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大猷

吳大猷

中國物理學家
吳大猷,漢族,1907年9月29日出生生于廣東廣州,畢業于南開大學。曆任國立北京大學物理學教授,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教授,國科指導會主任委員等職,1931-1933年在美國密歇根大學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1933-1934年在美國作光譜學、原子和原子核物理學方面的研究,1933年獲博士學位。回國後,在北京大學、西南聯大任教。1939年獲中央研究院丁文江獎金。1943年獲教育部第一等科學獎金。1946年,赴密西根大學任客座教授,後又至哥倫比亞大學工作兩年。1948年被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中文名:吳大猷 外文名: 别名: 民族:漢 出生地:廣東廣州 畢業院校:南開大學 職業:物理學家 代表作品:《科學和教育》、《科學與科學發展》等 主要成就:中華民國著名物理學家、教育家。

人物簡介

個人簡曆

吳大猷(1907年9月29日—2000年3月4日),筆名洪道、學立,廣東高要人,出生于廣州府番禺縣(今廣州),著名物理學家,被譽為中國物理學之父,畢生獻身科學研究和教育事業,為中國科學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在世界物理學界享有盛譽。

人生經曆

1931-1933年在美國密歇根大學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1933-1934年在美國作光譜學、原子和原子核物理學方面的研究,1933年獲博士學位。回國後,在北京大學、西南聯大任教。1939年獲中央研究院丁文江獎金。1943年獲教育部第一等科學獎金。1946年,赴密西根大學任客座教授,後又至哥倫比亞大學工作兩年。1948年被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6年應胡适之邀赴台任教,在台大和清大聯合主辦的研究生班講授古典力和量子力學,兼及流體力學和核子間的交互作用問題。後又就任于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瑞士洛桑大學、加拿大國家研究院、美國紐約布魯克林理工學院、紐約州立大學。1957年獲選為加拿大皇家學會會員。其研究工作多在原子分子結構及光譜、核子散射、大氣物理、電離體及氣體方程式,統計物理,相對論等方面。1965年任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物理與天文系主任。1967年嘉新特殊貢獻獎金及獎牌。

1975年吳大猷将他曆年教學講稿整理成《理論物理》,計7冊:①古典動力學、②量子論與原子結構、③電磁學、④狹義相對論及廣義相對論、⑤熱力學、氣體運動論及統計物理學、⑥量子力學(兩冊),在台灣出版。這部書由李政道介紹在北京重印,并寫了序言,李政道在序言中指出:“他的這一部《理論物理》,包括了’古典’至’近代’物理的全貌,1977年初,在台灣陸續印出。這幾年來對該省和東南亞的物理教學界引起了很大的影響。”

1978年從紐約大學退休,長居台灣,擔任教育部科學教育委員會主委。1983年任中央研究院院長。1983年6月吳大猷參加了在新加坡舉行的第一屆亞洲-太平洋地區物理學大會,這是亞太地區物理學家一次空前盛會,使遠隔重洋的同事、師生和同學歡聚一堂。其中吳大猷、周培源等是西南聯合大學的教授,楊振甯、黃昆、李蔭遠等是西南聯合大學的學生。1984年獲菲律賓麥克塞獎。1983-1994年出任台灣中央研究院院長。1994年1月,卸任中央研究院院長。領導中研院期間,研究論文百餘篇,研究論文近作119篇,編為《吳大猷論文集》出版,後《吳大猷文選》出版,叙述在台灣二十餘年工作的回顧,也是台灣科學發展曆史性的資料。

70年代中期後,吳大猷開始關注物理學哲學問題。他的一系列關于物理學發展與哲學的講演,于1975年出版,書名為《現代物理學基礎的物理本質和哲學本質》。吳先生認為,一位物理學家,從對物理學的曆史和哲學的更深刻更具批判性的理解中,會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物理學。此後,吳先生一直關注物理學哲學和科學哲學的問題。

1988年,他在醫院病榻上寫出了《物理學的性質、簡史和哲學》。1989年又作了14次系列講演,并以《物理學:它的發展和哲學》為書名,于1992年出版。書中以大量篇幅讨論物理學哲學和科學哲學問題。對人文的關懷是吳大猷先生科學生涯中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

