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十四娘娘

陳十四娘娘

源于唐代降雨解災斬雷神的神祇
順天聖母陳靖姑為浙江南部等地與福建北部民衆共同信仰的神祇,其生前或死後尊稱極多,如臨水夫人、順天聖母、順懿夫人、天仙聖母、慈濟夫人、碧霞元君、注生娘娘等。陳靖姑的傳說更具有傳奇色彩,因降雨解災又斬殺雷神,觸犯天條,二十四歲陽壽便終。現在閩、台、浙南各地,均以立廟奉祀。
  • 中文名:陳十四娘娘
  • 别名:臨水夫人順天聖母順懿夫人等
  • 性别:女
  • 民間評價:護國佑民,功德無量,聖迹遠播
  • 信仰起源:唐代

人物形象

順天聖母陳靖姑為民衆共同信仰的神祇,民間則稱之為娘奶、佛姨奶、陳十四夫人、陳十四娘娘等。這位民間傳說中的神性英雄,因為善于“醫病、除妖、扶危、解厄、救産、保胎、送子、決疑”,護國佑民,功德無量,聖迹遠播福建、浙江、江西、廣東、廣西、台灣和東南亞等等許多地方,廣為傳誦和崇拜。

觀世音天庭鬥法所生兩根白發下界化為雌雄南蛇為害人間,而後手指上滲出三滴血化為紅雨降世陳家生陳十四。陳家世習茅山法,百姓懇請陳教義出山收伏蛇妖,陳因患病難以成行,遣二子法通、法青降蛇,法通被蛇公吞食,法青幸免逃歸。南極仙翁薦陳十四至闾山學法,三年後學成歸來,陳靖姑手持闾山鎮山牛角,經過多次鬥戰,終于除滅了蛇妖。期間由于偷吹闾山鎮山牛角令地動山搖,降雨解災又斬殺雷神,多次觸犯“天條”,廿四歲陽壽便終。[3]

在中國東南有兩大得道仙真,一是浙南閩北的“陸上女神”娘奶陳靖姑,另一位是閩南粵台的“海上女神”媽祖林默娘。媽祖因台灣、港澳、東南亞與廣東閩南等地民衆的努力與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名揚四海,而“陸上女神”順天聖母陳十四有着更傳奇的色彩、更濟世的仁心、更豐富的曆史,至今不但沒被外界世人所知,甚至在本地也是趨于消淡,令人深感遺憾。面對着不斷堕落的社會風氣,傳承先人的文化,傳承陳靖姑身上體現的中華民族除暴護幼的優良傳統,慈愛無私、正直勇敢的品質,孝悌敬尊的倫理,自由平等、懲惡揚善的思想,是亟待要考慮的問題。

人物經曆

傳說

陳靖姑,又名陳靜姑、陳進姑,俗名陳十四。福建古田縣臨水村人,生而聰穎,幼悟玄機,父名陳上元,諱陳昌。道教法師,官封谏議戶部郎中,母葛氏,兄陳二相,号法通,義兄陳海青,諱法青。兩兄承父業(法師)。

相傳她在唐代生于福建省古田縣的臨水鄉,故稱臨水夫人。其他尊稱甚多,如大奶夫人、陳夫人、陳太後、順懿夫人、順天聖母、天仙聖母、南台助國夫人,碧霞聖母等。福建民間常以奶娘、娘奶代稱;浙南民間則稱“陳十四娘娘”為多;在台灣為三奶夫人之一,民間稱陳大奶。其傳說綜合簡述如下:

王母蟠桃會上,觀音與衆仙比試彈天柱,指破血滴井中,為福建古田臨水中村陳昌妻葛氏所食,于唐大曆元年(766年)正月十五日産一女,臨盆時異香滿室,取名靖姑。又因是十四日夜靜時生,故又名靜姑,俗名十四。觀音兩根白發誤失,落人間化為白蛇殘害生靈。陳昌家傳茅山法,鄉人央陳出山為民除害,陳因患背疽難以成行,遣二子法通、三子法清降蛇,不料法通被蛇吞食,法清幸免逃歸。時靖姑年方十七,為了報仇,立誓上闾山學法。歸來時,路過溫州、平陽等地,沿途收妖捉怪,為民除害。後聞白蛇精在閩地危害良民。靖姑在白蛇洞前建法堂,布闾山正法,斬白蛇為三段,其蛇化作女子逃遁。某年大旱,禾苗枯萎,陳靖姑此時懷孕三月,便脫胎陳府,前往祈雨。果真天降甘霖,施澤萬民。此時白蛇喬裝靖姑回府,盜胎并食之。靖姑飛雲而歸,怒追之,白蛇逃入臨水洞(今古田縣),靖姑坐壓蛇頭,令其永不出洞。最終陳因疾坐蛇頭而死,終年24歲。

