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與義

陳與義

宋代詩人
陳與義(1090年-1139年),字去非,号簡齋,漢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陳希亮遷居洛陽,故為宋代河南洛陽人(現在屬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傑出詩人,同時也工于填詞。卒于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1139年)。其詞存于今者雖僅十餘首,卻别具風格,尤近于蘇東坡,語意超絕,筆力橫空,疏朗明快,自然渾成,著有《簡齋集》。[1]
    本名:陳與義 别名:詩俊 字:去非 号:簡齋 所處時代:宋朝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地:河南洛陽 主要作品:《陳與義集》、《梅花二首》等 主要成就:江西詩派的三宗之一

人物生平

陳與義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生于洛陽。不過按照古代戶籍劃分,他算不上地地道道的洛陽人—他的老祖宗本來一直居住在京兆,也就是現在的陝西西安,後來趕上安祿山造反,隻得入蜀避亂,後來才把家搬到了洛陽。

陳與義自幼聰明好學,能詩文,為同輩所敬重。《宋史》本傳說他“天資卓偉,為兒時已能作文,緻名譽,流輩斂衽,莫敢與抗”。

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登上舍甲科,被授于開德府(今河南濮陽)教授,累遷太學博士,進升為符寶郎,掌皇帝八寶及國之符節,不久被貶為陳留郡(今河南杞縣境)酒稅監。

24歲時,陳與義考中進士,随後當上文林郎。這是個閑職,負責開德府(今濮陽)的文學教育工作。陳與義幹了3年後辭職,回家與一幫好友吟詩賞畫,日子過得好不快活。又過了兩年,他被任命為辟雍錄,也就是到太學的預備學校裡當老師。

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陳與義的母親辭世。他在汝州服喪期間,結識了州守、詞人葛勝仲。兩年後,由葛勝仲舉薦,他入京做了太學博士。次年,他29歲時的詩作《和張矩臣水墨梅五絕》,竟被徽宗看上了。

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攻入宋都汴京(今河南開封),擄走宋徽宗、宋欽宗二帝,北宋遂亡。陳與義自陳留避難南奔,經襄陽,轉湖南,繞廣東、福建,于紹興元年(1131年)抵當時的南宋首都紹興(今浙江紹興)。陳與義為高宗舊臣,高宗得知他的忠心,便任命他為禮部侍郎。不久,以徽猷閣直學士知湖州(今浙江吳興)。召為給事中,參與讨論政事,抄發章疏,稽察違失,以備顧問應對。又以顯谟閣直學士提舉江州(今江西九江)太平觀,旋而複用為中書舍人、直學士院。

紹興六年(1136年)十一月,拜翰林學士、知制诰。七年正月,授參知政事(相當于副宰相),唯師禮用道德以輔朝廷,尊主威振綱紀而嘔心瀝血。

陳與義性格沉重,不苟言笑,待人接物謙虛謹慎。被他推薦和提拔的官吏很多,他從來不向外人流露,也不向被推薦、提拔的人表白,更不提出任何要求。因此,他在士大夫階層中具有較高的威望。朝臣們多願向他坦露心迹或請求指正迷津。當時,丞相趙鼎在朝廷放言:“人多謂中原有可圖之勢,宜便進兵,恐他時咎今日之失機。”高宗說:“今梓宮與太後、淵聖皆未還,若不與金議和,則無可還之理。”

丞相的意思是,多數人主張打回汴京,收複中原,若不如此,恐怕将來因失去機會而受到追究。而高宗則認為,二帝被擄,連同太後、嫔妃、宮女都在金人手裡,若不議和恐難于返回。陳與義聽了之後,贊成丞相的用兵,反對高宗的議和,便婉轉地說:“若和議成,豈不賢于用兵;萬一無成,則用兵必不免。”高宗曰:“然。”從道理上以為陳與義的話很對,但事實上他甘心于偏安江左,以求苟延殘喘。陳與義看出高宗無意收複中原,他很失望,便以病托辭退職,朝廷複以資政殿學士(授予罷政宰相的職銜)知湖州,加提舉臨安洞霄宮(今浙江餘杭西南,宋代凡執宰大臣去位者,皆以提舉洞霄宮系銜)。

