擡回村,這叫迎神。回來後把神放到村子最聚中的地方,或者村裡有廟的話就放到廟裡進行供獻,有錢的刹還雇大戲給土地爺唱一台戲。主辦的這個村必須要管别的村迎神人的飯,生火鍋、吃花馍、棗花。有時候還擺上幾個碟子,喝上自己釀的柿子酒,以圖迎神之快。

當時還留傳着一句順口溜:"五香五表一壺酒,花鼓鞭炮齊上手,十八個雞蛋用頭發分,七十二個凹凹擡着山神運。"到了二月二這天,各村的花鼓都要在土地神前表演一番。年青小夥頭裹白毛巾,腰纏白沙布,有時還上兩個打小鼓的。四個敲小鑼的由男人裝扮成姑娘,頭戴花冠,身穿大紅襖,扭着漂亮的身段和打鼓的小夥來回穿插。有的花鼓還派上一個醜角,鼻梁間抹着一塊白顔色,手拿着撥浪鼓出些洋相,以逗人快樂、高興。

到了晚上打完花鼓,接着放煙火,讓寂寞一年的土地神享盡了人間的快樂。到了二月初三日,各刹又擡着神架,打着花鼓把神送到土地廟接着行使他一年管天管地,哺育百姓,讓百姓安居樂業的職責。

中和文化

文化價值

雲丘古稱北頂,位于禹疆正北。所祀真武上應北鬥建,系古人定南北、劃四時和分節令制曆法的天象依據。是人們不違農時,順應自然法則,與天地同和,和調相處的"曆書"。合"中和"之本意,是上古天文科學家和農業生産發展互相協和的見證。"鬼蛇擁抱"之象,是"天地生殖之神","象征天地精靈","男女擁抱象"是"天人感應"、"天人合一"的偶像。"中和"文化的民俗化石。用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诠釋曆史遺産,是每個文化和文物工作者的義務。

雲丘在曆史上有"河汾--帶第一名勝地"之譽,有"姑射最秀峰巅"之稱。春樹蔥茏,夏林蒼翠,秋楓丹染,冬松傲霜,四時山花吐香,常年流水潺潺,佛寺道宮依山而建。形疊五重,輸煥巍明。掩映雲表,燦月耀日。"羽流朝夕步虛,鐘之聲相聞",每到二三月間,"遷客騷人随喜者絡繹不絕,缁流羽士拜禱者驅馳滿道"。為"天人合一"宇内之佳作,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完美結合的典範。

然自日寇侵華以來,卻變為古迹毀于人禍,翠山秃于斧斤,河道清流斷,滿峪煤塵複,良田焦爐占,十有九年旱,讓人不忍目睹的景象。如何提高人們的環保覺悟,讓人們維護生态平衡,不吃祖宗飯,造福萬萬年,用舉辦文化節的方式,宣傳"中和"思想,提高"中和"意識,寓教于樂,應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形式。

和平、民主、共生、團結、和解、友誼,國家和平共處,是世界發展的主流,國家統一、民族團結是全國人民的共同心聲。亦"中和"文化精神之繼承發揚。

弘揚民族文化遺産,繼承優秀文化傳統。重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關系,推動社會文明和經濟繁榮,為鄉甯的未來鳴鑼開道,打鼓助威,是黨和人民賦予每個鄂邑兒女的曆史重任。是為舉辦"中和"文化節的目的意義之所在。

文化遺産

2011年5月雲丘山中和節正式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每年二月十五數十萬人彙集于雲丘山,規模空前。成為雲丘山一年一度的盛會。

文化特色

雲丘山山水秀麗,氣象萬千,文化深厚,源遠流長。具體來講,它有以下幾個特色。

一、古老性。雲丘山中和文化的内涵,最遠可以追溯到夏代。相傳,在幾千年前,雲丘山就是夏人朝聖祭天的神山,至今百姓登山依然俗稱"朝頂"。同時,雲丘山也是夏人生殖崇拜的聖地。每年農曆二月初一開山門,到三月初一關山門,"仲春之月,令會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人流如織,男歡女愛。它除了有益于人口的繁衍,還關系到農作物的豐稔和禽獸的繁殖。其俗稱"野合"或放野,實際上是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時期"群婚"、"亂婚"等現象拖入後期的一條尾巴。今保留除神塔,縫縫崖等自然生殖崇拜外,還有"鞭杆"、"花籃"、"摸娃娃"等古老習俗為證。

