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經綸

陳經綸

香港著名實業家、慈善家和社會活動家
陳經綸(1925年-2022年1月16日),男,祖籍廣東省新會羅坑鎮,出生于中國香港,拼音文字“道字”的推廣人,中國香港著名的實業家、愛國愛鄉的慈善家和社會活動家,北京市陳經綸中學捐資改建人,生前系廣東省政協委員、香港金滿米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1]陳經綸自幼随父親陳瑞祺在中國香港生活,秉承祖業,出巨資捐建了多所學校、醫院等機構,被人們譽為“愛國愛鄉的典範”“興學育才的旗幟”。陳經綸是北京市、新會區、江門市榮譽市民。2022年1月16日,陳經綸先生在中國香港辭世,享年97歲。[2]
    中文名:陳經綸 民族:漢族 主要成就:出巨資捐建了多所學校、醫院 職業:香港著名的實業家 出生地:中國香港 祖籍:原新會市羅坑鎮陳沖鄉

人物經曆

陳經綸,祖籍原新會市羅坑鎮陳沖鄉。曾任香港金滿米業(集團)有限公司、陳瑞祺慈善紀念基金及陳經綸有限公司董事長、廣東省政協委員、北京市及江門五邑海外聯誼會會長。

改革開放以來陳先生與其弟陳子民、陳經興、陳經華等、繼承先輩遺志,先後捐建江門五邑大學陳瑞祺科學館,原新會市羅坑鎮陳瑞祺中學、慈賢孝醫院,擴建陳沖澄波學校、山咀澄波學校。陳先生在新會獨資興建陳經綸中學并負擔全校教職工資及校務日常開支。又捐資原新會市人民醫院、荷塘職業中學、新會華僑中學、環城僑中和羅坑和平學校,捐資興建羅坑自來水工程,修築水坭路等。陳先生還創辦了陳經綸體育學校。自促祖國開放以來,陳先生捐資祖國超過壹億港币,但從不要求任何回報,可貴的是他在為祖國默默耕耘鮮為人知。

25歲擔當大任

陳經綸于1925年出生,17歲随父親做生意,并繼承祖業。

“父親為了培養我成才,把當時因戰争影響,被迫中斷中學學業的我,叫到他身邊,讓我協助經營米業、房地産和建築業。”陳經綸回憶說。

小小年紀的陳經綸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經常風裡來雨裡去,和磚、泥、沙等打交道。有時還漂洋過海,奔走于澳大利亞、加拿大、新加坡、越南、溫哥華等地。陳經綸不辭勞苦,邊幹邊學,在實踐中努力增長知識,掌握本領,很快成了建築業的行家了。後來,陳經綸又刻苦鑽研電子計算技術,設計中文電腦打字程序,成功地研制出“陳氏中英電腦打字機”,成為一位電子計算機學者。

1950年,他的父親陳瑞祺病逝,那年陳經綸隻有25歲,在中國香港的廣利米業有限公司、廣恒興米業有限公司、廣承興米業有限公司、金滿米業有限公司、正心置業有限公司和陳經綸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董事的重任便落在他的肩上。從此,他更加努力的工作,發展陳氏家族的事業。

秉承祖德熱衷慈善

陳經綸祖父陳澄波本是新會羅坑鎮陳沖鄉的一個農民,去中國香港後,給人打工,又做大米生意,漸漸家境殷實、事業繁榮,開始幫親友鄉民安居家業,辦夜校掃盲,普及教育。

陳經綸之父陳瑞祺秉承父親遺志,興學鄉裡。以教育為立國之本,在鄉廣辦義校,恤老濟貧,贈醫施藥,深得當地人們愛戴。還多次捐助廣東省以及港澳各地的慈善機構、醫院。辦起20多家“澄波義學”,學生一律免費就讀。

父親常常教育陳經綸說:“我們雖已是大樹,但家鄉是樹根,不好好養護樹根,再大的樹也會倒下。”于是,像父輩一樣,陳經綸也樂善好施,盡心盡力辦公益事業,為大多數人謀利。

