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衛文麿

近衛文麿

日本第34、38、39任首相
近衛文麿(近衛文麿/このえ ふみまろ Konoe Fumimaro,1891年10月12日-1945年12月16日),日本第34、38、39任首相,日本侵華禍首之一,法西斯主義的首要推行者。幕末公卿近衛忠熙曾孫,明治時期貴族院議長近衛笃麿長子。近衛文麿出生在門庭僅次于天皇家的日本豪族家庭。1917年畢業于京都大學。1937年至1939年,1940年至1941年,1941年三次出任日本首相。任内發起建立直接輔助天皇的政治組織大政翼贊會,實行嚴密的法西斯主義統治。對外發動全面侵華戰争,并在4年裡積極擴大侵華戰争,曾向蔣介石提出向日本投降的苛刻條件,發表臭名昭着的“近衛聲明”,同時與德、意簽訂《三國軸心協定》,并擴大日本軍國主義者對亞洲各國的侵略。近衛辭職後,仍作為政府重臣參與制定重大國策。1945年日本投降後,在麥克阿瑟傳訊逼迫下,畏罪服毒自殺。時年五十四歲。
    中文名:近衛文麿(mǒ) 外文名:このえ ふみまろ 别名: 英文名:fumimaro konoe 國籍:日本 出生地:東京 性别:男 出生日期:1891年10月12日 逝世日期:1945年12月16日 職業:日本首相 畢業院校:京都大學 政黨:大政翼贊會

個人簡介

近衛文麿(KonoeFumimaro,1891~1945)日本内閣總理大臣(1937~1939,1940~1941),全面侵華戰争的主要推行者之一。1891年10月12日生于東京。公爵近衛笃麿的長子,少年繼其父為公爵,1917年畢業于京都帝國大學法科。

1916~1936年,曆任貴族院議員、副議長和議長,開始接近軍部。1937年6月出任内閣總理大臣,7月7日發動“七七事變”,挑起全面侵略中國的戰争。1938年1月發表誘脅國民黨政府投降的“近衛聲明”;同年4月頒布《國家總動員法》,11月發布“建設東亞新秩序”宣言,12月發表所謂“善鄰友好、共同防共、經濟合作”三原則談話,進一步向蔣介石、汪精衛誘降,并企圖使日本對中國東北等地區的占領合法化。

1939年1月被迫辭職,任樞密院議長。1940年6月辭去樞密院議長職務,極力推進法西斯“新體制運動”。同年7月再次組閣,9月締結日德意三國同盟,并同美國談判。10月組建法西斯禦用團體“大政翼贊會”,自任總裁,完成了法西斯體制。任内還确定将對美英開戰,為後來東條英機實行法西斯軍人獨裁和發動太平洋戰争創造了條件。1941年7月成立第三屆近衛内閣,把侵略戰争擴大到印度支那半島。同年10月,因對美談判陷入僵局、在侵略計劃上與軍部發生矛盾而辭職。

1945年2月,在日本敗局已定的形勢下。近衛向天皇提出奏章,策劃議和,以圖維護天皇制。日本投降後,曾任東久迩稔彥内閣(1945年8~10月)國務大臣,并任内大臣府禦用挂,曾在盟軍最高司令官D.麥克阿瑟授意下,拟訂修改憲法草案。1945年12月收到美國占領軍司令部發出的戰犯嫌疑罪逮捕令,被傳訊前,于16日晨(一說1946年1月16日)畏罪服毒自殺。

個人經曆

近衛文麿(1891-1945),日本貴族政治家,法西斯獨裁政治的推行者,侵華戰争的罪魁之一。1891年10月12日,近衛文麿出生在東京的顯赫貴族家庭。其父近衛笃麿是明治時期的知名人物,曾任學習院院長和貴族議長等要職。在這樣的顯貴家庭影響下,近衛文麿自幼深受保皇思想的熏陶,對軍事封建帝國主義的天皇制國家忠心耿耿。

