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名山

道教名山

道士修真養性之地
道教是中國主要宗教之一。是發源于古代本土中國春秋戰國的方仙家,是一個崇拜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由張道陵于東漢順帝時首創于四川鶴鳴山,到南北朝時盛行起來。武當山(湖北)、青城山(四川)與龍虎山(江西)、齊雲山(安徽)合稱道教四大名山。
    中文名:道教名山 外文名: 别名: 所屬山系: 地理位置: 走向: 長度: 寬度: 起點: 終點: 主峰: 海拔: 英文名:DAOJIAOSIDAMINGSHAN 湖北:湖北武當山 四川:四川青城山 江西:江西龍虎山 安徽:安徽齊雲山

簡介

道教名山指被道教作為聖地的山峰或山脈,例如中國的武當山、龍虎山、齊雲山和青城山被稱為四大道教名山。

分布

中國四大道教名山為中國四處最主要的道教聖地,分别是:

位于湖北 十堰的武當山;

位于江西 鷹潭的龍虎山;

位于安徽 黃山的齊雲山;

位于四川 都江堰的青城山。

除了四大道教名山之外,道教名山還包括:

羅浮山,位于中國廣東省中部;

華山,位于陝西省 華陰縣;

崂山,位于山東省 青島市;

雲夢山(鬼谷山),位于江西省 鷹潭市;

天桂山,位于河北省。

武當山

神秘空靈——武當山,道教聖地,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的十堰市丹江口市境内,方圓400公裡,屬大巴山東段。武當山又名太和山、謝羅山、參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嶽”、“玄嶽”、“大嶽”之稱。有元、明建築群等風景勝迹,居于七十二峰之道的天柱峰,海拔1612米。截至2013年,武當山有古建築53處,建築面積2.7萬平方米,建築遺址9處,占地面積20多萬平方米,全山保存各類文物5035件。

宋書畫家米芾曾贊武當為"天下第一山"。武當山是玄帝的發祥聖地,道教尊奉他為"玄天真武上帝,他又使武當山成為我國道教名山而名揚九州,被尊為至高無上的“皇室家廟”。武當山以“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嶽共朝宗”的“五嶽之冠”的顯赫地位聞名于世。武當武術,是中華武術的重要流派。

武當山是聯合國公布的世界文化遺産地之一,是中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風景區。武當山也是道教名山和武當武術的發源地,被稱為“亘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丹江口水庫之濱的玄武門(石雕牌坊),坊額刻有明代嘉靖皇帝禦筆"治世玄嶽"四字。玄嶽門西一公裡處,有明成祖永樂十五年(1417)敕建的遇真宮,是紀念武當拳的創始者張三豐的。天柱峰頂端有建于1416年的金殿,是武當山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道教建築群,也是我國現存最大的銅建築群。殿高5.54米,寬5.8米,深4.2米,重80 餘噸,英姿魁偉。還有銅鑄金童、玉女及水火二将侍立兩側,十分壯觀。漢代陰長生,唐代呂洞賓,明代張三豐等均在此修煉。

主要景點

武當山主神真武大帝武當山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澗﹑十一洞﹑三潭﹑九泉﹑十池﹑九井﹑十石﹑九台等勝景﹐風景名勝區以天柱峰為中心有上﹑下十八盤等險道及“七十二峰朝大頂”和“金殿疊影”等 。

太和宮:大嶽太和宮建在衆峰拱托、直插雲霄的武當最高峰——天柱峰的絕頂上。在1612米的巅峰絕頂上建造規模宏大的道宮,更多地體現出的是一種前無古人的氣魄和征服者勝利的昭示,武當山特殊的地貌形成的衆峰拱托、八方朝拜的奇特景觀。 

古銅殿:位于天柱峰前小蓮峰上。元代大地十一年(公元1307年)鑄,高3米,闊2.8米,深2.4米,懸山式屋頂,全部構件為分件鑄造,卯榫拼裝,各鑄件均有文字标明安裝部位,格扇裙闆上鑄有“此殿于元大德十一年鑄于武昌梅亭萬氏作坊”,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銅鑄木結構建築。 

紫金城:紫金城建于永樂十七年(公元1419年),延天柱峰環繞,周長345米,牆基厚2.4米,牆厚1.8米,城牆最高處達10米,用條石依岩砌築,每塊條石重達500多千克,按中國天堂的模式建有東、南、西、北四座石雕仿木結構的城樓象征天門。該石雕建築在懸崖徒壁之上,設計巧妙,施工難度大,是明代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産物。

