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元

銀元

銀本位制國家的主要流通貨币
銀元起源于15世紀,始鑄于歐洲,俗稱“洋錢”、“花邊錢”或“大洋”,是銀鑄币的通稱,是世界上銀本位制國家的主要流通貨币,大約在16世紀,銀元流入我國。1890年(光緒十五年)官方開始正式鑄造銀元,民國時期建立銀本位貨币制度以後,也以銀元作為主要流通币。銀元放在身上,锵锵有聲,白花花的光澤更是炫眼,所以攜帶大量銀元容易發生事故,俗語“财不露白”,“白”便是指銀元而言。[1]1935年11月3日,國民政府财政部長孔祥熙在上海召集銀行界開會,宣布政府自次日起實施《緊急安定貨币金融辦法》,實行紙币政策,标志銀元作為主币的時代宣告終結。銀元是近代币收藏的重要币種之一。
    中文名: 外文名:SILVERDOLLAR 館藏地點: 所屬年代: 類别: 中文全稱:銀元 首次發行時間:15世紀 主币單位:塊 本質:銀 别名:大洋 使用時期:清朝、民國

基本概述

銀元起源于15世紀,始鑄于歐洲,俗稱“洋錢”、“花邊錢”或“大洋”,是銀鑄币的通稱,是世界上銀本位制國家的主要流通貨币,大約在16世紀,銀元流入我國。清末中國自鑄銀币的通稱。清代,把外國流入的銀鑄币稱為洋錢,把中國自鑄的銀币稱為銀圓(元)。民國初年,先後鑄造有孫中山側面頭像和袁世凱側面頭像的銀元,俗稱“孫小頭”和“袁大頭”。

曆史發展

誕生經過

乾隆時曾開鑄镌有班禅頭像的紀念性銀币,道光元年(1821)鼓鑄了賞賜用的銀币,但用機器自鑄新式銀元則始于光緒八年(1882)吉林機器局鑄造的廠平(吉林通用銀兩)一兩币,因鑄造數量甚少,後世罕見,時市面流通的銀币主要是洋錢。張之洞督,于十三年奏準由廣東造币廠試鑄,每枚重庫平七錢二分,币面镌有龍形,越二三年鑄成,在市面流通,是為龍洋的起源。以後光緒、宣統年間各省所鑄銀元均統稱為龍洋。張之洞調任湖廣總督,又在武昌設立銀元局鑄造一兩銀元。以後各省仿效,相繼奏準鑄造,但因質劣及成色、重量不符标準,不受民間歡迎,甚至在流通中不能按枚計值,隻能按重量計值。

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吉林機器局開始鑄行“吉林省造光緒元寶”銀元。從光緒二十五年起,吉林銀元的币文增加了甲子紀年,相繼有己亥、庚子、辛醜、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中心圖案有萬年青、太極圖等多種版别,光緒三十四年,又出現兩種新版别,一種是中央滿文“大清”,另一種正面中央有阿拉伯數字,一元是“11”,二角是“2”,一角是“1”。

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戶部在天津籌建制造銀錢總廠,于光緒三十一年建成,改名為“造币總廠”。同年七月,清政府拟訂了《整頓圜法章程》十條,其中提出銀币專由造币總廠制造,保留南洋(江南)、北洋、廣東、湖北四局為分廠。在制造銀元的同時,許多人提出了制造金币的主張,進入20世紀,興起了關于建立本位制度的讨論,有人主張中國實行金本位制,在黃金儲備不足的情況下,可以先實行金彙兌本位制(亦稱“虛金本位制”)。這種币制以黃金定價格标準,但國内實際流通的是銀元,銀元按黃金價值流通,是黃金的價值符号。在金本位制尚無實行條件時,當時普遍主張先實行銀本位制,在此前提下,又産生了貨币單位的“兩元之争”。有人主張銀元重一兩,有人主張重七錢二分,即以元為單位。

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9年),天津造币總廠制造光緒元寶銀元一套,币面計重為:庫平七錢二分、一錢四分四厘、七分二厘共三等币值,回複到了币面看似計重,實際當作一元、二角、一角流通。這是光緒年間清朝中央政府制造發行的僅有的一套銀元。