紹興八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139年1月1日)病逝,終年四十九歲。

主要影響

簡介

陳與義一生的主要貢獻在詩詞方面。他青年時詩文就寫得很好,《宋書》本傳說他的詩詞“體物寓興,清邃纡餘,高舉橫厲,上下陶(淵明)、謝(靈運、胱)、韋(應物)、柳(永)之間”。他曾寫過一首《墨梅》,得到宋徽宗的嘉賞,并由此受到器重。他是專學杜甫的,是江西詩派後期的代表作家。他學杜甫又不拘泥于杜甫,對前賢的作品是博覽約取,善于變化。他還特别推崇蘇轼和黃庭堅、陳師道,但并不墨守成規,而能參合各家融會貫通,創造自己的風格。他的作品語言質樸,音節響亮,形象豐富,很少用典,明快中沒有鄙俗,口語化略無平淡。所以無論從思想内容還是藝術技巧,都比江西派的其他詩人的成就較大,無愧于江西詩中的改革派。

【早期詩歌】

陳與義前期的詩,多表現個人生活情趣,與現實社會的距離較遠。如《襄邑道中》寫春日乘船而遊,表現對風光的流連和對現實的冷漠,然而文字明快,情真意切。這個時期他寫了不少類似于這樣的詩。南渡以後,國破家亡,颠沛流離,特别是由陳留至臨安走了三年多,一個讀書人既無寬裕的資費又無别人照料,其艱辛之狀可想而知。然而這一趟長途跋涉卻對他的思想變化起了很大的作用。一路上對現實社會的各個階層有着廣泛的接觸,激發了他的愛國憎愛分明感,是一個思想的飛躍,也是他的詩詞創作的一個分水嶺,詩風由個人生活情趣轉向沉郁悲壯,痛恨于金兵南侵,無奈于朝廷苟安,感懷家國,慨歎時勢。如《傷春》、《居夷行》、《次韻尹潛感懷》等,都屬于這類作品。

《傷春》寫的是“靖康之難”,金兵入侵,高宗南逃,個人流浪,權奸誤國。“廟堂無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峰”。寫國中無人,朝臣白食俸祿。“初經上都聞戰馬,豈知窮海看飛龍。孤臣霜發三千丈,每歲煙花一萬重”。寫皇帝逃跑,孤臣奮戰。“稍喜長沙向延圖,疲兵敢犯犬羊峰”。寫向子湮(字延圖)在長沙抵抗金兵。全詩對朝廷給予幽默而辛辣的諷刺,特别是以皇帝和孤臣對比,形成鮮明的對照,具有較強的鞭鞑力量。所有這一切都出于對“廟堂”的譴責,對權臣誤國的痛恨,對國家的憂慮和對未來國家複興的希望。

《居夷行》開篇寫道:“遭亂始知承平樂,居夷更覺中原好”。這是熱愛和平、反對戰争的呐喊。其中又寫道:“人世多違壯士悲,幹戈未定書生老”。是說金兵既然入侵,皇帝屈膝,權奸谄媚,力求議和,而有志之士隻有冷眼悲傷。本想等待時機收得中原,而掌權者熱衷于偏安以苟活,我們等到老死恐怕也沒有希望。“皇天豈無悔禍日,君子慎惜經論時”。願朝廷改弦更張,下定決心,收複故土,使滿腹經綸的志士派上用場,為國為民盡忠盡孝;不然苦讀春秋的書生、知勇雙全的将領都沒有了用武之地。仍然勸谏聖主拿出勇氣,對光複抱有一線希望。

《次韻尹潛感懷》為建炎年間作品,當時他由禮部侍郎已經外放。金兵渡過淮河,逼近長江,臨安也危在旦夕。而陳與義是一名放臣,無權參與朝政,隻有表達心願而已。全詩不長,茲錄如下:

胡兒又看繞淮春,歎息猶為國有人?

可使翠華周宇縣,誰持白羽靜風塵?

五年天地無窮事,萬裡江湖見在身。

共說金陵龍虎氣,放臣迷路感煙津。

國難當頭,天子蒙塵,山河破碎,家國不保,由誰來“靜風塵”呢?徒有“金陵龍虎氣”,誰也改變不了屈辱的現狀。陳與義說是“迷路”,實際上十分清醒。隻有清醒的人才會說出迷路的話,以敲擊昏君、發蒙權臣。言外之意是督促朝廷調兵遣将,組織人馬,共圖收複失地,以雪靖康之恥。

