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

戰國時期蜀都郡守李冰創建了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擁有“世界文化遺産、世界自然遺産和世界灌溉工程遺産”三大世界遺産項目稱号。該工程始建于戰國時期,公元前256年,蜀都郡守李冰率領蜀地各族人民創建了都江堰這項千古不朽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最偉大之處是建堰兩千多年來經久不衰至今猶存。都江堰水利工程以其“曆史跨度大、工程規模大、科技含量大、灌區範圍大、社會經濟效益大”的特點享譽中外、名播四方,在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都有着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成為世界級水資源利用的典範。[1]
    中文名:都江堰水利工程 外文名: 别名: 行政區劃代碼: 行政區類别: 所屬地區: 地理位置: 面積: 下轄地區: 政府駐地: 電話區号: 郵政區碼: 氣候條件: 人口數量: 著名景點: 機場: 火車站: 車牌代碼: 地區生産總值: 開創人:李冰 建立時間:公元前256年 工程技術:中流作堰 作 用:消除水害等自然隐患 類 型:水利工程

曆史

由來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稱叫“湔堋”,這是因為都江堰旁的玉壘山,秦漢以前叫“湔山”,而那時都江堰周圍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們把堰叫做“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國蜀漢時期,都江堰地區設置都安縣,因縣得名,都江堰稱“都安堰”。同時,又叫“金堤”,這是突出魚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稱。

唐代,都江堰改稱為“楗尾堰”。因為當時用以築堤的材料和辦法,主要是“破竹為籠,圓徑三尺,以石實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籠裝石,稱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軍歲治都江堰,籠石蛇決江遏水,以灌數郡田。”關于都江這一名稱的來源,《蜀水考》說:“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檢江的另一種稱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檢江,它們的上遊,就是都江堰内江分流的柏條河和走馬河。《括地志》說:“都江即成都江”。從宋代開始,把整個都江堰水利系統的工程概括起來,叫都江堰,才較為準确地代表了整個水利工程系統,一直沿用至今。

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在位期間,蜀郡郡守李冰率領蜀地各族人民創建了都江堰這項千古不朽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當地西北高、東南低的地理條件,根據江河出山口處特殊的地形、水脈、水勢,乘勢利導,無壩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洩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為體系,保證了防洪、灌溉、水運和社會用水綜合效益的充分發揮。最偉大之處是建堰兩千多年來經久不衰,都江堰工程至今猶存。

随着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灌區範圍的擴大,從1936年開始,逐步改用混凝土漿砌卵石技術對渠首工程進行維修、加固,增加了部分水利設施,古堰的工程布局和"深淘灘、低作堰",“乘勢利導、因時制宜”,“遇灣截角、逢正抽心”等治水方略沒有改變,都江堰以其“曆史跨度大、工程規模大、科技含量大、灌區範圍大、社會經濟效益大”的特點享譽中外、名播遐方,在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都有着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都江堰水利工程成為世界佳水資源利用的典範。

事件

司馬遷考察都江堰

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司馬遷奉命出使西南時,實地考察了都江堰。他在《史記·河渠書》中記載了李冰創建都江堰的功績。後人在其西瞻蜀之岷山及離堆處建西瞻亭、西瞻堂以示紀念。

諸葛亮設兵護堰

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北征,以都江堰為農業之根本、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征集兵丁1200人加以守護,并設專職堰官進行經常性的管理維護,開以後曆代設專職水利官員管理都江堰之先河。

張陵傳道青城山

東漢順帝時(公元126~144年),張陵從洛陽越秦嶺到鶴鳴山修道,漢安二年(公元143年)七月一日,率弟子來青城山結茅傳道。張陵在青城一帶山區傳道13年,漢桓帝永壽二年(公元156年)在青城山羽化,葬第三混元頂。青城山成為天師道的發祥地,常道觀被稱為“仙都衆奧之妙,福地會昌之域,張天師羽化處焉”。曆代龍虎山的天師多來青城山朝拜祖庭,為漢天師張陵掃墓。在天師洞旁有一顆古銀杏樹,要七八個個大漢才能把它圍住,在四川省乃至全國的極其罕見,據說這個古銀杏樹是張陵親手種的。

馬可·波羅遊曆都江堰

元世祖至元年間(公元1264~1294年),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從陝西漢中騎馬,行20餘日抵成都,遊覽了都江堰。後在其《馬可˙波羅遊記》一書中說:“都江水系,川流甚急,川中多魚,船舶往來甚衆,運載商貨,往來上下遊。”

李希霍芬考察都江堰

清同治年間(公元1862~1874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1833-1905)來都江堰考察,以行家的眼光,盛贊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美世界各地無與倫比。曾于1872年在《李希霍芬男爵書簡》中設專章介紹都江堰。李希霍芬是把都江堰詳細介紹給世界的第一人。1872年,李希霍芬稱贊“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無與倫比”。

黃炎培都江堰辦學

1941年,黃炎培到都江堰選定城東郊豐都廟為校址。翌年暑假,委派重慶職業學校校長陸叔昂來灌縣購置水田、耕牛、農具,為教學實習準備條件。1944年2月,“都江實用職業學校”開學,由沈肅文任校長,黃炎培偕夫人姚維鈞到灌縣主持開學典禮,并親為學校制定“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實”的校訓。學校提倡“手腦并用”的學風,注重學生思想修養、文化知識和生産技能的培養。學校建立董事會,黃炎培任董事長。抗日戰争勝利後,學校于1945年10月交由灌縣地方接辦。

