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貨緊縮

通貨緊縮

經濟學術語
通貨緊縮(deflation)是指當市場上流通的貨币減少,人民的貨币所得減少,購買力下降,影響物價之下跌,造成通貨緊縮。長期的貨币緊縮會抑制投資與生産,導緻失業率升高及經濟衰退。依據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薩缪爾的定義:價格和成本正在普遍下降即是通貨緊縮。經濟學者普遍認為,當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連跌兩季,即表示已出現為通貨緊縮。通貨緊縮就是物價、工資、利率、糧食、能源等統統價格不能停頓的持續下跌,而且全部處于供過于求的狀況。
    中文名:通貨緊縮 英文名:deflation 導緻:失業率升高及經濟衰退

基本概述

長期的貨币緊縮會抑制投資與生産,導緻失業率升高及經濟衰退。通貨緊縮(deflation)該如何定義?依據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薩缪爾的定義:價格和成本正在普遍下降即是通貨緊縮。經濟學者普遍認為,當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連跌兩季,即表示已出現為通貨緊縮。通貨緊縮就是物價、工資、利率、糧食、能源等統統價格不能停頓的持續下跌,而且全部處于供過于求的狀況。在經濟實踐中,判斷某個時期的物價下跌是否是通貨緊縮,一看通貨膨脹率是否由正轉變為負,二看這種下降的持續是否超過了一定時限。實質債務加重→貸款人減少開支、出售資産→企業獲利下降進而删減勞工成本、貸款人收入與資産價格下降→貸款人實質貸款增加、經濟需求減少(惡性循環開始)。由基本經濟學理分析,通貨緊縮是由于過度供給與需求不足所造成的。解決通貨緊縮的積極方法,應以提振國内有效需求為優先,再輔以政府配合擴大公共支出,才可望舒緩通貨緊縮威脅 。

理論基礎

馬克思論

在經濟學研究中,較早提出通貨緊縮問題的是馬克思,他在《資本論》中,多次分析到流通中貨币的膨脹和收縮問題。認為通貨的膨脹和收縮可能由經濟的産業周期引起,可能由流通中的商品數量、價格變動引起,可能由貨币流通速度變化引起,還可能由于技術因素引起。但他在研究這一問題時,其對象是以金币為主的貨币流通,由于金屬貨币本身具有價值,其過多過少都不會引起币值的變化,隻有在紙币流通的條件下,貨币供給的過多或過少才會引起币值的變動。因此,馬克思對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問題的研究,是建立在信用貨币(紙币)流通規律的基礎上的。實際上是在讨論金币流通與替代金币流通的價值符号的關系,并非在讨論貨币供給的多少與物價漲落的關系。

凱恩斯論

繼馬克思之後,聯系貨币政策來讨論通貨緊縮問題的是凱恩斯。他于1923年在《币值變動的社會後果》中分析了1914年到1923年英國物價水平的變動,指出:“從1914年到1923年間,所有國家都出現了通貨膨脹現象,也就是說,相對于可購買的物品而言,支出貨币的供給出現了極大的擴張。從1920年起,重新恢複對其金融局勢控制的那些國家,并不滿足于僅僅消滅通貨膨脹,因而過分縮減了其貨币供給,于是又嘗到了通貨緊縮的苦果。”他認為,通貨緊縮将使社會生産活動陷于低落。指出:“無論是通貨膨脹還是通貨緊縮,都會造成巨大的損害,……兩者對财富的生産也同樣會産生影響,前者具有過度刺激的作用,而後者具有阻礙作用,在這一點上,通貨緊縮更具危害性。”而通貨緊縮之所以會使社會生産活動陷于低落,是因為通貨緊縮的再分配效應不利于生産者。由于生産者的生産資金大部分是借來的,在通貨緊縮的情況下,生産者停止經營,減少借款,把自己的實物資産變為通貨,比辛苦經營勞作更有益。

凱恩斯在他的代表作《就業、利息和貨币通論》中,對通貨緊縮現象的分析,更多使用的是就業不足和有效需求不足這樣的術語,通過對30年代大危機的精辟分析,提出“有效需求不足”的論斷,認為有效需求不足是導緻通貨緊縮的根本原因。治理的對策自然就是擴張有效需求,而在擴大有效需求方面,财政政策比貨币政策更有效,在通貨緊縮時期,政府要做的就是通過财政政策和貨币政策的有機結合,盡可能地擴張有效需求。