2000年3月4日吳大猷病逝于台大醫院。2002年11月由台灣“吳大猷基金會”主辦的首屆吳大猷科學普及着作獎頒獎,大陸作者王元的《華羅庚傳》獲金簽獎。吳大猷的相關着作有:《科學和教育》、《科學與科學發展》、《吳大猷科學哲學文集》、《物理學的曆史和哲學》等。台灣科學院院長吳大猷在1994年南開90周年校慶時說:大猷1921年入校,中學4年,大學4年,任教2年,60餘年以來,求學、為人、就業從未有違伯苓校長教誨——南開精神。

吳氏愛情

一見鐘情

1925年吳大猷考入南開大學物理系,成為物理名師饒毓泰的得意門生。四年級時,吳大猷認識了剛入學的阮冠世。她天生麗質,聰穎過人,令他一見鐘情。不久學校聘他給一年級上實驗課,他成了她的老師。一天他寫條子約她相會,她欣然赴約。從此熾烈纏綿、忠貞不渝的愛情之火便燃燒起來。

吳大猷常到女生宿舍找阮冠世,但隻能在門口說話,學校規定男女生不得進入對方宿舍。最初赴約阮冠世總拉着幾個女同學,到校内小鋪吃點水果,然後在校園漫步。其中僅一位密友知道奧秘,别人都蒙在鼓裡。日久天長,秘密被揭露,受蒙蔽者在宿舍同阮冠世算賬。第二天,饒毓泰夫人對她們說:“昨晚你們說的話我們都聽見啦!”原來她們的窗正對着系主任饒先生家的窗,這樣老師也知道自己的兩名高徒在談戀愛了。

戀情公開

吳、阮之戀由秘密逐漸公開。思源台前、蓮花池畔,常常可以見到他倆的身影。畢業前夕,學校希望吳大猷留校。而阮冠世鼓勵他報考清華公費留美。他去考了,清華卻錄取了一名本校畢業生。别人為他不平,吳大猷反樂呵呵。原來他想:留校也好,那就可以和阮冠世在一起啦!阮冠世家在北平,節假日常約吳大猷一起回家。全家都喜歡這個才貌雙全、老實憨厚的廣東青年。一天他們到天壇公園玩。春光明媚,兩人心中也充滿陽光。阮冠世讓吳大猷把耳朵貼在回音壁上,接着仿佛從天邊飄來溫柔、甜美的聲音:“請求上帝讓我們永生永世在一起……”巨大幸福讓這對戀人如醉若癡。

當助教後,吳大猷遷入教師宿舍。女生宿舍就在前排,倆人近在咫尺,但仍不能到對方房間。這時阮冠世被診斷出患有肺病。吳大猷想起在老家母親常做的一種廣東民間滋補品——隔水文火炖牛肉湯,便到菜市場買瘦牛肉,回來把肉切成小塊,裝進酒壇,讓水沒過,再将壇子放入水鍋用文火炖。炖好後托工友送到女生宿舍。阮冠世接過香噴噴的牛肉湯非常感動,總讓同室好友品嘗。誰嘗了都誇味道真好,說吳老師不僅學問大,廚藝也高。當然女孩們又要和她開玩笑……

阮冠世樣樣都好,惟獨身體欠佳。親朋好友一再勸吳大猷三思而行,愛護他的師長也擔心他事業前途受影響。連阮冠世都怕自己會拖累才華出衆的大猷,曾含淚提出分手。面對關心自己的親朋好友和師長,吳大猷一再表示:“生活裡如果沒有她,我就不會幸福!”聽了這話,人們還能說什麼?

