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令誠

邊令誠

唐代宦官
邊令誠,唐代宦官,安史之亂時,高仙芝、封常清派軍隊入關中駐守,在潼關抵擋安史軍入關中,唐玄宗任命邊令誠為監門将軍至陝州監軍,開唐代宦官監軍之先,邊令誠求高仙芝一再索賄而不成,進饞言于唐玄宗:“常清以賊搖衆,而仙芝棄陜地數百裡,又盜減軍士糧賜。”邊令誠,唐代宦官天寶六載(747)監高仙芝軍,自安西出兵攻小勃律,至連雲堡不敢深入,及仙芝破小勃律,乃上奏其功。十四載,安祿山起兵叛亂,又監高仙芝軍東征叛軍,常幹擾軍事封常清兵敗,與仙芝共退守潼關,他誣奏高、封二人無故棄地,貪污軍糧。旋奉命于潼關監斬二人後陷于叛軍,逃歸,被肅宗所殺。[1]
    本名: 别名: 字: 号: 所處時代: 民族族群: 出生地: 主要作品: 主要成就: 中文名:邊令誠 民族:漢 職業:唐代宦官 朝代:唐朝 職務:監門将軍至陝州監軍 事迹:誣奏高、封二人無故棄地

人物生平

唐代宦官,唐擊小勃律之戰小勃律叛唐投靠吐蕃,隔斷西域二十餘國與唐的聯系。此等戰略要地不可不争。高仙芝兵分三路,會攻吐蕃的連雲堡(今阿富汗東北部噴赤河南源蘭加爾):一路由疏勒守捉使趙崇玼統3000騎兵從北谷向吐蕃連雲堡;一路由撥換守捉使賈崇瓘統領,自赤佛堂路南下;一路由高仙芝與中使邊令誠率主力從護密國南下。三路兵馬約定于七月十三日辰時在連雲堡下會合。三路兵按時出發,如期抵達。當唐軍進至婆勒川時,河水暴漲,無法渡河。高仙芝認真分析了當前的形勢,認為唐軍必須盡快渡過婆勒川,于是他命兵士每人自備三天幹糧,準備次日清晨渡過。

次日清晨,婆勒川河水低緩,唐軍迅速渡過了婆勒川,在奇襲連雲堡後,監軍邊令誠認為孤軍深入敵境過遠,畏不敢前高仙芝分了三千兵士給他扼守連雲堡負責後援接濟。最終,大部隊越過冰川,先吐蕃一步殺至小勃律,并斷絕吐蕃援軍來路,小勃律無奈投降。八月,高仙芝押着小勃律國王和吐蕃公主經赤佛堂路凱旋而歸。

九月,行至婆勒川連雲堡,與邊令誠會師,一起返回。高仙芝報功于朝廷,卻惹怒夫蒙靈察,這位節度使對自已的下屬直接向皇帝表功異常不滿。這時,邊令誠感到夫蒙靈詧對待此事殊不公正,遂将此事上奏朝廷,稱:“仙芝立功而以憂死,後孰為朝廷用者?”力陳高仙芝的大功和戰鬥的艱險,并将夫蒙靈察嫉妒的情況一并托出。結果是夫蒙靈察内調,高仙芝節度西域。這位高勾麗将軍由此達到自已人生的頂峰。

安史之亂時,高仙芝、封常清派軍隊入關中駐守,在潼關抵擋安史軍入關中,唐玄宗任命邊令誠為監門将軍至陝州監軍,開唐代宦官監軍之先,邊令誠求高仙芝一再索賄而不成,進讒言于唐玄宗:“常清以賊搖衆,而仙芝棄陝地數百裡,又盜減軍士糧賜。”先後賜死封常清、高仙芝,高仙芝死前說:“我遇敵而退,死則宜矣。今上戴天,下履地,謂我盜減糧賜則誣也。”士卒皆呼冤枉。高仙芝與封常清同時被賜死,哥舒翰後繼守潼關。安祿山進陷長安,崔光遠、邊令誠等人開門納賊,後又逃出長安,為肅宗所不容,斬首示衆。

史料索引

《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七》

高仙芝之東征也,監軍邊令誠數以事幹之,仙芝多不從。令誠入奏事,具言仙芝、常清桡敗之狀,且雲:"常清以賊搖衆,而仙芝棄陝地數百裡,又盜減軍士糧賜。"上大怒,癸卯,遣令誠赍敕即軍中斬仙芝及常清。初,常清既敗,三遣使奉表陳賊形勢,上皆不之見。常清乃自馳詣阙,至渭南,敕削其官爵,令還仙芝軍,白衣自效。常清草遺表曰:"臣死之後,望陛下不輕此賊,無忘臣言!"時朝議皆以為祿山狂悖,不日授首,故常清雲然。令誠至潼關,先引常清,宣敕示之;常清以表附令誠上之。常清既死,陳屍蘧蒢。仙芝還,至聽事,令誠索陌刀手百馀人自随,乃謂仙芝曰:"大夫亦有恩命。"仙芝遽下,令誠宣敕。仙芝曰:"我遇敵而退,死則宜矣。今上戴天,下履地,謂我盜減糧賜則誣也。"時士卒在前,皆大呼稱枉,其聲振地;遂斬之,以将軍李承光攝領其衆。

邊姓起源

商代有諸侯國邊國(今地不詳),為伯爵,稱邊伯,其後以邊為氏。至周王朝時,有大夫亦名邊伯。

出自子姓。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周朝時,宋平公之子禦戎,字子邊,其後世子孫便以邊為姓,成為邊姓一支。

出自滿族老姓漢化。改為邊姓的滿族老姓包括:邊佳氏、博爾濟氏、沙拉氏、額爾吉氏,以及加入滿族的邊氏(朝鮮族、漢族)等。

影視形象

天舞紀(2020)

簡介:該劇根據網絡作家步非煙的東方奇幻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擎天城小霸王李玄,與背井離鄉來到天啟國完成使命的少女蘇猶憐在摩雲書院共同學習,從歡喜冤家到互相愛慕,最後和一衆摩雲學子曆經挑戰,最終迎來和平新紀元的故事。

上一篇:喬·哈特

下一篇:尉遲迥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