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齒獸

雕齒獸

貧齒目古生物
雕齒獸(Glyptodon) 是一種從化石中發現的犰狳狀食草哺乳動物,生活在上新世、更新世期間的南美洲包括從阿根廷的彭巴斯草原、烏拉圭到巴西一帶。[1]存活直到更新世晚期(距今約30,000-8,500年前)。并在2千5百萬年前北美洲及南美洲因巴拿馬地峽的出現而連結時首次出現在美國西南部。它們在約于一萬年前滅絕。相信住在它們附近的原住人類獵殺它們及以它們的殼來作為遮蔽。屬于貧齒類動物,雕齒獸屬,除下部外整個軀體包在由骨片形成的甲殼内。這個目下包括有食蟻獸、樹懶、已滅絕的地懶及犰狳。
    中文名: 拉丁學名:Glyptodon 别名: 界: 亞界: 總門: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 綱:哺乳動物綱 亞綱:獸亞綱 超目: 目:貧齒目 亞目:有甲亞目 科:雕齒獸科 亞科: 族: 亞族: 屬:雕齒獸屬 亞屬: 組: 亞組: 種:共4種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更新世到早全新世的北美洲及南美洲因巴拿馬地峽,已滅絕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雕齒獸

簡介

屬于貧齒類動物,雕齒獸屬,除下部外整個軀體包在由骨片形成的甲殼内。這個目下包括有食蟻獸、樹懶、已滅絕的地懶及犰狳。

外形

雕齒獸堪稱為哺乳動物中的"鐵甲武士",成熟的雕齒獸身體全長約4米,背部最高達2.5米。它們身上的堅硬盔甲直徑就經常大于兩米,保護着它的身軀。

雕齒獸還有一條管狀尾巴,雕齒獸的尾巴有環形骨作為保護。尾巴的末端有厚角質化的刺,就像一條帶刺的巨型棍棒,是它的防禦利器。顯然,在這樣的堅硬裝備與武器之下,再兇猛的肉食動物,也很難對雕齒獸攻擊而食。而最大的雕齒獸種群星尾獸長有一條一米多長的尾巴,還長有尾錘,但這個尾錘可能更多用于種内争鬥。

雕齒獸的身體由保護甲殼所複蓋,這個殼是由超過1000個1寸厚的骨闆所組成。雕齒獸的物種都有其獨特的骨闆及殼,這個甲殼就像龜的一樣,不過它們不能把頭縮入殼内,取而代之是在頭顱骨頂有一個骨冠。雕齒獸的尾巴有環形骨作為保護。這個巨型甲殼需要更多的支援,例如融合了的脊骨,短而巨大的肢骨及闊的肩胛骨。

雕齒獸的頭顱骨。鼻腔因肌肉加厚的緣故而變得細少。有些估計指這些加厚的肌肉是像貘或象般的口器或長鼻。但是大部份有長鼻的動物的鼻骨都在頭顱骨的較後位置,而雕齒獸卻沒有這個特征。雕齒獸的下颚骨很深及幫助支撐巨大的肌肉來咬碎在河邊及湖邊的植物。捕獵雕齒獸的有劍齒虎的斯劍虎,但它要将重1-2噸的雕齒獸反轉則顯得有點困難。

化石

很多人一見到它的化石就經常以大烏龜或大金龜車稱之,這是一種誤解。它是名符其實的哺乳動物,隻是身上背負着看來像龜殼的外表。烏龜的外殼(背甲與腹甲)是由背部的脊椎骨、肋骨與胸骨伸張衍生而成,為身體骨骼的一部分,所以烏龜不可能脫離外殼而存活,而且龜殼本身無法活動,所以烏龜移動起來笨重許多。

雕齒獸的外殼則與其身體的骨骼結構無關,而是由表皮結構衍生出堅硬的骨片與角質化硬皮鑲嵌而形成厚重的鱗甲,無數個大小不一的六角形骨片嵌在角質化的硬皮上,這樣的鱗甲既具有一定硬度,又能夠進行局部的靈活變形與擺動,使得雕齒獸不會因為身體背負重殼而活動遲鈍。

考古研究

最新一項考古研究顯示,一種叫做雕齒獸的遠古史前裝甲哺乳動物能夠像運動員揮動網球拍和棒球棍一樣甩擺它的帶刺尾部。

甚至這些體積龐大的哺乳動物在其尾部還存在着“擊打重心”,它們會利用最大、最鋒利的刺狀結構擊打物體。研究小組成員認為,這種體型界乎于犰狳和大衆甲殼蟲汽車之間的遠古哺乳動物與恐龍具有類似的尾部特征。雕齒獸和恐龍的尾部都擁有着“擊打重心”,從技術上它們都有着精确的擊打中心。

烏拉圭蒙維的亞科學院物理協會研究員歐内斯特-布蘭克(Ernesto Blanco)是該項研究的負責人,他說:“雕齒獸尾部擊打重心可以釋放出強大的沖擊力,這類似于棒球棍、網球拍、劍、斧或者任何手持工具,但是其反作用力卻接近于零。”

研究人員測量和計算發現每隻雕齒獸的尾部擊打重心的位置與之前科學家所預測的相一緻——位于尾部中心最大的刺狀結構。像活犀牛的角一樣,一旦雕齒獸死亡之後就非常難保存其最大的刺狀結構。

上一篇:中華錦繡龍蝦

下一篇:稻綠蝽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