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肛蛙

隆肛蛙

叉舌蛙科倭蛙屬的兩栖動物
隆肛蛙(學名:Nanorana quadranus)是叉舌蛙科、倭蛙屬的兩栖動物。
    中文名:隆肛蛙 拉丁學名: 别名: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兩栖綱 亞綱:滑體亞綱 目:無尾目 亞目:參差型亞目 科: 亞科:叉舌蛙亞科 族: 屬: 亞屬: 種: 亞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IUCN紅色名錄:近危(NT)

形态描述

成體:雄蛙體長82mm,雌蛙體長90mm左右,其他部位量度數據見表472。頭寬略大于頭長;吻圓稍突出于下唇緣;吻棱明顯,頰部向外傾斜,鼻孔至眼下方凹陷深;鼻孔略近眼,鼻間距顯然大于眼間距,而與上眼睑等寬;鼓膜不顯或略顯輪廓;犁骨齒發達,自内鼻孔内前方向後中線傾斜,并延到内鼻孔後端,但兩者在中線不相連接;舌大,後端缺刻深。

前肢适中,不特别粗壯,前臂及手長不到體長之半;指、趾末端膨大呈球狀;指側微具緣膜,以第二、第三指内側的最為明顯;第四指略短于第一、第三指,達第三指末節基部;指基部的關節下瘤極明顯,尤其以第一指的最大;掌突2個,外側的窄長。後肢較長,約為體長的1.7倍,後肢前伸貼體時,胫跗關節達鼻孔前方,胫長大于體長之半,左、右跟部略重疊;足與胫等長;趾端成球狀比指端的略大;趾間滿蹼;外側蹠間蹼達蹠長的1/2,第一、第五趾遊離側具寬的緣膜,後者緣膜僅達趾基部;關節下瘤明顯;内蹠突窄長,無外蹠突;無跗褶。

皮膚粗糙。除吻、頭頂及背部前端較光滑外,頭側、背部後端以及體側滿布疣粒或小白刺,背部始自肩後方有排列較疏、直徑略大于1mm的圓形疣粒,體兩側疣粒稍大而略成長形,隐約斷續排列成縱行;頭側、體側以及疣粒之間有錐狀小白刺;在四肢的顯露部位小白刺排列成行,膿部外側亦有之;疣粒上有小白刺多枚,小刺的頂部多成黑色。枕部有-橫膚溝;颞褶明顯隆起;口角後端颌腺明顯。雄蛙肛部周圍的皮膚形成明顯的方形囊狀泡起,始自胯間達體末端,略呈方形,占體長的1/4—1/5。雌蛙背部的小白刺不如雄蛙的明顯,體背後端至肛部正常,無囊狀泡起。腹面皮膚光滑。

生活時背面橄榄綠色而略帶黃色,疣粒部位色深;沿吻棱、颞褶色深;眼的瞳孔菱形,黑色;虹彩紫灰色,且帶金色;體側棕黃色,有深色雲斑;唇緣及整個四肢背面均有深色橫紋,股胫部各有6條左右;前肢、股、胫部及體腹面均為鮮黃色。液浸标本體呈棕色;小白刺極為明顯;腹面灰色或有棕色斑點。

第二性征:雄蛙肛部周圍的皮膚形成明顯的方形囊狀泡起;無婚刺;無聲囊;無雄性線。

卵:卵徑3—4mm,連同卵外膠囊其直徑6.5—7.5mm;卵的動物極為深棕色,約占卵球的1/2,在約60°處有1個淺黃色圓環,植物極乳黃色。

蝌蚪:體大而肥碩。全長50mm左右的蝌蚪生活時多為紫黑色,上有細綠點,尾鳍色淺;全長80mm以上的蝌蚪,背部多少呈綠色,尾肌及上尾鳍的後半段出現大小不一的深色斑點;即将完成變态的蝌蚪背部呈棕綠色,有網狀深色斑紋;尾部完全萎縮後的幼蛙體背面為藍綠色,疣粒明顯,其上有棕黑紋。第38—41期的蝌蚪跗足長平均12.1mm,頭體長28.2mm,尾長為頭體長的205%,其他部位量度數據見表473;頭窄而體寬,吻端圓,鼻孔位于吻眼之間,眼在頭的背側,眼間距與吻等長;尾肌甚發達;上尾鳍前半段低而厚,尾末端鈍圓;口很寬,為頭體長的33.5%,口角部唇乳突1排,副突很多;下唇唇乳突兩排,排列較規則,乳突上常有色素,少數标本下唇内排乳突上也有唇齒。