【思鄉作品】

詩人還寫了不少懷念故鄉洛陽的作品,如《虞美人》(亭下桃花盛開,作長短句詠之)“洛陽城裡又東風,未必桃花得似舊時紅”。《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遊)“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虞美人》是寫雖然到了春天(“又東風”),洛陽的桃花未必開得和往年一樣紅妍。其原因是被戰亂踐踏得連花兒也一改舊時的俏容,給洛陽蒙上一層恥辱的陰影。《臨江仙》是寫在洛陽午橋相約飲酒,在座的都是同學少年,英雄豪傑。當時陳與義才二十多歲,金榜題名(二十四歲進士及第)。又二十多年過去了,簡直像一場惡夢,雖然還活在世上,确實叫人日日夜夜提心吊膽,擔驚害怕。其原因又是朝綱敗壞,戰争使社會動蕩不安所造成的。再如《法駕導引》中的“歸路碧迢迢”。《點绛唇》(紫陽寒食)中的“不解鄉音,隻怕人嫌我”。《木蘭花慢》中的“北歸人未老,喜依舊,著南冠”。等等都是寫對故鄉的懷念。歸途遙遠,又一定是雜草叢生,無路可尋,欲歸而不可得。即是回去,由于長期在外難解鄉音,父老子弟們對我會是什麼看法呢?年齡不算大(逝世時才四十九歲),依然喜愛北方衣着,可是現在卻是南方打扮。這些詩句釣字裡行間,無不流露出懷戀故鄉之情,任何一個羁旅它鄉的人讀了都會産生共鳴。

【寫景作品】

陳與義還有不少寓憂國憂民于寫景詠物之中的詩。這些詩往往語言隽永秀麗,形象鮮明,多為體物寫志,愛國懷鄉之作。如:

門外子規啼未休,山村日落夢悠悠。

故國便是無兵馬,猶有歸時一段愁。

《送人歸京師》

朝來庭樹有鳴禽,紅綠扶春上遠林。

忽有好詩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難尋。

這些詩往往充滿感慨和傷離、諷寓和寄托之情,是屬于清新麗質的作品,進發出對現實強烈不滿的呼聲。語言淺近而不平淡,構詞講究而不生澀,娓娓動聽地表達出了作者深層的蘊藉之情。《四庫全書提要》曾評論他說:“陳與義在南渡詩人之中,最為顯達,然皆非其傑構。至于湖南流落之餘,汴京闆蕩以後,感時撫事,慷慨激越,寄托遙意,乃往往突過古人。”他确是鶴立一代的大手筆之一。陳與義原屬于江西詩派成員,但他後來看出了江西詩派的柔弱、清高而遊離世外。他學習杜甫,雖頗見成效,但由于沒有像杜甫那樣廣泛深入而時間較久地接近人民群衆,也沒有杜甫那種質直樸拙而積極用世的思想品格和對現實社會較為清醒的敏銳視覺,所以陳與義為國分憂而呐喊的愛國詩篇以及對不平現實疾惡如仇的詩篇并不多,詩歌觸角所涉及的深度和廣度也不及杜甫,缺乏積極奮發和為國犧牲的精神。

臨江仙

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

長溝流月去無聲。

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

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

閑登小閣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

登嶽陽樓(其一)

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

登臨吳蜀橫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時。

萬裡來遊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

白頭吊古風霜裡,老木蒼波無限悲。

首聯“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寫景,一”東”一”西”形象生動的說明了嶽陽樓的地理位置.“簾旌不動夕陽遲”由遠及近,從”簾旌”到”夕陽”,描繪出了一幅靜谧而慘淡的的夕陽入山圖.面對這樣的景色,想到自己的漂泊生活,詩人不由悲從心來。

颔聯中,”登臨吳書蜀橫分地”從曆史角度介紹了嶽陽樓,此句仿杜詩中”吳楚東南”意境雄偉,讓人想起戰火紛飛的三國時代,懷古傷今,怎能不讓人”徙倚”在山水之間.在這樣美麗的嶽陽樓畔,詩人卻提不起半點觀賞山水的雅興,僅”徙倚”二字,便把詩人那滿腔愁緒表現的淋漓盡緻。

頸聯從杜甫”萬裡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脫胎而來,而又未生搬硬套,”萬裡””三年”說明了詩人逃難時遙遠的路途以及具體的時間,恰當的表現了自己背井離鄉,漂泊不定的生涯。

尾聯情景相生,”風霜”既指秋色濃重,又與自己的”白頭”相映襯,且暗示了當時政治局勢的嚴峻,”老木滄波”既指眼前實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飽經風霜的自我寫照.這樣的蒼涼氣韻,與杜詩中”無邊落木潇潇下”,”艱難苦恨繁霜鬓”相同,同樣的國破家亡,天涯淪落,此時此刻,杜甫成了詩人患難中的知己,因此,詩中自然有了杜詩中雄闊慷慨的風格。