在此期間,天津造币總廠制有币面标為光緒二十九年的戶部光緒元寶試樣币一套,面值一兩、五錢、二錢、一錢、五分共五等币值。湖廣總督張之洞此時極力主張銀元重一兩,在湖北開制了光緒三十年湖北省造大清銀币,重庫平一兩,背面為雙龍戲珠圖,此币有少量進入市場流通。由于“兩元之争”一直沒有結果,天津造币總廠于光緒三十二年試制了一套戶部丙午中字大清銀币,面值一兩、五錢、二錢、一錢共四等;光緒三十三年又試制了一套丁未大清銀币,面值一元、五角、二角、一角共四等。戶部所制的這幾套銀元,制作都極精美,有标準币之稱,但都未正式發行。

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有些省開始制造宣統元寶銀元,宣統二年頒布《币制則例》,規定國币以圓為單位,主币重庫平七錢二分,含純銀九成,輔币有銀、鎳、銅币,規定銀輔币有五角、二角五分和一角共三等。造币總廠還根據《币制則例》規定,于宣統二年試制以圓為單位的大清銀币一套。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又重新制模,試制大清銀币,主币的蟠龍圖案版别很多,計有長須龍、短須龍、大尾龍、反龍、曲須龍及簽字版等版别。

宣統二年(1910)清政府将鑄币權統一于中央,規定以圓(元)為單位,每元重七錢二分,定名為“大清銀币”,由湖北、南京兩個造币廠鑄造,預定于十月發行。辛亥革命爆發後,所有已鑄成的銀币均充作軍饷,故終清一代,隻有各省自鑄的銀元,而無成色、重量都符合标準的全國統一鑄造的銀币。辛亥革命後,北洋政府鑄造的镌有袁世凱頭像的銀元和國民政府鑄造的镌有孫中山頭像的銀元,是自鑄銀元中流通最廣的兩種。進入民國後,仍維持着銀兩、銀元并行的貨币制度,直到1933年實行廢兩改元,銀元才成為單一的主币。1935年實行紙币政策,不準行使銀元,并用“法币”收兌銀元(見币制改革)。以後銀元雖間或有在市場上出現,或被個人窖藏,但銀元作為主币的時代已宣告終結。

在清初的一百年間,各地仍沿襲明末行用鑄成錠形的銀塊,以兩計算,稱量使用。當時市面上流通的銀塊形狀繁多、成色不一,使用起來十分不便。自鑄銀餅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出現的。此時正值鴉片戰争爆發前後,海禁大開,對外貿易日增,外國銀元相繼輸入中國内地,當時在市面上流通的各國銀元有幾十種之多。由于洋銀計枚核值,标準統一,使用時不必稱量,因此民間樂于接受。同時,也成為中國自鑄銀元的催生劑。道光、鹹豐年間,從與外商貿易頻繁的沿海城市興起,各地先後仿鑄洋銀。在這種情景下,為保持民族尊嚴,維護貨币制度,清政府被迫開始籌劃鑄行本國銀元。

19世紀末期貨币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莫過于“吉林廠平”銀币的出現了,這是中國代表先進鑄币工藝的第一套機鑄币。此一時期,西方世界機器工業興盛,機鑄币已十分流行,吉林地方告别傳統的澆鑄和人工打制方式,引進新技術制币,是一個意味深長的舉動。

吉林鑄“廠平”兩年後,兩廣總督張之洞購進英國機器,不久開始鑄造名為“光緒元寶”的銀元,當年鑄成100萬元。這是中國正式用機器鑄行銀元的開端。事過數年,張之洞調任湖廣總督,又鑄“湖北省造”銀元,其後各省紛紛仿造,一時間全國大部分行省都開始鼓鑄地方銀币,朝廷不得不下令除廣、湖兩局及南洋、直隸、吉林外,其他地方一律停鑄。各地鑄币權被收回後,朝廷在天津設立了鑄造銀錢總廠,獨攬鑄币大權及盈餘。中國近代化路程之艱難,這也是一個小小的側影。

慈禧死後,朝廷于宣統元年(1909年)成立币值調查局,決定正式采用銀本位,以“元”為貨币單位,并成立中央直轄的鑄币局。翌年,鑄币局向各地下發鋼模,令按照新制訂的《國币則例》統一鑄造“宣統三年大清銀币”。此令一出,各地造币局又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鑄造銀币的運動,其發行數量之多,流通地區之廣,幾與銅錢媲美。但是同年辛亥革命爆發,清代鑄造銀元的曆史剛剛揭開第一頁,就匆匆地結束了。

