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裕太後

隆裕太後

光緒的表姐
隆裕(1868年2月3日—1913年2月22日),葉赫那拉氏,滿洲鑲黃旗人,名靜芬,小名喜子,封一等承恩公副都統葉赫那拉·桂祥之女,是光緒的表姐。光緒十四年(1888年)被慈禧太後欽點成婚,次年立為皇後,并在婚期過後住進東六宮之一的鐘粹宮。民國二年正月十七日(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後在西六宮之一的長春宮病逝,享年46歲。上谥曰孝定隆裕寬惠慎哲協天保聖景皇後,中華民國政府以國喪規格處理喪事,與光緒帝合葬崇陵(河北易縣清西陵)。[1]
  • 本名:葉赫那拉·靜芬
  • 别名:孝定景皇後,隆裕皇太後,隆裕皇後
  • 所處時代:清末民初
  • 民族族群:滿族
  • 出生地:北京
  • 主要成就:宣統帝退位
  • 國籍:中國(清朝)
  • 配偶:愛新覺羅·載湉
  • 職業:皇後→皇太後
  • 朝代:大清
  • 葬處:崇陵
  • 谥号:孝定隆裕寬惠慎哲協天保聖景皇後
  • 父親:慈禧之弟副都統桂祥
  • 旗籍:滿洲鑲黃旗
  • 姐妹:二妹載澤福晉;三妹順承郡王福晉
  • 丈夫:愛新覺羅·載湉
  • 姑姑:慈禧太後;葉赫那拉·婉貞

人物生平

成為皇後

光緒十四年(1888年)被慈禧太後欽點與光緒帝成婚,大婚慶典定于光緒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1889年2月26日)。正當後宮上下為皇帝的大婚忙碌的時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在光緒十四年十二月十五日(1889年1月16日)深夜,這是一個雪花紛飛數九寒冬之夜,紫禁城突起大火,燒毀了太和殿前的太和門。

大火過後,太和門化為廢墟。慈禧斷然做出決定:婚禮如期舉行,并且皇後必須經過太和門再入後宮。如何解決皇後入二道朝門成為問題,慈禧再次做出令所有人意外的決定:她居然責令紮彩工匠日夜趕工,在火場搭蓋太和門彩棚!最終也搭起一座足可以假亂真的太和門,使長期在内廷行走的人,一下子也難辨真僞。

光緒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1889年2月26日),是欽天監選定的皇後入宮吉日。午正三刻,是奉迎皇後的吉日,光緒帝頭戴珠冠身着龍袍,升坐太和殿,文武百官三跪九叩,禮部官員宣讀冊封皇後的诏書。奉迎正使和副使待光緒帝回宮之後,率領着奉迎大臣們前往後邸迎接皇後入宮。與此同時,瑾、珍兩嫔也由神武門被迎入後宮。

在婚期過後,隆裕住進東六宮之一的鐘粹宮。但光緒帝隻寵幸珍妃,和隆裕之間感情很不好。而慈禧太後之所以會挑選她為光緒帝之皇後,也是希望由自己的親侄女來監視光緒帝的一舉一動,因此光緒帝對她多有所防備。她姿色并不出衆,且性格柔懦,身為皇後既不得寵,在宮中也得不到慈禧太後的歡心,平日與諸命婦王妃見面時也不太有威信。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因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在聯軍攻入紫禁城前夕,皇後随着慈禧太後、光緒帝和其餘宮眷一同逃往西安。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一行人再度回到了紫禁城。在珍妃死後,皇後依然不得寵。

垂簾聽政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光緒帝在南海瀛台涵元殿駕崩,依慈禧太後遺命由宣統帝即位。依宣統帝之命被尊為隆裕皇太後,被稱為“兼祧母後”,上徽号“隆裕”,史稱隆裕皇太後。宣統帝登位時年僅三歲,因此由太後撫養宣統帝。同時隆裕太後也實行垂簾聽政,和攝政王載沣(宣統帝生父,光緒帝之胞弟)共同主掌風雨飄搖的清王朝。