年輕時陳經綸從事建築業,曆盡了人間辛苦,回憶起當年創立家業,他感慨的說:“那時的日子真苦,我雖是老闆,工人做到哪兒,我就看到哪兒,每天至少要幹十三四個小時。家裡盡管不為吃飯發愁,但毫無奢侈之氣。父親後來做了大老闆,也經常和工人司機職工同桌吃飯,而為公益事業他卻慷慨解囊,從不吝啬。”艱苦的生活和家族長期形成的平民意識、與人為善的品格影響了陳經綸的一生,為他之後的善舉作下了最好的注解。

陳經綸及陳氏家族先後赈濟四川水災災民、捐資興建北京陳經綸中學、新會陳經綸中學、新會陳瑞祺中學、杭州陳經綸體校、江門五邑大學、陳瑞祺科學館、羅坑鎮僑聯大廈、沉沖鄉渡輪碼頭、陳沖鄉山嘴鄉兩所澄波小學、變電站、陳瑞祺工業樓、陳钰書自來水廠、新會鄉水泥路,此外還捐資新會市人民醫院、華僑中學、環城中學、荷塘職高、潘寶芬敬老院等各項建設。

數千年中華文明的積澱,家族優秀傳統的長期熏陶,養成了陳經綸先生敦厚善良、與人為善的優良品行。而他也以此來教育後人,廣為善事。他自己常說“一人肥,肥層皮,大家肥,才算肥”。

愛國愛鄉為國樹人

雖然陳經綸先生隻讀到中學三年級時便辍學從商,但他深深明白教育的重要。陳氏先人是受過海外文化熏陶的一代中國中産階級,不僅僅滿足于建風雨亭、築橋、修路、蓋廟、造祠堂,而有着更久遠的眼光,他們對國家民族的興亡有着更深刻的認識。陳氏先人有遺訓:若改變中國,必先從七種不均開始——“教育不均、物理不均、才智不均、生活不均、文武不均、勞逸不均、男女不均”,實施六項改良“衣、食、住、行、教、醫”。此乃為國為民之良方。這種家學淵源讓陳經綸立志投資教育,樹立了百年樹人的博大胸懷。

從祖父辦夜校算起,陳家支持教育事業已有一百多年曆史,中國開放二十多年來,陳經綸先生已經捐資建造了多所學校,總額近一億港元。陳家雖不是中國香港巨富,但對中國基礎教育的投資規模已為中國之最。他們捐資興建了大中小學多項教育設施,而寄托着陳先生對振興教育、振興祖國的滿腔希望的“經綸教育品牌”,更是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

有鑒于陳先生的強烈民族責任心,他被評為北京、杭州、新會、江門的“榮譽市民”,并擔任了北京申辦奧運會的“申奧顧問”、廣東省旅港政協委員。其愛國愛鄉、為國樹人的博大胸懷,足為世人敬仰。

人物逝世

2022年1月16日,陳經綸在中國香港辭世,享年97歲。

公益事業

陳瑞祺紀念基金會于1982年捐款10萬元人民币,赈濟四川省水災災民;又捐贈32萬港元興建新會縣羅坑僑聯大廈和陳沖鄉輪渡碼頭;1983年,捐贈15萬港元興建羅坑變電站;同年5月,又捐贈105萬港元擴建和修建陳沖、山咀兩所澄波小學,建築面積1200多平方米,并承擔學校日常開支,讓本鄉學生免費就讀;同年,為了發展家鄉的中等教育,陳經綸捐贈巨資1400多萬港元興建羅坑鎮陳瑞祺中學,建築面積14000多平方米。校内有教學區、圖書館、紀念樓、運動區、體育館、遊泳池等設施,配套齊全,設計與設備都達到國内先進水平。自1984年3月至1993年7月,陳瑞祺基金會已為該校辦學支出了270萬元的經費。

1984年2月,陳瑞祺基金會又捐資30萬元興建陳沖墟15X1200米水泥馬路。同年3月,捐資3萬港元興建陳沖鄉陳瑞祺工商樓,面積400平方米;捐資10萬元擴建新會華僑中學;還捐贈323萬元人民币興建陳沖自來水廠工程,該水廠可供8000多人飲用。

1985年,為了解決家鄉缺醫缺藥的難題,陳經綸捐贈450萬港元,重新興建慈賢孝醫院,建築面積3700多平方米。同時,贈送大批醫療器械。12月20日,為紀念先父陳瑞祺誕辰100周年和慶祝羅坑陳瑞祺中學建校一周年,新會舉行隆重的慶祝活動。陳經綸兄弟和年已八旬的老母親潘寶芬,專程從中國香港回來,參加了活動。并對新會的教育事業表示大力支持。

