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宅

鎮宅

用物驅邪的民俗活動
鎮宅一種民俗活動,主要以法術或符箓、器物驅除邪鬼,以安定家宅。保護家裡平安。中國本土在戰亂中出現了民族融合,将各民族的風俗中的鎮宅文化混合起來,形成了明清鎮宅文化。[1]
  • 中文名:鎮宅
  • 拼音:zhèn zhái

曆史淵源

漢代起,即有埋石鎮宅之風俗。《淮南萬畢術》對此記載為:“埋石四隅,家無鬼。”另外亦有向地神買地的地券,地券分為向地神和泰山神購買墓地的陰宅地券和向地神購買住宅用地的陽宅地券。春秋以來懸鏡以辟鬼邪的習俗也在民間盛行起來。漢唐以後:銀号以貔貅為鎮、寺院以佛像為鎮、官府以泰山石為鎮、道觀以寶劍為鎮、酒鋪、酒窖、釀酒行業以葫蘆為鎮、家庭以羽毫石  為鎮宅、經營生意以八尺神照鏡   為鎮。鎮宅位置應為家中伏位,在伏位制作風水局。以門的位向來确定伏位,即大門開在何方,就以該方位為伏位在此位置制作風水局。例如:大門開在乾方,即以乾為伏位。大門在巽方,就以巽為伏位。該方法是有其有力的依據的。我們的居住環境離不開氣,有氣才有生命。正所謂人争一口氣,佛争一爐香。人就是靠這一口氣賴以生存。氣的流動必然産生氣場,門是氣場進出的必由之路,以門定伏位顯然是以氣場為依據。

發展

魏晉以後,道教的興起,漸漸有了懸符鎮宅的風俗。道藏洞神部收錄的經典中如唐末所處的《太上秘法鎮宅靈符》,收錄七十二種鎮宅符咒,此即明清時代《魯班經》等符咒典籍中各種鎮宅符咒的起源。

而《洞淵神咒經》等道教經典中,提到的地神、龍王、宅神,則是鎮宅文化中最常見的道教信仰印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