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

阿Q

魯迅中篇小說《阿Q正傳》的主人公
阿Q(“Q”在此不讀“Q”,而是讀“guì”),是魯迅撰寫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的主人公。阿Q是一個從物質到精神都受到嚴重戕害的農民形象,他生活在社會最底層,受盡壓迫和屈辱,但他不能正視自己被壓迫的悲慘地位,反而自我安慰,即使是在受污辱甚至要被殺頭的情況下,他也以為自己是精神上的“勝利者”。後來人們就常把阿Q作為這種用假想的勝利來自我安慰的“精神勝利法”的代稱。
    中文名:阿Q 外文名:Ah QA Q 别名: 飾演: 配音: 登場作品:《阿Q正傳》 生日: 年齡: 身高: 體重: 三圍: 其他名稱:阿Quei(羅馬拼音)、阿Gui(漢語拼音)、謝阿桂(人物原型);阿桂;阿貴 國籍:中國 職業:流浪雇農

人物介紹

阿Q正傳

《阿Q正傳》繼承我國小說的民族傳統,用“傳”的形式構成全篇。小說緊緊圍繞阿Q而“傳”,自始至終以阿Q的活動作為唯一線索,展開故事情節,寫出阿Q短暫而可悲的一生,成功地塑造了一批藝術形象,特别是阿Q的形象血肉豐滿,栩栩如生,有鮮明的個性,包含深廣的社會和曆史内容,成為不朽的藝術典型。

毛澤東同志在《論十大關系》中說:“魯迅在這篇小說裡面,主要是寫一個落後的不覺悟的農民。”魯迅先生塑造的阿Q是一個具有時代特征、階級特征、性格特征的典型化的人物形象。因此《阿Q正傳》的主題是永恒的,阿Q形象永遠是一面鏡子。在分析阿Q這一形象時應突出兩點:一是要把他的主要特征—精神神勝利法突出來;二是應抓住他革命的全程。

總結起來,就是在當下的今天,也真地有阿Q的模型人物。再仔細想一想“身邊挺多人包括自己”都有阿Q的精神,隻是太多的人不知或者不願意承認罷了......

阿Q的名字由來

1922年,葉永矱把《小小十年》小說稿送請魯迅修改。一天,他問魯迅:“阿Q是中國人,為什麼要取外國名字?”魯迅說:“阿Q是光頭,腦後留着一條小辮子,這Q字不就是他的形象嗎?”魯迅自己所說的阿Q取名原由是的确如此,還是一時的笑談,多年來都一直是文學史家們研究的一個問題。

在分析阿Q這一形象時應突出兩點:一是要把他的主要特征——“精神勝利法”突出來;二是應抓住他革命的全程。

阿Quie原名是桂或貴,QUEI是民國時的羅馬拼音,現在應拼為GUI,但由于此人具體的名字姓氏,魯迅并不是十分清楚,隻好為其縮寫,改名為阿Q。

周作人提供了阿Q名稱的另一個來源,他在《魯迅與英文》一文說:“他是反對英文的。在光緒戊戌(1897)年他最初考進水師學堂,也曾學過英文,Question這字他當然是認識的,不久改進陸師附屬的礦路學堂,便不學了,到了日本進了仙台醫校之後改學德文,這才一直學習,利用了來譯出好些的書。

他深惡那高爾基說過的黃糞的美國,對于英文也沒好感,自然他也很佩服拜倫雪萊等詩人,覺得從英文譯書也可以,但是使用整句整個英文字的作風是為他所最反對的。他不用阿K而偏要用Q字,這似乎是一個問題。不過據魯迅自己說,便隻為那Q字有個小辮子,覺得好玩罷了。如有人不相信這個說明,那自然也是可以的。”

阿Q精神

即“精神勝利法”,作為一種普遍的精神現象,主要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産物,烙上了民族恥辱的極深印記。在帝國主義擴張浪潮不斷沖擊下,封建統治階級日趨沒落,現實環境使他産生了一種無可奈何的心理。“精神勝利法”正是這種病态心理的表現。與此同時,農民本身的階級弱點,小生産者在私有制社會裡長期以來所形成的經濟地位,也是其中的根源之一。經濟基礎決定着上層建築,物質決定着精神。

