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陵泉

陰陵泉

人體穴位
陰陵泉穴,屬足太陰脾經,陰陵泉穴的位置在小腿内側,胫骨内側下緣與胫骨内側緣之間的凹陷中,與足三裡穴相對(或當胫骨内側髁後下方凹陷處,将大腿彎曲90度,膝蓋内側凹陷處)。[1]在胫骨後緣與腓腸肌之間,比目魚肌起點上。前方有大隐靜脈、膝最上動脈,最深層有胫後動、靜脈;布有小腿内側皮神經本幹,最深層有胫神經。主治腹脹,腹瀉,水腫,黃疸;小便不利,遺尿,尿失禁;陰部痛,痛經,遺精;膝痛。操作方法為直刺1~2寸。
  • 中文名:陰陵泉穴
  • 外文名:
  • 别名:
  • 出處:《靈樞·經脈》
  • 隸屬經絡:足太陰脾經
  • 主治:腹脹,腹瀉,小便不利
  • 主要配伍:配肝俞、至陽治黃疸
  • 功能:健脾利水、通利三焦
  • 特殊主治:合穴
  • 五行屬性:水
  • 操作:直刺1~2寸

名稱釋義

(1)陰陵泉。陰,水也。陵,土丘也。泉,水泉穴也。該穴名意指脾經地部流行的經水及脾土物質混合物在本穴聚合堆積。本穴物質為地機穴流來的泥水混合物,因本穴位處肉之陷處,泥水混合物在本穴沉積,水液溢出,脾土物質沉積為地之下部翻扣的土丘之狀,故名。陰陵名意同陰陵泉。

(2)脾經合穴。合,會合也。本穴為脾經氣血物質中的脾土微粒會合之處,故為脾經合穴。

(3)本穴屬水。屬水,指本穴氣血物質運行變化所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脾經地部的泥水混合物,對外輸出的是地部水液,與脾經本身的濕熱氣血相比,本穴的外傳之液體現了水的陰寒潤下特性,故其屬水。

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涼藥水針。

定位

在小腿内側,胫骨内側下緣與胫骨内側緣之間的凹陷中。

解剖

在胫骨後緣與腓腸肌之間,比目魚肌起點上;前方有大隐靜脈、膝最上動脈,最深層有胫後動、靜脈;布有小腿内側皮神經本幹,最深層有胫神經。

操作

直刺1~2寸。治療膝痛可向陽陵泉或委中方向透刺。

主治疾病

1.泌尿生殖系統疾病:遺尿,尿潴留,尿失禁,尿路感染,腎炎,遺精,陽痿;

2.消化系統疾病:腹膜炎,消化不良,腹水,腸炎,痢疾;

3.婦産科系統疾病:陰道炎,月經不調;

4.其它:失眠,膝關節炎,下肢麻痹。該穴為人體足太陰脾經上的重要穴道之一,在衆多疾病治療時應用非常的廣,有關此穴道的治病療法有:穴道療法治療膝蓋疼痛、治療糖尿病等。

古代記述:腹中寒,腹中氣脹,洞洩不化,不嗜食,腸中切痛,脅下滿,水腫,腹堅,小便不利或失禁,寒熱,陰痛,遺精,霍亂,足痹痛,鶴膝風,腰腿膝痛,腳氣水腫,疝瘕。

近人報道:腎炎,尿閉,腹水,腸炎,黃疸。

針灸方法

刺法:1.直刺1.0~2.0寸,局部酸脹,針感可向下擴散;2.消腫利水可用子午搗臼法。

拔罐方法

将穴位和三棱針常規消毒,針刺該穴後拔罐,留罐10-15分鐘。

日常按摩

拇指指端放于陰陵泉穴處,先順時針方向按揉2分鐘,再點按半分鐘,以酸脹為度。

穴位配伍

配三陰交,有溫中運脾的作用,主治腹寒。

配水分,有利尿行消腫的作用,主治水腫。

臨床應用

臨床運用:現代常用于治療急慢性腸炎、細菌性痢疾、尿潴留、尿失禁、尿路感染、陰道炎、膝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患。配足三裡、上巨虛主治腹脹、腹瀉;配中極、膀胱俞、三陰交主治小便不利,按摩陰陵泉穴治“尿不淨”。

