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

近代中國

以中國近代史研究為主題的學術專輯
《近代中國(第19輯)》是以中國近代史研究為主題的學術專輯。中國近代史是從第一次鴉片戰争1840年到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遷至台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曆史。[1]
    書名:近代中國 别名: 作者:陳绛 類别: 原作品: 譯者: 出版社: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頁數:420頁 定價:23.00 開本:32 裝幀: ISBN:780745590X, 9787807455905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出版日期:2004年1月1日

内容簡介

書中包括“孫中山研究”、“近代中國政治”、“近代中國文化”、“近代中國經濟”、“史料輯存”、“學術動态”等欄目。

曆史不曾走遠,總有些人讓你惦記,總有些事值得回味,總有些傷痛不該遺忘……

圖書目錄

孫中山研究

孫中山的科學哲學——以《孫文學說》中的“生元”說為中心

略論孫中山的“與群俱進”思想

孫中山“訓政”的理念建構與實踐困境

孫中山的《民權初步》論立法院質詢權之行使

孫中山民權思想對台灣法治社會建構之影響

孫中山人口思想刍議

孫中山《實業計劃》中的“民食”問題

孫中山與台灣——文化傳譯面向的考察

有關孫中山早期鐵路建設規劃的一條重要資料

從《實業計劃》要義評述外資在今日中國的發展:以外資銀行為軸心

近代中國政治

清末新政是一柄雙刃劍

憲政編查館與清季憲政改革

近代中國文化

岡千仞與黃遵憲——明治前期中日文化交流最具學術思想性的一章

1927年改組後的上海律師公會

近代中國經濟

中國現代化征程中的艱難跋涉——《赫德日記》中的一個啟示

農民家庭工業對現代工業的影響問題

試論近代中國社會傳統力量對早期現代化發展的障礙作用——以穆藕初引進推廣現代西方科學管理理論的實踐為例

民國初年傳統絲織業的轉型

英屬錫蘭茶業經濟的崛起及其對中國茶産業的影響

史料輯存

陳寶琛史料四種

一、譜叙佚文兩篇

二、緻何振岱書劄

三、擊缽詩作

四、哀挽錄選輯

學術動态

翠亨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兩套“叢書”介紹

《中國近代經濟史統計資料選輯》重版序言

“《上海城市社會生活史》新書發布會暨中國城市史研究讨論會”會議綜述

……

中國近代史

中國近代史從第一次鴉片戰争(1840)到新中國成立(1949)為止。中國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國人民的革命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抵抗侵略的抗争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打倒帝國主義以實現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義以實現人民富強的鬥争史。中國人民最終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成功翻過帝國主義、封建主義以及官僚資本主義這“三座大山”。

中國近代史

(公元1840-1949年)

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840~1919)

1840年,中英鴉片戰争爆發。

19世紀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強接連發動了侵略中國的戰争,中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不斷遭到破壞。

70年代以後,列強對華侵略加劇,中華民族危機日益深重。

1842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中英《南京條約》,中國從此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851年,洪秀全領導号召農民在金田宣布起義,建号“太平天國”。

1853年春,太平軍占領南京,把南京改名為天京,定為都城。

中國近現代史從1840年開始到1949年結束。從1840年鴉片戰争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整個中國近代史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的曆史。

中國近現代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鴉片戰争爆發,止于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複亡,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曆經清王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曆史。

19世紀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強接連發動了侵略中國的戰争,中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不斷遭到破壞,西方列強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激化。70年代以後,列強對華侵略加劇,中華民族危機日益深重。

鴉片戰争前,中國仍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制國家。但由于清王朝這個封建地主政權腐朽沒落、妄自尊大,固步自封,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逐漸落後。所以封建制度已危在旦夕。由于林則徐的虎門銷煙,英國借機侵略中國,但其實質是為了打開中國市場,向中國走私鴉片,以扭轉中英貿易逆差.1842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中英《南京條約》,中國從此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争後,西方資本主義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向中國大量輸出商品和資本,逐漸沖擊着中國封建經濟。