淨樂宮:淨樂宮位居武當山八宮之首,始建于明代永樂11年的武當山淨樂宮,因1958年興修丹江口水庫時淹沒在水庫之中,宮中的牌樓、龜馱碑等一批文物搬遷至丹江口。2002年,丹江口市引資7000萬元,全面實施淨樂宮複原工作,經過2年多的施工,一期工程廣場、山門、禦碑亭、三大殿及配殿等已初現雛形,再現了當年淨樂宮的宏偉氣勢,成為丹江口南水北調工程地上文物搬遷複原的範例。

玄嶽門:玄嶽門是“治世玄嶽”牌坊的俗稱,為三間四柱五樓式的石建築。“治世玄嶽”牌坊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位于武當山鎮東4000米處,為進入武當山的第一道門戶,又名玄嶽門。

玉虛宮:玉虛宮全稱“玄天玉虛宮”。建于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建造宮觀廟宇2200間,嘉靖三十一年又經修葺,是武當山古建築群中最大的單元。後來大部分毀于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現存部分建築和遺址,還建有重達百噸的“龜馱碑”亭四座。

磨針井:磨針井又名純陽宮。坐落在老營以南12公裡處,始建于明朝永樂年間,現存磨針井為清鹹豐二年(公元1852年)重建,1984年修葺如初,有廂房50餘間,面積1700平方米。

太子坡:太子坡又名複真觀。現基本保持當年規模,是武當建築群中的一個較大單元。複真觀建于明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重修。位于獅子峰前,建築20棟,建築面積3505平方米,占地6萬平方米。

南岩:南岩為道教所稱真武得道飛升之“聖境”,是武當山36岩中風光最美的一處。南岩宮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至元至大三年(公元1285—1310年),明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擴建。位于獨陽岩下,山勢飛翥,狀如垂天之翼,以峰巒秀美而著名。現存建築2l棟,建築面積3505平方米,占地9萬平方米。有議案天乙真慶宮石殿、兩儀殿、皇經堂、八封亭、龍虎殿、大碑亭和南天門建築物。主體建築天乙真慶宮石殿,建于元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以前,面闊11米,進深6.6米,通高6.8米,梁、柱、門、窗等均以青石雕鑿而成。頂部前坡為單檐歇山式,後坡依岩,作成懸山式,檐下鬥栱均作兩跳,為遼金建築鬥栱的做法。龍頭香,長3米,寬僅o.33米,橫空挑出,下臨深谷,龍頭上置一小香爐,狀極峻險,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和科學性。

瓊台觀:瓊台觀位于天柱峰東南麓約10公裡,垂直距離1350米,分為上觀、中觀、下觀。在元代時,稱為“瓊台宮”。明清時修葺擴建有24座道院,廟房數百間。至清鹹豐六年(1856年),毀于兵火。現已修複部分廟房。該處系武當山客運索道的起始點。已成為重要的遊客集散地。

隐仙岩:隐仙岩位于竹關之上,五龍宮之北。高聳雲煙,石如玉壁,呈瑰納奇。

武當山北神道:武當山北神道位于天柱峰東北的丹江口市武當山鎮﹐所産龍頭拐杖﹑玉雕﹑木雕﹑陶瓷等工藝品﹐具濃厚的地方特色。針井茶為傳統名茶。襄渝鐵路﹑老(河口)白(河)公路在此并行通過。

武當山南神道:武當山南神道位于武當山西南麓的丹江口市官山鎮,距武當山金頂(天柱峰)僅有5.7公裡,是豫川陝香客敬香的重要神道,素有武當後花園之美譽。這裡群山如花,數峰如筍,大河如練,美景如畫,民歌如潮。這裡是八百裡武當裡一塊最原始、最神秘的幽靜之地,景區全長20公裡,由中國漢族民歌第一村——呂家河村和直通金頂的武當大峽谷兩大景區組成,以九道河為玉帶,像珍珠般串連着呂家河民歌村、紅三軍司令部舊址和新四軍遺址、二龍戲珠、斬龍崖、尼姑岩、桃花洞、蘭花谷、獅子灘、鬼谷子澗、天書谷、黑金溝大峽谷、龍潭、轉運台、金蟾朝聖等衆多景點。

武當山西神道:經丹江口市六裡坪、官山外朝山、分道觀分道開始登山,經過猴王廟、娃子坡、全真觀遺址(有兩株千年大銀杏樹)、長嶺抵全龍觀,計程15公裡,現為四米寬水泥公路。再登黃土嶺,到亂石窖,交古韓糧道,依次經财神、黑虎、火神、山神四座石廟,上黃土垭,再攀青龍背、吊鐘台,經太和宮上金頂,計程10公裡。因位于天柱峰西側,史稱西神道。沿途古木參天,風景如畫,東有深溝大壑的雷澗(東溝河),有金鼎、眉棱兩峰左右矗立,七星(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峰南北屏立。