二、獨一性。關于中和節的來曆,《周禮·春官宗伯》曰:"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這是與其相關的最早内容,至今雲丘山中和節仍然保留了這一形式。明确定為中和節的是唐朝貞元五年(790年)。此年正月十一日德宗皇帝诏曰:"......朕以為春方發生,候維仲月,勾萌畢達,天地同和,俾其昭蘇,宜均春茂。自今以後二月一日為中和節......"。"是日民間以青囊盛百谷瓜果種互相贈送,稱為獻生子......百官進農書,表示務本"。由此可見其活動内容和夏人朝頂有着諸多的聯系,這是雲丘山中和節得以延續至今的根本原因。但據許多史書記載,中和節活動"唐後不舉",後世民間将其與"二月二龍擡頭"相混淆,有稱其為"青龍節"的,真正把中和節習俗完整的保留至今,恐怕隻有雲丘山一處了。所以我們說雲丘山不僅是古代祭祀和生殖崇拜的活化石,更是中和節的活化石。

三、包容性。雲丘山中和節延續至今,其涵蓋古今的包容尤為關鍵。縱觀今日中和節的内容,有遠古時期的朝項祭天、男女狂歡、生殖崇拜,也有唐朝時天地同和、務農祈豐等中和節的内容。元末明初道教的融入更為其發展繁盛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民間俗神的祭祀如送子娘娘,土地、玉皇等使其更為百姓接受,三教合一也有體現。時至今日,甚至融入了對抗戰車亡将土的祭拜。我們可以這樣說:雲丘山中和節如一條涓涓不息的河流,從遠古一直流到今天。一路走來,一路吸納,适時令,遂民心,廣收兼取,包容萬千,萬集大成,千古不朽。

四、廣泛性。一個民間文化節日千年繁盛,必然源于民間的廣泛參于。史載,雲丘山中和節,每年四方雲集,雖以新绛、鄉甯、稷山、河津、萬榮、運城等晉南縣市為主,但豫西北、陝東等地百姓也風塵仆仆,遠道而至。尤其是近十幾年來,鄉甯縣委、縣政府緻力開發,廣泛宣傳,雲丘山中和節名播四方,每年二月十五,朝山拜聖,流連山水者絡繹不絕,車塞河道,人滿山壑。研究涉及範圍,恰涵蓋了夏人活動中心區域,由此可見"夏人朝頂"之說并非虛妄。我們相信有政府推動,百姓參與,雲丘山中和節這一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節日,必将日益發揚光大。

雲丘古道

馬壁峪雲丘古道是在馬壁峪中,接坂兒上村中坡、前坡,經坂兒上村、過崔段二莊、至賈家大墳茔,岔分東西兩道,北上山頂,交彙陳家山,一直北向韓山、橋上......延伸的古道。岔分的東西兩道:東道有前金甲嶺、後金甲嶺兩村,以及安耳溝、土地廟等古代曆史遺迹;西道有辛莊、史牛溝、紅坡等村。

這條古道上,商幫馱隊們早晚必經的坡稱"晚早坡";鐵蹄踩踏石坡聲音最響的溝稱"鐵雷溝";馬眼石(花崗岩)踩陷最深處可沒馬腿;為祈求路途平安修建的"山神土地廟"......等遺迹仿佛還在見證着古道的曆史。

馬璧峪雲丘古道不知何代何人起始。從傳說中略知:晉獻公時稱此古道為"馬壁峪雲丘"古道;介子推割股奉君于安耳溝,棄甲處稱"金甲嶺";薛仁貴力殺賊寇護道;紀鸾英途尋韓山練兵;土地廟護佑商民、普澤衆社;"鄉川号"賈家創立并彙接古"絲綢之路";肖氏父子阻擊日軍北上、血泊紅坡;後莊山峰忽悠啟明錯時,兵敗後稷......

今天,這條古道已失去昔日南來北往、蹄鈴聲急的繁忙與榮光,但生活在雲丘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卻深深記得發生在這條古道上,代代相傳、口口禮贊的動人故事。

諸侯之地

坂兒上村原名"返兒莊"(八寶宮中重修土地廟碑記,西社返兒莊)。此村因公元前656年,晉文公重耳避難返轉之處而命名(也因祖師棄修、經神仙點化,祖師回心轉意往返重修折回之地而得名)。

傳說,坂兒上村紅豆凹山頂有一塊寶地,就是五諸侯之地。地勢平而森林茂,地下天生石門石窗,中間黃土立頂。葬于此處者,後輩可出五諸侯之大官。可是有一點毛病:東西埋,出官快、官運短;南北埋,出官慢、官運長。村中一戶馮氏聽後,十分動心,心想:"先東西埋,出官後再重新南北埋,豈不出官快,官運長兩全其美嗎?"不久,馮氏家中喪丁,墳茔果擇于此。先東西埋,誰料埋後,家人随着商隊馬幫四處遷徙,其後下落不明,墳也沒動過。當地人們猜想說,太平天國南王馮雲山,興許就是該村馮氏的後裔。

