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城縣

陽城縣

山西省晉城市下轄縣
陽城縣,古稱獲澤,隸屬于山西省晉城市,位于山西省東南端,地處太嶽山脈東支,中條山東北,太行山以西,沁河中遊的西岸。地理坐标在東經112°一112°37',北緯35°12'——35°40'之間。縣境南北長約54公裡,東西寬約53公裡。陽城縣東與晉城市郊區為界,北與沁水縣為鄰,西南與垣曲縣接壤,南與河南省濟源市相連。清康熙、雍正年間,陽城與陝西韓城、安徽桐城同為文化發達之鄉,在澤州府所轄五縣中文風最高,赢得了“名列三城,風高五屬”的美譽。陽城縣有“中國北方第一文化巨宅”、國家5A級景區皇城相府、有保存較好的明代民居建築群海會寺、天官王府、郭峪古城等,以及中華名山析城山、蟒河與曆山自然保護區。
  • 中文名:陽城縣
  • 外文名:Yangcheng
  • 别名:
  • 所屬地區:山西省晉城市
  • 下轄地區:10個鎮、7個鄉,另設有1個林場
  • 面積:1930.7平方公裡
  • 電話區碼:0356
  • 郵編區碼:048100
  • 行政類别:市轄縣
  • 地方特産:蟒河山茱萸,“帥源”牌桑椹汁,冬淩茶,大紅袍“花椒”,析城黃花菜,大山核桃,高莊馍,毛頭丸
  • 地域名人:陳廷敬,楊繼宗,蕭照,王國光,張慎言,張敦仁,田從典
  • 氣候條件: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
  • 地方方言:晉語濩濟小片(陽城話分為4種)

曆史沿革

陽城古稱濩澤,曆史悠久,人傑地靈,相傳古代留下了“舜耕于曆山,漁于獲澤”,商湯桑林籌雨,等衆多的古老傳說。古書《墨子》中即有“舜耕于曆山,漁于獲澤”的記載,《穆天子傳》中也曾有周穆王“休于獲澤,以觀桑者,乃飲于桑林”的記述。

在傳說中的堯舜夏時期,陽城屬冀州之域,商為畿内地。

春秋屬晉,戰國時叠屬韓、魏,為獲澤邑。

漢置獲澤縣,治所在今陽城西15公裡的澤城,屬河東郡。

東漢建武元年(25年),封鄧鯉于獲澤城,置獲澤侯國。

三國魏黃初之年(220年)廢獲澤侯國複設獲澤縣,屬平陽郡。

東晉太元中年(386年),獲澤縣改隸建興郡。

北魏興安二年(453年),獲澤縣治由澤城遷往今陽城縣城。

孝昌元年(525年),分濩澤為濩澤和西濩澤,屬建州所轄的安平、泰甯二郡。

隋開皇三年,濩澤和西濩澤複并為獲澤縣,屬澤州。

唐武德元年(618年)濩澤為澤州治所,八年,徙治端氏。天寶元年(742年),改濩澤為陽城縣,屬澤州(或稱高平郡),隸河東道。

天佑二年(905年),複稱濩澤縣,屬澤州,隸昭義節度使。

五代後唐同光元年(923年),複易名陽城,屬澤州,隸昭義軍、河陽節度使。

宋仍為陽城,屬澤州(高平郡),隸河東路

金元光二年(1223年)升陽城為績州,屬忠昌軍節度。

元中統元年(1260年),勳州複為陽城縣,隸屬澤州司侯司。

明、清時,陽城縣屬澤州(直隸州)和澤州府。

民國三年(1914年),屬冀甯道。

民國十三年,直屬山西省。

民國三十二年七月,分為陽南,陽北兩縣。

民國三十四年四月,合為陽城縣。

抗戰時期,屬太嶽四專抗日根據地領導,1938年3月,中共晉豫特委在陽城縣成立。

1945年6月,陽城縣解放。

1958年劃歸晉東南專區領導,1958年10月,合沁水縣為陽城縣。

1959年10月兩縣分置。

1971年劃歸晉東南地區領導。

1985年5月,晉東南地區撤銷,直隸山西省晉城市。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陽城縣位于山西省東南端,地處太嶽山脈東支,中條山東北,太行山以西,沁河中遊的西岸。地理坐标在東經112°一112°37',北緯35°12'——35°40'之間。縣境南北長約54公裡,東西寬約53公裡,略呈凸形。東與晉城市澤州縣相鄰,南與河南省濟源市相連,西南與運城市垣曲縣接壤,西部、北部與沁水縣為鄰。

