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鏡

透鏡

透明物質制成的一種光學元件
透鏡是用透明物質制成的表面為球面一部分的光學元件[1]。鏡頭是由幾片透鏡組成的,有塑膠透鏡(plastic)和玻璃透鏡(glass)兩種,玻璃透鏡比塑膠貴。通常攝像頭用的鏡頭構造有:1P、2P、1G1P、1G2P、2G2P、4G等,透鏡越多,成本越高。因此一個品質好的攝像頭應該是采用玻璃鏡頭的,其成像效果要比塑膠鏡頭好,在天文、軍事、交通、醫學、藝術等領域發揮着重要作用。
    中文名:透鏡 外文名: 用途: 英文名:lens 拼音:tòu jìng 材料:透明物質 分 類:塑膠透鏡和玻璃透鏡

簡介

透鏡是折射鏡,其折射面是兩個球面,或一個球面一個平面的透明體。它所成的像有實像也有虛像。透鏡一般可以分為兩大類:凸透鏡和凹透鏡。中央部分比邊緣部分厚的叫凸透鏡,有雙凸、平凸、凹凸三種;中央部分比邊緣部分薄的叫凹透鏡,有雙凹、平凹、凸凹三種。

分類

凸透鏡

凸透鏡是根據光的折射原理制成的。凸透鏡是中央較厚,邊緣較薄的透鏡。凸透鏡有會聚作用故又稱聚光透鏡,較厚的凸透鏡則有望遠、會聚等作用,這與透鏡的厚度有關。

凸透鏡具有會聚光線的作用,所以也叫“會聚透鏡”、“正透鏡”(可用于近視與老花鏡)。此類透鏡可分為:

a.雙凸鏡——兩面都磨制成凸球面的透鏡

b.平凸透鏡——為一面凸、一面平的透鏡

c.凹凸透鏡——為一面凸、一面凹的透鏡

關于凸透鏡成像:凸透鏡成像規律是指物體放在焦點之外,在凸透鏡另一側成倒立的實像,實像有縮小、等大、放大三種。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實像越大。物體放在焦點之内,在凸透鏡同一側成正立放大的虛像。物距越小,像距越小,虛像越小 

在光學中,由實際光線彙聚成的像,稱為實像,能用光屏呈接;反之,則稱為虛像,隻能由眼睛感覺。有經驗的物理老師,在講述實像和虛像的區别時,往往會提到這樣一種區分方法:“實像都是倒立的,而虛像都是正立的。”所謂“正立”和“倒立”,當然是相對于原物體而言。

将平行光線(如陽光)平行于主光軸(凸透鏡兩個球面的球心的連線稱為此透鏡的主光軸)射入凸透鏡,光在透鏡的兩面經過兩次折射後,集中在軸上的一點,此點叫做凸透鏡的焦點(記号為F,英文為:focus),凸透鏡在鏡的兩側各有一實焦點,如為薄透鏡時,此兩焦點至透鏡中心的距離大緻相等。凸透鏡之焦距是指焦點到透鏡中心的距離,通常以f表示。凸透鏡球面半徑越小,焦距(記号為:f,英文為:focal length)越短。凸透鏡可用于放大鏡、老花眼及遠視的人戴的眼鏡、攝影機、電影放映機、顯微鏡、望遠鏡的主軸。

主軸:通過凸透鏡兩個球面球心C1、C2的直線叫凸透鏡的主光軸。

光心:凸透鏡的中心O點是透鏡的光心。

焦點:平行于主軸的光線經過凸透鏡後會聚于主光軸上一點F,這一點是凸透鏡的焦點。

焦距:焦點F到凸透鏡光心O的距離叫焦距,用f表示。

物距:物體到凸透鏡光心的距離稱物距,用u表示。 

像距:物體經凸透鏡所成的像到凸透鏡光心的距離稱像距,用v表示。

透鏡成像滿足透鏡成像公式:1/u(物距)+1/v(像距)=1/f(透鏡焦距) 

