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庵夢憶

陶庵夢憶

明朝張岱所著書籍
《陶庵夢憶》(共八卷)為明朝散文家張岱所着,也是張岱傳世作品中最著名的一部。該書成書于甲申明亡(1644年)之後,直至乾隆四十年(1794年)才初版行世。其中所記大多是作者親身經曆過的雜事,将種種世相展現在人們面前。《陶庵夢憶》既是一部個人的生活史,也是一部晚明時期的生活畫卷。孝陵玉石二百八十二年,今歲清明,乃遂不得一盂麥飯,思之猿咽”文章以急促的節奏記述了戊寅孝陵升騰黑氣和壬午間朱成國等修陵摧毀地脈王氣之事,盛世鋪就的陵寝成為了作者筆下見證王朝衰亡的目擊者,張岱本人站在了時代的風口浪尖,他以親曆者的姿态回首了王朝的蒼茫往事,在筆端悠意揮毫,平淡之間凝聚了作者的黍離麥秀之感。
    書名: 别名: 作者:張岱 類别: 原作品: 譯者: 出版社:中華書局 頁數:171頁 定價:19.00 開本:16 裝幀: ISBN:9787101061864 類型:明清(1840年以前) 作品名稱:陶庵夢憶 朝代:明朝 成書時間:1644年 文學體裁:散文 主要内容:作者親身經曆過的雜事 初次出版時間:1794年 品牌:中華書局 語種:簡體中文

圖書信息

書名:陶庵夢憶

作者:(明)張岱,于學周,田剛點校

出版社:青島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0-4-1

ISBN:9787543632585

開本:16開

定價:25.00元

基本簡介

構成了明代社會生活的一幅風俗畫卷,尤其可以說是江浙一帶一幅絕妙的《清明上河圖》。其中雖有貴族子弟的閑情逸緻、浪漫生活,但更多的是社會生活和風俗人情的反映。同時本書中含有大量關于明代日常生活、娛樂、戲曲、古董等的紀錄,因此也被研究明代物質文化的學者視為重要文獻。

創作背景

明朝末年,随着江山易主,張岱的前途化為泡影,此番失落當中,張岱避居刻溪山,故交朋輩多死亡,葛巾野服,意緒蒼涼。語及少壯秋華,自謂夢境,着書十餘種,率以“夢”名。

作品賞析

文學賞析

内容賞析

《陶庵夢憶》是明末清初時代風雨飄搖的産物,是張岱半世生涯的真實寫照,亦是張岱人生裡程中血與淚的凝結。在《陶庵夢憶》中,記錄着張岱前半生浪漫生活的種種得意,既讓我們看到了明末豐厚的民俗文化積澱,又讓我們體味到了世俗中的種種物質給人們帶來的愉悅。它所包含的豐富而深湛的文化信息,如對園林藝術的獨到見解,對奇花異卉的生動描述,對江南風情的如實記錄,對戲曲理論和實踐的精妙評論等等,無不充滿着樂趣和知識。這是一部用藝術家的審美眼光來描繪的明末市井風俗史,又是一曲抒張性靈、情感率真直露的詠歎調,滲透着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調與精神風貌。

縱覽《陶庵夢憶》8卷127篇,所寫多是瑣屑之事,涉及城市覽勝、山川景物、風俗人情和文學藝術等各方面,其中超過一半描寫的都是民俗節慶、民間遊樂、市井衆生、戲劇和茶食方物等。筆下人物有文藝界的名流,但更多的是活躍在城市裡的商人、說書先生、手工藝者、花匠甚至藝妓、優伶等不登大雅之堂的人物,可謂是一部俗世散文集。然而書中雖多俗人俗事,讀來卻不覺其俗,反有超然出塵的雅韻,更為難得的是張岱散文的詩意并不僅僅浮于表面流于形式,而是有着豐厚的底蘊,甚至是他堅守人格的精神力量,可謂是“體用一源,顯微無間”。

行文立意

《陶庵夢憶》的立意無疑是對昔日生活的傷悼。明王朝大廈已傾,以中原漢族為中心的王朝統治權力淪人異族股掌,這是明王朝清高自守的士大夫們的噩夢,這種感情在張岱的《陶庵夢憶》中便表現為感懷故國的思緒:“壬午,朱成國與王應華奉救修陵,木枯三百年者盡出為薪,發根,隧其下數丈,識者為傷地脈、洩王氣,今果有甲申之變,則寸斬應華亦不足贖也。

孝陵玉石二百八十二年,今歲清明,乃遂不得一盂麥飯,思之猿咽”文章以急促的節奏記述了戊寅孝陵升騰黑氣和壬午間朱成國等修陵摧毀地脈王氣之事,盛世鋪就的陵寝成為了作者筆下見證王朝衰亡的目擊者,張岱本人站在了時代的風口浪尖,他以親曆者的姿态回首了王朝的蒼茫往事,在筆端悠意揮毫,平淡之間凝聚了作者的黍離麥秀之感。