阿Q面臨着一切生存的困境,并且地位低下,連名字都說不上來。雖然他作過一些努力,包括投機革命,但每一次都以失敗而告終,阿Q依然是阿Q。物質上的絕望,必然要用精神來安慰。我認為《阿Q正傳》所映射出中國民族的多種劣根性和醜态,主要有下列數種:

一、自私卑怯、偷雞摸狗

阿Q是喜與人吵嘴打架,但必估量對手。口讷的他便罵,氣力小的他便打。與王胡打架輸了時,便說君子動口不動手,假洋鬼子哭喪棒才舉起來,他已伸出頭顱以待了。對更瘦小更窮的小D,則揎拳擄臂擺出挑戰的态度,對毫無抵抗力的小尼姑則動手動腳,或者偷老尼姑的蘿蔔,要求和寡婦吳媽睡覺,輕薄孤單老弱和貧窮,都是他卑怯天性的表現。

徐旭生與魯迅讨論中國人的民族性,結果說中國人的大毛病是聽天任命與中庸,這毛病大約是由惰性而來的。魯迅回答他道;這不是由于惰性,是由于卑怯性。“遇見強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這些話來以自慰,倘他有了權力别人奈何他不得時,則兇殘橫恣,宛然如一暴君,做事并不中庸。”阿Q并沒有像楊白勞那麼窮。莊裡的窮人并不隻他一個。但是,趨炎赴勢、欺負窮人老弱孤寡,又偏愛偷雞摸狗,這是阿Q在未莊特别受歧視的原因。

阿Q不單趨炎附勢,欺負比他窮和弱的小D,還特别貪财,他的口頭禅總是在比家裡“闊”,“先前闊”、“兒子闊”,或者他現在發财了,也是來路不正。為此他常常做小偷。“阿Q這回的回來,卻與先前大不同,确乎很值得驚異。天色将黑,他睡眼蒙胧的在酒店門前出現了,他走近櫃台,從腰間伸出手來,滿把是銀的和銅的,在櫃上一扔說,“現錢!打酒來!”穿的是新夾襖,看去腰間還挂着一個大搭連,沉钿钿的将褲帶墜成了很彎很彎的弧線。”

于是未莊人都道他發财了,一時連趙太爺、鄒七嫂、秀才娘子全都來找他買舊衣物,後來才知他是做了個小偷,而且隻是配合同夥,在偷兒中“不過是一個小腳色,不但不能上牆,并且不能進洞,隻站在洞外接東西”。

二、自欺欺人

阿Q的“精神勝利法”是他長期受封建階級的剝削、壓迫,被剝奪了作為一個人的正常權力的結果,他生活在被侮辱被損害的環境中,心猶未甘又無力反抗,隻好以妥協求生存,以自欺欺人的思想方法達到精神上的自我滿足。“阿Q又很自尊,所有未莊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睛裡,甚而至于對于兩位“文童”也有以為不值一笑的神情。夫文童者,将來恐怕要變秀才者也;趙太爺,錢太爺大受居民的尊敬,除有錢之外,就因為都是文童的爹爹,而阿Q在精神上獨不表格外的崇奉,他想:我的兒子會闊得多啦!”這一段描寫,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的典型。

阿Q連自己的姓氏都沒人知道,卻獨獨不拿一般人的價值觀當回事,還自我感覺良好,以為将來兒子賺的錢能夠給他帶來地位。如:阿Q常挨打。阿Q與人家打架吃虧時,心裡就想道:“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世界真不像樣,兒子居然打起老子來了。”阿Q也心滿意足的得勝的走了,他又覺得他是第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除了“自輕自賤”不算外,馀下的就是“第一個”。

狀元不也是“第一個”麼?“你算是什麼東西”呢!?于是他也心滿意足俨如得勝地回去了。當趙太爺的兒子中了秀才時,阿Q自稱姓趙而去祝賀,卻被看不起而打了一頓。這時候他也想“投降革命”了,為的是夢想平時對他不屑一顧欺負他的人都紛紛下跪求饒,所有的女人财物歸他挑選。

林毓生說:“阿Q……的精神勝利法,僅隻是他的表面特征,而更為基本的特征則是他缺乏内在的自我……如果我們把阿Q通過社會所獲得的傳統文化體系的因素,也包括進去作為他的本性的部分,那麼,阿Q便可以稱為幾乎全靠本能生活和行為的動物了。”(《中國意識的危機——“五四”時期激烈的反傳統主義》<215頁>,貴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1月)。