唇齒有變異,共檢查31個大蝌蚪(全長75mm左右):其中15個上唇齒為Ⅱ︰6+6,11個為Ⅱ︰7+7,3個為Ⅱ︰6+7,2個Ⅱ︰5+5,下唇齒均為1+1︰Ⅱ;此外還比較了較小的蝌蚪29個(全長35mm),其中23個上唇齒式為Ⅱ︰5+5,4個為Ⅱ︰6+6,1個為Ⅱ︰6+5及-個為Ⅱ︰4+4,唇齒行均長;下唇齒3排幾乎等長,最内-排中央稍中斷;角質颌适中不特别強大,出水孔位于體左側,有遊離短管;肛管斜開口于尾基部右側,而肛部周圍的皮膚褶發達。

第42期左前肢剛伸出吋的變态期蝌蚪,全長71.9mm,體長27.1mm左右,口部及尾部尚無明顯變化,但前肢及後肢橫斑清晰;另1個第43期已具四肢的變态期蝌蚪,全長70.9mm,體長28.6mm左右,背部疣粒明顯,口部基本形成,趾間具滿蹼。

變異:據方榮盛(1983)報道,陝西甯陝溝陽壩采到的11雄和2雌,其背部正中均具-條黃色脊紋。1974年,費梁等在湖北丹江口(原均縣武當山)采到的蝌蚪比其他地區者顔色深,體近黑色,尾色較淺,深色斑點較多。

鑒别特征

生活時體側有黃色斑紋;背部的大小疣粒較分散;趾間滿蹼;液浸雄蛙标本肛部周圍的皮膚隆起呈方形泡狀;雄蛙胸腹部無刺;前肢亦不粗壯,指上無婚刺;無聲囊。

生物學

隆肛蛙的生活環境較廣泛,-般栖息在海拔335—1830m的大、小流溪或浸水沼澤地中的水蕩内或其附近;水質清澈見底,溪溝底多為大小石塊或泥沙,溪水或深或淺,某些溪段可能由于水位降低而被截成多個水蕩。在溪溝兩側-般植被較為稀少,有的地方甚至雜草也很稀少,但也有灌叢雜草比較茂密的環境。白晝隆肛蛙伏在草叢中或溪邊石穴間,受驚擾後,跳入水中,潛入水底石下,有的伏在水底腐爛樹葉及稀泥中,常用水網攔在頭前,後面以竹棍驅趕,此蛙受驚即向前遊入網内即可捕獲。1957年5月29日曾在重慶巫山官陽-個小瀑布下的石洞中,-次發現成蛙若幹隻。考察期間未聽到鳴叫聲。6月份在湖北利川采到的小蝌蚪僅20mm左右,5—7月在各地均可見到大蝌蚪及變态蝌蚪,多浮遊在水的中層。剖視采于5—7月的雌蛙,卵巢内的卵小。

1991年4月14日,費梁在重慶巫山官陽海拔1700m的-條流溪内石塊下發現卵群3團,卵粒均以單層平鋪于石底面,其中2個卵群面積為25cm×27cm和20mm×26mm,分别有卵1230粒和641粒;另-石塊下有雌、雄蛙各1隻,正在抱對産卵,該石塊下僅有卵188粒,該卵剛産出,細胞尚未分裂,卵粒吸水後連同卵外膠囊其直徑6.5—7.5mm,該雌蛙的卵尚未産完。卵球動物極為深棕色,約占卵球的1/2,在其60°左右處有-個淺黃色圓環;植物極為乳黃色。該蛙卵粒的動物極有-淺黃色圓環,尚未見到其他蛙類有此特征。

據方榮盛(1985)報道,解剖陝西商洛、甯陝、隴縣地區的隆肛蛙120隻,胃内有綠蝽蟓、石蛾幼蟲、葉甲蟲、拟步行蟲、蠼螋、燈蛾幼蟲、泥水甲、叩頭蟲、芝菁、泥鼈、天牛、象鼻蟲、步行蟲、蜂類、大螞蟻、蚊子、虻、長翅類成蟲、蚯蚓等共20多種,其有益系數為81.3%。據李丕鵬(1992)報道,秦嶺地區的隆肛蛙胃中有小昆蟲20餘種,有益系數為81%。根據以上食性分析,可見該蛙對農林牧業有-定的保護作用。但當地群衆常捕捉該蛙作為食用,對其資源破壞較大,應提倡保護,嚴禁捕食。

海拔範圍

隆肛蛙的生活環境較廣泛,-般栖息在海拔335—1830m的大、小流溪或浸水沼澤地中的水蕩内或其附近;水質清澈見底,溪溝底多為大小石塊或泥沙,溪水或深或淺,某些溪段可能由于水位降低而被截成多個水蕩。

國内分布

甘肅(文縣、武山、兩當、徽縣、天水)、陝西(隴縣、太白、留壩、甯強、佛坪、洋縣、甯陝、鎮巴、平利、祚水、山陽、商南、華陰)、河南(伏牛山、桐柏山)、湖北(丹江口、神農架、宜昌、巴東、利川)、湖南(桑植)、四川(平武、青川、茂縣、安縣、南江、萬源)、重慶(城口、巫溪、巫山、奉節、秀山)。

上一篇:紅城堡

下一篇:水翁花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