武當山東神道:從丹江口市鹽池河鎮到武當口村的15公裡水泥路已硬化12.5公裡,還有近2公裡的路面有望在年内完成,屆時,武當山第三條上山旅遊線路将全面建成。天橋溝瀑布——位于鹽池河鎮政府所在地以東約9公裡處,實則為一條山澗小溪,自改闆河村由東向西緩緩流出,長約3公裡,溪水自天橋處折而向北流經百米高的懸崖跌宕而下形成瀑布。山坡鑼鼓——民間藝術瑰寶,有獨特的地域文化内涵,加大宣傳開發力度,争取申報世界文化遺産,向“中國鑼鼓之鄉”努力。

武柱峰景區:武柱峰景區位于丹江口的官山鎮騾馬溝村,一天然真武神石像酷似武當山金頂上的真武大帝像。武柱峰坐落在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的官山鎮騾馬溝村,武柱峰又稱大明峰,柱頭岩,真武坐像(因真武大帝父親淨樂國明真大帝而得名),元代建有王母宮(即真武大帝母親)。距武當天柱峰14公裡,是武當72峰之一,海拔為1132米。此坐像兩峰如筍形同座椅,之間端坐着一尊高約80米、寬40米的天然真武神石像,身着道服,五官形備,目光深邃,背依伏龍山,注視武當山金頂,其頭頂上茂密的白皮松俨然發髻,臉龐圓潤,鼻梁高高隆起,兩手平放兩膝之上,打坐在玄武背上修行狀惟妙惟肖,酷似武當山金頂的真武大帝像。在秋高氣爽的豔陽照射下,山體直插霄漢,真武座像矗立在陡峭的懸崖上,晶瑩光滑,金光燦燦,輝煌奪目。相傳,真武在此潛心修行多年,以虔誠和恒心感動了道德天尊,被點化成仙,留下石質人像。

龍虎山

碧水丹崖——龍虎山,位于江西省鷹潭市西南20公裡處貴溪市境内。東漢中葉,正一道創始人張道陵曾在此煉丹,傳說“丹成而龍虎現,山因得名。其中天門山最高,海拔1300米。龍虎山是中國第八處世界自然遺産,世界地質公園、國家自然文化雙遺産地、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虎山是中國典型的丹霞地貌風景,是中國道教發祥地,2007年加入世界地質公園網絡。龍虎山的丹霞地貌,是二座發育在中國東南部信江盆地中段南緣由晚白垩世陸相山麓洪—沖積扇塊狀紅色砂礫岩組成的丹霞山體。據道教典籍記載,張陵第四代孫張盛在三國或西晉時已赴龍虎山定居,此後張天師後裔世居龍虎山,至今承襲六十三代,曆經一千九百多年。曆代天師華居此地,守龍虎山尋仙覓術,坐上清宮演教布化,居天師府修身養性,世襲道統63代,奕世沿守1800餘年,他們均得到曆代封建王朝的崇奉和冊封,官至一品,位極人臣,形成中國文化史上傳承世襲“南張北孔(夫子)”兩大世家。上清宮和嗣漢天師府得到曆代王朝無數次的賜銀,進行了無數次的擴建和維修,宮府的建築面積、規模、布局、數量、規格創道教建築史之最。龍虎山在鼎盛時期,建有道觀80餘座,道院36座,道宮數個,是名副其實的“道都”,是道士的世界王國。

龍虎山張天師整個景區規劃面積320平方公裡(其中,龍虎山景區管委會管轄範圍總面積200多平方公裡),包括上清宮、正一觀、仙水岩、應天山、馬祖岩、洪五湖六大景區,景區内共有99峰、24岩、108處自然和人文景觀。源遠流長的道教文化、秀美多姿的碧水丹山和千古未解的崖墓之謎是龍虎山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的三大特色。《水浒傳》開篇重筆描繪的龍虎山位于市南20公裡處,是道教發源地和道教創始人張道陵“天師世家”的世居之地,号稱“中國道家第一山”。龍虎山以其道家祖庭、丹霞地貌、春秋戰國大型崖墓群珠壁聯合為特色,在全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中獨樹一幟。東漢中葉,正一道創始人張道陵曾在此煉丹。張天師至今承襲六十三代,曆經一千九百多年,所以鷹潭又稱為“道都”。2010年8月2日,龍虎山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成為我國第八處世界自然遺産。

2010年8月2日,龍虎山與龜峰被一并列入《世界自然遺産名錄》。

青城山

幽然仙境——青城山,全球道教主流教派全真道聖地,世界文化遺産,世界自然遺産(四川大熊貓栖息地),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青城山東距成都市區68公裡,處于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公裡處,主峰老霄頂海拔1260米(2007年)。青城山群峰環繞起伏、林木蔥茏幽翠,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諸峰環峙,狀若城廓,故名青城山。丹梯千級,曲徑通幽,以幽潔取勝,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在四川與劍門之險,峨眉之秀,九寨之奇齊名。素有“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之說。

