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吻鲟

長吻鲟

長吻鲟科、長吻鲟屬魚類
長吻鲟(學名:Polyodon spathula)是長吻鲟科、長吻鲟屬魚類。最大全長可超過180厘米,體重37千克以上。體長梭形,胸鳍前部平扁,後部稍側扁。頭較長,頭長為體長一半以上。吻延長呈槳狀,扁平,前寬後窄。眼極小,橢圓形,側位。口下位,口裂大。鰓孔大,不與峽部相連。鰓蓋膜上方特别延長,呈三角形。鰓耙細長,且密集。背鳍位體後方,近于尾鳍基。背鳍和臀鳍鳍基部肌肉均發達,後緣均呈鐮刀狀。臀鳍位于背鳍中部下方。胸鳍側下位,後端不達腹鳍。腹鳍位背鳍前方,後端接近臀鳍始點,尾鳍歪形,上葉長于下葉,上側一行斜長形,硬鱗13-20。體表光滑,僅尾鳍上葉有棘狀硬鱗。側線側中位,近直線形,後端至尾鳍上葉,體背部色深,背、臀、尾鳍末端黑色。長吻鲟主要生活在淡水中,但在鹹水中也發現有它們的栖息。在大型河流,長吻鲟栖息在流速中等、浮遊動物豐富的河段。主要以浮遊動物為食,偶爾也食搖蚊幼蟲等食物。主要分布于美國密蘇裡河和密西西比河流域以及阿拉巴馬河,也偶見于墨西哥灣。匙吻鲟已成功地引入到台石湖(阿肯色州),長吻鲟在流入該湖的詹姆斯河産卵。
  • 中文名:長吻鲟
  • 拉丁學名:Duckbill Cat
  • 别名:
  • 界:
  • 門:
  • 亞門:
  • 綱:
  • 亞綱:
  • 目:
  • 亞目:
  • 科:
  • 亞科:
  • 族:
  • 屬:
  • 亞屬:
  • 種:
  • 亞種:
  • 分布區域:
  • 命名者及年代:
  • 保護級别:

形态特征

背鳍50-55,臀鳍50-51;胸鳍30-34;腹鳍34-40。體長為體高的7.45-8.68倍,為頭長的1.47-1.59倍。頭長為吻長的1.43-1.53倍,為眼徑的40.5-48.75倍,為眼間隔的8.18-9.18倍。

最大全長可超過180厘米,體重37千克以上。體長梭形,胸鳍前部平扁,後部稍側扁。頭較長,頭長為體長一半以上。吻延長呈槳狀,扁平,前寬後窄。眼極小,橢圓形,側位。口下位,口裂大,弧形,兩颌有尖細小齒。鰓孔大,不與峽部相連。鰓蓋膜上方特别延長,呈三角形。鰓耙細長,且密集。

背鳍位體後方,近于尾鳍基。背鳍和臀鳍鳍基部肌肉均發達,後緣均呈鐮刀狀。臀鳍位于背鳍中部下方。胸鳍側下位,後端不達腹鳍。腹鳍位背鳍前方,後端接近臀鳍始點,尾鳍歪形,上葉長于下葉,上側一行斜長形,硬鱗13-20。

體表光滑,僅尾鳍上葉有棘狀硬鱗。側線側中位,近直線形,後端至尾鳍上葉,體背部色深,背、臀、尾鳍末端黑色。

栖息環境

長吻鲟主要生活在淡水中,但在鹹水中也發現有它們的栖息。在大型河流,長吻鲟栖息在流速中等、浮遊動物豐富的河段。長吻鲟為一種淌水性魚類,生活在北美的一些大型河流中。成魚常見于流速較慢的河流,很少出現在小支流中。春天漲水季節,長吻鲟從深水區遊到餌料豐富的緩流區和支流彙入幹流交界處。晚秋和初冬,回到深水處越冬。

生活習性

洄遊

長吻鲟在春季汛期進行産卵洄遊,溯河距離一般為200-300千米,極少達到1000千米。産卵後,親鲟立即成群結隊降河洄遊。

食性

長吻鲟主要以浮遊動物為食,偶爾也食搖蚊幼蟲等食物。長吻鲟利用它的鰓耙有效地從水中濾食浮遊動物和其他餌料。長吻鲟在水中不斷地遊動,水中的餌料源源不斷地從張開的口中進去,通過鰓耙進入消化道。在早期幼鲟階段,具有同類相殘現象。

生長

1齡個體生長快,條件好時當年可長到50厘米以上。1齡之後,生長減慢。5齡之内其生長速度基本上是每年增長5.1厘米。6-10齡時,其體重增長為前5年的2-3倍。

分布範圍

水域範圍

1900年以前,長吻鲟廣泛分布于美國中、北部地區的大型河流及附近的海灣沿岸地區,北美五大湖(蘇必利爾湖、休倫湖、密執安湖、伊利湖、安大略湖)也有殘遺種群。主要分布于美國密蘇裡河和密西西比河流域以及阿拉巴馬河,也偶見于墨西哥灣。匙吻鲟已成功地引入到台石湖(阿肯色州),長吻鲟在流入該湖的詹姆斯河産卵。1994-1995年餘志堂移植分布于密西西比河的長吻鲟受精卵20萬粒,投放于中國河南、江西、湖南和湖北等5座水庫之中,生長良好。