主要作品

岸帻

岸帻立清曉,山頭生薄陰。亂雲交翠壁,細雨濕青林。

時改客心動,鳥鳴春意深。窮鄉百不理,時得一閑吟。

八關僧房遇雨

脫履坐明窗,偶至晴更适。池上風忽來,斜雨滿高壁。

深松含歲暮,幽鳥立晝寂。世故方未闌,焚香破今夕。

八音歌

金張與許史,不知寒士名。石交少瑕疵,但有一曲生。

絲色随染異,擇交士所貴。竹林固皆賢,山王以官累。

匏酌可延客,藜羹無是非。土思非不深,無屋未能歸。

革華雖可侯,不敢踐危地。木奴會足飽,寬作十年計。

八音歌

金章笑鹑衣,玉堂陋茅茨。石火不須臾,白駒隙中馳。

絲鬓那可避,會當來如期。竹固不如肉,飛觞莫辭速。

匏竹且勿喧,聽我歌此曲。土花玩四時,未覺有榮辱。

革木要一聲,好異乖人情。木公不可待,且複舉吾觥。

巴丘書事

三分書裡識巴丘,臨老避胡初一遊。

晚木聲酣洞庭野,晴天影抱嶽陽樓。

四年風露侵遊子,十月江湖吐亂洲。

未必上流須魯蕭,腐儒空白九分頭。

跋江都王馬

天上房星空不動,人間畫馬亦難逢。

當年筆下千金鹿,此日窗前八尺龍。

跋任才仲畫兩首

遠遊吾不恨,扁舟載幅巾。山色暮暮改,林氣朝朝新。

野客初逢句,薄暮欲生春。因知子任子,胸懷非世人。

前年與孫子,共作南山客。扶疏月下樹,偃蹇澗邊石。

賦詩題古藓,三叫風脫帻。任子不同遊,毫端有疇昔。

跋外祖存誠于帖

亂眼龍蛇起平陸,前身羲獻已黃墟。

客來空認袁公額,淚盡慚無楊恽書。

拜诏

紫陽山下聞皇牒,地藏階前拜诏書。

乍脫綠袍山色翠,新披紫绶佩金魚。

北風

北風掠野悲歲暮,黃塵漲街人不度。

孤鴻抱饑客千裡,性命麼微不當怒。

梅花欲動天作難,蓬飛上天得盤桓。

千裡卧木枝葉盡,獨自人間不受寒。

北征

世故信有力,挽我複北馳。獨沖七月暑,行此無盡陂。

百卉共山澤,各自有四時。華實相後先,盛過當同衰。

亦複觀我生,白發忽及期。夕雲已不征,客子今何之。

願傳飛仙術,一洗局促悲,被襟阆風觀,濯發扶桑池。

史料索引

《宋史》卷四四五·列傳第二百四·文苑七·陳與義傳

陳與義,字去非。其先居京兆,自曾祖希亮(陳希亮)始遷洛。故為洛人。與義天資卓偉,為兒時已能作文,緻名譽,流輩斂衽(liǎnrèn:整理衣襟,表示恭敬),莫敢與抗。登政和三年(1113)上舍甲科,授開德府教授。累遷太學博士,擢符寶郎,尋谪監陳留酒稅。

及金人入汴(今河南開封),高宗南遷,遂避亂襄漢,轉湖湘,逾嶺峤(五嶺的别稱,指越城、都龐、萌渚、騎田、大庾等五嶺。這裡特指兩廣一帶)。久之,召為兵部員外郎。紹興元年(1131年)夏,至行在(南宋首都紹興,今浙江紹興)。遷中書舍人,兼掌内制。拜吏部侍郎,尋以徽猷閣直學士知湖州(今浙江吳興)。召為給事中。駁議詳雅。又以顯谟閣直學士提舉江州(今江西九江)太平觀。被召,會宰相有不樂與義者,複用為中書舍人、直學士院。六年九月,高宗如平江,十一月,拜翰林學士、知制诰。

七年(1137年)正月,參知政事,唯師用道德以輔朝廷,務尊主威而振綱紀。時丞相趙鼎言:“人多謂中原有可圖之勢,宜便進兵,恐他時咎今日之失機。”上曰:“今梓宮與太後、淵聖皆未還,若不與金議和,則無可還之理。”與義曰:“若和議成,豈不賢于用兵,萬一無成,則用兵必不免。”上曰:“然。”三月,從帝如建康。以疾請,複以資政殿學士知湖州陛辭,帝勞問甚渥,遂請閑,提舉臨安洞霄宮。十一月,卒,年四十九。