阿Q并非沒有平等和民主的潛意識,當他巴結趙太爺受挫後,他會自己給自己找心理平衡,不但不自視為渺小,反而把權威與貴人們看得不值一提。這又反映了他自尊的一面。從這一點上說,阿Q身上也并不是沒有一點可愛之處。這正是魯迅塑造的人物的生動真實之處。

三、愚昧投機

阿Q本來痛恨革命。等到辛亥革命大潮流震蕩到未莊,趙太爺父子都盤起辮子贊成革命,阿Q看得眼熱,也想做起革命黨來了。但阿Q革命的目的,不過為了他自己的利益,于革命意義,實絲毫沒有了解。所以一為假洋鬼子所拒斥,就想到衙門裡去告他謀反的罪名,好讓他滿門抄斬。

《華蓋集·忽然想到》那一條道:“中國人都是伶俐人,也都明白中國雖完,自己決不會吃苦的;因為都變出合式的态度來……這流人是永遠勝利的,大約也将永遠存在。在中國唯有他們最适于生存,而他們生存的時候,中國便永遠免不了反複着先前的命運。”善于投機似乎成為中國民族劣根性之一。

阿Q的耳朵裡,本來早聽到過革命黨這一句話,今年又親眼見過殺掉革命黨。但他有一種不知從那裡來的意見,以為革命便是造反,造反便是與他為難,所以一向是“深惡而痛絕之”的。殊不料這卻使百裡聞名的舉人老爺有這樣怕,于是他未免也有些“神往”了,況且未莊的一群鳥男女的慌張的神情,也使阿Q更快意。寫阿Q先認為“革命便是造反”而一向“深惡”,後來革命使“舉人老爺”怕而“神往”,“鳥男女”慌張而“快意”。

這段直接描述心理的文字,直接反映了阿Q的落後愚昧和對革命的不理解而盲從得意。阿Q的“革命暢想曲”,包括四個方面的内容:

①他對革命的理解僅僅停留在“造反”認識上,形式也僅僅隻是“結夥”打劫。他設想的革命黨的衣飾和兵器等也都反映了他思想意識的落後、對革命理解的荒謬與無知。

②他認為革命就是報複欺負過他的人,他設想殺人也就不分青紅皂白,而把同樣受壓迫的小D和王胡也包括在其中,說明他根本不知道革命的目的、不明确革命的對象。

③他把革命當作占有金錢的手段,心目中隻有“東西”——錢和物,搶财物是他的目的,而且是自己“不動手”。

④他的另一目的,就是對女人的态度——找女人。他在對女人的選擇上:有的嫌醜,有的嫌小,有的嫌作風不正,有的嫌眼上長疤,有的又可惜腳太大,這充分反映了他在得意忘形之後的心理狀态,也充分表現了他的“精神勝利法”的性格特征。

阿Q的種種劣性都有其培育生長的土地。活在清朝末年地主階級和買辦階級還占統治地位時期,他連簡單的生存技能都沒有,隻能做着最低級的短工,住在偏僻的土谷祠,沒有人願意了解他的姓名,他經常受到趙太爺、假洋鬼子甚至一般人的蔑視,對這些他都以“精神勝利法”一笑了之。他又除了财物與女人之外,沒有任何的精神追求。

由于他在政治上承受着沉重的壓迫,經濟上遭受着殘酷的剝削,精神上蒙受着長期的毒害,人格上忍受着種種屈辱,所以他有自發的革命要求,希望通過抗争,改變自己的現狀,但是由于長期封建思想的毒害,他也有自私、陝隘、封建、保守等落後思想。自發的革命要求和落後的思想意識,在阿Q身上始終是矛盾着的,他是這種矛盾性格的統一體是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一個落後而不覺悟的農民典型、縮影。

阿Q給人們留深刻的印象,具體如下:

一、阿Q這個形象令人笑中帶淚。對于失敗、屈辱、窘境等人生中難免遇到的事,一般的、正常的人會悲傷之後繼續奮鬥;憤怒之後難以忘懷;不滿之後努力改變困境。但阿Q卻不然。他自有他一套獨特的、但同時又是病态心理表現的對付方法,那便是“精神勝利法”。而阿Q的“精神勝利法”便是阿Q令人笑中帶淚的原因所在。