國家地區

存在:美國(威斯康星州、西弗吉尼亞州、弗吉尼亞州、德克薩斯州、田納西州、路易斯安那州、肯塔基州、堪薩斯州、愛荷華州、印第安納州、伊利諾伊州、阿肯色州、阿拉巴馬州、明尼蘇達州、密西西比州、密蘇裡州、蒙大納州、内布拉斯加州、北達科他州、俄亥俄州、俄克拉荷馬州、南達科他州)。

滅絕:加拿大(安大略省)、美國(密歇根州、紐約)。

可能滅絕: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北卡羅萊納州)。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長吻鲟初次性成熟年齡雄鲟為5-9年,雌鲟為8-12年(長1.0-1.2米)。雄鲟繁殖周期為1-2年,雌鲟為2-4年。相對懷卵量為1.5-2萬粒/千克體重。卵徑為3.3-3.9毫米。

長吻鲟繁殖季節為3-6月,繁殖的适宜水溫為12-18℃。長吻鲟在礫石質或石質底質的河床處産卵,要求最低流速1米/秒。夜間可見水面下長吻鲟的成群交配行為。在繁殖期間,雄鲟頭和吻的背部皮膚上有一些小型疣狀物。水溫、水流、光照強度和河床底質是決定長吻鲟自然繁殖中的重要因素,當上述因素不能滿足長吻鲟産卵要求時,沒有産出的卵會在雌鲟降河洄遊過程中被吸收。

水溫11-15℃時,長吻鲟胚胎出膜時間為9-12天;水溫18℃時,胚胎出膜時間約為200小時。剛出膜的仔魚長8-10毫米,1-2周後進入外源性營養階段,此時主要捕食水蚤。仔魚随水流分布到較淺、食物充足的“死水”水體中,最适流速0.3米/秒,在這一生活階段,長吻鲟的生長速度達每天1-3毫米。

人工繁殖

親魚選擇和産前強化培育

親魚的選擇:親魚選擇是人工繁殖的關鍵因素,在人繁前一年冬季,從蒙馬河、洪河流域中捕獲9-10齡成魚,選擇體型标準、體質健壯、無病無傷、體重10千克以上生長性能好的個體作為親魚。

産前培育:選擇面積5-10畝,水深2.5-3米,注排水方便的池塘作為親魚培育池,畝放親魚20組(親魚用3-5%食鹽水浸洗5分鐘,既殺滅病原菌又可殺死寄生蟲等)。在自然環境下,長吻鲟主要以浮遊生物為食,進行強化培育時首先應該通過培水,培殖浮遊生物,在保證水質“肥、活、嫩、爽”前提下增加水體浮遊動物的産量,滿足親魚需要。開展綠色健康養殖,以增施有機肥為主輔助生物肥。随着水溫升高,注意适時開啟增氧機。夏初适當注入新水,刺激親魚性腺發育,提高成熟度增加懷卵量。以待成熟催産。

把握季節、适時催産

催産時間及親魚選擇:長吻鲟催産時間在5月上旬至6月初,親魚人工繁殖前20-25天雌雄分池飼養,雌雄比例1:1。雌魚體型較大,魚體肥壯,腹部膨大、松軟、生殖孔突出,手感有彈性,洩殖孔發紅,突出,呈灰白色,雄魚魚體肥壯,體表光澤好,上颌前端、鰓蓋及兩側有明顯追星,有少量精液流出遇水即散,精液良好。

人工催産:催産藥物采用DOM+HCG+LRH-A2産卵效果好,對應劑量為每千克體重4毫克+800IU+40微克。注射方法采用肌肉注射或背鳍基部注射均可,雌魚分兩次注射,第一次為劑量1/2,雄魚一次注射,間隔時間為8小時,雄魚劑量減半,效應時間為12小時,水溫每升高1℃,效應時間就減少2小時。

産卵池管理:親魚第二次注射後按1:1性比将雌雄魚放入産卵池,掌握劑量,否則會影響魚卵質量、胚胎發育,長吻鲟行分批産卵,待魚産完卵後,集中孵化。産卵後親魚經過嚴格消毒,放入親魚池,并觀察親魚活動情況。孵化要保證水源充足,水質清新,溶氧充足,孵化最适水溫18-22℃,需5-7天,魚苗孵出後,在開口前,将長吻鲟幼苗集中暫養,暫養到魚苗主動攝食為止,一般5-9天。保持适宜溫度。

種群現狀

長吻鲟曾在密西西比河盆地各大河流及其支流中擁有豐富的資源量。19世紀末,随着湖鲟資源的減少,長吻鲟逐漸成為魚子醬的主要來源。後來,長吻鲟的資源量大幅度下降,分布範圍已明顯縮小,在美國的4個州,長吻鲟已經滅絕,目前長吻鲟存在于美國32個州的水域中,其中3個州的長吻鲟資源量在增加,14個州處于穩定狀态,12個州仍在下降,3個州的資源情況不明。美國部分州仍允許長吻鲟的垂釣或商業捕撈。

保護級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04ver3.1)——易危(VU)。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Ⅱ。

上一篇:陽光姐姐小書房

下一篇:喬見·巴黎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