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氏魚

鄧氏魚

活于泥盆紀時代的古生物
鄧氏魚(Dunkleosteus terrelli),是一種活于泥盆紀時代(距今約3.6億至4.15億年前)的古生物,長約8至10米,重量可達4噸,被視為該時代最大的海洋獵食者,其主要食糧是有硬殼保護的魚類及無脊椎動物。生活于4億年前泥盆紀時代的鄧氏魚,是人類已知盾皮魚家族中體型最大的成員。它的存在比陸上第一隻恐龍的誕生還要早1.75億年。鄧氏魚頭部有甲狀包裹物,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有颚脊椎動物之一。鄧氏魚看起來像是兇暴的猛獸:強有力的體格加上包裹着甲闆的頭部。[1]
    中文名: 拉丁學名: 别名: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魚綱 亞綱: 目:節甲魚目 亞目: 科:恐魚科 亞科:恐魚亞科 族: 屬:鄧氏魚屬 亞屬: 種: 亞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志留紀晚期—泥盆紀晚期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鄧氏魚 中文别名:胴殼魚 二名法:Dunkleosteus 分布:化石分布:摩洛哥、非洲、波蘭、比利時、美國 現 狀:已滅絕

生活習性

生物食性

鄧氏魚生活在較淺的海域,

擁有異常旺盛的食欲,使它成為當時最強的食肉動物。主要食物為鲨魚、硬骨魚、真骨魚、三葉蟲、菊石、鹦鹉螺、盾皮魚、未成年同類等。

古代鲨魚、頭足類(鹦鹉螺、菊石)、甚至自己的同類,都在它的食譜内。擁有如此旺盛食欲的鄧氏魚,卻一直經受着消化不良的困擾,在發現的化石周圍,經常能發現一些被回吐的、半消化的魚的殘骸。同時,也能發現一些鄧氏魚從胃部反刍出來的不能消化的食物殘渣,比如其他盾皮魚類的頭甲和軟體動物的碳酸鈣質的外殼等。

咬合能力

鄧氏魚,是恐魚科的

代表性成員和已知盾皮魚家族中體型最大的成員,是生存于距今約3.6億至4.15億年前泥盆紀的一種擁有着驚人咬合力的巨型食肉厚皮魚,是志留紀和泥盆紀海洋的絕對霸主。氏魚是泥盆紀的最頂級掠食者,遠遠淩駕于其他動物之上。

因為鄧氏魚的主要獵物是當時帶有硬殼保護的頭足類動物(如菊石,鹦鹉螺等)和帶有硬甲保護的盾甲魚,乃至于較小的同類,鄧氏魚必須擁有異常強大的咬合力。

鄧氏魚有着驚人的吸力,位于當時海洋的食物鍊頂端,能一口将鲨魚咬成兩半,可以捕食泥盆紀海洋裡的任何一種生物,它很可能是地球上第一個“百獸之王”;它的存在比陸上第一隻恐龍的誕生還要早1.75億年。

鄧氏魚缺少真正的牙齒,而以兩長條凹凸不平的刃片代替(如圖中一顆顆“牙齒”實際上是兩片刃片的一部分),可以咬斷和粉碎任何東西。鄧氏魚的口腔機能非常獨特,它依靠四個關節活動時産生的力量進行撕咬。這種獨特的機能不僅可以産生極大的咬合力,還可以使得鄧氏魚以極快的速度來撕碎獵物。

最大的雷爾泰鄧氏魚體重4000千克,長度9米,估測咬力可達200千克一平方厘米,最大咬力5000千克末端,前端咬力300千克,是泥盆紀咬力最大的硬骨魚。

曆史沿革

生活3億多年前的泥盆紀是魚類統治一切的星球,在這個時期最早的鲨魚出現了,但它們的狀況非常令人擔憂,因為在那個時代它們能僥幸保住自己的性命便會感到萬分欣喜。在衆多的水怪中最令人感到恐怖的動物當屬一種外型類似推土機形狀的巨魚即鄧氏魚,它樣子古怪的鄧氏魚頭上有堅硬無比的“盔甲”能頃刻間将獵物粉碎殆盡。

然而,巨大的身軀和體型極大地影響了鄧氏魚的運動速度和靈敏度,這使得它在進化過程中漸漸輸給了小小的鲨魚和其他肉食魚類;再加上泥盆紀末期地球的環境變化,最終使得它離開了生物繁衍進化的舞台。

與鄧氏魚有血緣關系、最後的其他盾皮魚家族成員也于泥盆紀末全部走向了滅絕,在海洋裡科學家已經無法找到任何與其有血緣關系的後代;隻有曾經見證了鄧氏魚3億多年前的風采和輝煌的鹦鹉螺、蟑螂、腔棘魚、七鰓鳗等為數不多的活化石生物依然在今天生活着,而鄧氏魚所有發現的骨骼也早已在幾億年前就已成為化石,科學家們無法以從其骨骼裡到提取DNA、并以克隆的方式讓這種巨型食肉魚類重現與世。不過,科學家們堅信,随着人類的不斷努力,科技的持續發展,終有一天,會尋找和收集到更多該物種的化石樣本,陸續提取和收集到完好的DNA,通過克隆的方式将這種已消失了3.6億年的壯觀古生物重新帶回到這個世界。

上一篇:黑犀牛

下一篇:幽靈魚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