隆裕不善于巴結于人,所以親信不多,自當了太後,時有秉裁軍國大政,她才知道要守住太後的寶座,必須要保住溥儀的帝位,這就必須要建立自己的勢力,尤其是與那些手握實權的親貴與外臣聯合。因此,當載沣樹威立信,籌建統治班底之際,隆裕也不得不想方設法籠絡一些大臣,以防止載沣權力過大,而危及到自己的位置。隆裕拉攏的對象是慶親王奕劻,奕劻因得慈禧太後的恩寵,受封清王朝最後一個鐵帽子王爺,在朝中權力很大,與練兵起家的袁世凱互沣決定進行有限的抵制,有一次載沣拟提名那桐為軍機大臣,請示隆裕,不想隆裕卻推薦袁世凱的拜把兄弟徐世昌當軍機大臣。這一下,載沣被惹火,雖然他也答應讓兩人同時當軍機大臣,但不無警告地提醒隆裕說,隻有朝廷重大事件,太後才能出面商議,這些具體政務,不必煩勞大駕。載沣雖沒明說,但隆裕心知肚明,是讓她不要越位。經此一遭,本來就沒什麼實權的隆裕,從此就很少直接出面幹涉載沣,對于幼帝隻能盡母親的責任,而對這個國家她已是有心無力。

退位讓國

宣統三年(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12月6日,載沣奉隆裕太後懿旨辭去監國攝政王的職位,垂簾聽政的隆裕太後,成為即将終結的大清王朝事實上的最高統治者和終極責任人。

12月7日,時任總理公署秘書的許寶蘅(héng),在日記中記錄了隆裕太後與内閣總理大臣袁世凱在養心殿内長達1個小時的對談。隆裕太後表示:“餘一切不能深知,以後專任于爾。”并且任命袁世凱為議和全權大臣,委托唐紹儀為議和代表,負責與南方各省進行和平談判。

12月28日,全國各地要求清帝遜位的呼聲越來越高,隆裕太後召集慶親王奕劻(kuāng)、袁世凱等王公貴族和國務大臣共商國是。她最後表态說:“頃見慶王等,他們都說沒有主意,要問你們,我全交與你們辦,你們辦得好,我自然感激,即使辦不好,我亦不怨你們。皇上現在年紀小,将來大了也必不怨你們,都是我的主意。”說到這裡她放聲大哭,袁世凱等王公大臣也一同大哭。哭過之後,隆裕太後進一步表示:“我并不是說我家裡的事,隻要天下平安就好。”清帝遜位的大政方針,至此已經初步确定。

遜位诏書頒布10天後,上海《申報》于宣統三年(1912年)2月22日以《清後頒诏遜位時之傷心語》為标題報道說,2月12日,《清帝遜位诏書》由袁世凱在養心殿内呈獻給隆裕太後,隆裕太後閱未終篇已淚如雨下,随後交給軍機大臣世續、軍谘大臣徐世昌蓋用禦寶。此時反對遜位共和的恭親王溥偉自請召見,隆裕太後表示說:“彼親貴将國事辦得如此腐敗,猶欲阻撓共和诏旨,将置我母子于何地!”此時無論是何貴族,均不準進内,于是蓋用禦寶陳于黃案。“清後仍大哭。清帝時立清後懷中,見狀亦哭,袁世凱君及各國務大臣亦同聲一哭”。

隆重國葬

隆裕太後下诏遜位後,畢竟心中難以釋懷,郁郁寡歡,終至染病。

1913年,隆裕太後的“萬壽日”(生日),在禦殿接受朝賀時,見民國大總統袁世凱的專使梁士诒,用外國使臣觐見的禮節祝賀;宗室王公大臣多半回避,不肯入賀,殿上不過寥寥數人,撫今追昔,悲痛不已,以至一病不起。于同年2月22日在長春宮薨逝,享年46歲。溥儀上谥号“孝定隆裕寬惠慎哲協天保聖景皇後”。

時任民國總統的袁世凱随即下令全國下半旗緻哀三日,文武官員穿孝二十七日。參議院除下半旗外,于2月26日休會一天。2月28日為祭奠之期。不唯如此,袁世凱還親自臂戴黑紗,舉哀緻祭。當時的軍政要員紛紛緻電名義尚存的清室,對隆裕的病逝表示哀悼。