持續發展

銀元一直在中國的流通領域裡占有重要的位置。銀元,起源于上海銀餅。清朝末年,上海一些富商經營“沙船”生意,這種船專營由北方運鹽到上海,由南方運黃沙到北方,這種黃沙混合石子和泥土叫作“三合土”,是建築物的主要材料。這種運沙船廠,雇用大量員工,每月發工資時,為避免秤量碎銀引起争執,故就讓富商王永盛、郁深盛等人自鑄銀餅,規定每一銀餅值白銀5錢。目前在市面上見到的是清朝鹹豐6年所鑄。後來,墨西哥商人到中國購買物品,帶進來墨西哥的銀元,也叫墨銀,它是用機器鑄造的,分量更準确,每個含銀7錢3分,庫稱是7錢2分,上面有一隻鷹,俗稱“番餅”,又稱“鷹洋”或“洋钿”,有人甚至稱作“番佛一尊”,可見當時一般人對銀元的重視。光緒年間,銀元大量鑄造,上面有一條龍,稱為“龍洋”。民國初年,先後鑄造有孫中山側面頭像和袁世凱側面頭像的銀元,俗稱“孫小頭”和“袁大頭”,重量均為7錢3分。100個銀元的重量有73兩,不可能帶在身上,因此市面上大宗交易時,都用錢莊的“莊票”。銀元放在身上,锵锵有聲,白花花的光澤更是炫眼,所以攜帶大量銀元容易發生事故,俗語“财不露白”,“白”便是指銀元而言。

20世紀初,一個銀元可換128-140枚銅元;一個銀元可買雞蛋150個,或150根油條。1935年前,中國的貨币制度采取銀本位,白銀包括銀兩和銀元。1933年4月,國民黨政府“廢兩改元”後一律使用銀元。而帝國主義國家由于實行金本位,所以白銀屬一般商品。1933年上半年,世界銀價一度從每盎司16.5便士上漲至20.5便士,此時中國一下子便出口白銀3400萬兩。而那些帝國主義把中國的白銀運到倫敦高價出售,每裝運1000萬銀元,即可獲暴利400萬元。在1934年一年中,僅上海流出的白銀至少有2億多元。1935年11月3日,國民黨政府公布“币制改革”的命令,決定由中央、中國、交通(1936年又加入中國農民銀行)發行紙币為“法币”,禁止白銀流通,白銀收歸國有。當時國民黨政府一下子奪取了3億多銀元。并把法币定為一元合英鎊一先令二便士半,但照當時市場的銀價折算,每一元法币是一先令十便士半,這中間實際價值相差8便士。一元法币的實值已被壓低了6角5分。法币政策的實施,從發行指數和物價指數看,通貨膨脹實際上已經開始了。

停止使用

辛亥革命成功中華民國成立後,仍維持着銀兩、銀元并行的貨币制度,但銀元的使用比起用銀兩更有許多方便之處,南京國民政府幾經讨論,拟廢除銀兩制度,确立銀元為本位币。1928年3月,著名經濟學家馬寅初先生率先提出“統一國币應先實行廢兩用元”的動議,财政部認為甚為可行。1933年3月10日起,先在上海實施“廢兩改元”,得到工商界的支持,頗為順利,遂決定立即在全國範圍内實行。4月5日,國民政府财政部發出《關于廢兩改用銀本币的布告》,宣布自4月6日起,“實行廢兩改用銀本位币”,“所有公私款項之收付與訂立契約票據及一切交易,須一律改用銀币,不得再用銀兩”。至此,完全廢除通用了1000多年的銀兩制度,銀元才成為單一的主币。

