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遊

長城遊

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建築工程
中國的長城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建築工程,它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秦朝統一中國之後聯成萬裡長城。漢、明兩代又曾大規模修築。其工程之浩繁,氣勢之雄偉,堪稱世界奇迹。歲月流逝,物是人非,如今當您登上昔日長城的遺址,不僅能目睹逶迤于群山峻嶺之中的長城雄姿,還能領略到中華民族創造曆史的大智大勇。1987年12月長城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 中文名:長城遊
  • 外文名:
  • 地理位置:中華大地群山峻嶺
  • 占地面積:
  • 開放時間:
  • 包括:八達嶺 慕田峪 天津 薊黃崖關
  • 注意事項:穿好衣服

建築特色

中國的長城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建築工程,它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秦朝統一中國之後聯成萬裡長城。漢、明兩代又曾大規模修築。其工程之浩繁,氣勢之雄偉,堪稱世界奇迹。歲月流逝,物是人非,如今當您登上昔日長城的遺址,不僅能目睹逶迤于群山峻嶺之中的長城雄姿,還能領略到中華民族創造曆史的大智大勇。

長城位于中國北部,東起山海關,西到嘉峪關,全長約6,700公裡,通稱萬裡長城。

長城的修建持續了兩千多年,根據曆史記載,從公元前七世紀楚國築“方城”開始,至明代(1368-)共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其中秦、漢、明三個朝代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5千公裡。如果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總長度超過了5萬公裡; 如果把修建長城的磚石土方築一道1米厚、5米高的大牆,這道牆可以環繞地球一周有餘。

長城的主體工程是綿延萬裡的高大城牆,大都建在山嶺最高處,沿着山脊把蜿蜒無盡的山勢勾畫出清晰的輪廓,塑造出奔騰飛躍、氣勢磅礴的巨龍,從而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在萬裡城牆上,分布着百座雄關、隘口,成千上萬座敵台、烽火台,打破了城牆的單調感,使高低起伏的地形更顯得雄奇險峻,充滿巨大的藝術魅力。

各地的長城景觀中,北京八達嶺長城建築得特别堅固,保存也最完好,是觀賞長城的最好地方。此外還有金山嶺長城、慕田峪長城、司馬台長城、古北口長城等。天津黃崖關長城、河北山海關、甘肅嘉峪關也都是著名的長城遊覽勝地。n中國萬裡長城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戰争時代的國家軍事性防禦工程,凝聚着我們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和驕傲。

根據曆史記載,從戰國以來,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最早是楚國,為防禦北方遊牧民族或敵國,開始營建長城,随後,齊、燕、魏、趙、 秦等國基于相同的目的也開始修築自己的長城。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派著名大将蒙恬北伐匈奴,把各國長城連起來,西起臨姚,東至遼東,綿延萬餘裡,遂稱萬裡長城,這就是“萬裡長城”名字的由來。但今天我們所見到的主要是明長城。

秦長城隻有遺迹殘存。秦始皇為了修築長城動用了30萬人,創造了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迹。長城的修建客觀上起到了防止匈奴南侵,保護中原經濟文化發展的積極作用。孫中山先生曾評價:“始皇雖無道,而長城之有功于後世,實上大禹治水等”。

漢代繼續對長城進行修建。從文帝到宣帝,修成了一條西起大宛貳師城,東至黑龍江北岸,全長近一萬公裡,古絲綢之路有一半的路程就沿着這條長城,是曆史上最長的長城。到了明代,為了防禦鞑靼、瓦刺族的侵擾,從沒間斷過長城的修建,從洪武至萬曆,其間經過20次大規模的修建,築起了一條西起甘肅的嘉峪關,東到遼東虎山,全長6350公裡的邊牆。

參觀信息

長城位于中國北方地區,為世界文化遺産、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是自人類文明以來最巨大的單一建築物。因長城東西綿延上萬華裡,因此又稱作萬裡長城。n長城修築的曆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今陝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于此。現存的長城遺迹主要為始建于14世紀的明長城,西起嘉峪關,東至虎山長城,長城遺址跨越北京、天津、山西、陝西、甘肅等15個省市自治區,總計有43721處長城遺産。n長城是中國也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項古代防禦工程,自西周時期開始,延續不斷修築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國北部和中部的廣大土地上,總計長度達5萬多千米。n長城并不隻是一道單獨的城牆,而是由城牆、敵樓、關城、墩堡、營城、衛所、鎮城烽火台等多種防禦工事所組成的一個完整的防禦工程體系。這一防禦工程體系,由各級軍事指揮系統層層指揮、節節控制。