與義容狀俨恪,不妄言笑,平居雖謙以接物,然内剛不可犯。其薦士于朝,退未嘗以語人,士以是多之。尤長于詩,體物寓興,清邃纡餘,高舉橫厲,上下陶、謝、韋、柳之間。嘗賦墨梅,徽宗嘉賞之,以是受知于上雲。

人際關系

曾祖父:陳希亮(北宋官員、文學家)。

曆史評價

陳與義在北宋做過地方府學教授、太學博士,在南宋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愛國詩人,其主要貢獻還是在詩歌方面,給後世留下不少憂國憂民的愛國詩篇。

陳與義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詩人。他的詩歌創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為界線,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詩風明快,很少用典,以《墨梅》詩受到徽宗的賞識。南遷之後,經曆了和杜甫在安史之亂時頗為相似的遭遇,轉學杜甫。他不象江西派詩人那樣,隻從句律用字着手,而是把自己的遭遇和國家的命運融合在一起,題材廣泛,感時傷事,成為宋代學習杜甫最有成就的詩人之一。

陳與義與呂本中有過交往,但呂本中作《江西詩社宗派圖》,并未列陳與義之名。宋人也有稱他崇尚陳師道的,但多數人認為他最近于杜甫。元代方回在《瀛奎律髓》中稱杜甫為江西派的“一祖”,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為“三宗”。陳與義不是江西人作詩重錘煉,固然有與陳師道相似的地方,但他重意境,擅白描,與黃庭堅的好用典、矜生硬,迥然有别,不應列入江西詩派。

陳與義詩作最逼近杜詩的是七律。象《登嶽陽樓》之一、《巴丘書事》、《再登嶽陽樓感慨賦詩》、《除夜》等,雄渾悲壯,感慨多端。五言律如《雨》詩2首、《除夜》等則以清迥峭刻見長。五言古詩寫景造意,接近謝靈運、柳宗元等人如《夏日集葆真池上》中間寫景:“魚遊水底涼,鳥宿林間靜。談餘日亭午,樹影一時正,微波喜搖人,小立待其定。”觀察細密,造語工緻。七言絕句重在意趣,格調清婉,如《和張規臣水墨梅五絕》、《春日二首》、《中牟道中二首》等,或工于興寄,或活用典實,屢見新意,耐人尋味。

陳與義亦擅詞作。《臨江仙》中的"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虞美人》中的“及至桃花開後卻匆匆”等名句都為人稱誦。總的說來,他的詞作以清婉秀麗為主要特色。

陳與義集原為其學生周葵編,共10卷,早佚。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胡□箋注《簡齋詩集》30卷(附《無住詞》1卷)刊刻問世,《四部叢刊》即據此影印,并附印元刊《陳簡齋詩外集》。1982年,中華書局出版的《陳與義集》即以胡本為底本。

黃升雲:去非詞雖不多,語意高絕,識者謂可摩坡仙之壘。(《中興以來絕妙詞選》卷一)

譚瑩雲:敢信坡仙壘可摩,詞名《無住》卻無多。杏花影裡人吹笛,竟到天明奈若何?(《論詞絕句》)

胡仔雲:(前半阙)數語奇麗。《簡齋集》後載數詞,惟此詞最優。(《苕溪漁隐叢話後集》卷三十四)

張炎雲:“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之句,真是自然而然。(《詞源》卷下)

沈際飛雲:意思超越,腕力排奡(峻按,奡音奧,勁健也),可摩坡仙之壘。又雲:流月無聲,巧語也;吹笛天明,爽語也;漁唱三更,冷語也;功業則欠,文章自優。(《草堂詩餘正集》)

劉熙載雲:詞之好處,有在句中者,有在句之前後際者。陳去非《虞美人》:“吟詩日日待春風,及至桃花開後卻匆匆。”此好在句中者也。《臨江仙》:“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此因仰承“憶昔”,俯注“一夢”,故此二句不絕豪酣,轉成怅悒,所謂好在句外者也。(《藝概》卷四《詞曲概》)

陳廷焯雲:陳簡齋《無住詞》,未臻高境。唯《臨江仙》雲:“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二十馀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閑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筆意超曠,逼近大蘇。(《白雨齋詞話》卷一)又雲:“長溝流月”,七字警絕;“杏花”二語,自然流出,若不關人力者;“古今”二語,有多少感慨!情景兼到,骨韻蒼涼,下字亦警絕。(《雲韶集》卷四)

上一篇:吳大猷

下一篇:周顯欣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