1986年,陳經綸又慷慨捐贈42萬港元,興建山咀學校;同年,又捐資44萬港元擴建澄波小學,建築面積730平方米。這一年,陳經綸還捐資100萬元興建新會市人民醫院;捐資10.8萬港元為會城鎮購置衛生垃圾箱,改善了會城鎮的環境衛生;捐資20萬港元助建環城中學;捐資10萬港元給新會人民醫院作裝修院舍之用;又斥巨資550萬港元擴建新會人民醫院。

1987年,陳經綸斥巨資1600萬元,在會城興建馳名全國的陳經綸中學。該校建築面積16000多平方米,可容高、初中學生1600多名。他還負責該校日常經費250萬元。新會城的陳經綸中學校園所有設計,無一不深含着捐贈人陳經綸對祖國下一代教育寄予的無限希望和對祖國的一片深情,也體現了曾經從事過建築設計工程的陳經綸的卓越的設計藝術。

繼會城陳經綸中學建成之後,陳經綸得知新會市荷塘鎮要興建職業中學,他又捐贈35萬元用以資助該校的建設。為了支持家鄉教育衛生事業,陳經綸與旅港同胞黃球、利榮康等賢達,于1987年10月,組成“三友堂”,發起重新擴建華僑中學校舍的動議,并動員社會各界人士熱心支持,共集資金400餘萬元,把華僑中學擴大了1倍多,使學校配套更為合理。

1988年,新會華僑中學興建新校區時,陳經綸又捐贈60萬元。同年,又捐贈300萬元興建江門五邑大學陳瑞祺科學館。

1989年,陳經綸又慷慨解囊,斥巨資2700萬元,在祖國的首都北京,改建北京市朝陽中學。新建有一棟綜合樓,四棟教學樓,以及遊泳館、健身房、餐廳、校辦廠等設施。1991年6月,該校正式改稱為“北京市陳經綸中學”,是北京市具有現代化規模的第一所完全中學。

1990年,他又捐贈1600萬元,在浙江省杭州市興建陳經綸少年體校。

1994年4月,陳經綸為了讓家鄉羅坑鎮3萬多人民實現夢寐以求的食水自來化的願望,他又慷慨解囊,捐助600萬港元,支持家鄉興建自來水工程。為了這項工程,年逾古稀的陳經綸,在百忙中返鄉,不避舟車勞累,與家鄉人民共商工程大計,親臨羅坑鎮龍門水庫察看水源,詳細詢問庫容量和水質化驗情況。他又親自為自來水廠選定廠址,與有關領導現場研究水廠的規模及配套工程。

此外,陳經綸還捐資40萬港元,興建以其母之名命名的“潘寶芬敬老院”,捐資5萬元給陳沖天湖區建“老人之家”,捐資8萬元給中興裡建辦公樓。陳經綸與陳子民、陳經興、陳經華等兄弟,均承陳氏家訓,繼承和發揚先輩愛國愛鄉的美德,先後捐巨款擴建澄波小學和山咀澄波小學、新建陳瑞祺中學、陳沖幼兒園、經華幼兒園、慈賢孝醫院、僑聯大廈、陳沖墟自來水廠以及為陳沖墟、中興裡鋪設水泥路和安裝路燈等,還斥巨資在荷塘、江門、杭州、北京等地興建學校、醫院等公益設施。他們大力支持祖國建設的愛國愛鄉善舉,家鄉人民有目共睹,有口皆碑。

為表彰陳經綸的美德,1992年,新會市人大常委會授予陳經綸。新會市榮譽市民“的光榮稱号。1993年,江門市人大常委會授予他”江門市榮譽市民“的稱号。

人物成就

清末時期,新會籍香港米商陳澄波創造一種“道漢字體”文字,陳瑞祺在其父陳澄波創造的“道漢字體”的基礎上,于1933年發明了一種拼音新字,并正式命名為“道字”。陳瑞祺之子陳經綸自1946年開始研究“道字”,結合現代計算機技術,并将這種新字更名為“陳氏中國拼音字”。祖孫三代創造、發明、完善、推行這種新字,足足百年,為漢字拼音化譜寫了一曲感動世人的贊歌。

何為“道字”