慢性前列腺炎是中老年人常見病,常表現為小便不暢,即解小便時,需等待一會兒,才能慢慢解出。有時伴有尿不淨,需再等一會兒,才能解淨。按摩陰陵泉穴位可使患者解小便自如,而且對肛門松弛的治療也有效。

陰陵泉穴位在胫骨内上髁下緣,胫骨内側緣凹陷處(将大腿彎曲90°膝蓋内側凹陷處)。每次按摩100~160下左右,每日早晚按摩一次,兩腿都需按摩,一般按摩兩周見效。

陰陵泉穴位注射新斯的明治療産後尿潴留臨床觀察36例。目的是為了觀察穴位注射新斯的明治療産後及剖宮産後尿潴留的療效。方法實驗組36例,對産後及剖宮産後尿潴留的産婦進行陰陵泉穴位注射新斯的明治療;對照組36例,肌肉注射新斯的明,加理療及誘導排尿。結果實驗組1次單側注射成功34例,兩側注射成功2例,有效率達100%。結論陰陵泉穴位注射新斯的明治療産後尿潴留方法簡便,經濟有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配伍

配肝俞、至陽治黃疸;

陰陵泉透陽陵泉治膝痛。

附注

足太陰經所人為“合”。

肩痛

治療肩痛: 向陽陵泉透刺,同時活動肢體。左取右,右取左。(多于對側陰陵泉下1寸處有明顯壓痛。)

相關信息

經穴現代研究之一。實驗研究表明,針刺陰陵泉穴對大腦皮層功能有調節作用。強刺激多引起抑制過程;弱刺激則半數引起興奮,半數引起抑制。對健康人弱刺激,多數引起興奮過程;而強刺激影響較小。對于降結腸及直腸不蠕動或蠕動很弱者,針刺陰陵泉穴可使之蠕動增強。針刺急性菌痢患者的陰陵泉配外陵穴,凝集素平均效價值最高并且增長最快。陰陵泉穴有調節膀胱張力的作用。

電針正常人陰陵泉穴的腦fMRI研究

王偉通過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電針右側陰陵泉和口面部非穴位點時誘發的腦活動區,比較其異同,推測陰陵泉特異性激活區,探讨與臨床療效的相關性。資料與方法采用組塊刺激模式,電針右利手健康志願者的右側陰陵泉(5名)和面部非穴位點(5名),對全腦行平面回波血氧水平依賴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和高分辨率三維T1解剖像,用SPM2軟件進行統計學預處理,然後将統計參數圖疊加到三維解剖圖像。

結果陰陵泉組5名受試者統計學分析後實驗顯示不同腦區信号升高和/或降低;信号增高見于右枕葉、右海馬、雙側第二軀體感覺區、左頂上小葉;信号降低見于雙側颞下回和右楔前葉;信号呈雙向變化見于雙側前額葉。面部非穴位組5名顯示的腦激活區與之較相似,其中信号增高區域見于雙側中央後回、雙側前額葉、雙側颞上回、雙側島葉和右枕葉;信号降低區域見于雙側前額葉、雙側枕葉、楔前葉和左頂上小葉。結論電針陰陵泉未見明顯特異性腦活動,大腦在針灸陰陵泉促進排尿的臨床實踐中的作用較局限。

文獻記載

《百症賦》:陰陵、水分,去水腫之臍盈。

《針灸大成》 :霍亂,陰陵泉、承山、解溪、太白。

《甲乙經》:“婦人陰中痛,少腹堅急痛,陰陵泉主之。”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