(關于符号的正負:物距u恒取正值。像距v的正負由像的實虛來确定,實像時v為正,虛像時v為負。凸透鏡的f為正值,凹透鏡的f為負值。)

凹透鏡

凹透鏡亦稱為負球透鏡,鏡片的中央薄,周邊厚,呈凹形,所以又叫凹透鏡。凹透鏡對光有發散作用。平行光線通過凹球面透鏡發生偏折後,光線發散,成為發散光線,不可能形成實性焦點,沿着散開光線的反向延長線,在投射光線的同一側交于F點,形成的是一虛焦點。 

凹透鏡成像的幾何作圖與凸透鏡者原則相同。從物體的頂端亦作為兩條直線:一條平行于主光軸,經過凹透鏡後偏折為發散光線,将此折射光線相反方向返回至主焦點;另一條通過透鏡的光學中心點,這兩條直線相交于一點,此為物體的像。 

凹透鏡所成的像總是小于物體的、直立的虛像,凹透鏡主要用于矯正近視眼。 

凹透鏡具有發散光線的作用,所以也叫“發散透鏡”、“負透鏡”(可用于近視眼鏡)。此類透鏡又可分為:

a.雙凹透鏡——是兩面的透鏡

b.平凹透鏡——是一面凹、一面平的透鏡

c.凸凹透鏡——為一面凸、一面凹的透鏡

其兩面曲率中心之連線稱為主軸,其中央之點O稱為光心。通過光心的光線,無論來自何方均不折射。平行主軸之光束,照于凹透鏡上折射後向四方發散,逆其發散方向的延長線,則均會于與光源同側之一點F,其折射光線恰如從F點發出,此點稱為虛焦點。在透鏡兩側各有一個。凹透鏡又稱為發散透鏡。凹透鏡的焦距,是指由焦點到透鏡中心的距離。透鏡的球面曲率半徑越大其焦距越長,如為薄透鏡,則其兩側之焦距相等。

凹透鏡所成的像總是小于物體的。

薄透鏡

薄透鏡--為一種中央部分的厚度和其兩面的曲率半徑相比為很大的透鏡。初期,照相機隻裝有一個凸透鏡的鏡頭,故稱為“單透鏡”。随着科技日益發展,現代鏡頭均有若幹不同形式和功能的凸凹透鏡組成一個會聚的透鏡,稱為“複式透鏡”。複式透鏡中之凹透鏡起校正各種象差的作用。

區别

結構不同 

凸透鏡是由兩面磨成球面的透明鏡體組成 

凹透鏡是由兩面都是磨成凹球面透明鏡體組成 

對光線的作用不同 

凸透鏡主要對光線起會聚作用 

凹透鏡主要對光線起發散作用 

成像性質不同 

凸透鏡是折射成像 

凹透鏡是 “光線通過凹透鏡後,成正立虛像,而凸透鏡則成倒立實像。實像可在屏幕上顯現出來,而虛像不能。” 

鏡頭

鏡頭是由幾片透鏡組成,透鏡有塑膠透鏡(plastic)和玻璃透鏡(glass)兩種。通常攝像頭用的鏡頭構造有:1P、2P、1G1P、1G2P、2G2P、4G等,透鏡越多,成本越高。因此一個品質好的攝像頭應該是采用玻璃鏡頭的,其成像效果要比塑膠鏡頭好。鏡頭對成像質量也有極大影響,好的鏡頭使圖像更加清晰、細膩。一般投影儀的鏡頭都是變焦鏡頭,針對市場的不同,變焦倍數從4倍到16倍或更高。

工作原理

透鏡可廣泛應用于安防、車戴、數碼相機、激光、光學儀器等各個領域,随着市場不斷的發展,透鏡技術也越來越應用廣泛。(lens)透鏡是根據光的折射規律制成的。透鏡是由透明物質(如玻璃、水晶等)制成的一種光學元件。透鏡是折射鏡,其折射面是兩個球面(球面一部分),或一個球面(球面一部分)一個平面的透明體。

