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訪

重訪

帶有紀錄片元素的曆史類專題節目
《重訪》是CCTV-10播出的一檔帶有紀錄片元素的曆史類專題節目。在40分鐘的時間裡,我們将鏡頭對準曆史塵埃中的焦點與疑點,史海鈎沉,觸摸一段塵封的記憶。重訪中出現的人物和景象,通過伴有同期聲的曆史影像與當下采訪紀實影像對比、通過黑白照片與彩色照片對比、通過鮮活人物的幼年形象與中老年形象的對比,展現人物數十年的風雨洗禮,凝結成一種揪心的生命厚重和歲月匆匆的悲劇體驗,沖破觀衆脆弱的心理防線,喚起了觀衆的共鳴。《重訪》以某一典型集體事件為基礎,選擇的采訪對象往往是具有某一群體的代表性,在地點上具有接近性,通過多名被采訪者的口述,捕捉盡可能收集到的文本資料、實物等細節,從點、線、面的三方聯系,立體式還原故事内容,勾連社會變革講述人物故事,同時也在大的社會背景下關注個人命運,挖掘時代背景在人物身上的體現,增強節目的感染力。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 國家/地區:中國 類型: 主持人: 主要嘉賓: 制作公司: 播出頻道:CCTV-10 導演: 每集長度: 在線播放平台:央視網 中文名稱:重訪 重播時間:每周六11:20 24:50

欄目簡介

《重訪》,是中央電視台第10頻道(CCTV-10)播出的一檔帶有紀錄片元素的曆史類專題節目。在40分鐘的時間裡,制作組将鏡頭對準曆史塵埃中的焦點與疑點,史海鈎沉,觸摸一段塵封的記憶。通過當天的尋訪與考證,口述與記錄,再現一段撲朔迷離、跌宕起伏的前塵往事,讓模糊的曆史漸漸清晰,令觀衆無限接近曆史的真相。從曆史的塵埃中發現焦點與疑點,在當天的重訪中捕捉答案與真相。

亮點

重訪親曆者:今昔視聽和跨越時空的雙重對比

懷舊是每個人都難以擺脫的心結,是所有紀錄片的法寶。首先,《重訪》的片頭設計上獨具匠心。片頭曲選用婉轉傷感的輕音樂,伴随着幾聲炮響,多幅黑白照片與鏡頭剪輯,組成穿梭時光的空間,周總理、農民、記者等人物黑白剪影,一張張似曾相識的面龐就撲面而來,令人目不暇接。随着一張張黑白照片層疊飄落在印有兩隻腳印的金色沙灘上,鏡頭落定。節目一開始就奠定了懷舊與追憶的欄目基調。

《重訪》大量運用數十年今昔對比,産生強烈的視聽沖擊。重訪中出現的人物和景象,通過伴有同期聲的曆史影像與當下采訪紀實影像對比、通過黑白照片與彩色照片對比、通過鮮活人物的幼年形象與中老年形象的對比,展現人物數十年的風雨洗禮,凝結成一種揪心的生命厚重和歲月匆匆的悲劇體驗,沖破觀衆脆弱的心理防線,喚起了觀衆的共鳴。《重訪》通過鏡頭前人物的口述,填補宏觀曆史影像中無法紀錄的細節,以柔化剛,真實動人。前後影像的巨大反差和今昔同期聲的對比再現,使《重訪》具有其它紀錄片所無法比拟的真實性和可信性,瞬間拉近了時間和空間的距離,産生強烈的視聽沖擊力和心靈震撼。

《重訪·北京春節場環城賽》中,在展現首屆比賽參賽選手風貌時,編導選用了當時還是高中生的蓬鐵權在寒風中勁跑的黑白影像:結實修長的身材、豪邁優美的步伐,展現出主人公年輕時的飒爽英姿。而緊接着觀衆看到的,卻是數十年後頭發花白的蓬鐵權老人的彩色畫面。黑白與彩色、少年與老人,這種強烈的視覺反差和急速的時空穿梭感,産生了《重訪》無法抗拒的表現力與震撼力。

關注群體:個人命運與集體記憶相輔相成

《重訪》作為一種帶有延續性新聞特質的紀錄片,對節目的時效性、制作和播出時間都提出一定要求。新影廠現保存了約42000本膠片、42萬分鐘長度的紀錄電影資料,為《重訪》提供了以舊翻新再創作的廣闊空間。