1903年,近衛文麿畢業于貴族子弟學校學習院初等科。1904年,其父去世,近衛文麿作為長子承襲公爵爵位,成為近衛家族的弱冠家主。

少年時代

1891年(明治24年)10月12日,于東京麹町區(現千代田區)出生。是近衛笃麿和前田慶甯女兒—衍所生之長子。母親在其年幼的時候病故,繼母為衍的妹妹—貞,文麿與其相處不佳。1904年(明治37年),父親逝世。當時12歲的近衛文麿就繼承了爵位,但同時也承擔了父親留下的大量欠債。解救了這個困境的人,是同樣朝臣出身的政治家西園寺公望。西園寺和生前的近衛笃麿可以說是政敵,不過,對近衛家和文麿在金錢和精神上都積極援助。在這樣的情況下,近衛文麿在最初受到父親的亞洲主義影響下,也漸漸加入了西園寺的歐美主義的思想。

大學時代

在華族學習院中等科畢業後,華族子弟多會是繼續學習院高等科。不過,被是當時舊制第一高等學校(現在東京大學前身之一)之校長新渡戶稻造感化,投考舊制第一高等學校。進入東京帝國大學(戰後的東京大學)後攻讀哲學。後來被著名的經濟學者,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河上肇吸引,轉到京都帝國大學(戰後的京都大學)攻讀法學系。

1909年3月,近衛文麿畢業于學習院中等科,4月轉入第一高等學校英文科。1912年3月考入東京帝國大學哲學科,10月轉入法學科。這一時期他結識了号稱“最後元老”的西園寺公望,後者對近衛的仕途生涯影響極大。

踏足政界

1916年(大正5年),根據貴族院令,到了25歲便進身為公爵議員進入貴族院。1918年(大正7年),為雜志《日本及日本人》論文執筆“推開英美本位的和平主義”。1919年(大正8年)跟随代表日本的西園寺公望參加巴黎和會,增廣了國際見聞。1922年,以僅30歲貴族議院的決議員就任。1927年(昭和2年)脫離舊态依然的貴族院研究會。與木戶幸一、德川家達等結成了火曜會,對貴族院内集結了新勢力的同時,逐漸偏離西園寺公望成為了貴族院内的革新勢力中心人物。同時,作為五攝家之首的血脈,加上端正的外貌(當時的日本人中屬于高個子),用反對英美協調外交的現狀破除主義的主張,獲得群衆的歡迎,很早便被期待成為首相。1933年就任貴族院議長。

1917年,近衛文麿大學畢業之後,由西園寺公望引薦入内務省地方局任職,開始涉足政界。

1919年1月,近衛作為西園寺公望的随員出席巴黎和會。回國之後、他在《戰後歐美見聞錄》中鼓吹“面積狹小、人口過多的我國向外膨脹,誠為順乎自然之勢”,日本國民“應堂堂正正地為自己生存,要求發展之地”。

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近衛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積極活動,擴大影響。1931年,近衛成為貴族院副議長,1933年出任貴族院議長。

1931年9月18日,日本軍國主義者發動九一八事變,敲響對外侵略擴張的戰鼓。近衛對日本軍人的做法極為贊賞,他在《元老重臣與我》中聲稱,少壯軍人在“滿洲事變以來所推進的方向,是我日本必須走的命運之路”。

1936年2月26日,日本軍閥中的“皇道派”青年官兵發動二·二六政變,導緻岡田啟介内閣垮台。西園寺公望向天皇推薦近衛組織新内閣,但近衛傾向于“皇道派”,感到難以處理二二六事件問題,便以健康欠佳為由加以拒絕。接任的廣田弘毅和林銑十郎兩屆内閣,執政僅一年多便因無法控制國内的政治矛盾而相繼垮台。西園寺公望再度向天皇推薦近衛組閣,而近衛此時似乎成了衆望所歸的人物。官僚、政黨和各派軍閥都希望在目前“帝國的不統一”的狀态下,近衛能夠建立對自己有利的強有力的内閣。