赴美留學

1931年吳大猷獲獎學金赴美留學,阮冠世與他同行,兩人共用一份獎學金。她經常生病,醫藥費是一筆很大開支。當時美國經濟大蕭條,想找份工作十分困難。正好有個單位要突擊完成一項工程研究,吳大猷去了。每天晚上8點到實驗室,一分鐘不停地幹,一直幹到次日清晨6點。走出實驗室就去上課,下午回住處想休息一下,但屋裡熱得像蒸籠,無法睡覺。吃過晚飯又匆匆來到實驗室。這樣一連幹了三天,沒合一下眼。每晚工作10小時,每小時的報酬是50美分。三天下來共掙了15塊美元,這筆錢對他倆可是很大的收入。

到了假期,同學們有的去避暑,有的去旅遊,隻有吳大猷仍得打工。不過身邊溫柔體貼的阮冠世不時給他撫慰和鼓勵,他覺得比誰都幸福,快樂。吳大猷獲博士學位後,北京大學發來聘書。而此時阮冠世因病住在紐約郊區療養院,吳大猷想接她一起回國,但醫生不允許她出院。未能如期走,吳大猷隻好将阮冠世留下療養,自己先走。吳大猷從故鄉把寡母帶到了北平。在北大工作出色,回家與母親相伴也很愉悅,隻是心裡非常牽挂遠在大洋彼岸病中的阮冠世。他向母親約略說了自己的女友,但沒提她的病。母親聽後很高興,相信兒子的眼光。她也非常盼望未來兒媳盡快回國,好早日完婚。

喜結連理

吳大猷走後,阮冠世在療養院再也呆不下去了,病情稍好就拖着病弱之軀獨自回國。因長途旅行勞累過度,患了肋膜炎,高燒不退,住進醫院,纏綿病榻幾乎一年。吳大猷在工作之餘便是跑醫院。母親這時才發現未來兒媳原來如此體弱多病!阮冠世初愈回家休養。家中兄弟姐妹衆多,父母年邁,養病條件不是很好。吳大猷想給她更多的愛護。于是向病床上的阮冠世求婚,同時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母親,說女友患的是肺病,這種病不能生育,但他倆深深相愛……母親驚呆了!她20多歲喪夫,全部希望寄托在這個獨生子身上。如今要娶一個不能生育的兒媳,斷了吳家的煙火,怎對得起早逝的丈夫和祖先啊!

同事師長勸吳大猷,說他前程遠大,要慎重對待婚姻大事。而他說:“我愛她不是一朝一夕了。我所憧憬的未來都是和她在一起的未來。生活裡如果沒有她,再大的功名對我來說又有什麼幸福可言?我要好好照顧她,而結婚是我今生能夠照顧她的惟一方式。”這是吳大猷的愛情宣言。大家聽了這番擲地有聲的話無不為之動容,連堅持反對态度的母親也隻得讓步了。經過8年苦戀,有情人終成眷屬。

婚後生活

新婚燕爾,阮冠世仍發低燒,一直卧床,半年後才能下地活動。此時吳大猷的事業如日中天。然而平靜美滿的生活突然被“七七事變”所粉碎。清華、北大、南開三校師生集中到長沙。吳大猷上路了,母親和妻子留在天津親戚家。

吳大猷和同事乘坐開往香港的輪船,因暈船到青島便下船了。到達青島不久,隻見又一艘來自天津的船進港,他從下船的旅客中突然發現了她!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原來自他走後,阮冠世不聽家人勸阻,執意上路尋夫。也許是她的忠貞感動了上蒼,在茫茫人海中奇迹般相遇,兩人不禁喜極而泣。曆盡艱辛終于抵達長沙。三校在長沙組成臨時大學,後遷往昆明,改名西南聯大。這期間吳大猷撰寫了第一部專着,這是獻給她的。

北大在距城郊約6公裡的崗頭村蓋了簡易房為躲空襲用,大家住到那裡,每天到校上課往返需兩小時。一天吳大猷從崗頭村搭一輛馬車去上課,下坡時馬忽然驚了。他被甩下車,昏倒路邊,摔成腦震蕩,在床上躺了一個月。

吳大猷受傷苦壞了阮冠世,見丈夫終日昏昏沉沉,既害怕,又擔憂,而且勞累不堪。吳大猷稍好,阮冠世便倒下。她躺在床上渾身出虛汗,脈搏微弱,心慌。醫生隻能給她注射葡萄糖和鹽水。她已經不能坐起,每天靠用玻璃管吸吮牛奶和橘汁來維持生命。吳大猷一刻不停地為她擦汗,換衣裳,把濕衣服烘幹。