青城山青城山曆史悠久,是中國道教發祥地之一,著名的道教名山,是全國道教十大洞天的第五洞天。自東漢以來曆經二千多年。東漢順帝漢安二年(公元143年),“天師”張陵來到青城山,選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結茅傳道,青城山遂成為道教的發祥地,成為天師道的祖山,全國各地曆代天師均來青城山朝拜祖庭。青城山名勝古迹很多 ,古建築各具特色,古今名人詩畫詞賦處處可見,有優美的風光和神奇的傳說。全山的宮觀以天師洞為核心,建有建福宮、上清宮、祖師殿、圓明宮、老君閣、玉清宮、朝陽洞等至今完好地保存有數十座道教宮觀。青城山自古是文人墨客探幽訪勝和隐居修練之地,古稱“洞天福地”、“神仙都會”。青城山在曆史上名稱很多,曾叫“汶山”、“天谷山”、渎山、丈人山、赤城山、清城都、天國山等名。青城山被譽為“天下第五名山”。

齊雲山

白嶽仙關——齊雲山,是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五大名山之一),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聖地,古稱白嶽、雲嶽。位于徽州(一府六縣,府治歙縣,包括今黃山市大部,宣城市績溪縣,江西婺源縣)休甯縣城西約15公裡處。海拔585 米,方圓一百一十平方公裡,因最高峰齊雲岩得名,以幽深奇險著稱。境内有三十六奇峰,七十二怪崖、二十四澗及其他許多洞泉飛瀑,與黃山、九華山合稱"皖南三秀",素有"天下無雙勝境,江南第一名山"之譽。間以幽洞、曲澗、碧池、青泉,彙成勝境。齊雲山與江西龍虎山、湖北武當山、四川青城山并稱中國四大道教名山。曆史上素有“黃山白嶽甲江南”之美譽,早在唐代建寺、宋代寶慶二年(1226)建佑聖真武祠,成為道教中心。明代嘉靖皇帝敕建殿,禦賜山額,以後道教繁盛,建有三清殿、玉虛殿、無量壽宮、文昌閣等著名道觀。以後遊人日盛,文人墨客多有題詠,至今尚存碑碣及摩崖石刻1400餘處。1981年列為省重點保護單位,1994年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級地質公園國家4A級風景區和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另外,江西也有同名山峰。

齊雲山風光奇麗動人,有各種奇峰、怪岩幽洞,以及諸多湖潭泉瀑。其中形似香爐的香爐峰、巧奪天工的石橋岩、幽幻莫測的仙洞、清秀靜逸的雲岩湖、抛金灑玉的珠簾泉最令人神怡心醉,舊有“江南小武當”之美稱。唐乾元年間( 758—760 ),道士龔栖霞雲遊至此,隐居山中天門岩。南宋寶慶年間( 1225—1227 ),道士餘道元入山修煉,并于齊雲岩創建佑聖真武祠,此後雲遊道士紛紛而來,道教建築規模日益;至明代達到鼎盛,據《齊雲山志》記載時有宮、觀、殿、院、館、樓、閣、亭、台等大小道教建築 108 處,仿湖北武當山建制,規模宏大,氣勢磅礴。後因年久失修及兵火不斷,許多建築相繼被毀,現存宮觀殿宇及亭台樓閣十餘處,均為重修,為道教名山之一,屬安徽道教主要活動場所及著名風景遊覽區。

齊雲山的耐看,還與一位英雄有關,這英雄就是方臘。宋徽宗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秋天,方臘發動起義,殺富濟貧。義軍聲勢浩大,不到半年時間,就攻占了歙縣等六州五十二縣,威震東南。宋徽宗曾下令童貫率軍十五萬鎮壓,沒有取勝。朝廷又三次下诏“招撫”,均遭方臘嚴詞拒絕。方臘義軍在齊雲山的獨聳峰上屯兵,抗擊宋王朝官兵的圍剿。在齊雲山上,方臘義軍憑借險要的崖澗和天生的雲霧,把守要隘,居高臨下,用刀劍和滾石把宋朝官兵打得落花流水。齊雲山上,糧草豐盈,池塘滿溢,方臘依岩洞建寨,本來可以固守,但義軍中出了叛徒,一夜之中,決了池水,燒了糧庫,義軍陷于絕境。方臘設計退了官兵,下了齊雲山後,在浙江幫源洞被捕。公元1121年秋,方臘在汴京遇害。

上一篇:小學生必讀課外書

下一篇:Phoebe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