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忠

金忠

明成祖朱棣兵部尚書
金忠(1353年-1415年),鄞(甯波)人,早年赴通州省親,入北平燕王府謀事。燕王朱棣遭削藩起兵“靖難”。金忠以謀士随軍征伐,屢獻良策。朱棣稱帝官升工部右侍郎,一年後升任兵部尚書兼詹事府詹事。朱棣在立皇儲問題上猶豫不決時,金忠力推立儲立長,後竭力保護太子及其他東宮官員。金忠是明成祖朱棣的心腹重臣,為朱棣治理國家,為太子朱高熾監國,作出了顯著的貢獻。永樂十三年(1415年),去世,時年六十三。明仁宗登基後,追贈榮祿大夫、少師,谥号忠襄。
  • 本名:金忠
  • 别名:
  • 字:世忠
  • 号:性庵
  • 所處時代:明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鄞縣(今浙江省甯波市)
  • 主要作品:
  • 主要成就:屢從征伐

人物生平

金忠(1353年-1415年),初名世忠,浙江行省甯波府鄞縣(今屬浙江省甯波市)韓嶺村人,明朝政治、軍事人物。

金忠年少讀書,善于《易經》算卦。兄弟戍守通州去世,金忠補戍。因貧窮不能赴,面相者袁珙資助。之後在北平算卦,後道衍推薦給燕王朱棣。朱棣起兵後,金忠出入燕府,後授忠王府紀善,守通州,中央軍屢次進攻無法攻破。之後拜右長史,贊戎務,擔任謀臣。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進入北平燕王府當衛兵,後轉任長史文書。

洪武三十二年(1399年),署紀善,随燕王朱棣“靖難”。與舉薦人姚廣孝一道,同為朱棣“靖難”的主要謀劃者。後随軍征伐,贊理軍務,運籌帷幄,是朱棣的得力謀士,官至王府長史。曆經十四戰。

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8月,明成祖朱棣登基後,據《明實錄》記載任工部右侍郎,赴北平侍助世子朱高熾。

永樂元年(1403年)9月入朝議儲。時邱福等“靖難”元勳以次子朱高煦扈從功高,欲擁立其為儲,獨金忠以為嫡長之議不可廢,在朱棣面前曆數曆史上廢長立幼對國家造成的危害之事。事既定,朱棣授其嘉議大夫。

永樂二年(1404年)4月,授資政大夫,升兵部尚書兼詹事府詹事。

永樂六年(1408年)11月,兼輔皇長孫朱瞻基。

永樂七年(1409年)2月起太子監國時,任東宮首臣。

永樂九年(1411年),金忠建議冊立朱瞻基為皇太孫,事定後,據《明實錄》1412年8月記載,金忠受命為其兼教授兵法,在全國挑選上千精銳“幼軍”作其護衛軍。

永樂十年(1412年),上賜诰命三代封贈。

永樂十三年(1415年)4月突疾,卒于任上。

洪熙元年(1425年)3月,仁宗朱高熾追授其榮祿大夫、少師,谥忠襄公。

金忠是明成祖朱棣無話不談的心腹重臣,重大的國事決策朱棣多會聽取金忠輔國的建議,參與裁決。所談之事,金忠從不外洩。身負兵部要務,操勞繁忙,金忠兼為朱棣密審谮謗朝廷命官過者,以故獲得保全者衆多,他人多不知。

金忠是明仁宗朱高熾被冊立為太子、明宣宗朱瞻基被冊立為皇太孫的重要推手,為輔助太子仁政監國,保護太子及東宮輔臣,與奪嫡勢力作鬥争,曆經艱難,功勳卓著。永樂十二年,朱高煦等人诽謗東宮“引駕遲緩,奏書不當”,朱棣将東宮輔臣悉數投入大牢,惟金忠不問,并命金忠密查太子不軌之事。金忠跪倒在朱棣面前頓首流淚,直陳太子清白,高煦無中生有,以大義誠信悟主,使太子得以未廢,許多東宮輔臣得以保全。朱棣從此不再信任朱高煦,并多加防範。

金忠視酷吏為鬼魅,敢于同他們作鬥争;身居要位,同列論事,不持兩端,但為人謙虛低調,常推讓功勞與他人。金忠廉謹自持,心慈人善,體恤百姓疾苦,俸賜有餘,必赈濟需要幫助的人。