八達嶺

位于延慶縣境内,距市中心70餘公裡,建于明代,是明長城在北京地區的一個隘口,為明長城重要關口居庸關的前哨。甕城有東西兩門,分别曰“居庸外鎮”和“北門鎖鑰”。因南通京城, 北達延慶,東去永甯、四海,西往宣化、大同,四通八達,故名八達嶺。這段長城由關隘、城牆、城台、烽燧四部分組成,沿山脊建築,随山勢曲折起伏,氣勢磅礴,宛如一條巨龍奔騰飛舞于群山峻嶺之中。萬裡長城已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中國已在八達嶺建成中國長城博物館。

慕田峪

位于懷柔縣境内,距城區70公裡。始建于明初,1404年明将戚繼光正式建關并曾在此駐防。地勢山巒重疊,長城依山就勢,建築在山脊和谷口,兩側均有垛口,城樓多建在外側陡峭崖邊,易守難攻,敵樓密集,并出現了三座敵樓相并列、三道長城彙于一樓(“秃尾巴邊”)和長城修築在奇險的山巒之巅(“鷹飛倒仰”)等奇觀,是明長城的精華部分之一。

薊黃崖關

位于天津薊縣城北30公裡的崇山峻嶺中, 始建于557年,明朝名将戚繼光任薊鎮總兵時重新設計,包磚大修。黃崖關長城特點是:台牆有磚有石,敵樓有方有圓,砌磚壘石有空心實心;關城寨堡、敵台、水關等應有盡有;接山跨河,布局巧妙,集雄、險、奇、秀于一身。1984年修複了半拉缸山到王昌井山一段。

河北長城

秦皇島老龍頭

在山海關以南4公裡處,北連長城,南入渤海,是現在明萬裡長城東端的起點,始建于1381年。當時,築有入海23米、周遭半公裡的甯海石城,城垣上修有澄海樓。後毀于兵燹,僅存翹首海濱的一段頹牆殘壁。1985年重新修複了甯海城和澄海樓等景點。

金山嶺長城

位于灤平縣境内,南鄰北京密雲縣。因城築在霧靈山與古北口之間的大小金山嶺上,故名。明朝初年徐達督修此段長城,1567年明朝戚繼光繼續督修,興建衆多敵樓和戰台,修築質量最高,成為長城構築最複雜、樓台最密集的一段,被譽為“第二八達嶺“。

雁門關

在山西代縣城西北20公裡雁門山腰,與甯武關、偏關合稱三關。附近峰巒錯聳,峭壑陰森,中有路,盤旋幽曲,穿城而過,異常險要,為曆代戍守重地。現關城為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建,後複築門樓。今存關門三座,内有戰國時北邊良将李牧祠舊址,尚有碑石數通。

古遺址

這是戰國時秦所修,其線路大緻由甘肅省進入甯夏西吉縣南部,後折向東北,繞固原縣城後,再折向東南,經城陽等地進入甘肅鎮原縣境。工程根據地勢,因地制宜,以土夯成。保存高度在1─3米、每隔200─300米築一凸出牆外的墩台,長城附近和其經過的重要隘口、山頂都有烽燧遺址。

嘉峪關

在嘉峪關市西南隅,因建于嘉峪山麓而得名,是明朝萬裡長城西端的終點,建于1372年。關城平面呈梯形,面積33500餘平方米,城牆總長733米,高11.7米。城樓東、西對稱,面闊三間,周圍有廊,三層歇山頂高17米,氣勢雄偉。關城四隅有角樓,高兩層,形如碉堡。登關樓遠望,寨外風光盡收眼底。

安全事項

第一,選擇遊哪一段長城。近年來,長城的各段大都有不同程度的旅遊開發,山海關、喜峰口、司馬台、金山鈴、慕田峪、居庸關、八達嶺等處在磚石堆砌長城中很有特色;進入黃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地帶後,長城大多為黃土夯築,或再包以磚石,比如山西大同的得勝口、左雲鎮甯樓等處。

第二,選擇好季節。長城四季的景色大不一樣,攝影愛好者都可拍出好片子。如果隻是一般性的遊覽,好季節是春秋兩季,10月分更是最佳時節。

第三,注意安全和健康問題。長城大多建在崇山峻嶺之間,攀登起來有一定難度。長城沿線晝夜溫差大,即使是夏季出遊,也應帶足衣服,以防感冒;飲食方面,各地風味不同,西段的牛羊肉較多;住宿,有農家窯洞,也有高牆窄巷的四合院;西部地區效能善較差。

第四,提前做些案頭準備。走近長城是為了解摸曆史,如查對相關的曆史沒有一點了解,那麼到長城上,所能得到的感受其實也是有限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