《陶庵夢憶》通過刻畫作者人生的回憶,表達了封建士大夫内心情感世界,反映出審美格局,影響至今。“俗趣”既是《陶庵夢憶》審美之核心,同時也是明朝晚期社會的真實寫照。人類本質上向往自由、快樂、自然、平和、真實。其審美觀映射出明朝晚期百姓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情調川。

題材方面,《陶庵夢憶》是一個晚明文化世俗曆史,充滿作者對生活品位獨到見解。題材涉及民俗風味、奇人異事、風景名勝、名山大川等内容,波及生活各方面。八卷之中,内容豐富、題材層疊:“工藝古迹、茶樓舞榭,歌館酒肆,閱武迎神,養鳥鬥雞、放燈打獵,山水風景、說書演戲、文物書畫”等世俗民情。作者置身其中,樂小思返。張岱喜好大自然,發現自然之美,抒發人生之情趣。其小品文表現出“自然純樸”之力量。

作者用自然的角度描寫世俗正如在《陶庵夢憶·揚州清明》中描寫揚州清明的盛況:是日,四方流離及徽商西賈、曲中名妓,一切好事之徒,無小鹹集。長塘豐草,走馬放鷹:高阜平岡,鬥雞蹦蹄;茂林清誕,劈阮彈筝。浪子相撲,童稚紙莺,老僧因果,警者說書,立者林林,蹲者蟄蟄。日暮霞生,車馬紛沓。宦門淑秀,車幕盡開,裨滕倦歸,山花斜插,臻臻簇簇,奪門而入。

語言風格

作者用熱情飛揚的語言展現了多姿多彩的民俗活動,突出表現張岱小品之特性。本書中寫人的篇章也占了很大部分。傳統散文一般講述是大人物,如英雄豪傑、土侯将相、文人墨客等,但很少有小人物。而《陶庵夢憶》中描述的都是小人物,有戲子、妓女、幫閑、牙婆,還有街頭賣藝之人等等。作者所選人物各有其特點。如“口角波俏,眼目流利,服飾恬美”的柳敬亭,說書時“緩緩之言,抑揚頓挫,合情合理,切筋入骨”。作者“本真追趣”,以技藝描寫對象,且體現審美意識和新的價值觀。作者打破了世俗等級的傳統觀念,追求真善美,因此,生命體驗深刻,各色人均能洞察。

如他描寫了善于雕刻的雕刻家淮仲謙,在小品文《淮仲謙雕刻》中這樣寫道:南京淮仲謙,古貌古心,粥粥若無能者,然其技藝之巧,奪天工焉。其竹器,一帚、一刷,竹寸耳,勾勒數刀,價以兩計。然其所以自喜者,又必用竹之盤根錯節,以小事刀斧為奇,則是經其手略刮磨之,而遂得重價,真小可解也。仲謙名噪甚,得其一款,物辄騰貴。三山街潤澤于仲謙之手者數十人焉,而仲謙赤貧自如也。于友人座問見有佳竹、佳犀,辄自為之。意偶小屬,雖勢劫之、利吱之,終小可得。

雕刻家淮仲謙雖然技藝高超,但是卻一貧如洗。他小追名逐利,一生中堅持做人原則,雖然是一個平民百姓,卻很有名氣。作者在文中對這位才品雙全的普通市民大加贊賞,其實這也表達了作者本身的人格追求。

從以上對《陶庵夢憶》的分析,可以看出張岱對生活包括生命的自然、本真的審美傾向。他跳出了文以載道的古文傳統,把世俗的生活素材寫入文章之中。此新散文寫作的特點是當時的一大趨勢。張岱崇尚自然,藝術創作中小拘于傳統的“道統”觀念,強調真實自然的生活樣态和人的生命價值,崇尚個性和真善美。

名家點評

中文研究(語文教育)碩士江舒琳在《從《陶庵夢憶》探究張岱小品文的藝術特色》中寫到:《陶庵夢憶》既是一部自傳,也是晚明社會風貌的“清明上河圖”。透過作者細緻的筆觸,晚明時期的風土人情、社會風氣仿佛曆曆在目,觸手可及,可謂張岱在小品文方面書寫的獨特的“史書”。

作者簡介

張岱(1597年~1679年)又名維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孫,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漢族,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他是仕宦世家子弟,前半生過着封建士大夫的風流浪漫生活,如他在自作《墓志銘》中說:“少為纨绔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兼以茶淫橘虐,書蠹詩魔,勞碌半生,皆成夢幻。”這一切,他在晚年回憶往事的時候,還悔恨有加,自譴不已。

他有較濃厚的佛家思想,但并非佛教的虔誠信徒;他生于詩書禮儀之家,思想卻自由散漫。但他卻有強烈的民族意識,清兵南下後,他深感國破家亡的沉痛和悲憤,“披發入山”,表示對清統治者的不滿與抗議,盡管布衣素食,甚至到了“斷炊”地步,也不後悔。撫今追昔,頗有“五十年來,總成一夢”之感。于是他以追憶的方式,記叙早年的見聞,寫成《陶庵夢憶》、《西湖夢尋》以及記錄明代史事的《石匮書》,以寄托故國之思。

上一篇:歲月靜好現世安穩

下一篇:紅頭咬鵑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