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簾

酒簾

漢語詞語
賣酒的旗招,又稱“酒旗”、“酒望”、“招子”、“望子”。為漢族的一種商業民俗。起源甚古,初特指酒店的布招,用布簾綴于竿端,懸于門前,以招引顧客。酒旗曆史很早,戰國時已有懸幟做法。《韓非子》:“宋人有酤酒者,鬥●甚平,遇客甚謹,為酒甚美,懸幟甚高,而酒不售,遂至于酸。”李中《江邊吟》:“閃閃酒簾招醉客,深深綠樹隐啼莺”。宋代洪邁《容齋随筆》:“今都城(杭州)與郡縣酒務,及凡鬻酒之肆,皆揭大簾于外,以青白布數幅為之,微者随其高卑小大,村店或挂瓶瓢,标帚杆,唐人多詠于詩”。
  • 中文名:酒簾
  • 外文名:
  • 别名:
  • 拼音:jiǔ lián
  • 又稱:酒旗、酒望、招子
  • 定義:用布綴于竿頭懸在門前招引酒客
  • 出現:戰國
  • 出處:《韓非子》

基本内容

拼音:jiǔlián賣酒的旗招,又稱“酒旗”、“酒望”、“招子”、“望子”。用布綴于竿頭,懸在門前,招引酒客。酒旗曆史很早,戰國時已有“懸幟”做法。

《韓非子》:“宋人有酤酒者,鬥·甚平,遇客甚謹,為酒甚美,懸幟甚高,而酒不售,遂至于酸。所謂懸幟者此也。”酒旗多用青布做成,故又稱“青簾”。

張借《江南曲》:“長幹午日沽春酒,高高酒旗懸江口。”

李中《江邊吟》:“閃閃酒簾招醉客,深深綠樹隐啼莺”。

宋代洪邁《容齋随筆》:“今都城(杭州)與郡縣酒務,及凡鬻酒之肆,皆揭大簾于外,以青白布數幅為之,微者随其高卑小大,村店或挂瓶瓢,标帚杆,唐人多詠于詩”。

詞語解釋

古代酒店的招牌。用布綴于竿頂,懸在店門前,以招徕客人。唐·李中〈江邊吟〉:「閃閃酒簾招醉客,深深綠樹隐啼莺。」n也稱為「酒簾子」、「酒幌」、「酒旗」、「酒望子」、「望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