傳說信仰

陳靖姑信仰,起于唐代。到明代,陳靖姑傳說進一步發展,有了比較完整的故事情節。傳說觀音因凡間蛇妖害人,剪指甲化為金光投胎福州下渡陳家,生靖姑,其兄二相曾受異人傳授法術,于古田縣臨水村行法擒妖時,被蛇精所陷。時靖姑年方十七,獨自上闾山學法,後救出二相,把蛇妖斬為三段,但妖仍飛往各地繼續作惡,靖姑誓曰:“汝能布惡,吾能行香普敕。”後因救唐王皇後産難,被封為“都天鎮國顯應宗福大奶夫人。”以上傳說既保留了助産神的形象,又揭示了陳靖姑立志誅蛇除妖的内心世界。從靖姑出世、學法、滅妖,都圍繞着“滅蛇”為中心,為傳說的發展确定了基本框架,并在神格上使由助産神逐步向驅邪神過渡。

清代,是陳靖姑傳說發展的時期,通過民間口頭傳承,還豐富了“鬥蛇”“斬蛇”情節,同時又描述了陳靖姑誅滅其它妖魔的許多故事,強調了她的驅邪功能。其中清人何求的《閩都别記》,可說是集陳靖姑傳說的大成。他将民間傳說加以綜合、渲染、豐富,成為第一部反映陳靖姑事迹的長篇章回傳奇小說。這一時期,經過民間口碑傳承,使陳靖姑的傳說情節更加曲折,内容更加豐富,陳靖姑的驅邪除妖形象越加突出。因而在福建民間有“媽祖是文的,靖姑是武的”的說法。在浙南《夫人咒》中描述的陳靖姑形象,也是“脫了羅裙穿神裙,頭戴鐵盔身穿甲,手執神刀和神鈴,身騎鐵馬救良民。”此時,閩台浙各地建夫人廟甚多,并有各種賽會活動,到道光年間,各地臨水夫人廟香火甚旺,“八閩多祀之”。民間凡求子、祈雨、驅疫,均往禱告,“其應如響”。可見當時陳靖姑的職能與神格都較前寬泛了許多,已演變為多功能的女神。

民國後期,陳靖姑信仰在東部沿海地區更加興盛。各地的民衆,紛紛到陳靖姑信仰的發源地——福州至古田一帶——祀拜或恭請香爐回去建廟。陳靖姑信仰的傳播路線有兩條:一是向南,即向閩南并越海至台灣和東南亞以及北美發展;二是向北,即先傳到閩北,再從閩北傳播到毗鄰的浙江南部各地。

浙江南部和福建北部接壤,又是閩語方言區。陳靖姑信仰逐步南移,在浙南迅速蔓延、流傳,覆蓋面達十多個縣。據史載,宋元明時,溫州數次大海溢,特别是北宋二年的海溢,溫州沿海居民死亡甚多,至今浙南不少地方還講閩南話。陳靖姑信仰也随之傳入浙南,如在清代,僅永嘉楠溪江人港,經上塘、中塘、下塘,沿途七十裡水路皆有陳十四娘娘祠或廟,民間竹枝詞有“詞神到處奉娘娘”之諺。瓯江流域遍布的大小地方神廟中,也以陳十四娘娘廟為最多,其名稱不一,在溫州城内就有太陰宮、娘娘宮、廣應宮、永瑞宮、坤元宮、鳳南宮、栖霞宮等。每年夏曆正月十五或十月初十,未生育的婦女,往往結伴到宮中向陳十四娘求賜子息,還有婦女争食米制粉桃之俗。在江邊有海聖宮,陳十四為配神。人們為紀念她,常在江邊請鼓詞藝人唱“娘娘詞”。20世紀40年代,僅瑞安一縣就有上百個專為祈奉陳靖姑的太陰宮。平陽有順懿廟,俗名太陰宮,又名臨水宮,一在淨明寺北,一在北門外,一在小橋,一在任白橋。平陽江南的都口、孫店、象岡有三個大廟,專祀陳十四,現廟尚在。麗水縣有順懿夫人廟,在縣城西太平坊鶴鳴井南,祀陳靖姑,原寺廟殿宇巍峨,香火極盛。舊時處州(今台州)在正月十四娘娘誕日,有許多婦女到此祀拜,有喝浴水求子之俗。在青田縣,各地都有陳十四廟,被作為海神崇拜。其他如泰順、蒼南、文成的畲族中,也有此信仰,俗稱陳十四為“奶娘”“仙姑”“大奶”。如福建鼎縣以及浮柳、瑞雲、才堡等畲村都有奶娘宮,有的畲民家堂上還寫着“奉祀陳、林、李三位太後元君神位”的紅紙,下擺香爐。舊時,逢求雨、治病、求子,都要請娘娘保佑。同時,在畲族中,還流行着《奶娘歌》和木偶戲《夫人戲》。到20世紀80年代,溫州市郊,改建或重修的娘娘宮就有30多所。2001年,筆者曾先後到洞頭縣和溫州茶山鎮,參加當地民衆祭祀陳十四娘娘的活動,并觀賞了由瑞安藝人演唱的《娘娘詞》。

陳十四娘娘

參考資料

[1] 陳十四:比媽祖還早的保護神 · 今日頭條[引用日期2021-4-26]

[2] 陳十四:比媽祖還早的保護神 · 今日頭條[引用日期2021-4-26]

[3] 溫州鼓詞:陳十四娘娘(二)-生活-完整版視頻在線觀看-愛奇藝 · 愛奇藝[引用日期2021-11-28]

上一篇:尾火虎

下一篇:慶都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