正當中國實行廢兩改元取得一定成果之時,世界金融市場開始了突變。1931年以後,英國、加拿大、日本、奧地利等國相繼放棄了金本位制、發行紙币,實行輕度貨币貶值,以刺激國内的生産和消費。1933年,美國新任總統羅斯福為擺脫國内經濟危機,增發貨币,加足發行通貨準備金而增加白銀儲備,連續發布《購銀法案》和《白銀國有令》等一系列法令。當美國大幅度提高白銀價格并大量收購白銀後,由于中國的銀元遠比美國的白銀收購價低,促使了中國銀元大量流向國際市場,被美國當作白銀收購。僅兩年時間,中國約有3億多枚銀元流向國外。這造成了中國流通領域内貨币奇缺的現象,并影響到整個國家的經濟運行。銀元危機席卷中國大地。為避免經濟的全面崩潰,1935年11月3日下午,國民政府财政部長孔祥熙在上海召集銀行界開會,宣布政府自次日起實施《緊急安定貨币金融辦法》,即實施法币政策,實行紙币政策,不準行使銀元,并用“法币”收兌銀元(見币制改革)。以後銀元雖間或有在市場上出現,或被個人窖藏,但銀元作為主币的時代已宣告終結。

相關故事

大清銀币是清朝光緒至宣統年間的全國通用鑄造的一套銀币,貴者數十萬,賤者數百元.正面書"大清銀币"四個直讀大字,反面是蟠龍紋,其中以錯版錢(反龍,倒"A'字版)尤為珍貴。正面“壽”字外圍仙鶴雲朵,背面拄杖老壽星一元銀币這币流逝極少,非常珍貴,價值連城。這是李蓮英專門為讨好太後祝壽時所獻的一盒專向用币,當時在皇後做壽的前一天就叫劉仨挑着一擔“黃豆”(一萬塊該币分别放在兩桶裡,上面蓋着黃豆)給皇後送了去,本來皇後愛喝豆漿的,每餐都飲,而且号召宮裡的人都喝,說為了健身。皇後一看送去了黃豆,便很不高興,于是大怒道“李蓮英安得什麼心?!——傳旨:叫李蓮英立刻上殿見我!”李蓮英馬上進宮跪下解釋:“

皇後喜怒,奴才該死!皇後你聽奴才解釋:皇後您明天做壽的,今天奴才拿來黃豆明天叫人磨成也不晚,絕對不會耽誤明天大事,保證喝的上新鮮豆漿。皇後你再看桶裡黃豆下面是什麼東西?”“那打開看看!”皇後說。李蓮英連袖子都顧不上挽,下手扒開,翻出了一塊塊壽字壽星銀元笑着對皇後說:“皇後您看,這裡邊有一萬塊"壽"字銀元那表示“皇後萬壽!"這些黃豆明天一早就變成豆漿,今天不磨成豆漿,那就是無疆(漿),整體那不就是“皇後萬壽無疆!”皇後笑了:“小李子你想得真全,才幹,才幹!”

收藏鑒定

材質區分

銀元,又稱銀币、洋錢,清代為“龍洋”、“大洋”,民國“大頭”居多,為袁世凱、孫中山大頭像。孫像開國紀念币又稱“小頭”,背帆船又稱“船洋”。随着存世量的不斷減少、收藏與愛好者的不斷增多,銀元造假賣假成了一些人牟利的手段,引人上當受騙。源于此,如何鑒别真假銀元已成為收藏愛好者不可缺少的知識。結合本人所學知識和多年的收藏鑒别經驗,現介紹幾種粗淺的鑒别方法,供初涉銀元收藏的愛好者參考。

銅質銀元:這種銀元的形态、大小、圖案完全與真銀元相似,但它是以銅為主體制造出來的,因為銅質堅硬造成圖案粗糙模糊,雖然外表鍍銀,但一磨擦,即現出銅的本質,敲擊出來的聲音比真銀元尖亮,并伴有哨聲。

鉛質銀元:是以鉛充銀、外為銀皮内夾鉛質之銀元,圖案與真銀元基本上沒有差别,但敲擊出來的聲音比較厚實,發悶,陰沉而帶嗒音,用火烤熱,随之變形,鉛即流出。

夾餡銀元:它的外層包裹兩層銀皮,銀層比較厚,磨擦一般不易磨出痕迹。這種夾餡銀元是假銀元最為常見的一種,内夾銅、鐵、鋼、鉛、鋅、錫等多種成分,敲擊出來的聲音厚實、短促沉悶,沒有轉音,重量比真銀元輕,通常不足25克。

