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神精神

酒神精神

痛苦與狂歡交織的癫狂精神
酒神精神(Dionysian)早期指從個人的痛苦和毀滅中獲得與宇宙生命本體相融合的悲劇性陶醉,後來指從生命的絕對無意義性中獲得悲劇性陶醉。[1]
  • 中文名:酒神精神
  • 外文名:Dionysian
  • 别名:狄俄尼索斯精神
  • 特色:痛苦與狂歡交織的癫狂精神
  • 相關文章:悲劇的誕生

背景介紹

西方的酒神精神以葡萄種植業和釀酒業之神狄奧尼索斯為象征,到古希臘悲劇中,西方酒神精神上升到理論高度,德國哲學家尼采的哲學使這種酒神精神得以升華,尼采認為,酒神精神喻示着情緒的發洩,是抛棄傳統束縛回歸原始狀态的生存體驗,人類在消失個體與世界合一的絕望痛苦的哀号中獲得生的極大快意。

精神含義

阿波羅(日神)原則講求實事求是、理性和秩序,狄俄尼索斯(酒神)原則與狂熱、過度和不穩定聯系在一起。在這些戲劇表演中,合唱的作用至關重要,因為它使得孤立的阿波羅式的個人,成為整個歡樂的酒神群體的一部分,這個群體贊美生活,接受生命的反複無常。希臘悲劇達到兩種氣質的平衡。通過這種調和作用,希臘悲劇使得希臘人和希臘文明格外與衆不同。尼采往往用這個典範來衡量後來文明的不充分成就。

人類社會曆史似乎總是受制于兩種基本的沖動:一是對個體内在情緒的抒發,即尼采所說的“酒神精神”;一是對外在理性所标畫的超越世界的追尋,即尼采所說的“日神精神。這兩種沖動代表着兩種基本的人生哲學觀:走向世界,故追求成功;走向内心,故期望超越。

文化差别

中國

在中國,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學為源頭。莊周主張,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齊一生死。莊周高唱絕對自由之歌,倡導“乘物而遊”、“遊乎四海之外”、“無何有之鄉”。莊子甯願做自由的在爛泥塘裡搖頭擺尾的烏龜,而不做受人束縛的昂頭闊步的千裡馬。追求絕對自由、忘卻生死利祿及榮辱,是中國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因醉酒而獲得藝術的自由狀态,這是古老中國的藝術家解脫束縛獲得藝術創造力的重要途徑。“志氣曠達,以宇宙為狹”的魏晉名士、第一“醉鬼”劉伶在《酒德頌》中有言:“有大人先生,以天地為一朝,萬期為須臾,日月有扃牖,八荒為庭衢。”“幕天席地,縱意所如。”“兀然而醉,豁然而醒,靜聽不聞雷霆之聲,孰視不睹山嶽之形。不覺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觀萬物,擾擾焉如江漢之載浮萍。”這種“至人”境界就是中國酒神精神的典型體現。翻開中國文學藝術史,就是一部酒神精神舞蹈的曆史。

“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杜甫《飲中八仙歌》)

“醉裡從為客,詩成覺有神。”(杜甫《獨酌成詩》)

“俯仰各有志,得酒詩自成。”(蘇轼《和陶淵明〈飲酒〉》)

“一杯未盡詩已成,湧詩向天天亦驚。”(楊萬裡《重九後二月登萬花川谷月下傳觞》)。

南宋政治詩人張元年說:“雨後飛花知底數,醉來赢得自由身。”

西方

笑一切悲劇

人生的悲劇性方面,本是一切人生哲學不應當回避的方面。膚淺的樂觀主義回避這個方面,虛假的樂觀主義掩蓋這個方面,适見其膚淺和虛假。叔本華式的悲觀主義承認人生的悲劇性,這是它比上述樂觀主義深刻和真實的地方。但是,同時它又屈服于人生的悲劇性,得出了否定人生的結論。尼采第一要承認人生的悲劇性,從而與膚淺的或虛假的樂觀主義相反對;第二要戰勝人生的悲劇性,從而與叔本華式的悲觀主義相反對。

為此他提出了酒神精神。他自己認為,他的酒神精神是超越于悲觀主義和樂觀主義的空洞論争之上的,是同時反對兩者的。酒神精神所要解決的,正是在承認人生的悲劇性的前提下,如何肯定人生的問題。它旨在确立一種對待人生悲劇的積極立場,但是尼采首先從悲劇藝術着手。

西方的酒神精神以葡萄種植業和釀酒業之神狄奧尼索斯為象征,到古希臘悲劇中,西方酒神精神上升到理論高度,德國哲學家尼采的哲學使這種酒神精神得以升華,尼采認為,酒神精神喻示着情緒的發洩,是抛棄傳統束縛回歸原始狀态的生存體驗,人類在消失個體與世界合一的絕望痛苦的哀号中獲得生的極大快意。