1937年6月4日,近衛受命組閣,成立第一屆近衛内閣,時年46歲的近衛被稱為“青年宰相”。近衛組閣後,立即着手在日本國内推行法西斯化,加快侵略戰争的準備工作。

1937年7月7日,近衛組閣僅一個多月,日軍就發動盧溝橋事變,開始了全面侵華戰争。日本帝國主義對侵華戰争蓄謀已久,近衛就曾多次提出“華北經濟開發”對日本的意義。因此,事變發生後,近衛内閣雖曾聲稱“不擴大事态”,但在事變的第4天就即發表“向華北派兵的聲明”,決定從國内派遣3個師團,從朝鮮派遣1個師團,從中國東北派遣2個旅團,采取“斷然措施,對華一擊”。近衛還親自召集财、政等各界頭面人物.要求他們為戰争出力。在日本政府的推動下,侵華戰争不斷擴大。8月7日、近衛内閣召開四相會議,決定“大陸主要使用武力的地區應為河北-察哈爾區和上海”。根據這—決定,日軍發動八·一三上海事變,相繼攻陷上海和南京,在南京進行慘絕人寰的大屠殺。

為确保侵略戰争的進行,近衛内閣加強了國内的法西斯統治。1937年9月。開展“國民精神總動員”運動,向國民灌輸“盡忠報國”,“征服世界”等法西斯思想。10月,設立旨在推行國民經濟軍事化的企劃院,制定《重要工業統制法》、《軍需工業動員法》等法令,促使整個國民經濟為戰争服務。10月15日,近衛從工商巨頭、軍人和議會政黨中選出10名最有勢力的人物作為臨時閣員--參議。11月22日,組成包括首相在内的指導戰争的大本營。

1938年初,日軍攻占南京等城市後,近衛于1月16日發表第一次對華聲明,宣稱“帝國爾後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借此一方面向國民黨政府中的親日派招降,另一方面促使國内竭盡全力加強軍備,改革國内體制,盡快以武力征服中國。1938年3月31日,近衛内閣公布戰時法律“國家總動員法”,動員全國人力物力為法西斯的總體戰效勞。

同年10月,日軍占領廣州、武漢後,中日戰争轉入相持階段,日軍的速決戰美夢破産了。為此,近衛在11月3日發表第二次對華聲明,把對國民黨政府打擊為主的策略改為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以“共同防共”,“建設東亞新秩序”等口号向國民黨誘降。12月22日,近衛又發表第三次對華聲明,提出著名的“近衛三原則”,即“親善友好、共同防共、經濟合作”。但是,中國人民英勇抗戰,打破了近衛的如意算盤,日本侵略軍在中國戰場上越陷越深,難以自拔,日本政府内的矛盾也愈演愈烈。在這種情況下,第一屆近衛内閣于1939年1月宣行總辭職。

近衛辭去首相職務後,旋就任樞密院議長,并在平沼骐一郎内閣任無任所大臣。1940年6月,他辭去樞密院議長之職,開始着手推行所謂“近衛新體制”。

1939年9月1日,希特勒閃擊波蘭,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在随後不到一年時間裡席卷整個西歐。德軍的輝煌戰果極大地刺激了日本法西斯的侵略野心。日本帝國王義者對侵華戰争的僵持局面極為不滿,急于擴大戰争規模,他們強烈要求鐵腕人物出馬組閣,調整日本的戰略。

1940年7月22日,近衛第二次組閣。7月26日,近衛在内閣會議上确定《基本國策》,提出要“建設以日本皇國為中心、以日滿華的牢固結合為主幹的大東亞新秩序”。為達此目的,在國内确定“發揮國家總體力量的國防國家體制”,對外推行南進政策并強化與德意的聯盟。10月12日,近衛建立“大政翼贊會”并自任總裁,聲稱“大政翼贊會”僅作為輔佐天皇的政治組織,而不作為政黨,不論軍閥或官僚均可加入,以此擴大其政治基礎,減少軍人和官僚的對立,實現國内政治的一體化,完成日本式的法西斯化。