随後,在參議院議長吳景濂的倡議下,借商務總會為哀悼會的籌辦事務所。全國各地紛紛響應這一号召,長春、遼陽、鳳凰、鐵嶺、營口等各地都開會追悼隆裕太後,并各派代表入京參加追悼會。18、19兩日,在大和門前廣場隆重召開了全國國民哀悼會,到席者達五萬人之多。民政府于3月19日在太和殿召開了國民哀悼大會。靈堂上方懸挂着“女中堯舜”的白色橫幅,靈堂正中擺放隆裕像,所有外露的梁柱均用白布包裹。殿堂内擺滿了挽聯、花圈。穿着清式喪服和現代軍服的儀仗隊在靈堂前左右站立。

哀悼大會還決定将要設立皇太後的銅像,以表彰她的功勳。據當年各大報紙刊載,隆裕太後薨逝後,輿論界頗為惋惜。

駐京各國公使對隆裕太後的薨逝亦均表惋惜,除親去太和殿緻祭外,于哀悼會期間,各使館均下半旗緻哀。

由于光緒帝的“崇陵”還沒有修完,所以,隆裕太後的梓宮也隻能“恭奉暫安”。奉移時由民國政府的儀仗隊、軍樂隊前引,傳統的滿族執事:門纛、曲律(滿語譯音,即小纛旗)、影亭、亮轎、曲柄黃傘、鷹、狗、駱駝、劊子手、帳篷等随後。用的是96人的“落地滿黃”的“皇杠”(即黃杠、黃罩、黃杠繩、杠夫戴的青荷葉帽插着黃雉翎,舉黃色白光的撥旗,上書“恭奉暫安”字樣),一直擡至前門火車站(西站)用慈禧太後曾經使用的專列,運至河北易州梁各莊行宮内暫安,等候崇陵竣工後,與光緒帝一起入陵。

隆裕太後的喪禮結束後,于民國2年3月出版了一個線裝石印的特刊《國民哀悼紀事錄》。書前是一幅隆裕太後的禦影,附有她宣布清帝遜位的谕旨。接着是太和殿内外哀悼大會的攝影12幅。還有各界拍來的唁電、挽聯、緻祭禮節、祭文、哀悼歌詞、皇室答詞、外賓名單、工作人員名單等等。

人物評價

光緒帝:教秉名宗,瑞鐘華閥,柔嘉範著,敬順性成。夙娴女訓于閨中,珩璜有則。允表母儀于天下,袆翟攸崇。

《大公報》:既非依附于帝王,亦未嘗有垂簾之政績,而獨以讓德高懷,召億兆人之讴恩,曾不以國體之變遷,而稍馳其愛敬者,伊古以來,實惟前清隆裕太後。

《中國日報》:己醜年嫁光緒帝為嫡後,秉性柔懦,失西後歡;尤與光緒感情不洽,抑郁深宮二十餘年。既無可譽,亦無可譏。惟清廷退位,後力居多,将來共和史中亦不失有價值之人物也。

《亞細亞日報》:隆裕太後去歲,不為親貴浮言所動,力主共和,實為有造民國。今一日崩禦,我五族國民,當同情哀悼。

孫中山:孝定景皇後讓出政權,以免生民糜爛,實為女中堯舜,民國當然有優待條件之酬報,永遠履行,與民國相終始。

黃興:全賴隆裕皇後、皇帝及諸親貴以國家為前提,不以皇位為私産,遠追堯舜揖讓之盛心,遂使全國早日統一,以與法、美共和相比并。

黎元洪:德至功高,女中堯舜。

閻錫山:皇太後賢明淑慎,洞達時機,垂憫蒼生,主持遜位。視天下不私一姓,俾五族克建共和,盛德隆恩,道高千古。

吳景濂:隆裕太後以堯舜禅讓之心,贊周召共和之美,值中國帝運之末,開東亞民主之基。順天應人,超今邁古。佥謂美利堅之獨立,受戰禍者或七八年;法蘭西之革命,演慘劇者将數十載,雖伸民氣,實苦生靈。前清隆裕皇太後,默審潮流,深鑒大勢,見機獨早,宸斷無疑。诏書一下,化幹戈為壇坫,合五族為一家,大道為公,紛争立解。蓋甯可以敝屣天下,斷不忍塗炭生民,所謂能以私讓國。