地貌

陽城縣境内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中、東部較為平坦,是陽城縣主要農作區。境内南部山區,山嶺陡峭。南部山區的雲夢山,海拔1951米,為陽城縣最高峰,西北部為丘陵區。

氣候

陽城縣屬暖溫帶半濕潤氣候。陽城年平均氣溫11.7℃,7月份平均24.6℃,1月份平均-3℃,年降水量平均627毫米,無霜期為170~195天,日照年平均2571.3小時。春夏秋冬四季分明。

水文

陽城縣河流均屬黃河水系。西起索泉嶺,東至三盤山為南北分水嶺。分水嶺以北主要有沁河、蘆葦河、獲澤河。沁河位于縣境東部,縣内全長72公裡,流域面積為175平方公裡;蘆葦河位于縣境北部,縣境内全長50公裡,流域面積366平方公裡;獲澤河位于縣境中部,縣境内全長57公裡,流域面積845平方公裡。分水嶺以南有次灘、盤亭、南門、秋川、蟒河、石圈、江河、龍門等八條小河,合計流域面積380平方公裡。

自然資源

礦産資源

陽城縣主要礦産有煤、硫鐵、鐵、鋁土、石英石、石灰岩、白雲岩、鉛、鋅、銅、重晶石、水晶石等。其中,煤炭地質總儲量59.22億噸,硫鐵礦7431.1萬噸,鐵礦995.9萬噸。

生物資源

陽城縣境内有曆雲、蟒河兩個省級自然保護區,有國家保護的稀有植物9種和珍貴動物16種。其中,紅豆杉、領春木、山白樹、牛鼻酸、青檀等起源很早,為中國特有的樹種,有中草藥300多種。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18年末,陽城縣普通中學26所,在校學生16691人,教職工2087人;

職業高級中學2所,在校學生1924人,教職工199人;

小學64所,在校學生13817人,教職工1657人;幼兒園106所,在園幼兒6987人,教職工505人;

成人中等專業學校1所,教職工16人;

2018年高考陽城一中一本達線率52.5%,其中7人被北大、清華錄取,再創曆史新高。

科技事業

2018年,陽城縣科技研發專項資金支持引導科技研發、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等項目共30項,研發經費855萬元。争取市級科技創新項目4項共113.9萬元。新增高新技術企業3家。發明專利申請量57件,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45件。

衛生事業

截至2018年末,陽城縣共有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青少年活動中心分館1個,文物博物館1個,檔案館1個,電視台1座。全年各類文藝演出400餘場。放映農村公益電影5544場,農村寄宿制中小學電影279場。組織了優秀傳統劇目展演、元宵節街頭文藝表演活動。舉辦了陽城國際陶瓷博覽交易會開幕式文藝演出和現場文藝演出。皇城相府景區和天官王府景區舉辦“非遺”、演藝進景區活動共計1317場。

旅遊景點

蟒河自然保護區

蟒河位于山西省陽城縣桑林鄉境内,北承太嶽,東接太行,西依中條,南連王屋,且與河南濟源市毗鄰。居暖溫帶之南緣,亞熱帶之北界。地理座标為東經112°22ˊ10″-112°31ˊ35″,北緯35°12ˊ50″-35°17ˊ20″,總面積5573公頃。

蟒河自然風景旅遊區,東起三盤山,西至砥柱山,南至河南省界,北至花園嶺。海拔最高的砥柱山1572.6米,最低的拐莊溝300米。總面積80多平方公裡,森林覆蓋率在80%以上,地貌特征多以深澗、峽谷、奇峰、瀑潭為主。蟒河自然風景旅遊區是中國發現較晚、保護最好的一塊原始的自然風景富集區。