近衛内閣還在1940年12月6日設立情報局,以此箝制人民的思想和言論。1940年9月29日,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在柏林簽訂,日本由此與德意結成軍事同盟。為集中力量推行“南進”政策,近衛政府在1941年4月13日與蘇聯簽訂“日蘇中立條約”。

1941年6月22日,德國法西斯發動侵蘇戰争,并在戰争初期取得巨大勝利。德軍的軍事冒險一再得逞,這使得日本帝國主義十分眼紅,南進的心情空前迫切起來。7月2日。近衛主持的禦前會議決定以全力向東南亞擴張,“不惜與英美一戰”。近衛内閣為日本鋪好了通往太平洋戰争的道路。

為配合“南進”方針的落實,近衛展開外交攻勢,加強了自1941年4月開始的以犧牲中國求得妥協為内容的日美談判,企圖通過談判,一方面斷絕中國的一個最重要後援,迫使中國早日屈服;另一方面為侵略戰争赢得時間。但在談判過程中,外相松岡洋右過于鋒芒畢露,一味激化同美國的矛盾,同近衛的策略發生了分歧。為統一策略,近衛決定内閣全體辭職。

1941年7月18日,近衛組成第三屆近衛内閣,起用預備役海軍大将豐田貞次郎為外相,繼續同美國談判。9月6日的禦前會議上決定,如果到10月上旬外交談判仍不能取得成果,則立即與美英荷開戰。到了10月,日美談判仍然陷于僵局。陸相東條英機主張停止談判,立即開戰。近衛認為立即同美英開戰的條件尚不成熟,勝利的把握不大。東條英機作為立即開戰派的代表人物向近衛提出:如果不按禦前會議的開戰決定執行國策,那麼參與這項決定的近衛内閣就應該引咎辭職。由于東條的态度十分強硬,近衛内閣被迫辭職。

東條英機上台組閣後不久,便在1941年12月8日以偷襲珍珠港的方式發動了太平洋戰争。盡管近衛反對立即開戰,但這絕不是說他反對戰争,近衛三屆内閣事實上已經将日本推上了通往太平洋戰争的道路。在東條組閣後,近衛向東條贈送日本軍刀,作為對後者的鼓勵。1942年元旦,近衛被日本輿論稱為“日本第一蠢人”、“戰敗主義者”。

日本的侵略戰争很快便走向了失敗。至1945年初,狂妄的日本法西斯軍隊已經無法扭轉敗局。在這種形勢下,近衛認為隻有盡快結束戰争,才能保存天皇制。1945年2月14日,近衛上奏天皇陳述此點。但日本法西斯仍想負隅頑抗,堅持“一億玉碎,本土決戰”。天皇甚至準備派近衛去蘇聯交涉,以求得蘇聯繼續保持中立,但因蘇聯拒絕而未成行。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美軍随即占領日本。17日,日本組成東久迩官親王内閣處理投降的善後事宜。近衛在内閣中任國務大臣,後又在币原喜重郎内閣中任管理宮廷内務的“内大臣府禦用挂”。盟國占領軍最高司令麥克阿瑟還曾委托近衛修改憲法。當近衛着手進行修改憲法的調查時,輿論嘩然,紛紛指責近衛是戰犯,不适宜做此項工作。占領軍當局迫于輿論壓力而于11月1日聲明“沒有委托修改日本憲法的事實”,并廢除内大臣府,發出對近衛的逮捕令。

1945年12月16日晨,發動全面侵華及太平洋戰争的罪魁近衛文磨為逃避人民的審判,在美軍占領當局剛剛發出對他的逮捕令後服毒自殺,結束了罪惡的一生。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