砂版銀元:這種銀元是運用翻砂技術制造出來的,表面粗糙,圖像模糊不清,重量在20克左右,用力向地上一砸,即可碎裂,碎裂面呈淺灰色,材質多為鉛、錫等近白色金屬,敲擊出來的聲音也比較尖亮。市場上見到的假銀元多數屬于這一種類型。

私制銀元:這種銀元是私人制造的,材質為銀,這種僞錢主要是從台灣的錢币市場上販來的,民國時期在海南島鑄造,因此又稱瓊版銀元,品種有袁大頭币、孫中山開國紀念币、北洋造“龍洋”币等,其共同特點是聲音尖高,質量低劣,銀的成色不足80%。總的來說,這種私制銀元也是舊銀元的一種。

改版銀元:這種銀元一般無法用肉眼鑒别,不論敲聲或測試銀的成色或重量或者包漿均是舊制,這種造假的方法很逼真,是把真銀元的字用刀刻或挖掉,然後将特制銀字粘貼上去,冒充高檔的珍稀品傳世銀元,牟取暴利。這種改版銀元唯一的辨别方法是依靠高倍放大鏡鑒别,細看每個字體的迹縫,是否有留下的刀刻痕迹。

新版銀元:這種銀元市場上比較多,是用真銀通過高仿制成。僞造新版銀元是因為早期銀元日漸稀少,它的收藏價值已遠遠高于銀子價格的數倍數十倍,利潤可觀。這種新版銀元雖然在圖案、聲音、重量等方面難以區别,但也有它的不足之處,早期的銀元是用幾十噸的機器沖壓制成,因此表面平滑如鏡,銀的密度較好,而新版銀元因制造設備簡陋,工藝簡單,大多數又是翻砂版,即便是用機器沖壓而成,機器的重量也比不上原先的老機器,所以細看銀元表面及局部有較小的沙眼,用五倍以上的放大鏡觀察,其圖像無立體感,尤其城牆垛口和齒邊不規整。

總之,真銀元的标準重量是26.6克左右,經過流通磨擦,也不會低于25克,真銀元的圖案清晰,城牆垛口和齒邊平整光滑,細微的筆劃也有立體感,銀元表面越擦越亮,亮光柔和,假銀元越擦越灰暗,這些基本準則把握住了,仔細辨别,才不至于上當受騙。

聽看稱定

真銀元的特點主要是聽聲音脆而洪亮,有音韻,互擊有餘音産生,反之則僞;看其币面顔色潤白,圖案自然清晰,色澤細膩豐富。當然真正細緻鑒定的過程可歸納為四個方面:聽聲音、看外形、稱重量、定成色。

聽聲音。這是銀元鑒定的主要方法。凡成色高的銀元,聲音一般較柔和悅耳。不足成色的銀元,因含銅量高,聲色嘶啞、短促而又渾濁。假銀元音長尖高或低悶。聽聲音一是靠“敲”,以左手拇指尖和中指尖輕輕捏住銀元的中心,用右手持另一枚銀元敲擊其邊緣,聽其聲音進行鑒定,先把不正常的和可疑的銀元挑出來,再行鑒别。二是靠碰,用右手拿一定數量(8至25枚左右)的銀元,向下45°斜滑至左手,聽其碰撞發出的聲音,并結合圖案、花紋來鑒定。

看外形。真币采用壓力适度的沖壓,将銀币冷壓成各種文字、圖案、花紋,其色澤光鮮自然,紋飾深淺适度,邊緣線條粗細均勻,間距也疏密一緻。人像、發絲、胡須、穗芒等細微之處清晰有度,毫不雜亂。

稱重量。一般真銀元流通時間長短有異,磨損程度各異。但同一品種、版别的銀币,其質量不會相差1克。比如壹圓銀币重量平均約26.5克,半圓重量平均約13.25克。成色為88%則定為真币。

定成色。對不符合銀元标準的銀元進行成色鑒定。可用硝酸液點試法。先将某個部位擦拭幹淨或锉一小口,滴上硝酸後,如冒綠沫,其成色則不高。觀其顔色,成色在92%以上的銀元,其顔色基本不變。成色在90%的,其顔色為膚黃或呈淺褐色。成色為80%左右,其色澤呈黑褐色。成色為70%左右的,呈淡綠色。成色為50%左右的,則會呈深綠色。