梅贻琦校長和總務長來看望。見她病入膏肓,兩人臉色嚴峻,相對無語。臨走時梅校長對吳大猷說:“如有什麼需要,可用我的小汽車。”次日北大辦事處派來一名職工,看來是準備幫助料理後事的。然而她沒有抛下他,她還活着。後來借到一筆錢,吳大猷才将阮冠世送進醫院。阮冠世一度昏迷,吳大猷就伏在床邊輕輕呼喚。過了幾個月阮冠世奇迹般脫離危險。出院時他倆已一貧如洗。出院後她仍需卧床。吳大猷既要上課搞研究,還得照料阮冠世,幹家務活兒。每天提着菜籃進課堂,下課後拿着籃子去菜市場。買不起牛肉,就撿些牛骨頭回家為病妻熬湯。

天倫之樂

抗戰勝利,吳大猷被軍政部借聘,偕妻出國考察研究。吳大猷原以為很快就可以回國,沒想到1949年國内形勢驟變,他隻得暫時留居加拿大。夫婦倆都很喜歡孩子,堂弟深知兄嫂心意,将剛出生的小兒子過繼給他們。阮冠世見到嬰兒欣喜若狂,将全部母愛傾注給這個小生命。他們在渥太華郊區買了地,自行設計了一套住宅。阮冠世身體逐漸康複,尤其是嬰孩的到來令她十分快活,三口之家充滿天倫之樂。

兒子聰明懂事,14歲考入大學。父母對孩子從不約束,任他自由發展。兒子畢業後,阮冠世同兒子一起攻讀碩士學位,花甲之年又與兒子同時獲博士學位。丈夫非常理解妻子,她性格剛強,終生與命運抗争。晚年阮冠世居然畫起水彩畫,經常參展并獲獎。這是他們家最快活的時光。

妻子離世

可惜這段幸福生活沒能持續很久。1979年她的左肺完全鈣化,靠氧氣管呼吸。轉年秋天,吳大猷正在阿姆斯特丹,忽接兒子電報,告知母親病危。他急忙趕回美國,阮冠世已住進加護病房,話都說不出了,隻是朝他微笑。冬天,她永遠去了,享年71歲。從少女時代就痼疾纏身的她,是在愛神羽翼的呵護下,才得以活過古稀之年。吳大猷悲恸地說:“她的離去,使我失去了73年生命中52年的伴侶。”

台灣一家電視台采訪吳大猷,請他談談愛情經曆。他多次推脫不過,終于将久藏于心底的愛情故事首次公諸于世。他談了同自己的紅顔知己初戀的經過,回憶起刻骨銘心的愛,深情地說:“就因為她身體不好,我才要娶她,我想好好照顧她一輩子。”吳大猷同夫人現已天人相隔,但說到開心處,時而甜甜一笑;說到她的病,又露出愁容。當采訪錄像播出後,觀衆不禁潸然淚下。2000年3月4日,國際著名物理學家吳大猷病逝。吳大猷的遺言——“我一生沒留下遺憾”。的确,他在為人類做出卓越貢獻的同時也為愛妻奉獻了一切,他沒有任何遺憾。

1992年春,中央研究院院長吳大猷率團到北京參加國際學術會議。踏上闊别46年的故土,老人感慨萬千。他要圓一個夢,一個美麗的夢。在李政道陪伴下,他來到天壇公園,站在回音壁前将耳朵貼在壁上,從另一邊傳來李政道的輕聲呼喚:“吳先生,聽到了嗎?”“聽到了!聽到了!”吳大猷欣喜地回答,神情頓時恍惚起來,似乎一下子回到60多年前,仿佛聽見少女阮冠世的柔聲細語。天壇回音壁是他倆相愛的見證。