歐文·費雪

與凱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論不同,費雪是從供給角度,聯系經濟周期來研究通貨緊縮問題的,他通過對20世紀30年代世界經濟危機的研究,于1933年提出了“債務——通貨緊縮”理論。他認為企業的過度負債是導緻30年代大蕭條的主要原因。在經濟的繁榮時期,企業家為追求更多利潤,會過度負債,而在經濟狀況轉壞時,企業家為了清償債務會降價傾銷商品,導緻物價水平的下跌,出現通貨緊縮。通貨緊縮的出現,又會使企業利潤減少,生産停滞,失業增加。而失業的增加,會使人們的情緒低落,産生悲觀心理,對經濟和生活喪失信心,更願持有較多的貨币,居民和企業的這種行為将使貨币流通速度下降。而因物價下降出現的利潤減少和實際利率的上升,意味着企業真實債務的擴大,會使貸者不願貸,借者不願借。過度負債和通貨緊縮會相互作用,由于過度負債的存在,在經濟周期的階段轉型時,會出現通貨緊縮,反過來由債務所導緻的通貨緊縮又會反作用于債務,其結果會形成欠債越多越要低價變賣,越低價變賣自己的資産越貶值,而自己的資産越貶值,負債就越重的惡性循環。最後,則必然出現企業大量破産,銀行倒閉的危機。該理論實際上是将通貨緊縮的過程看作是商業信用被破壞和銀行業引發危機的過程。

走出“大蕭條”,解決通貨緊縮的對策要麼是自由放任,企業破産後的強制恢複,要麼是增加貨币供給,利用通貨膨脹的方式助其恢複。

其他看法

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許多國家處于通貨膨脹之中,因此,理論界對通貨緊縮問題的專門論述不多,多是在研究通貨膨脹問題時,把通貨緊縮作為它的對立面捎帶論及。如弗裡德曼等人認為,“貨币存量的大幅度變動是一般價格水平大幅度變動的必要且充分條件”,貨币供給過分低的增長率,更不用說貨币供給的絕對減少,将不可避免地意味着通貨緊縮,反之,若沒有貨币供給如此低的或負的增長率,大規模的、持續的通貨緊縮決不會發生。薩缪爾森、布坎南等人也把通貨緊縮和通貨膨脹一樣,都看作是政府幹預過多、政策失當的産物。20世紀90年代以來,通貨緊縮問題開始受到人們的重視,提出了許多很有價值的觀點。

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将出現世界性通貨緊縮的原因歸結為社會總需求的不足,并強調需求不足在不同國家或在同一國家的不同時期有着不同的社會制度根源,如果實行聯系彙率和固定彙率制度的國家的貨币被高估,就極易受到其他出口國家貨币突然貶值的沖擊,出現國内價格下降導緻通貨緊縮。他主張用“有管理的通貨膨脹”政策來治理通貨緊縮,而這一觀點則對以穩定物價為目标的傳統貨币金融理論構成了挑戰;美國另一著名經濟學家加利·西林則指出通貨緊縮具有自我強化的性質,他認為,當購買者采取觀望态度,等待物價進一步下跌時,資本将進一步過剩,商品存貨将繼續增加,從而将使物價進一步下降。物價繼續下降的結果,會使消費者産生進一步的觀望心理。這樣物價就會陷于一個螺旋式的自我強化的下降過程;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認為,通貨緊縮的發生是由于人們更願意把持有的實物換成貨币。通貨緊縮産生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是資産泡沫破裂對經濟産生的消極影響,20世紀30年代危機的出現,與資産泡沫的破裂有着緊密聯系,至少加重了通貨緊縮的局面。出現的通貨緊縮,與技術進步、信息的快速傳播導緻的結構性變化,有着直接的關系,也是導緻通貨緊縮發生的重要原因。

測試指标

依據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薩缪爾森的表述,價格和成本正在普遍下降即是通貨緊縮。也有學者将通貨緊縮細分為deflation與disinflation,前者的标志是CPI(居民消費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轉為負數,亦即物價指數與前一年度相比下降;後者的标志是CPI連續下降,亦即物價指數月度環比連續下降。