用于燈具上之一種玻璃或塑料性組件可以變化光線之方向或是控制配光分布情形。

透鏡是組成顯微鏡光學系統的最基本的光學元件,物鏡、目鏡及聚光鏡等部件均由單個和多個透鏡組成。依其外形的不同,可分為凸透鏡(正透鏡)和凹透鏡(負透鏡)兩大類。

當一束平行于主光軸的光線通過凸透鏡後相交于一點,這個點稱“焦點”,通過焦點并垂直光軸的平面,稱“焦平面”。焦點有兩個,在物方空間的焦點,稱“物方焦點”,該處的焦平面,稱“物方焦平面”;反之,在像方空間的焦點,稱“像方焦點”,該處的焦平面,稱“像方焦平面”。

光線通過凹透鏡後,成正立虛像,凸透鏡則成倒立實像。實像可在屏幕上顯現出來,而虛像不能。

透鏡兩面曲率中心之連線稱為主軸,其中央之點O稱為光心。通過光心的光線,無論來自何方均不折射。平行主軸之光束,照于凹透鏡上折射後向四方發散,逆其發散方向的延長線,則均會于與光源同側之一點F,其折射光線恰如從F點發出,此點稱為虛焦點。在透鏡兩側各有一個。凹透鏡又稱為發散透鏡。凹透鏡的焦距,是指由焦點到透鏡中心的距離。透鏡的球面曲率半徑越大其焦距越長,如為薄透鏡,則其兩側之焦距相等。

曆史

歐洲有關透鏡的文字記載,最早出現在古希臘,在阿裡斯托芬的戲劇雲彩(紀元前424年)中就提到了燒玻璃(一種凸透鏡,可以彙聚太陽光來點火);以《自然史》(Naturalis Historia)一書留名後世的古羅馬作家、科學家,老普林尼 (23年–79年)的文字叙述中也表示羅馬帝國知道燒玻璃,并且提及矯正透鏡第一個可能的用途:說是尼祿用于觀看格鬥比賽使用的綠寶石。(雖然可供參考的資料并不明确,但推測是改正近視的凹透鏡。)他與小普林尼和小瑟内卡 (Seneca the Younger,前3年–65年)都描述充滿了水的玻璃球有放大的功能。阿拉伯的數學家Ibn Sahl(c.940年–c.1000年)使用所知的史奈爾定律計算透鏡的形狀;Ibn al-Haitham(965年–1038年)撰寫了第一篇光學的論,描述透鏡如何在人眼睛的視網膜上成像。最古老的人工制品是在美索不達米亞的尼尼微被挖掘出來的石英透鏡,大約出現在紀元前640年。

中國戰國時期的《墨子》一書,叙述了透鏡成像規律。《墨子·經下》及《墨子·經說下》的第二四、二五條,便分别叙述了凹透鏡和凸透鏡的成像規律。

最近在維京人的港口小鎮Fröjel,瑞典的哥特蘭,進行的挖掘工作,顯示在11到12世紀已經能夠制造水晶透鏡,而且檢視其品質可以與50年代的消球差透鏡相比較,維京透鏡可以聚集太陽光點燃火種。

眼鏡大約在1280年的意大利被發明,之後透鏡才被普遍的利用。尼古拉斯·庫沙則被認為是第一位将凹透鏡用于治療近視的人,時間則是1451年。

恩斯特·阿貝(1860年)提出的阿貝正弦條件,描述了透鏡或其他光學系統要能在離開光軸的區域上産生如同在光軸上一樣清晰的影像所必須要的條件。他改革了光學儀器,例如顯微鏡的設計,主導了光學儀器的研究與發展。

上一篇:刹車燈

下一篇:LED日光燈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