在文學藝術的王國中,酒神精神無所不往,它對文學藝術家及其創造的登峰造極之作産生了巨大深遠的影響。因為,自由、藝術和美是三位一體的,因自由而藝術,因藝術而産生美。

強力意志

尼采自己似乎也從悲觀主義的夢魇中擺脫出來了:"我從我的求健康、求生命的意志創造了我的哲學……正是在這生命力降到最低點的時候(指他重病時--引者),我終止成為一個悲觀者,自我恢複的本能禁止我有窮蹙絕望的人生觀。"《看哪這人》。《尼采選集》,第2卷,第407頁。

尼采發現,一個人倘若有健全旺盛的内在生命力,他是不會屈服于悲觀主義的。悲觀主義是生命力衰退的表現,屈服于悲觀主義有如屈服于霍亂,表明機體已經患病。參看《偶像的黃昏》:《一個不合時宜者的漫遊》第36節。《尼采全集》,第8卷,第145頁。這種人看見别人快樂便生傷感,好像看見病孩垂死前還依然玩着玩具一樣;他們在一切玫瑰花叢下看出隐藏的墳墓。參看《朝霞》第330節。

總之,問題全在于生命力:你健康,你就熱愛生命,向往人生的歡樂;你羸弱,你就念念不忘死亡,就悲觀厭世。一個要在人世間有所建樹的人最忌悲觀主義:"看破紅塵--這是巨大的疲勞和一切創造者的末日。"《尼采全集》,第12卷,第251頁。尼采還有着飽滿的生命力,他要度一個偉大的人生,于是他向悲觀主義宣戰了。他把叔本華歸入頹廢者之列,終生都在抨擊他。他唱了一輩子生命的頌歌。他成了一位"人生的辯護者"。《尼采全集》,第6卷,第201頁。

當然,人生仍有其悲痛的方面,而且這悲痛是深沉的,但是歡樂比悲痛更深沉。參看《尼采全集》,第6卷,第332-333頁。"生命是一派歡樂的源泉",隻有對于損傷的胃,對于悲觀主義者,它才是有毒的。《尼采全集》,第6卷,第300頁。尼采愈來愈覺得,人生何其豐富,令人欣羨,而且神秘。參看《尼采全集》,第5卷,第245頁。他要"拼命地去感受生命"……《作為教育家的叔本華》第4節。

對于人生的肯定,來自愛。"我們愛生命,并非因為我們習慣于生命,而是因為我們習慣于愛。"《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讀與寫》。《尼采全集》,第6卷,第57頁。"你願意,你貪求,你愛戀,隻因此你才贊美了生命!"《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舞蹈之歌》。《尼采全集》,第6卷,第158頁。"對生命的信任已經消失,生命本身成了問題。但不要以為一個人必因此成為憂郁者!對生命的愛依然可能,隻不過用另一種方式愛。

這就像愛一個使我們懷疑的女子……"《快樂的科學》序。《尼采全集》,第5卷,第9頁。尼采常常把生命譬作一個女子,一個妩媚的女子,她無恒,不馴,恣肆,允諾着也抗拒着,羞怯而又嘲諷,同情卻又誘惑,因而更具魅力。她使你受苦了,可是你又怎麼會不願意為她受苦呢?所以受苦也成了一種快樂。她誠然有她的罪惡,可是當她自道其惡時,她尤為迷人。你也許會恨她,而當你恨她的時候,你其實最愛她。

參看《尼采全集》,第5卷,第264頁;第6卷,第157、329頁。在愛裡總有着瘋狂。大愛不求回報,反而隻求報答。生命已經把自己奉獻給我們,我們應該時時想着給予最高的報答。隻有帶着惡意而不是帶着愛觀察人生的人,才會抱怨生命給予他的歡樂太少。自己對于歡樂毫無貢獻,就不應當意欲歡樂。這貢獻,就是對生命的愛。如果說生命是歡樂的源泉,那麼,愛就是生命之歡樂的源泉,愛化痛苦為歡樂,化缺陷為美德。熱愛人生的人對生命滿懷感激之情,肯定人生的全部,連同它的苦難和悲劇……

到這裡,我們開始接觸到了尼采的酒神精神的實質。(周國平《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

相關介紹

《悲劇的誕生》是德國現代哲學家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第一部較為系統的美學和哲學着作,寫于1870-1871他的哲學的誕生地,是一本值得重視的着作。本書的中文譯本可看《悲劇的誕生》,周國平譯,三聯書店1986年版。

本書共25節,第1節至第15節讨論了古希臘藝術的起源、發展,悲劇的誕生,悲劇的主要特征,悲劇的滅亡等問題。第16節至第25節的主要内容是:結合近代文學藝術和文化的發展,尤其是結合近代德國藝術與社會的現實,讨論了悲劇與音樂藝術形式的關系,悲劇的再生,以及在悲劇的再生中德意志民族所起的作用等問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