“道字”是新發明的拼音字,分國音、粵音兩種,由聲頭聲尾拼合而成。國音有聲頭二十五個,聲尾三十三個;粵音有聲頭二十一個,聲尾三十三個。每字均用一筆,寫字快捷,其拼音方法完全根據人類自然發聲的機能,所以學習容易,有如“道路之為人所共行,道理之為人所共曉,不外順應自然之道,故名曰‘道字’”,沒有涉宗教、政治、黨派之色彩,純以慈善為宗旨,“道字”的好處就是易學易識易記易用易寫。

位于新會區會城育才路的陳經綸中學換了新校牌,不少路過的市民驚奇地發現,雲石制的大校牌上,除了“陳經綸中學”的漢字、英文标示外,還新增設了一些形狀奇特的紅色圖形符号。據記者了解,原來這些符号是新會區榮譽市民陳經綸先生家族發明的拼音文字——“道字”。

在陳經綸中學從事研究推廣“道字”的張老師介紹說,道字符号是陳經綸先生家族發明創造的,校牌上的這些道字的發音與拼音字是一樣的,叫“陳經綸中學”。

據了解,“道字”有一百年曆史,鴉片戰争以後,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為挽救民族和振興中華,一些愛國知識分子提出了教育救國的主張,梁啟超、沉學、盧戆章、王照都一緻指出,漢字的繁難是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因此,掀起了一場“切音字”運動。

陳經綸的爺爺陳澄波于是開始着手改良文字。至民國年間,陳瑞祺先生繼承父志,成功發明了“道字”,并免費教育窮人。當時“切音字”的方案相當多,隻有陳澄波創造的一兩筆式的“道漢字體”傳習于廣東珠三角一帶。後來由于遇遭戰亂,“道字”的推廣曾一度被中斷。到了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陳經綸先生決心更大面積地推廣“道字”,于是投入巨資研制程式。目前,“道字”已成了不少學生第二課堂的學習内容,在全國10多所學校推廣。

陳經綸是陳瑞祺的兒子,一直緻力于“道字”的改良。抗戰勝利後,他從1946年起,研究了60多年“道字”,并将其更名為“陳氏中國拼音字”。

1978年,當時的計算機還難以進行中文字處理,陳經綸發明了“陳氏中國拼音字漢卡”,成為中文計算機化處理的先行者,打字速度比之前快了幾倍。當時适逢祖國大陸改革開放,他多次帶領專才前往北京清華大學計算機研究所,與研究所的學者一齊開發了“陳氏拼音輸入法與CCED中文排版編輯系統”,力經幾次版本,印刷了大量的學習與使用書籍,并完成了6000多個“陳氏中國拼音字”與漢字對照的GB2312字庫碼。

上世紀80年代中期,陳經綸在“陳氏中國拼音字漢卡”的技術基礎上制造了“陳氏中英文電腦打字機”,為了能讓祖國大陸熟悉計算機的人應用,陳經綸花了5000多萬元在中國香港注冊成立了“陳經綸有限公司”,專門研究推廣此機的應用。2000年,陳經綸與專才們潛心在中國香港制作“陳氏中國拼音字”多媒體教學光盤,将“陳氏中國拼音字”的教學與使用融會在一片光盤中,使用的人都稱十分好用。

1978年以來,陳經綸在全國各地推廣“道字”,目前,在海内外有10多萬學員。

2007年9月,陳經綸回到家鄉,親自向學生推廣“道字”輸入法,為各校即将舉辦的“道字式”中國拼音字應用大賽作準備。當天,在陳經綸中學,83歲高齡的陳經綸興緻勃勃走上講壇,向學生們介紹“道字”的發明和推廣情況,并敲打起電腦健盤,演示道字輸入法的使用。

據介紹,早在1996年1月,新會陳經綸中學便舉辦了第一屆“道字”班,中國香港的陳寶鴻先生專門為教師們講課。現在,越來越多的學生将學習“道字”當作自己的第二課堂,學員們在家裡的電腦上也裝了“道字”程序。該校的學員們每星期上一次“道字”培訓課。前幾年,陳經綸向海内外中小學校長發出了學習“道字”的推介信,目前,學習“道字”的學生越來越多。

興辦教育

1989年,陳經綸捐資改建北京市朝陽中學。1991年6月1日學校正式更名為北京市陳經綸中學。

上一篇:李夏林

下一篇:陳钰芸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