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陵虎符

陽陵虎符

陽陵駐守将領的銅制兵符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頒發給陽陵駐守将領的銅制兵符。虎符高3.14厘米,長8.9厘米,虎形,有左右兩半。銘文為:“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陽陵。”是關于符節制度的重要實物。
  • 中文名:陽陵虎符
  • 外文名:
  • 别名:
  • 形狀:虎形,有左右兩半
  • 所屬年代:秦
  • 類别:青銅器
  • 館藏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

介紹

“符”是一種古代信物,傳說是周朝軍事家姜子牙發明的,是中國古代君主或皇帝授予臣屬兵權後調動軍隊的憑信物。多以青銅鑄造,因其狀呈虎形,故稱“虎符”,也稱“兵符”。

據專家考證,虎符均由左右兩半組成,各自的銘文完全相同,其右半由中央保存,左半則發給統領軍隊的将領。調動軍隊時,由君主或皇帝派出的使臣将符相合,方能調兵。

戰國時,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故事,充分說明了虎符的作用。目前發現的虎符都是秦國的,共三件:秦新郭虎符、秦杜虎符、秦陽陵虎符。

秦杜虎符是1973年在西安郊區山門口公社發現的,現藏陝西曆史博物館,高4.4厘米,長9.5厘米,厚0.7厘米,背面有槽,頸有一小孔,虎作走動形,尾端卷曲。鍺金銘文九行、四十宇:"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興土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燔隧之事,雖毋會符,行也。"

銘文最後一句,其意思是:如果軍情緊急。不必等會符,可以舉烽火報訊,立即行動。新郭虎符,現為法國巴黎陳氏所收藏。陽陵虎符,現藏中國曆史博物館。三個虎符的銘文大緻相同,有一點不同令人注意。

新郭虎符,銘文稱"右在王",秦杜虎符稱"右在君。,而秦陽陵虎符則稱"右在皇帝",這說明這三個虎符出于秦的三個不同年代。秦國的國君先是稱王,這說明新郭虎符是在秦初制作;秦國隻有惠文君一人稱君,所以,杜虎符是在惠文君在位時制作的;秦始皇開始稱皇帝,故陽陵虎符是秦始皇以後制作的。

趣聞

有一件虎符的發現還很有趣。它是原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在重慶偶然發現的。

抗戰期間,郭沫若在重慶,空閑之時,他喜歡逛逛地攤。有一天,他在地攤上發現了一件造型古樸的銅老虎,認為它可能是件文物,便随手拿起來觀看,不想這銅老虎突然分成兩半,對文物素有研究的郭老馬上意識到這可能是兵符,随即買了下來。拿回去之後仔細考證,果然是一件古代虎符。誰也沒有想到,一件極其罕見、極其珍貴的文物,就這樣戲劇性地被發現了。

相關典故

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故事曾被許多劇種以不同的方式演繹過,自從郭沫若的話劇《虎符》出台後,其它的版本也就少見演出了。郭沫若的五幕話劇《虎符》取材于《史記·魏公子列傳》,寫于1942年,1943年首演。

該劇描寫的是戰國“四君子”之一魏信陵君(無忌)竊符救趙的故事。魏安厘王二十年(紀元前二五七年),秦國侵趙,形勢危急,趙國平原君的夫人(信陵君之姐)親自突圍到魏國求援。

魏王的異母弟信陵君認為趙魏唇齒相依,唇亡則齒寒,因此,他固請魏王發兵救趙。暴戾狹隘自私的魏王執意不肯,反勸趙降秦。信陵君親率三千門下客,前往救援。侯瀛建議竊取魏王虎符,憑符調用老将晉鄙統率的十萬魏兵。如姬夫人素來佩服信陵君“寬厚愛人”的品質和“合縱抗秦”的政治主張,也感念他替她報了殺父之仇,因此冒死盜符。

信陵君佩符至晉鄙軍中,晉鄙疑,朱亥殺之,信陵君統兵八萬解趙之圍。魏王殺信陵君全家,信陵君之母魏太妃代如姬受過自殺。如姬逃出宮後,本可以逃至邯鄲請信陵君保護,但為了不損害信陵君的聲名,在父親墓前自殺。

上一篇:世界新聞周刊

下一篇:相柳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