1840年,大英帝國用堅船利炮打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鴉片戰争、中法戰争、中日甲午戰争、八國聯軍侵華戰争,一場場強加給中華民族以深重的災難。

近百年來世界上幾乎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都對中國發動過一次甚至多次侵略戰争。有公然入侵,也有不宣而戰;有單獨入侵,也有合夥劫掠,強迫中國簽訂了數以千計的不平等條約。通過這些不平等條約,資本主義列強扶植封建勢力作為統治中國的工具;蠶食和鲸吞中國領土;出兵控制,竊取中國軍事要地;劃分勢力範圍;控制重要通商口岸和建立租界;施行領事裁判權和片面最惠國待遇;通過戰争勒索巨額賠款;在中國進行商品傾銷和資本輸出。外國資本主義列強推行的殖民主義,引起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劇烈動蕩,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從此,中國人民為擺脫外國資本主義和該國封建主義的壓迫,進行了長時期的、不屈不撓的鬥争。

1840年以來,亡國滅種的危機一直威脅着千年古國。在中華民族危難之際,一代民族精英覺醒:魏源等的“師夷之長技以制夷”;洪秀全領導的反清農民起義;康有為、梁啟超的“變法圖強”;孫中山的國民革命。正是他們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挺身而出,為反對外來侵略,争取民族獨立和解放,同仇敵忾,英勇奮鬥,前赴後繼,拼搏不息,譜寫了中國近代史上可歌可泣的悲壯篇章。

1851年,洪秀全領導号召農民在金田宣布起義,建号“太平天國”。1853年春,太平軍占領南京,把南京改名為天京,定為都城,正式建立農民政權,同清朝對峙。1856年,太平軍摧毀江南大營,解除了天京之圍。太平天國在軍事上達到了全盛時期。1864年夏,洪秀全病逝。不久,天京淪陷,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1856年,英國提出修改中英《南京條約》,但遭清政府的拒絕.英國借此挑起了第二次鴉片戰争,這次英法聯軍出兵侵略中國,美俄是幫兇.雖然第二次鴉片戰争與鴉片無關,但其實質與鴉片戰争一樣,因此叫第二次鴉片戰争.

第二次鴉片戰争中國戰敗後,清朝廷被迫于1858年先後與俄(6月13日)、美(6月18日)、英(6月26日)、法(6月27日)簽訂《天津條約》,與沙俄簽訂《瑷珲條約》。

1860年,英法聯軍再度攻占天津,一路燒殺搶劫,鹹豐帝逃往承德避暑山莊,讓他的弟弟恭親王奕?擔任議和大臣,留守北京。接着英法聯軍洗劫并焚毀了北京西郊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圓明園,占領了北京。并強迫清政府簽定《北京條約》。

19世紀60—90年代,洋務運動,以奕忻為首(曾國藩、張之洞等)。發展中國軍事、民用、教育等,中國資産階級産生并且有所發展。創辦首個(陸續多批)近代企業。

1883—1885年,中法戰争,簽定《中法新約》,标志着中國西南的門戶被打開了。

1894年,甲午中日戰争中,中國失敗.1895年,《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1900年,帝國主義國家為了鎮壓義和團起義,維護在中國的利益,發動八國聯軍侵華戰争.1901年,《辛醜條約》的簽訂,标志着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

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資産階級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資産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在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建立了資産階級民主共和國。它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沉痛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但因為政治上的軟弱,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

中國人民為反抗列強侵略,争取民族獨立,進行着英勇的鬥争,開始了救亡圖存的探索。以“自強”“求富”為目的的洋務運動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産生和發展。資産階級維新派為了挽救民族危亡,發展資本主義,進行了維新變法運動。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新文化運動沖擊了封建主義的思想、道德和文化,開啟了思想解放的閘門。中國在飽受列強欺淩、被迫開放的環境中不斷進行着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的變革,中國的近代化艱難起步,社會結構開始逐步從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19~1949)