金忠去世時,上至明成祖朱棣、太子朱高熾,下至文武百官、普通百姓,均深悼之。金忠死時沒有什麼積蓄。朱棣命有司治喪,為其建墳,建祠堂,複其韓嶺老家。

金忠的一生曆經坎坷,富有傳奇。他高尚的人品,為國操勞的精神,邦國載甯的諸多業績,赢得了當朝和後世的普遍贊譽及高度評價。

主要影響

金忠為人狡黠多謀,勇悍善戰,歸附明朝後,參與明成祖第五次北伐,與甯陽侯陳懋擔任前鋒。宣德三年(1428年),金忠随明宣宗巡邊,于寬河(今内蒙古喀喇沁左翼南)大破兀良哈軍。之後,金忠與侄兒把台(蔣信)主動請纓,深入讨伐兀良哈,獲數十人及馬牛數百來獻。

轶事典故

老來得子

金忠當兵部尚書時五十多歲了,無兒無女,家裡就一個男侍仆,侍女、小妾均無,平時老夫人自己操持家務,居住、生活都很簡樸,有餘錢多用來赈災濟貧。永樂七年,金忠借續香火的名義請朱棣幫忙開豁一個侄子的軍匠籍回南京充當兒子。開豁軍匠籍歸兵部管,本是件很容易辦的事情,金忠“徇私”走的是正門,這讓朱棣很感慨,便又讓金忠納妾。金忠與老夫人共曆苦難,先前皇上顧問此事都沒有執行,這次朱棣寫了一份函命一定要他納妾,金忠隻好遵旨,找了個賢淑很會持家的趙氏做偏房。直到金忠去世前幾個月,趙氏為他生了個兒子金達。所以金忠後人與朱棣很有緣,說“沒有朱棣就沒有金忠後人”一點也不誇張。

護佐太子

永樂十二年(1414年)農曆7月28日,北征蒙古回京的朱棣到達駐跸地沙河(今昌平區沙河鎮),皇太子遣金忠引送銮表稍緩,朱棣與金忠共曆過“靖難”艱難險阻,對此也沒有太過計較,一同于8月1日回到了北京。因少夫人已近臨産,朱棣讓金忠早點南歸。

年初朱棣沒安排朱高煦同征蒙古,高煦借故回了趟京師(南京),此時也回到了北京。他找準機會谮太子圖謀不軌,盼老爹早死。朱棣聽了暴跳如雷,立即以“引駕遲緩,奏書不當,此東宮輔導官失職”,命将在京師的蹇義、楊士奇、黃淮等人押送至北京,又派人急追南歸的金忠。

歸途中被截回的金忠一頭霧水,心急如焚。金忠已年過六十,到沙河送銮表已屬不易,此時更是心力交瘁。朱高熾監國期間金忠常在其父皇面前為他艱難護佑,此次讓老臣再辛苦一趟也屬無奈。

金忠回到北京,朱棣向他講述了聽聞的太子不軌之事,要他回京師後秘密調查。金忠毫不猶豫地跟朱棣說“絕無此事,無用調查。”朱棣大怒,金忠頓首流涕,聲淚俱下地說:“太子忠孝仁義,臣願連坐擔保”,直勸朱棣不要偏聽偏信高煦以免國家陷入危險境地,話語情真意切,忠心可表,一語驚醒夢中人,朱棣頗為感動,從而太子的位子得到了保全。

金忠又力保共在京師的蹇義、楊士奇等無他事,以故蹇義于半途就得釋而歸,到京後也力挺太子的楊士奇最終也得以特宥。唯黃淮、楊溥等人或因正字金問“證詞”不當未能獲釋,直到十年後太子繼位才重見天日,金忠力保太子不倒,很可能為此保全了他們的性命。楊士奇等日後追憶頌贊金忠“忠公不常,偉公之忠”、“斥邪去佞,務引當道”,這是個最為典型的事例。

等到在北京事情落定,金忠匆匆返回京師,結果趙氏夫人給他生了個大胖兒子,終于有後。曆經氣急攻心,悲喜交加,疲于奔命的金忠沒過多久就突疾而逝了。

史料記載

清人張廷玉撰寫的《明史.金忠傳》将金忠描述成一個職業神蔔,其出處源自明弘治時期文人黃瑜的傳聞體小說《雙槐歲鈔》中“金尚書際遇”一節,并發揮了自己的想象。明著名曆史學家王世貞認為黃瑜誤信傳聞,在《弇山堂别集》卷22“史乘考誤三”中勘誤道:“此恐傅會之談,不足信也。”而張廷玉、黃瑜的有關描述與可考的金忠的生平曆史大相徑庭,現今都作為正史流傳,應予勘誤。

《明太宗實錄》永樂十三年(1415年)4月甲申日

明.李贽《續藏書.少師金忠襄公》

《明史·卷一百五十·列傳第三十八》

上一篇:郭金鳳

下一篇:凱文·科恩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