研究領域

吳大猷是著名的物理學家,研究領域非常寬廣,碩果累累。20世紀30年代,吳大猷研究了多種原子分子光譜,研究了苯及其衍生物的拉曼光譜,發現并證明了苯的同位素移動并對此作了正确的解釋。30-40年代,在中國最早進行了原子多重激發态的研究,較早計算了氦原子雙激發能态;計算慢中子與原子碰撞的散射截面;提出原子碰撞的理論模型和計算方法;研究了氯化乙烯的同分異構體的紅外光譜及分子對稱問題;讨論了由分子或電子激發的分子振動、分子振動與轉動的交互作用、分子簡正振動等問題。

他有論文百餘篇,專着十餘本,如1975年出版的《理論物理》七卷本。它們涉及原子物理、分子物理、核物理、大氣物理、等離子體物理、統計物理和相對論等多個領域,成績卓着。

吳大猷已發表了一百二十多篇重要的科研論文和五本專着,他的兩位學生李政道和楊振甯獲得了諾貝爾物理獎。但這樣一位大科學家還筆力雄健地寫下了許多專業以外的短文,文筆生動,興緻盎然,饒有情趣。1999年出版的《吳大猷文錄》即是其中一本,這是大科學家的小品,讀者可通過書中的七十餘篇文章,領略到這位大科學家身上體現的“知識的力量,人格的力量和情感的力量”,隻有竺可桢、茅以升的作品,可與吳大猷先生的媲美。

《吳大猷文錄》中也有多篇文章專門談教育,其中《通識教育》一篇有很強的針對性。不少人誤以為大學教育是為學生覓職的教育,亦有學術界人士以為大學應予學生以專才訓練,吳大猷先生認為這些皆是偏狹之見,造成大學科系過度偏專狹窄。他提出:“大學教育的理想,是給予一個成熟的學生以接受各種教育的機會的處所。”“換言之,大學是學者和學生都有自由從事所選擇的學術緻力的處所。”

學者生涯

吳大猷的學者生涯可大緻分為三個時期:北京大學時期(1934—1946)、北美時期(1946—1978)和台灣時期(1978年起)。他的研究領域涉及原子和分子理論、相對論、經典力學和統計力學的各個方面。尤其在原子和分子理論、散射理論和統計力學方面有獨創性。

吳大猷在原子和分子的一般理論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他的兩項研究為後來的工作開辟了道路,一項是關于重原子f态的計算,另一項是閉殼層電子激發态的計算。1933年他在《物理評論》上發表了兩篇文章。第一篇題為《重元素的低态》,報告了他關于鈾原子和鈾離子低态能級的計算結果。他認為,鈾離子能級的相對位置應該很類似于钋、钍和锕的相應的離子能級。這就等于給出了锕、钍、钋和鈾四個重要元素最低态的電子組态的信息。

他肯定,93号以後的元素必定以5f電子為最低态。于是他預言,中性的93号原子的正常态至少包含一個5f電子,因而有可能存在一個類似于周期表中稀土族的元素系,從鈾開始的化學性質類似的14個元素。這就是說,吳大猷通過f态的計算,預言了鈾後元素的存在。他的這一工作為鈾後元素的發現和M。C.麥耶爾對同類問題的計算開了先河。

從1940年開始,鈾後元素分别以各種方式被發現。他的第二篇論文題為《兩個最低點的特征值問題和重原子f态的量子虧損》,讨論了前人沒有讨論的具有兩個不對稱的最小值位勢的量子力學問題。他用WKB(Wentzel-Kramers-Brillouin)近似法求解了波動方程的本征值,并将結果用于某些原子能态的計算,特别是用以說明量子虧損。對此,學術界評價吳大猷教授這一工作具有非常不尋常的意義。

吳大猷在原子光譜方面的一項工作已被Y.P.瓦施尼稱為“吳态”。“吳态”的存在,1967年已由P.費爾曼和R.諾威克用實驗所證實。對于散射理論,吳大猷通過對原子和分子的電子碰撞激發和雙重激發研究,做出了貢獻。他關于氦的雙重激發能态研究已被D.E.高耳登列入電子-原子散射共振研究的早期貢獻。在統計力學方面,吳大猷把躍遷概率的概念同不可逆過程聯系起來,為嚴密表述和深入理解不可逆過程的時間方向性也做出了功績。