二、阿Q這個形象令人既同情又痛恨。令人同情的是阿Q的一生是悲劇的一生。他在未莊人的眼裡根本就不是一個完整的人,而是人們茶馀飯後的笑料而已。阿Q地位低下,想巴結趙秀才的父親趙太爺,可趙太爺家不願意與他同姓趙,阿Q不懂愛情,也沒有任何精神追求,他追求寡婦吳媽隻是因為捏小尼姑觸動了他本能的需要,卻遭到懲罰。

這就使阿Q愈發人不像人。他從沒有想過習得一技之長或者出外投奔革命,也沒有一個社會上公民的責任感和道德感,想要改變命運隻能寄希望于他所誤解了的、令舉人老爺們懼怕的革命。而到最後,阿Q還是被趙家告狀而枉殺,結束了他短暫而不幸的一生。所有這些,無疑是令人深感同情的。但同時,阿Q又是可恨的:他沾染了許多的陋習:賭博、喝酒、偷了東西還耍賴,更甚至明裡、暗裡地耍流氓,調戲婦女。

三、阿Q這個形象又是辛亥革命前後被壓迫、落後、不覺悟農民的縮影。

總之,阿Q是個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過目難忘的辛亥革命前後不覺悟、被壓迫的農民形象。

文學評價

《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5月第36卷第3期發表劉九生的《雄踞的斯芬克斯:論“我的阿Q”》。此文對魯迅的《阿Q正傳》通過語義學分析認為:《阿Q正傳》是關于我們中國人自己一個斯芬克斯式的謎,是魯迅“反省”文學的巅峰之作。

阿Q精神(精神勝利法)既非人類普遍弱點之一種,更非剝削階級統治者腐朽沒落的精神狀态,而系以傳統農民為主體的小生産者的整個不健全心理狀态或習慣,根源就存在于我們曆史悠久、傳統強大的小生産汪洋大海之中。魯迅沖破古往今來一切傳統思想傳統手法傳統審美觀念,創造出“我的阿Q”,“本意”在教人“反省”,催人自新,讓精神獲得解放,思想沖破牢籠,從而實現人的現代化,革除貧窮、愚昧、落後、野蠻、禁锢,以完成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

作者介紹

基本介紹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字豫山,後改周樹人,字豫才。又名魯迅。浙江紹興人(祖籍)河南省正陽縣,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的精神被稱為中華民族魂,并且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母親魯瑞、父親周伯宜。在這一生中他寫了許多小說,散文,雜文。

魯迅出身于沒落的士大夫家庭。1898年到南京求學,先入江南水師學堂,次年考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其間接觸了西方資産階級的“科學”與“民主”。1902年赴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1904年到仙台醫學專科學校學醫,後因為在那裡發生的兩件事對他影響很大,從此棄醫習文。1936年10月19日上午五時二十五分逝世,享年56歲。

主要作品

少年時代在家塾學習詩書經傳,喜歡野史雜錄和民間繪畫藝術。1898年就讀于洋務派創辦的南京江南水師學堂,數月後重考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路礦學堂,開始接觸新學。1902年到日本留學。4月入弘文學院,1904年4月結業,6月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

這一時期開始參加各種民族民主革命活動,廣泛涉獵西方近代科學文藝書刊。最早的一篇譯述文章《斯巴達之魂》前半部分發表于l903年6月在日本出版的《浙江潮》第5期(後半部分載于第9期);同年在東京出版了第一本翻譯科幻小說《月界旅行》。1906年棄醫學文,希望以文藝改造國民精神。

籌辦文藝雜志《新生》,未果,轉而在《河南》雜志發表《人之曆史》《摩羅詩力說》《文化偏重論》等重要論文。與周作人合譯《域外小說集》第一集,1909年出版。1909年夏回國,先後在杭州浙江兩級師範和紹興府中學堂任教。辛亥革命後任紹興師範學校校長。1911年用文言寫了第一篇小說《懷舊》,思想特色和藝術風格,都與後來小說相同,捷克學者普實克認為它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先聲”。

1912年2月應蔡元培之邀,赴南京教育部任職,後随教育部遷往北京。1918年5月開始以“魯迅”為筆名在《新青年》發表第一篇現代白話小說《狂人日記》。

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小說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編》、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專集都被收錄在各類教材中。其中,1921年12月發表了《阿Q正傳》。

上一篇:老貓

下一篇:格蕾絲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