各國公使:隆裕太後英武明斷主共和,下诏贊成。緻使糜亂之局由此大定,民國秩序得以保全。一切商場、金融均受無形之保護,中外同聲感恩!外人之生命财産尤賴隆裕之力得以安全。

赫德蘭:她十分和善,毫無傲慢之舉。我們觐見時向她問候緻意,她總是以禮相待,卻從不多說一句話。太後、皇上接見外國使節夫人時,皇後總是在場,但她坐的位置卻與太後、皇上有一點距離。有時候她從外面走進太後、皇上所在的大殿,便站在後面一個不顯眼的地方,侍女站在她左右。在别人不注意的時候,她就會退出大殿或者到其他房中。每到夏天,我們有時候會看見皇後在侍女的陪伴下在宮中漫無目的地散步。她臉上常常帶着和藹安詳的表情,她總是怕打擾别人,也從不插手任何事情。

信修明:因為她性質仁懦,不僅未受光緒的恩寵,就是慈禧太後也對她沒有特恩。在宮廷裡名有六宮之權,其實上既受制于太後和皇帝,對下不能管制二妃,尤不敢多言,就是對太監,也不敢驕傲自尊。每日必至兩宮,早晚請安。請安完畢,隻有閉宮自守,心中惴惴,惟憂郁而已。後隻率二妃在太後面前奉侍。太後對他們雖無特别管束,但禮儀之縛人,有較平民更為嚴重。每日在太後面前,提心吊膽,隻有與太監為伍。

轶事典故

隆裕皇後不僅博覽群書,對西方曆史與政治也是有一定了解的。因此,她不會盲目反對維新變法的實行。雖然她的政治天賦比不上慈禧太後,但是在“開眼看世界”這一方面,隆裕皇後在當時的紫禁城中是非常進步的。曾和四格格、德齡一起探讨各國,她說:“我知道每一個國家都有一個最高統治者,而有些國家是共和政體,像美國就是,美國對我們很友好。不過遺憾的是現在到美國去的都是些平民,沒準人家美國人以為我們中國都是這樣的人,我倒真希望能夠有幾個滿洲貴族去,好讓他們知道我們到底是個什麼樣子。”然後她告訴德齡,自己正在讀一些不同國家的曆史,當然是已經翻譯成中文的。

家庭成員

父親:桂祥

姑姑:慈禧

丈夫:愛新覺羅·載湉

姐妹:二妹載澤福晉;三妹順承郡王福晉

藝術形象

影視形象

年份

影視類型

劇名

飾演者

1948

電影

《清宮秘史》

林靜

1952

電影

《光緒皇夜祭珍妃》

梁瑞冰

1964

電影

《西太後與珍妃》

莫愁

1975

電影

《傾國傾城》

淩波

1975

電視劇

《清宮殘夢》

蘇杏璇

1976

電影

《瀛台泣血》

淩波

1981

電視劇

《光緒帝與珍妃》

洪秀美

1982

電影

《清宮怨》

湘漪

1987

電視劇

《末代皇帝》

梁月軍

1991

電影

《大太監李蓮英》

龔麗君

1991

電視劇

《賽金花》

于芷蔚

1992

電視劇

《滿清十三皇朝之危城争霸》

嚴慧明

1995

電視劇

《慈禧西行》

陳炜

1997

電視劇

《日落紫禁城》

陳怡南

1998

電視劇

《戊戌風雲》

梁丹妮

2002

電視劇

《十三格格》

華夏

2003

電視劇

《走向共和》

姜楠

2004

電視劇

《梧桐相思雨》

甯靜

2006

電視劇

《龍非龍鳳非鳳》

劉卓靈

2006

電視劇

《德齡公主》

燕子

2006

電視劇

《武昌首義》

吳珏瑾

2007

電視劇

《庚子風雲》

王春

2010

電視劇

《十三格格新傳》

王铮

2010

電視劇

《蒼穹之昴》

桑桑

2011

電影

《建黨偉業》

範冰冰

2011

電影

《辛亥革命》

陳沖

2011

電視劇

《辛亥革命》

周卿

2011

電視劇

《槍炮侯》

魯冠廷

2011

電視劇

《第一大總統》

李晟

2013

電視劇

《末代皇帝傳奇》

惠英紅

上一篇:郝衛東

下一篇:藤澤秀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