通貨緊縮是指物價水平的全面持續下降,判斷通貨緊縮的程度就必須解決兩個以下問題:一是用什麼指标來測度物價水平的變化;二是連續下降多長時間才可看作持續下降,反映物價總水平變化的指标。

最為常見的指标有三種:國民生産總值物價平減指數,生産者價格指數(即批發物價指數),消費者物價指數。而消費者價格指數又有兩種:一種是同比價格指數,另一種是環比價格指數。這兩種價格指數對于判斷價格走勢,有時是一緻的,有時又會出現差異。對于一般的分析判斷,可以用同比價格指數,但據此得出的結論,對于輕度的通貨緊縮可能不太準确。

對于專業分析,用環比價格指數來衡量和判斷通貨緊縮的出現、程度更為合理與準确,但限于統計資料的不足,用環比價格指數時要對統計數據進行專業調整。

具體類型

通貨緊縮類型的劃分,對于全面準确地把握通貨緊縮的性質、機理,針對不同情況尋找不同的治理對策具有重要意義。按照不同的标準,通貨緊縮可以劃分為不同的類型,主要有:相對通貨緊縮和絕對通貨緊縮。

相對通貨緊縮是指物價水平在零值以上,在适合一國經濟發展和充分就業的物價水平區間以下,在這種狀态下,物價水平雖然還是正增長,但已經低于該國正常經濟發展和充分就業所需要的物價水平,通貨處于相對不足的狀态。這種情形已經開始損害經濟的正常發展,雖然是輕微的,但如果不加重視,可能會有量變到質變,對經濟發展的損害會加重。

絕對通貨緊縮是指物價水平在零值以下,即物價出現負增長,這種狀态說明一國通貨處于絕對不足狀态。這種狀态的出現,極易造成經濟衰退和蕭條。根據對經濟的影響程度,又可以分為輕度通貨緊縮、中度通貨緊縮和嚴重通貨緊縮。而這三者的劃分标準主要是物價絕對下降的幅度和持續的時間長度。一般來說,物價出現負增長,但幅度不大(比如—5%),時間不超過兩年的稱為輕度通貨緊縮。物價下降幅度較大(比如在—5%~10%),時間超過兩年的稱為中度通貨緊縮。物價下降幅度超過兩位數,持續時間超過兩年甚至更長的情況稱為嚴重通貨緊縮,上個世紀30年代世界性的經濟大蕭條所對應的通貨緊縮,就屬此類。

可以分為需求不足型通貨緊縮和供給過剩型通貨緊縮。

需求不足型通貨緊縮,是指由于總需求不足,使得正常的供給顯得相對過剩而出現的通貨緊縮。由于引起總需求不足的原因可能是消費需求不足,投資需求不足,也可能是國外需求減少或者幾種因素共同造成的不足,因此,依據造成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可以把需求不足型的通貨緊縮細分為消費抑制型通貨緊縮、投資抑制型通貨緊縮和國外需求減少型通貨緊縮。供給過剩型通貨緊縮,是指由于技術進步和生産效率的提高,在一定時期産品數量的絕對過剩而引起的通貨緊縮。這種産品的絕對過剩隻可能發生在經濟發展的某一階段,如一些傳統的生産、生活用品(像鋼鐵、落後的家電等),在市場機制調節不太靈敏,産業結構調整嚴重滞後的情況下,可能會出現絕對的過剩。這種狀态從某個角度來看,它并不是一個壞事,因為它說明人類的進步,是前進過程中的現象。但這種通貨緊縮如果嚴重的話,則說明該國市場機制存在較大缺陷,同樣會對經濟的正常發展産生不利影響。

可以把通貨緊縮分為顯性通貨緊縮和隐性通貨緊縮。

界定通貨緊縮,在一般情況下可以而且能夠用物價水平的變動來衡量,因為通貨緊縮與通貨膨脹一樣是一種貨币現象。但是如果采取非市場的手段,硬性維持價格的穩定,就會出現實際産生了通貨緊縮,但價格可能并沒有降低下來的狀況,而這種類型的通貨緊縮就是隐性通貨緊縮。隐性通貨緊縮的存在為我們的判斷帶來了困難,但并不影響我們以物價水平的變化作為通貨緊縮的标準,就像隐性通貨膨脹的存在,不影響我們以物價水平作為通貨膨脹是否發生的判斷标準一樣。