1919年初英、法、美等國在法國巴黎召開所謂的“巴黎和會”。中國也是戰勝國之一,也派代表出席“巴黎和會”。但中國代表在會上提出的合理要求被拒絕。消息傳至國内,群情激憤。5月4日爆發了"五·四"學生愛國運動,北京學生們喊着“還我青島”“廢除二十一條”“外争國權,内懲國賊”的口号湧上街頭,6月初發展成為以工人階級為主力的全國規模的群衆愛國運動。"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的開端。在這個運動中,中國無産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台。1921年7月23日,毛澤東、董必武、陳潭秋、何叔衡、王燼美、鄧恩銘、李達等代表各地共産主義小組在上海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中途因有法國特務監視,轉入浙江嘉興南湖的一條遊船上繼續舉行),中國共産黨誕生了。

1919年爆發的五四愛國運動,标志着資産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無産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1921年中國共産黨成立,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第一次國共合作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的高漲。國共合作破裂後,中國共産黨為反抗國民黨統治,進行工農武裝革命,開始了中國革命道路的艱難探索。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中華民族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全國抗日救亡運動不斷高漲。1935年,日本發動華北事變,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全國主要矛盾。1936年12月12日,國民黨愛國将領張學良,楊虎城對蔣介石實行‘兵谏’,中華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七七事變,中華民族全面抗戰從此開始。中國人民經過八年浴血奮戰,終于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來反侵略戰争的徹底勝利。

抗日戰争勝利後,中國面臨着兩種命運、兩個前途的決戰。中國共産黨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國民黨政府在美帝國主義支持下悍然發動内戰。中國共産黨領導人民進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戰争,推翻了國民黨在中國大陸的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中國共産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北伐戰争、土地革命戰争、抗日戰争和全國解放戰争四個階段,終于在1949年推翻了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府的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1949年,第一屆中國人民政協會召開,标志着中國人民民主革命的偉大勝利。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終于成立了!

主要事件

不平等的條約

中國和世界上其他國家一樣,按照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不斷地向前發展着,到了封建社會後期,商品經濟的發展,已經孕育着資本主義的萌芽。但是,到了十九世紀四十年代,這種獨立發展的進程中斷了,資本主義列強用大炮、鴉片和廉價的商品,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并逐步和中國封建統治者勾結,來實現他們獨霸中國的目的。這樣,中國便一步步地淪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從此,中華民族成了一個被壓迫的民族。

首先,1840年6月英國以武力侵略中國,發動了鴉片戰争。英國侵略軍燒殺搶掠,在中國的領土上橫行霸道。1842年8月,英國侵略者又強迫清政府簽定了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次年,英國又強迫清政府簽定了《南京條約》的附件。鴉片戰争剛剛結束,美法兩國以武力威脅下,迫使清政府分别和他們簽定了不平等的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擴大了侵略權益。

鴉片戰争以後,中國從封建社會逐漸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由封建主義和人民大衆的矛盾,開始變為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從此,中國人民開始了反對外國侵略者,同時反對該國封建統治者的鬥争;中國曆史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太平天國農民運動

鴉片戰争中,清政府耗費大量軍費,大大加重了人民負擔。此後,洪秀全領導的規模巨大的太平天國起義爆發了。1853年,太平軍占領了南京,定都天京,太平天國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還派了兩支人馬分頭北伐和西征。後來,湘軍瘋狂反撲,太平軍連連失利。1855年,石達開指揮西征軍大敗湘軍,太平天國進入軍事上的全盛時期,大平天國軍事上取得很大勝利的時候,領導人之間,發生了尖銳的内部戰争。

1864年6月,洪秀全病逝。7月,湘軍沖入天京城内,天京陷落,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由于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而失敗了。太平天國堅持戰鬥14年,勢力發展到18省,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運動。它建立了政權,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沉重地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是幾千年來中國農民戰争的最高峰。

