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鏡反應

銅鏡反應

化學術語
銅鏡反應是由硫酸銅和氫氧化鈉反應,得到氫氧化銅,再加入酒石酸鉀鈉,配制成斐林試劑,如果加入甲醛能将其還原,就有紅色單質銅沉澱産生,在試管壁上形成光亮的銅鏡。一般用反應檢驗醛基的存在。
  • 中文名:銅鏡反應
  • 外文名:
  • 别名:
  • 反應:硫酸銅和氫氧化鈉
  • 常用:檢驗醛基的存在
  • 目的:掌握相關的實驗操作

解釋

基本解釋:能形成銅鏡的反應,由硫酸銅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氫氧化銅,再用乙醛還原,即有紅色的氧化亞銅沉澱産生,在試管壁上形成銅鏡。常用此反應檢驗醛基的存在。

詞語分開解釋:銅鏡:古代用來照映形象的銅制鏡子。一般是圓形,照面的一面磨光發亮,背面常鑄花紋。中國最早的銅鏡出現于新石器時代,戰國時已很盛行。

反應:①有機體受到體内或體外的刺激而引起的相應的活動。②化學反應。③打針或服藥所引起的嘔吐、發燒、頭痛、腹痛等症狀。④原子核受到外力作用而發生變化:熱核~。⑤事情所引起的意見、态度或行動:他的演說引起了不同的~。

實驗器材

試管、試管夾、酒精燈、培養皿、台秤、角匙、石棉網、10%氫氧化鈉溶液、5%硝酸銀溶液、0.5M氨水、6M氨水、固體硝酸銀(cp)、7%硫酸銅溶液、6M鹽酸、3%葡萄糖溶液、37%甲醛溶液、*甲酸鈉溶液、**酒石酸鉀鈉溶液、銀氨溶液、10%氯化亞錫溶液。

甲酸鈉溶液:10g氫氧化鈉置于燒杯中,慢慢滴定4.5ml甲酸鈉溶液(邊滴邊攪拌),加100ml蒸餾水即成。

酒石酸鉀鈉溶液:四水酒石酸鉀鈉8g和氫氧化鈉2.6g加到20ml蒸餾水中。

銀氨溶液:試管中加1ml5%硝酸銀溶液,加1滴5%氫氧化鈉溶液,在不斷振蕩下滴加稀氨水至沉澱剛好溶解為止。

10%氯化亞錫溶液:秤取2克氯化亞錫,先溶于少量6M鹽酸中,再稀釋至20ml。

實驗步驟

1、用肥皂洗淨手,用去污粉将培養皿擦洗幹淨,再把洗滌劑放在小燒杯中加水溶解,加熱至80C,将它倒入培養皿中,靜置冷至室溫,傾去後分别用水和蒸餾水全面淋洗,備用。

2、将20ml氯化亞錫溶液倒入培養皿中,靜止5分鐘後傾去,用蒸餾水小心淋洗,待幹。

3、在50ml燒杯中加入2滴5%硝酸銀和1滴氫氧化鈉溶液,逐滴加入0.5M氨水至沉澱剛好溶解,加入15ml蒸餾水,攪拌後再加入3ml3%葡萄糖溶液,混合後立即倒入培養皿中,靜置5分鐘,當溶液呈棕色後傾去,用蒸餾水小心淋洗,再用烘箱烘幹或晾幹。

4、50ml燒杯中充分混合等體積(約各7ml)7%的硫酸銅溶液、酒石酸鉀鈉溶液和37%甲醛溶液。立即倒入培養皿中,靜置5分鐘即可形成銅鏡。

實驗原理

舉例1:

從标準電極電勢值可知:Cu,Ag,Hg,Hg和相應的化合物具有氧化性,均為中強氧化劑。

Cu溶液中加入KI時,I被氧化為I,Cu被還原得到白色CuI沉澱,CuI能溶于過量KI中形成配離子。

2Cu+4I===2CuI(白色)+I

CuCl溶液中加入Cu屑,與濃HCl共煮得到棕黃色[CuCl]配離子。CuCl+Cu(s)+2HCl(濃)===2H[CuCl](棕黃色)

生成的配離子[CuCl]不穩定,加水稀釋時,可得到白色的CuCl沉澱。

堿性介質中,Cu與葡萄糖共煮,Cu被還原成CuO紅色沉澱。

2Cu+4OH(過量)+CHO===CuO(紅)+2HO+CHO

或2[Cu(OH)]+CHO===CuO(紅)+4OH+2HO+CHO

此反應稱為“銅鏡反應”

舉例2:

2Cu(NO)═2CuO+4NO↑+O↑

CHCHO+CuO═Cu+CHCOOH

注意事項

1.溴乙烷在純水中水解很微弱,在溴乙烷中直接加入稀硝酸和硝酸銀溶液,不出現淺黃色沉澱,即用硝酸銀試劑檢驗不出有Br存在。

2.溶液必須先酸化(即稀硝酸的量要加足),再加入硝酸銀溶液,否則Ag在堿性條件下遇OH會變黑,幹擾檢驗Br的反應。(注意化學情景,有一些反應必須在堿性情景下進行的,如銀鏡反應、銅鏡反應,以及堿性電池等,有些要在酸性情景下進行,如高錳酸鉀酸性溶液、洗液、鉛蓄電池,以及該反應等。

上一篇:地面數字電視

下一篇:I/O芯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