具體表現

通貨緊縮是一種金融危機。與通貨膨脹引起物價持續上漲、貨币貶值,會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一樣,通貨緊縮也是一個與每人都息息相關的經濟問題。通貨緊縮是指社會價格總水平即商品和勞務價格水平持續下降,貨币價值持續升值的過程。在一些主要發達國家,如日本,通縮問題已經成為影響其經濟複蘇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與通貨膨脹相反,通貨緊縮意味着消費者購買力增加,但持續下去會導緻債務負擔加重,企業投資收益下降,消費者消極消費,國家經濟可能陷入價格下降與經濟衰退相互影響、惡性循環的嚴峻局面。通縮的危害表現在:物價下降了,卻在暗中讓個人和企業的負債增加了,因為持有資産實際價值縮水了,而對銀行的抵押貸款卻沒有減少。比如人們按揭購房,通縮可能使購房人擁有房産的價值,遠遠低于他們所承擔的債務。

關于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的效應比較從以下方面得以體現:通貨膨脹效應:貨币貶值;物價上升;預期收入看好;經濟過熱;失業率降低;但過快的膨脹之後是必然的緊縮。通貨緊縮效應:企業利潤減少;個人預期收入降低;宏觀經濟悲觀衰退;價格下降;币值上升;金融秩序混亂等。曆史上曾出現過通貨緊縮,最典型的是1929年至1933年的世界經濟大蕭條。

與通脹相比,通縮是一個更讓各國經濟政策制定者頭痛的問題,因為它更加難以治理。通貨緊縮出現的原因,主要包括下述一些方面:

一是生産過剩。産品供給大于需求,大量産品銷不出去,造成通貨緊縮的發生。一些國家的經濟尚未從根本上擺脫生産過剩的制約,以至于一旦出現問題,就會面臨通貨緊縮的風險。

二是有效需求不足。因受到股市低迷、投資減少的制約等負面因素影響,消費物價指數與以往相比有所下降,這也是通貨緊縮産生的一個重要因素。有效需求不足和生産過剩互為因果。正如一個胃病患者,說自己“消化不良”(需求不足)或“吃得太脹”(供給過剩)是一回事一樣。三是作為全球經濟火車頭的美國,經濟一直複蘇不力,這對依賴美國經濟帶動的全球不少國家和地區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同時,也促使這些國家的通貨呈現下降之勢。

通貨緊縮對全球經濟造成的損害遠遠大于通貨膨脹,一旦前者和龐大的負債結合起來,必然造成嚴重的财政問題,而龐大的财政問題則又加劇着通貨緊縮,從而給本已虛弱的世界經濟複蘇罩上陰影。

産生原因

(一)總需求不足引發的通貨緊縮

(二)供給絕對過剩引起的通貨膨脹

日本的經濟緊縮已是世人關注的重心。聯準會最近發表了一篇由多位名經濟學家合力著作的文章,“防止通貨緊縮--從日本1990年代的經驗學功課(PreventingDefiation;LessonsfromJapan'sexperenceinthe1990s)。該文章述說日本的經濟緊縮源于該國80年代的經濟泡沫。與今日美國的情況十分神似。日本通貨緊縮始于1999年,由于供求失衡,商品價格下跌。物價下跌一方面使企業利潤減少,另一方面也抑制了消費。該文章也提到造成日本經濟緊縮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日本的中央銀行沒有積極的以減息及放寬銀根刺激日本的經濟成長。

可怕的是經濟緊縮除了日本之外已在世界各國有逐漸成形的趨勢,在過去的六個月,法國、德國、巴西、瑞士的物價也都在下跌。就連成長快速的中國大陸,其物價也免不了下跌的命運。在過去的五年,中國大陸物價已跌了大約20%,香港的物價在過去五年也跌了大約16%。有些經濟學家已開始預料美國的經濟已有陷入通貨緊縮的可能性。摩根士丹利的首席經濟分析師洛旗(SrephenRoach)表示,“美國已徘徊在經濟緊縮的邊緣”。美國當前的“低通貨膨脹、低經濟成長”經濟狀況,有轉成通貨緊縮的可能。低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的距離隻有一線之隔。怎樣防止美國從低通貨膨脹跨入通貨緊縮的境界實在是政府的首要職守。也有樂觀人士認為:目前通貨緊縮機會較1930年代小,原因是-當時主因為央行政策失當;而今日服務業比重相對高,其多是勞力密集,價格(薪資)較難調降。通貨緊縮不見得不好:如十九世紀末之價格下跌乃基于生産力快速提高,故能與經濟同步成長。