接下來,英法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争。1858年,俄、美、英、法四國先後強迫清政府分别簽定了《天津條約》。10月下旬,英法兩國又強迫清政府簽定了中英、中法《北京條約》。經過第二次鴉片戰争,中國喪失了更多的領土和主權,外國侵略者]勢力擴大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長江中下遊地區。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了。

總理衙門建立

經過兩次鴉片戰争,清政府在1861年設立了總理各國事務的衙門。第二次鴉片戰争以後,洋務派掀起了一場洋務運動。以“自強”為口号的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但它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産生和發展,為中國資本主義近代化開辟了道路;對中國經濟勢力的擴張,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1883年底,法軍攻擊駐越清軍,中法戰争爆發。清軍齊心殺敵,擊潰法軍,取得了鎮南關大捷。中越軍民抗法戰争的輝煌勝利,迫使法國内閣倒台。但是,清政府急忙同法國代表在天津簽定條約,同意在中越邊界開辟通商,中國任用法國人修築鐵路等條件。從此,法國的侵略勢力伸向中國西南地區。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

1894年,甲午中日戰争爆發,中國戰敗,被迫同日本簽定了屈辱的《馬關條約》。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了。

辛醜條約

19世紀末,爆發了義和團運動。但是,由于清政府的腐敗,義和團運動在中外反動勢力的鎮壓下失敗了.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奧、比、荷、西等十一國,簽定了喪權辱國的《辛醜條約》。《辛醜條約》給中國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負擔,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共賠償4.5億兩白銀,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最多的條約。《辛醜條約》的簽訂使得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會。

辛亥革命

在孫中山的倡議下,1905年興中會與華興會、光複會等革命團體的一些成員,在日本東京組成中國同盟會。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了,在革命的領導下,革命軍英勇奮鬥,所向披靡,迅速占領武昌城。革命黨人改國号為中華民國,推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然而,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了。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社會偉大的資産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這是中國社會的一大轉變,一大進步!這次革命雖然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但為以後新的革命鬥争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五四運動

中國人民覺醒了。1919年5月4日,北京三千多名學生在天安門廣場前舉行示威遊行。五四愛國運動是一次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徹底反對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在這次運動裡,中國無産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台,表現了偉大的力量;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起了重要作用。五四愛國運動,發生在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以後,是無産階級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對宣傳馬克思主義起了推動作用。

國民革命失敗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緻使第一次國共合作公開破裂。7月15日,汪精衛為屠殺共産黨人和革命群衆而提出“甯可枉殺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網”的口号,大肆屠殺共産黨員和革命群衆。從此内戰代替了團結,獨裁代替了民主。轟轟烈烈的國民革命失敗了。國民革命的失敗,一方面是由于國際帝國主義聯合支持國民黨右派發動叛變,反革命的力量大大超過了革命的力量;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國共産黨還處于幼年時期,缺乏鬥争經驗。在國民革命的後期領導人陳獨秀又犯了右傾投降主義的錯誤,放棄革命的領導權,以緻在敵人發動突然襲擊時,不能有效地組織人民反抗。

《觀察》事件

1948年12月,蔣介石親自下令查封由知名人士儲安平創辦的上海《觀察》雜志和逮捕《觀察》工作人員,這就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觀察》事件”。此後,中國近代民主運動的先驅之一,“五四”運動的領導人之一,著名“七君子”之一的王造時先生親自出面,多方奔走以自己的影響力給當局施壓。并于次年2月親自擔保和營救了包括美術家朱宣鹹在内的數位《觀察》進步人士出獄。《觀察》是宣傳“第三條道路”的代表性刊物,是當時中國進步民主運動的一面重要旗幟。《觀察》的被查封,标志着近代中國自由主義悲歌啼鳴至此。标志着近代中國一些民主人士希望在中國實行西方資産階級民主共和國制度(被稱為第三條道路)的徹底破滅。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