林森主持都江堰開水典禮

1942年清明節,四川省政府及灌區14縣官員齊集都江堰舉行開水典禮,典禮由當時正住在灌縣的

國民政府主席林森主持。開堰前先在伏龍觀祭祀李冰,向李冰神像頂禮膜拜。祭畢,林森及其從祭人員乘轎直赴二王廟祭祀李二郎。祭畢,林森及其從祭人員又轉赴都江堰魚嘴,在鞭炮和萬衆歡呼聲中,親視開堰放水。

馮玉祥捐資建亭

1941年、1942年、1945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馮玉祥數次在灌縣、青城山居留。抗日戰争勝利前夕,馮玉祥寓居青城山真武宮。1945年8月11日晨,當他聽到抗戰勝利、日本投降的消息時,當即捐資在真武宮側建亭,取名“聞勝”,并撰書刻碑一通立于亭中。

解放軍搶修都江堰

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四川,入川後賀龍司令員指出,要先搶修都江堰,把已延誤的歲修時間搶回來。并決定從軍費中撥出專款,确定由王希甫負責,由駐灌縣解放軍協助搶修。12月29日,成立都江堰歲修工程臨時督修處。成都軍事管制委員會撥款3萬銀元作搶修經費。駐灌縣解放軍184師1500餘人在師長林彬、政委梁文英指揮下參加搶修工程。整個歲修工程于1950年3月底全部完工。4月2日按照都江堰傳統習慣舉行了開水典禮。

背景

号稱“天府之國”的成都平原,在古代是一個水旱災害十分嚴重的地方。李白在《蜀道難》這篇著名的詩歌中“蠶叢及魚凫,開國何茫然”、“人或成魚鼈”的感歎和慘狀,就是那個時代的真實寫照。這種狀況是由岷江和成都平原“惡劣”的自然條件造成的。

岷江是長江上遊的一大支流,流經的四川盆地西部是中國多雨地區。發源于四川與甘肅交界的岷山南麓,分為東源和西源,東源出自弓杠嶺,西源出自郎架嶺。兩源在松潘境内漳臘的無壩彙合。向南流經四川省的松潘縣、都江堰市、樂山市,在宜賓市彙入長江。全長793公裡,流域面積133,500平方公裡。平均坡度4.83‰,總水量年均150億m3左右。岷江發源于岷山弓杠嶺和郎架嶺,全長735公裡,流域面積14萬平方公裡;全河落差3560米,水力資源1300多萬千瓦。

岷江是長江上遊水量最大的一條支流,都江堰以上為上遊,以漂木、水力發電為主;都江堰市至樂山段為中遊,流經成都平原地區,與沱江水系及衆多人工河網一起

組成都江堰灌區;樂山以下為下遊,以航運為主。岷江有大小支流90餘條,上遊有黑水河、雜谷腦河;中遊有都江堰灌區的黑石河、金馬河、江安河、走馬河、柏條河、蒲陽河等;下遊有青衣江、大渡河、馬邊河、越溪河等。主要水源來自山勢險峻的右岸,大的支流都是由右岸山間嶺隙溢出,雨量主要集中在雨季,所以岷江之水漲落迅猛,水勢湍急。

岷江出岷山山脈,從成都平原西側向南流去,對整個成都平原是地道的地上懸江,而且懸得十分厲害。成都平原的整個地勢從岷江出山口玉壘山,向東南傾斜,坡度很大,都江堰距成都50km,而落差竟達273m。在古代每當岷江洪水泛濫,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災,又是赤地千裡,顆粒無收。岷江水患長期禍及西川,鲸吞良田,侵擾民生,成為古蜀國生存發展的一大障礙。

都江堰的創建,又有其特定的曆史根源。戰國時期,刀兵峰起,戰亂紛呈,飽受戰亂之苦的人民,渴望中國盡快統一。适巧,經過商鞅變法改革的秦國一時名君賢相輩出,國勢日盛。他們正确認識到巴、蜀在統一中國中特殊的戰略地位,“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并矣”(秦相司馬錯語)。在這一曆史大背景下,戰國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識地理、隐居岷峨的李冰為蜀國郡守。李冰上任後,首先下決心根治岷江水患,發展川西農業,造福成都平原,為秦國統一中國創造經濟基礎。

都江堰有效的管理保證了整個工程曆經兩千多年依然能夠發揮重要作用。漢靈帝時設置“都水椽”和“都水長”負責維護堰首工程;蜀漢時,諸葛亮設堰官,并“征丁千二百人主護”(《水經注·江水》)。此後各朝,以堰首所在地的縣令為主管。到宋朝時,制定了施行至今的歲修制度。

古代竹籠結構的堰體在岷江急流沖擊之下并不穩固,而且内江河道盡管有排沙機制但仍不能避免淤積。因此需要定期對都江堰進行整修,以使其有效運作。宋朝時,訂立了在每年冬春枯水、農閑時斷流歲修的制度,稱為“穿淘”。歲修時修整堰體,深淘河道。淘灘深度以挖到埋設在灘底的石馬為準,堰體高度以與對岸岩壁上的水則相齊為準。明代以來使用卧鐵代替石馬作為淘灘深度的标志,現存三根一丈長的卧鐵,位于寶瓶口的左岸邊,分别鑄造于明萬曆年間、清同治年間和1927年。

上一篇:開來防水

下一篇:台塑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