形成影響

(一)通貨緊縮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1、促退論:通貨緊縮會抑制經濟增長,甚至使經濟發生衰退。

理由:①物價的持續下降會使生産者利潤減少甚至虧損,繼而減少生産或停産。②物價持續下降将使債務人受損,繼而影響生産和投資③物價持續下降,生産投資減少會導緻失業增加居民收入減少,加劇總需求不足

2、促進論:适度的通貨緊縮有利于經濟的增長。

理由:①通貨緊縮将促使長期利率下降,有利于企業投資改善設備,提高生産率。②在适度通貨緊縮狀态下,經濟擴張的時間可以延長而不會威脅經濟的穩定。③如果通貨緊縮是與技術進步、效益提高相聯系的,則物價水平的下降與經濟增長是可以相互促進的。

(二)通貨緊縮的财富收入再分配效益

1、實物資産的持有者受損,現金資産将升值。

2、固定利率的債權者獲利,而債務人受損。

3、通貨緊縮使企業利潤減少,一部分财富向居民轉移;通貨緊縮使企業負債的實際利率上升,收入進一步向個人轉移。

4、政府财富向公衆轉移

實質債務加重→貸款人減少開支、出售資産→企業獲利下降進而删減勞工成本、貸款人收入與資産價格下降→貸款人實質貸款增加、經濟需求減少(惡性循環開始)。由基本經濟學理分析,通貨緊縮是由于過度供給與需求不足所造成的。解決通貨緊縮的積極方法,應以提振國内有效需求為優先,再輔以政府配合擴大公共支出,才可望舒緩通貨緊縮威脅。

造成利弊

一般來說,适度的通貨緊縮,通過加劇市場競争,有助于調整經濟結構和擠去經濟中的“泡沫”,也會促進企業加強技術投入和技術創新,改進産品和服務質量,對經濟發展有積極作用的一面。但過度的通貨緊縮,會導緻物價總水平長時間、大範圍下降,市場銀根趨緊,貨币流通速度減慢,市場銷售不振,影響企業生産和投資的積極性,強化了居民“買漲不買落”心理,左右了企業的“惜投”和居民的“惜購”,大量的資金閑置,限制了社會需求的有效增長,最終導緻經濟增長乏力,經濟增長率下降,對經濟的長遠發展和人民群衆的長遠利益不利。由此看來,通貨緊縮對經濟發展有不利的一面。為此,我們必須通過加大政府投資的力度,刺激國内需求,抑制價格下滑,保持物價的基本穩定。

與通貨膨脹相反,通貨緊縮意味着消費者購買力增加,但持續下去會導緻債務負擔加重,企業投資收益下降,消費者消極消費,國家經濟可能陷入價格下降與經濟衰退相互影響、惡性循環的嚴峻局面。通縮的危害表現在:物價下降了,卻在暗中讓個人和企業的負債增加了,因為持有資産實際價值縮水了,而對銀行的抵押貸款卻沒有減少。比如人們按揭購房,通縮可能使購房人擁有房産的價值,遠遠低于他們所承擔的債務。

治理措施

(一)寬松的貨币政策

采用寬松的貨币政策,可以增加流通中的貨币量,從而刺激總需求。

(二)寬松的财政政策

擴大财政支出,可以直接增加總需求,還可以通過投資的“乘數效應”帶動私人投資的增加。

(三)結構性調整

對由于某些行業的産品或某個層次的商品生産絕對過剩引發的通貨緊縮,一般采用結構性調整的手段,即減少過剩部門或行業的産量,鼓勵新興部門或行業發展。

(四)改變預期

政府通過各種宣傳手段,增加公衆對未來經濟發展趨勢的信心。

(五)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适當改善國民收入的分配格局,提高中下層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以增加消費需求。

(六)惡性緊縮模型

國家綜合物價指數,隻發行與國民數量相當的貨币,後果貨币無限升值,如戰國時齊刀币,王莽篡漢時發行的法币。

上一篇:荊州新聞網

下一篇:許愛周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