九女仙湖景區

九女仙湖旅遊區位于陽城縣東部太行山沁河峽谷中,湖面長20餘華裡,總面積13平方公裡。因傳說中玉皇大帝的第九個女兒(即九仙女)居于湖中的九女仙台,又常在湖中沐浴、遊玩,因此,人們就稱該湖為“九女仙湖”。自古以來就是士紳大夫、文人墨客流連娛遊勝地,留下了“太行多勝境,無乃此為尤”、“孤峰磐石上,四顧大河橫”等脍炙人口的詩篇。現在已成為晉城市最大的水上樂園。

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原名“中道莊”,清時由康熙賜名并親筆禦書“午亭山村”。後因康熙皇帝兩次于此下榻,故名“皇城”,俗稱“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是建于明清時期的官宦宅居建築群,為清代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康熙字典》總閱官、輔佐康熙皇帝半個世紀之久的一代名相陳廷敬故居。整個建築由内城和外城兩部分組成。内城系明代遺構,外城為清代所建。内外城牆總長達780餘米,平均高度12米左右,寬度在2.5與3米之間,總占地面積為10萬平方米,有大型院落16座,房屋640餘間。

曆山風景區

曆山,位于陽城縣、沁水縣、垣曲縣、翼城縣等縣的交界處。

曆山是中條山的主峰,總面積為100平方公裡,海拔2358米,與翼城、垣曲、陽城毗連銜接。曆山1982年被國務院确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海會寺

海會寺亦名龍泉寺,位于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城東北15公裡大橋村西,為陽城縣境内主要寺院之一。該寺創建于唐,初名郭峪院,唐昭宗乾甯元年(894年)賴賜名額為“龍泉寺”,後曆代重修,增修。

析城山

析城山,又名析津山、聖王坪、東坪。位于山西晉城市陽城縣西南30公裡處,方圓20平方公裡,主峰海拔1888米,在250萬年前形成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四周崖壁似城,中間凹陷如盆,有東、西、南、北門分析,故曰析城。舊志:山峰頂平、四周如城,有東西南北四門,故名。

析城山地表為8.516平方公裡亞高山草甸,地下有數量衆多的溶洞景觀和地下河水,是中國華北地區保存最好、具有一定科研價值的封閉式岩溶窪地,屬非常珍貴、不可再生的地質自然遺産。

析城是古老的中華名山。中國最早的地理經典文獻《禹貢》記載了大禹治水時,沿着山脈從西往東,導山疏河經砥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可見析城山之名甚古,幾乎就是伴着中華文明的曆史而來。

清末民初國學大師王國維在《今本書紀年疏證》中記述:商湯“二十四年,大旱,王禱于桑林,雨。”桑林在哪裡?清《山西通志》說:“桑林水,導源析城之東麓。”陽城縣古稱獲澤,相傳析城山即是當年湯王祈雨處。千百年來,晉豫間官祀民禱,香火不絕。

天官王府

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天官王府,是明代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官至刑、戶、吏三部尚書,曾輔佐明王朝達四十年之久的重臣王國光及其家族數代相承建造的大型官居建築群,距今已有近500年的曆史,為是國家AAAA級景區。

著名人物

楊繼宗(1428—1488),字承芳,号直齋,又号祠庵,天順元年進士。授刑部主事,擢嘉興知府,浙江按察使,雲南副使,累官左佥都禦史,巡撫雲南。成化年間,被稱為“明朝天下第一清官”。

王國光(1512~1594),字汝觀,号疎庵,明萬曆初期的政治家和财政家。因官居尚書,故有“天官”之稱,王國光故居被後人稱為“天官王府”。著有《王疏庵率意稿》。

張慎言(1578—1646),字金銘,号藐山,人稱藐山先生。山西陽城人。作為思想家和詩人,在當時頗為先進,具有較大的進步作用。其為官,剛正廉之,也頗值稱頌。

陳廷敬(1639年―1712年),字子端,号說岩,晚号午亭,順治十五年(1658年)進士,後改為庶吉士,曆任經筵講官(康熙帝的老師),《康熙字典》的總裁官,工部尚書、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刑部尚書、吏部尚書,《康熙字典》總修官等職。

張敦仁(1754-1834),字仲篙,一字古餘、古馀,号古愚,清數學家、藏書家。

上一篇:Verizon

下一篇:世界三大名表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