卧牛溝

坂兒上村後有一條溝,酷似一頭卧牛。故名為"卧牛溝"。此溝有水井、石水槽等原本屬坂兒上村所有,井上有碑為證。

傳說,古道上的商隊馱幫們飲完牲畜後,見到石碑,飲水思源,都要小恩小惠坂兒上村人。久而久之,崔莊(前莊)人看在眼中嫉妒在心裡,心想,不如把此井争為己有,于是挑起了與坂兒上村争井的故事。很快,該事訟到公堂上。在開堂前夜,崔莊人把木箱浮于井水面,人載箱上,将"崔段二莊"四個大字鑿刻在蓋井的大石條下面,并把坂兒上村的證碑轉放到上溝路旁。第二天,公堂對執,堂審官不問青紅皂白,将該井錯判給了崔莊。說來也怪,等坂兒上村人找回證碑時,碑下也滲出了泉水,這就是卧牛溝上井。

五陰崖

俗言:康家坪窟窿單個個,黃金峪家夥結夥夥。"窟窿"與"家夥"都是古人對生殖器诙諧的說法。"黃金峪家夥"指的就是位于前莊村(古稱崔莊)前大山峭壁上天然生成的五陰崖。即:婆婆縫、媳婦縫、女兒縫、布酒窩(肚臍窩)、肌肌溜(陰莖溜)等五件人類生殖自然景觀。其形象逼真、引人入勝,相傳為人類最早求生祁育的崇拜聖地。

走在雲丘古道上,仰望此觀,發人深思,令人感歎:人是由父母所生,父母又是人生子生女後才可為。天蒼蒼、野茫茫,滾滾塵世上,探求人類之源,究竟先有父母、還是先有子女?難矣!且母生子生女,不久子女長大,互配鴛鴦,而又生子生女,亦為人父為人母。轉眼,其子其女忽又長大,各結鸾俦,再生子生女......父父母母、母母父父、子子女女、女女子子,人類這條生生不息,傳承繁延的生命鍊,最早從何而來,最終又向何而去呢?

寺兒上

寺兒上有寺兒廟。坐落于後莊村後的一山洞中。此洞坐西面東,十分高大寬敞,洞下有泉。

寺兒廟有一道門,二道門。北廟南戲台、廟台間有泉水潺潺涓流。

此廟與傳說中《黃金峪的來曆》以及金牛、金車、金磚、金香爐的故事有關,諸多見書,概不贅述。但筆者從收集到的資料中對其亦有新考。

來曆新考

筆者為雲丘人,酷愛雲丘文化。多年來,從考證的古碑記中,看到"黃金峪"亦名"紅金峪"。據分析其位于馬壁峪雲丘古道上。黃金峪到後莊村後百米處,分為兩條大峽谷。西為柴家溝,僅黃家岸一處有村落。交通不便,被古代穿行于古道的人們所忽略;東為古道,人畜繁忙。至賈家大墳茔處岔分東西兩道,而兩道與陳家山一帶山巅交彙。陳家山為一分水嶺,東南流域起點村落,西為紅坡(亦稱黃坡),東為金甲嶺,古人取其兩村名首字"紅"(或"黃")與"金",合稱"紅金"或"黃金"。此流域峪谷當然該稱"紅金峪"或"黃金峪"了,又因此峪在古道上,古道不同時代用途不同。古時人畜繁忙,紅紅火火稱"紅金峪";黃金乃行之古道商賈們心中之盼,固亦稱"黃金峪"。

賈家大墳

賈家大墳茔位于古道岔分口,北依崇山峻嶺,面臨二道交彙河谷,從風水來講,是典型的"二龍戲珠"寶地,就是這塊寶地,功陰賈家後代近三百年的輝煌曆史。近年來,此茔多次被盜,令人痛心。

賈家原居住于金甲嶺。靠得天獨厚的古道優勢,起家緻富,創立了"鄉川号"票号。後移居鋪頭、小河等村,成為雲丘山一帶走西口的著名晉商。如今還流傳着當年嘔歌賈家脍炙人口的順口溜:"鋪頭村,靠峪口,出了賈家大财主,生意買賣過蘭州,夜夜黑了是店主......"每到逢年過節,有好多素不相識的商販,馱着白花花的金銀來到賈家,賈家人也不知何故,問其因都說是挂"鄉川号"發家後,滴水酬謝。由此可知,賈家開創的"鄉川号"在西口的路上,其他的商民們又把"鄉川号"輻射到周邊,甚至更遠更遠。

安耳溝

安耳溝,位于雲丘古道金甲嶺村東南河旁。此溝天生石岸,石岸坐東面西、南北長、東西窄、高丈餘,岸頂平如石砥。東北方有一狹洞,舉目見天,俗稱"天洞"。相傳其可洞知天子、天象。石岸中央崖壁上凸立奇石,形如站佛,惟妙惟肖。該佛身北面南,腳步玉蓮,橫立于岸中。蓮旁雲舞獸賀,特别壯觀。