目前,市場上發現的批量僞造銀元,主要采用銅鎳等合金鑄造而成,其特點各異:有的仿照民國三年“袁大頭”銀币圖案,其顔色為白灰帶青色,無光澤,聲音尖短,類似其他私版;有的直徑比正常銀元小1毫米左右,重要的是其質量總在20克上下。還有少數的是用銅、鉛、錫等金屬鑄造的假銀元,外表鍍銀,其特點為銅質鑄造的假銀元版圖粗糙,音尖短而量輕,磨掉表面銀色多呈現微黃,質量為21克左右;用錫、鋁鑄造的假銀元,則圖案模糊,質軟無彈力,聲音低沉。将銀色磨去,錫質的為青灰色;鋁質的為青黑色,質量均在20克左右。

另外,由于銀币在長期不斷地交換流通使用過程中,經過人手的撫摸、摩擦,其磨損的部分主要在錢體的突出部位表現出來,應是自然形成的光滑均勻,無方向性。因此,一般全部包裝、無磨損,錢體又無包漿的高檔銀币可判定為假币。

四大天王

從明代崇祯四年至解放前夕先後發行了640餘種銀币,其中四種銀元今日價格頗為昂貴,這就是舊版銀元中的“四大天王”:奉天省造癸卯光緒元寶庫平壹兩銀元、香港造上海壹兩銀元、湖北省造光緒七錢二分本省銀元、孫中山像地球版壹元銀元。

奉天省造癸卯光緒元寶庫平壹兩銀元,為迄今我國錢币在世界拍賣會上價格最高的銀元。此币于光緒二十九年奉天省(今遼甯)造币廠鑄造,直徑4.05毫米。正面上方為“奉天省造”,中間為“光緒元寶”,背面為蟠龍圖案,四周環繞英文“奉天省·庫平一兩”。其試鑄後未發行,十分稀罕。前兩年,筆者在天津古文化一條街上見過一枚,賣家報價為25萬元,遺憾的是筆者下手慢了一步,被一位畫家搶購。說實話,25萬元并不算貴,1991年6月4日在美國加利福尼亞超級展覽館世界錢币拍賣會上,其起拍價為3.5萬美元,場上你争我奪,最終以18.7萬美元被台灣錢币收藏家張秀清收入囊中。今日,此币陳列在台灣鴻禧美術館。

香港造上海壹兩銀元清同治五年,上海工部局委托英資香港造币廠開鑄銀元,誰知“上海壹兩”(分龍圖外有芒紋和無芒紋兩種)銀元的圖案出現了英國皇徽和國徽,而且讀序為先右後左,從上而下,與中國錢币的讀序相反,竟然連主圖的蟠龍也變了獅頭,甚至外以英國最高勳章圍繞;背面圈外中文“上海壹兩”,下書“1867年”,左上有小字“982”,表示含銀成分,右上小字“566”,表示重566格令,周圍英文譯為“上海壹兩”、“香港”。同年十月,“上海壹兩”這種外貌呈地道英國風格的銀元,公然在市面上通行,但最終未被市民接受,不久便銷聲匿迹。現在此币民間交易價在15萬元以上,足見其珍罕程度,不為常人所能得見。該币拍賣價更是高昂,香港回歸後,“上海壹兩”銀元拍至66.7萬港元,居中國銀元高價第二位。

湖北省造光緒元寶七錢二分本省銀元,直徑3.9厘米,重27克左右。其正面中間為“光緒元寶”,上書“湖北省造”,下有“庫平七錢二分”字樣,面文筆畫渾厚,背面為蟠龍圖案,四周環繞“湖北省造·庫平七錢二分”英文字樣,左右為“本省”字樣。因“本省”兩字有畫蛇添足之嫌,廢止停鑄,故存世罕見,深受泉界重視。在1988年5月上海銀元銅元拍賣會上,以62萬元天價成交,創國内銀元拍賣價最高紀錄。

孫中山像地球版壹元銀元,是天津造币廠于1929年鑄造的。此币直徑3.9厘米,重27克左右,正面為孫中山着西服肖像,背面為雙旗、地球圖案,故稱“孫中山/地球”版銀元。1997年3月,此币在上海首屆近代銀币拍賣會上拍至55萬元高價。

上一篇:同治重寶

下一篇:大龍郵票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