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光燦_郭光燦

郭光燦_郭光燦

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學家
光學和量子信息專家,主要從事量子光學、量子密碼、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的理論和實驗研究。1942年12月9日生于福建惠安。1965年畢業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無線電電子學系。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
  • 中文名:郭光燦
  • 外文名:
  • 别名: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福建惠安
  • 畢業院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職業:教授
  • 代表作品:
  • 主要成就:中國科學院院士
  • 籍貫:福建
  • 性别:男

科研成就

郭光燦提出概率量子克隆原理,推導出最大克隆效率,在實驗上研制成功概率量子克隆機和普适量子克隆機。發現在環境作用下不會消相幹的“相幹保持态”,提出量子避錯編碼原理,被實驗證實。提出一種新型可望實用的量子處理器,被實驗證實。在實驗上實現遠距離的量子密鑰傳輸,建立基于量子密碼的保密通信系統,并提出“信道加密”的新方案,有其獨特的安全保密優點。在實驗上驗證了K-S理論,支持了量子力學理論。發現奇偶相幹态的奇異特性等。

1998年,郭光燦團隊以非線性光學的實驗為切入點,又重新進入實驗領域,建立量子光學實驗平台,并先後完成了量子克隆和K—S理論檢驗等有影響的實驗。

2000年,郭光燦又領導課題組開辟量子密碼的實際應用研究,建立了演示性量子通信系統,成功地完成了從理論研究轉向實驗研究與理論研究相結合的重大轉變。

2015年8月,郭光燦及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李傳鋒研究組,在固态系統中首次實現對三維量子糾纏态的量子存儲,保真度高達99.1%。

2018年2月,郭光燦院士團隊創新性地制備了半導體六量子點芯片,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半導體體系中的三量子比特邏輯門操控,為未來研制集成化半導體量子芯片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2021年4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在光量子存儲領域取得重要突破。該團隊李傳鋒、周宗權研究組将相幹光的存儲時間提升至1小時,大幅度刷新了2013年德國團隊光存儲1分鐘的世界紀錄,向實現量子U盤邁出重要一步。該成果4月22日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通訊》上。

2021年7月,郭光燦院士團隊提出并實驗實現無噪聲光子回波,實測噪聲比前人的結果降低了670倍,首次觀察到單光子的光子回波并由此實現了高保真度的固态量子存儲。

人物經曆

1942年12月9日,郭光燦出生于福建惠安的一個漁民家庭。

1958年,郭光燦初中畢業時,被保送升入重點高中福建省泉州第五中學理工班。

1960年,郭光燦從泉州第五中學畢業,并參加全國統一高考,第一志願報考留蘇預備班,第二志願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後因中蘇關系緊張,留蘇政策變動,他未能如願踏上蘇聯之旅,而是進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無線電電子學系學習。

1965年7月,郭光燦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先後擔任物理系助教、講師(1965年-1985年)、副教授(1985年-1988年)、教授(1988年晉升)。

1981年9月,郭光燦通過公開考試選拔,公派出國學習,作為訪問學者,前往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學習(-1983年9月)。

1984年,郭光燦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資助的2000元組織召開了中國第一次量子光學會議。

2003年,郭光燦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信息科學學部)。

2009年,郭光燦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2013年,郭光燦當選“CCTV科技創新人物”。

研究方向

1、量子信息

2、量子光學

3、信息安全

科研項目

截至2018年4月,郭光燦先後擔任國家科技部973項目“量子通信與量子信息技術”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重要方向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基金委創新群體學術帶頭人,國家科技部中長期規劃“量子調控”重大項目-“量子通信與量子計算的物理實現”首席科學家。

上一篇:萊塞·霍爾斯道姆

下一篇:黃家諾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