不同于其它同類型欄目,《重訪》在選題上沒有單一地選擇個别曆史偉人或重大曆史事件,而更多的是關注某一群體,關注一段很多人共同經曆過的、并至今影響着他們生活的事件。《重訪》以某一典型集體事件為基礎,選擇的采訪對象往往是具有某一群體的代表性,在地點上具有接近性,通過多名被采訪者的口述,捕捉盡可能收集到的文本資料、實物等細節,從點、線、面的三方聯系,立體式還原故事内容,勾連社會變革講述人物故事,同時也在大的社會背景下關注個人命運,挖掘時代背景在人物身上的體現,增強節目的感染力。

作為新辦的周播類節目,《重訪》每期節目大約需要2個月的制作周期。在早期的選題乃至制作過程中,《重訪》也曾出現過選題零亂、節目儲備不足、精彩程度參差不齊的情況。如<時代笑聲>系列節目制作相對粗糙,《絲路漫行》系列、《赤水河》等改編節目,與其他紀錄片并無太大區别,淡化了《重訪》欄目的特色。

注重策劃:前期制作與後期播出相互配合

1、注重過程性

《重訪》注重還原曆史細節,揭示曆史真相,解開曆史之謎,真正實現“重訪過去的曆史,紀錄今日的重訪”。如《六十年代的自動化》、《莫讓年華付水流》和<在中國留學>等節目,選擇建國以來不同時期的熱點話題,展現當時的百姓生活。《重訪》把搜集線索時充滿失望與欣喜、艱難和曲折的探訪過程展現給觀衆,通過講故事的方式,既留住觀衆,又打動觀衆。即使節目的事件沒有戲劇性的沖突和傳奇色彩,也能憑借細節引領觀衆進入人物的情感世界,因為唯有觸及人物性格、命運的元素才可能引發人們心靈的共鳴。

以《北京春節環城賽跑》為例,北京春節環城賽跑于1956年大年初三首次舉辦。針對這一新中國曆史上舉辦次數最多、延續時間最長的群衆體育項目,編導們充分把握其群衆參與性,體現人文關懷。在采訪對象的選擇上,節目沒有選擇表現活躍、曝光度較高的首屆冠軍張威作為展現對象,而選擇了校園英雄蓬鐵權、工人崔雲海、自強不息者李燕琨,他們是當時蓬勃發展的學校體育、工人體育的代表,既有典型性和故事性,又具大衆性。這體現了紀錄片平實樸素、關注民生的平民視角。這樣的平民視角也體現在關注非專業體育院校上。紀錄片對在環城賽中站有一席之地的專業體育院校——中央體育學院(今北京體育大學)一筆帶過,着重展現推廣學校體育、工人體育的北京礦業學院,關注業餘長跑愛好者的體育生活。

2、注重情感性

這裡的情感性主要指時代精神。如首期<重訪·紅旗渠>中解說詞中所述:“人總是要有點精神的,一個民族要有民族精神,一個時代總要有時代精神”,《重訪》着重展現新中國50到80年代的時代特色和百姓生活,呼喚人們重新審視,重塑當下時代精神,這體現了《重訪》欄目承襲央視十套科技頻道一貫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重訪》還原當代青年20多年來的成長環境,從民生角度诠釋改革開放以來的時代變革,這些影像不僅僅是當代青年成長成熟的鮮活記憶,也成為年輕一代直觀真切地感受父輩們青春歲月的平台從而勾勒屬于當代大學生的時代烙印,找尋屬于當代年輕人的曆史歸屬感,《重訪》無形中幫助人們填補代溝,拉近隔代人之間的距離,成就當前社會轉型時期所呼喚的一種凝聚力。《重訪》起到一個總結曆史、整合社會的功能。

3、注重時效性

這裡的時效性是指在有特殊意義、紀念意義的時間裡播出節目。如紀念北京春節環城賽50周年的《北京春節環城賽跑》、紀念唐山大地震30周年、關注唐山地震孤兒的《好大一個家》、紀念第100屆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的《廣交會》等。這類節目選擇既有紀念性又有群衆性的曆史事件,以曆史上事件發生和現實相重合的時間點上作為新聞點,實現《重訪》延續性新聞的紀錄。這類節目對時效性要求高,在節目的籌劃運作上要求更強的預見性和計劃性,因而也往往最能打動人,凸顯和放大其播出效果。另一方面,《重訪》也制作了一些時效性不強的文化藝術類節目,如《春蕾》、《神奇傀儡》、《濃情歌仔》等,這些節目播出時間靈活,可以配合時效性強的節目的播出,保證節目儲備,确保欄目連貫播出。

所獲榮譽

由中國廣播電視協會舉辦的第三屆“紀錄•中國”評獎活動中,《重訪》欄目被評為十大金牌欄目。

播出時間

首播:周日11:20

重播:下周六11:20;下周日00:50。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