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商

閩商

福建、浙南、粵東潮汕地和海外閩民系的商人
“閩商”狹義上指的是福建省商人的簡稱,廣義指以福建、浙南、粵東潮汕地區(因處廣東省管轄故不具閩民系認同感)和海外閩民系的從事商業的人們。他們在經濟領域具有一些共同的思想、語言、行為,為人們所熟知概括而成。中國十大商幫之一,亦是傳統三大商幫中惟一一個延續至今的商幫,被譽為:華商第一族,因“開放、拓展”的精神聞名。
    書名:閩商 别名: 作者: 類别: 原作品: 譯者: 出版社: 頁數: 定價: 開本: 裝幀: ISBN: 聚集地:福建省 國籍:中國 稱号:華商第一族 隸屬:中國十大商幫之一 精神:開放、拓展

精神

“閩商”為福建商人的簡稱,他們在經濟領域具有一些共同的思想、語言、行為,為人們所熟知概括而成。在福建,歌曲“愛拼才會赢”幾乎家喻戶曉。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首歌正是閩商“愛拼敢赢”的性格寫照。翻開曆史的篇章,當探尋閩商足迹的時候,會深深地感受到了一種“善觀時變、順勢而為﹔敢冒風險、愛拼會赢﹔合群團結、豪爽義氣﹔戀祖愛鄉、回饋桑梓”的閩商精神。

發展

早在明清時代的閩南,社會思潮已萌發重商意識。即使在士大夫階層,傳統儒家文化的“鄙視商賈”也并不居于支配地位,社會思潮表現出對商工的寬容。李贽在《又與焦弱侯》的信中說,“且商賈亦何可鄙之有?挾數萬之資,經風濤之險,受辱于關吏,忍诟于市易,辛勤萬種,所挾者重,所得者末”。李光缙在《景壁集》中,甚至主張儒者為賈,“士君子不居朝廷,必遊市肆,此非羞貧賤而厭仁義,良亦欲有所行其志焉”。

閩南社會價值觀,明顯表現出與内地的差異。明代萬曆時在福建為官的江南人王世懋對比了福建内地與沿海的這種差異,他在《閩部疏》中寫道:“閩西諸郡人皆食山為足,為舉子業不求甚工。漳泉海隅,其人以業主為不赀,以航海為恒産,故文則揚葩而吐藻,幾三吳:武則輕生而健鬥,雄于東南夷,無事不令人畏也”。道光年間成書的《晉江縣志》。将商賈與農工并列,而非置于四民之末,“行貨曰商,居貨曰賈,商賈之名,雖亞乎士,而與農工,均在四民之列”。

至少在宋元時期,閩南男兒就視出洋為正途。明清時期,閩南人移民海外絡繹于途。據福建省統計,漳泉二地有海外移民540萬人,相當于本地人口55%。如以泉郡計,則其海外移民相當于本地人口的80%。

閩南海外移民為求生存和發展,需有主動适應異地環境的心态和能力,培養兼容和開放的精神。明代後期以來的海外移民活動更為閩南文化注入異域文化的活力。尤其是近代以來,閩南大規模向東南亞地區移民。這些移民絕大多數居住在西方國家的殖民地,直接參與現代資本主義生産經營,有的人還進入當地主流社會。閩南沿海地區向海外移民衆多,其數量超過本地居民,且與家鄉保持密切聯系。西方文化較早經過閩南海外商民進入閩南地區。

外來詞彙對閩南的影響力就如現今粵港詞彙對全國的影響。更重要的是西方市場意識對閩南地區的滲透。西方的格言“生意場上無父子”,在僑鄉廣為流傳,這是對儒家傳統學說典型的否定。現代化經營管理方式(如股份公司)早在本世紀初就已流行于閩南。閩南第一批現代企業及最早的市政建設,都出自于華僑之手。

閩南的鄉土文化習俗,有着濃郁的西洋特色。其生意活動,更貫穿了“經濟關系高于一切關系(包括親屬關系)”的西方市場經濟原則。這種文化的多元性與開放性,是閩南人務實精神與蔑視正統的體現。

曆史

曆史上很早就有閩商的提法,它作為中國十大商幫之一,與晉商、徽商、粵商齊名。廈門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教授莊國土說,相對于民風較為保守的北方和内地,閩商更具開放和向外開拓意識。傳統文化注重的安土重遷,“父母在不遠遊”,在福建幾乎沒什麼影響力。閩商闖蕩全球的曆史顯現出典型的海洋文化特征,可以說“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閩商”。

第一代閩商離鄉背井、出洋謀生其實與福建土地貧瘠、地少人多有關。至少在宋元時期,福州莆田閩東南等沿海一帶男兒就視出洋為正途。宋元時期,享譽世界的“海上絲綢之路”就是由福建商人開創的。明清之際,鄭氏海商集團又建立起縱橫東亞、東南亞的海上商業王國。如今,在遍布全球的海外華僑華人中,閩籍人士達1000多萬,分布在世界170多個國家和地區。閩商成為國際商界的勁旅,譽為海外三大商幫之一。

曆經千年的演變,如果說第一代閩商是為生計而遠走他鄉,現代的閩商則是為了發展而向外擴張,“開放、拓展”等意識早已融入他們的血液,成為閩商文化特有的禀賦。

上一篇:下江南

下一篇:真田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