傳說,該蓮佛為天地孕生,晨食雲谒,午浴陽光,暮宿地膽,苦修多年。他日正當中午,太陽高照、蓮托佛身,從崖壁内,面壁浮雲而出,準備180°後轉身登正。豈知剛轉到90°時一道白光(白光當地人稱喪煞)射進岸中,頓時浮雲速散,順着天洞飄飄而起。從此蓮佛定身不動,橫于岸中。

再說那道白光。原來。晉獻公之子重耳外逃多日,受不了饑餓與疲憊折磨,介子推把铠甲棄掉,身着麻衣(古時用麻做的衣服)摻扶重耳前行,麻衣上的白光反射進岸中。介子推和重耳看到岸中白煙(白雲)袅袅,以為有人家,前來讨飯充饑。豈知此處一無人家二無飯食,希望的火花突又破滅,重耳更是饑餓難忍。于是,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以食奉君,安頓了重耳。重耳充饑後,看到此地有天洞洞天,蓮佛讓位感慨地說:"千裡耳安地,兩車(ju)佛洞天,天意也!"從此轉危為安最後終成霸業。後來人們把介子推割股奉君的地方叫做"安耳溝";棄甲的地方稱"金甲嶺"。

山神廟

山神土地廟聳立于陳家山頂,坂兒上與梁坪兩村委交接的山巅古道上。坐北面南,寬約六尺,長約九尺前後臨空。據說山神土地神像約有二尺來高,兩側有虎豹守衛,均為木雕。距廟不遠西側建有戲台,面積約有兩個土地廟大。

傳說,古代商隊馱幫穿行古道,每到廟東一塊俗稱"斷山口"的大石前,有虎豹靜卧于此,驅而不動。磕頭後忽而不見,衆人畏,雲:"虎豹者,山神土地之犬也。"群議下,商隊馱幫們集資集力而建此廟。說來也怪,自廟建成後虎豹再也沒擋過道。随後,附近的村舍前金甲嶺、後金甲嶺、紅坡、史牛溝四村分四社輪流恭奉。時節定為每年農曆二月二。

後來,由于人口的變遷和村社的變化,四社廟也變成由前金甲嶺、後金甲嶺為一社;紅坡、辛莊為一社;前莊、後莊加入為一社的三社廟。

中國夏曆

據說羲和制定曆法的地點選定在雲丘山麓的高距村(稷山東莊村周圍)。雲丘山俗稱北頂,高天之榘。山頂(元大鎮)設有祭壇,确定南北(子午)線,現存遺迹有待考證。

另外,雲丘山谷的馬壁峪中,還保留着與考察曆法有關的地名、村名以及遺迹。比如,鼎石(丁石),就是立竿見影确定的石标杆,或是天幹的定位石(丁:天幹第四位);老鼠拉木鍁,就是确定的子午線,或是觀鬥定分(春分、秋分)定至(夏至、冬至)後人為記載的标書;鬥勾窪,就是測鬥柄有關的地方;夏曆,就是觀測者彙集整編曆法的地方。據說在雲丘山完成了二十四節氣中的二十二個節氣的制定(二十四節氣最後完成于襄汾陶寺),為指導農耕生産和人民生活起決定性作用。與夏曆緊挨的地方叫廈子廊,興許就是當時的一個中心。

"廈子廊"與"夏曆"這塊地方,靠近河谷。受季節的影響較大,由于馬壁峪河水泛濫、戰火雲煙,古代的模樣難以窺探。從老人們的回憶中可知,該地有廟,但不知恭奉何神。廟附近有大槐樹,多人才能合抱過來,砍伐後運往汾河造船用。

慶幸的是,2009年夏,修安大公路時,在"夏曆"附近的河床石砺下7m深處挖出一個石人。石人身長約1.7m,面部豐園,雙手合于胸前,酷似岩畫禹的相形(疑後人為紀念而作)。

學過中國古代史的人都知道,從堯、舜、禹時代到夏,我國先民活動的中心在山西、河南一帶。雲丘山位于其中心位置,有川、山、峰、原、河、谷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便于觀察、便于測彙,為曆法的制定更是錦上添花。

中國曆法肇始于遠古,濫觞于夏商,完善與明清。曆經數千年,五次大更易,是集數理、物理、天文、哲理等門類的總和學科。是根植于雲丘大地展放出的奇葩。是讓衆人解讀人生的貝葉。正如八寶宮中那副對聯所雲:自剪芭蕉寫道經,澗翻貝葉添新藏。買本新皇曆翻翻,也許還能嗅到古人智慧的氣息,把握自己日子的貝"葉"。

上一篇:初級日語語法

下一篇:兒童漫畫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