70年代中期後,吳大猷先生開始關注物理學哲學問題。他的一系列關于物理學發展與哲學的講演,于1975年出版,書名為《現代物理學基礎的物理本質和哲學本質》。吳先生認為,一位物理學家,從對物理學的曆史和哲學的更深刻更具批判性的理解中,會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物理學。此後,吳先生一直關注物理學哲學和科學哲學的問題。

1988年,他在醫院病榻上寫出了《物理學的性質、簡史和哲學》。1989年又作了14次系列講演,并以《物理學:它的發展和哲學》為書名,于1992年出版。書中以大量篇幅讨論物理學哲學和科學哲學問題。對人文的關懷是吳大猷先生科學生涯中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

吳大猷是一位受人敬重的物理學教授。當李政道和楊振甯得知他們獲諾貝爾物理獎時,不約而同地向吳大猷老師報喜并緻謝。吳大猷的研究生黃昆在固體物理學的發展方面,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此外,一批骨幹物理學家,如朱光亞、馬仕俊、郭永懷、馬大猷、虞福春等,都曾從他那裡受益過。

吳大猷先生對于科學發展的最大貢獻,是培養了相當多的科技人才,“大家都知道吳先生當年向蔣中正争取開放學生出國留學,為台灣培植相當多國際人才,其實他更大的貢獻,是在相當重視國防等應用科技發展的當年,堅持向政府争取發展基礎科學教育,台灣現今有如此充沛的科技産業人才資産,就是他當年争取的成果”。

當年胡适之先生向蔣介石引薦吳院長回國工作,就曾形容過,“五四後中國發展需要‘德先生’(Democracy)與‘賽先生’(Science),他本人可以緻力于哲學思想的更新,為中國鋪下德先生的路,但如果要賽先生,就必須由另一個人來做,那就是吳大猷”,吳大猷就因此回到台灣,确實也為日後的科技産業發展奠定了最豐厚的基礎。

人物年表

1907年出生于廣州

1915年進入番禺縣立小學

1920年考進廣府中學

1921年進入南開中學

1925年進入南開大學礦科

1926年南開礦科停辦,改入物理系

1929年入南開大學任教

1931年獲中基會資助,前往密歇根大學攻讀博士

1933年獲博士學位,同時被選為ΦBK會員

1934年回到北大任教1938年轉任西南聯大教授

1941年在聯大開高等物理課程,聽課學生有楊振甯等人

1945年獲選為西南聯合大學第八屆校務會議代表。李政道由浙大轉來,接受先生的指導

1946年夏受軍政部借聘籌建國防科研工作,出國考察。接受密歇根大學客座教授職務

1947年秋至哥倫比亞大學工作兩年

1948年當選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

1949年秋受加拿大國家研究院(NationalResearchcouncilofCanada)之聘,主持理論物理組工作

1950年成為加拿大皇家學會會員

1956年應胡适之邀回台,在台大和清大聯合主辦的研究生班講授古典力和量子力學,兼及流體力學和核子間的交互作用問題

1958年應邀任普林斯頓大學高等研究院研究員

1960年應邀至瑞士洛桑大學講學

1963年秋辭加拿大國家研究院的職務,赴美國紐約布魯克林理工學院,在太空及氣體動力學研究所講氣體運動論

1965年秋轉任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物理學和天文學系主任

1967年接受錢思亮邀請,赴台任科學發展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建議政府成立國家科學委員會,獲準,并被預定為主任委員。

1969年請辭國科會職務

1978年從紐約大學退休,長居台灣

1979年擔任教育部科學教育委員會主委,緻力于初中高中的科學教育改革

1983年任中央研究院院長

1984年獲菲律賓麥克塞獎

1994年1月卸任中央研究院院長

1994年7月8、9日,中研院為吳先生舉辦“吳大猷院長榮退學術研讨會”對吳先生的學術貢獻給予高度的評價

2000年3月4日病逝于台大醫院

上一篇:丁烈雲

下一篇:陳與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