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蟲

輪蟲

輪蟲綱動物
輪蟲,是輪形動物門的一群小形多細胞動物。一般體長100-300μm。[1]多數輪蟲身體由頭、軀幹和足三部分組成(有的無足,在前端有纖毛,形似轉輪而得名。分布廣,多數自由生活,有寄生的,有個體也有群體。廢水生物處理中的輪蟲為自由生活的。身體為長形,分頭部、軀幹及尾部。頭部有一個由1-2圈纖組成的、能轉動的輪盤,形如車輪故叫輪蟲。輪盤為輪蟲的運動和攝食器官,咽内有一個幾丁質的咀嚼器。軀幹呈圓簡形,背腹扁寬,具刺或棘,外面有透明的角質甲臘。[2]尾部末端有分叉的趾,内有腺體分泌粘液,借以固着有其他物體上。雌雄異體。卵生,多為孤雌生殖。
    中文名: 拉丁學名: 别名: 界:動物界 門:袋形動物門 亞門: 綱:輪蟲綱 亞綱: 目: 亞目: 科: 亞科: 族: 屬: 亞屬: 種: 亞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輪蟲 英文名:rotifer 分布:分布于各類淡水水體中

簡介

輪蟲,英文名rotifer,亦作wheelanimalcule。袋形動物門(Aschelminthes)輪蟲綱(Rotifera或Rotaria)近2,000種微小無脊椎動物的統稱。在前端有纖毛,形似轉輪而得名。雖在各大洲的淡水中常見,但亦在鹹水或鹹淡水、潮濕苔藓或地衣中。多數自由遊泳,有些寄生。單個或群體生活。多數長0.1~0.5公釐(0.004~0.02吋)。體呈圓形、扁平、袋狀或蠕蟲狀。體壁為薄表皮。前端有纖毛簇組成輪盤,用于取食和運動。它造成水流,其中小生物被吸取作為食物。也吃其他輪蟲、甲殼類等較大的生物以及藻類。有口、咀嚼囊和消化道。除遊泳種類外,蛭态目(Bdelloidea)輪蟲在池底以頭端和尾端交替吸附前進;有的輪蟲則以管子或膠套固定在水底。各種的細胞數為确定的。多數雌蟲産兩類卵,即需精卵和非需精卵,後者即孤雌生殖。

輪蟲(Rotatoria)是擔輪動物門(Trochelminthes)的輪蟲綱(Rotifera)的微小動物。因它有初生體腔,新的分類系統把它歸入原腔動物門(Aschelminthes)。常見的有旋輪屬(philodina)、豬吻輪屬(Dicraniphorus)、腔輪屬(Lecane)和水輪屬(Epiphanes)等。

形态特征

外觀

1.輪蟲的頭部前端擴大成盤狀,其上方有一由纖毛組成的輪盤,稱頭冠(corona),是運動和攝食的器官。身體其他部分沒有纖毛。即具有纖毛環的頭冠。

2.消化道的咽部特别膨大,形成肌肉很發達的咀嚼囊(mastax),内藏咀嚼器(trophi)。即有内含咀嚼器的咀嚼囊。

3.體腔兩旁有一對原腎管,其末端有焰莖球。即有末端具有焰莖球的原腎管。

總之,輪蟲的主要特征是具有頭冠、咀嚼囊和原腎管。

咀嚼器類型

不同的輪蟲它的咀嚼器各部分發達的程度不同,形态上變化很大,形成不同的咀嚼器類型。常見的咀嚼器類型有:

①槌型所有咀嚼闆都比較粗壯而結實,槌鈎彎轉。中央部裂成幾個長條齒,橫置于砧闆上。通過左右槌鈎運動,不斷地嚼碎食物。

②枝型砧基與槌柄已高度退化,且砧枝縮小,為一三棱形的長條,左右槌鈎最為發達,各為半圓形的薄片,兩半合成圓形,各自其上有許多平行的肋條。

③槌枝型槌鈎為許多長條齒排列組成,槌柄短寬,顯著地隔成三段。砧基短粗,左右砧枝呈長三角形,内側具細齒。

④砧型砧枝特别發達,内側具1-2個刺狀突起。砧基已縮短,槌柄退化僅留痕迹,槌鈎也變得較細。能突然伸出口外以捕獲食物入口。

⑤梳型砧闆為提琴狀,槌柄複雜,其中部分出一月牙形彎曲的枝。在槌柄前有一前咽片,常比槌鈎發達。吮吸取食為主。

⑥杖型砧基和槌柄都細長呈杖型。砧枝呈寬闊的三角形,槌鈎一般有1-2個齒。槌鈎能伸出口外,攫取食物并把它咬碎。具此咀嚼器的輪蟲系兇猛種類。

⑦鉗形槌柄很長,與細長的槌鈎交錯在一起呈鉗狀,砧基較短,砧枝長而稍彎,也呈鉗狀,其内側有很多鋸齒。取食時鉗形咀嚼器能完全伸出口外,攫取食物。

⑧鈎型砧基與槌柄已高度退化,砧枝寬闊而發達,槌鈎系由少數長條箭頭狀的齒所組成。

分類

(一)旋輪蟲型

分割成左右2個對稱的輪盤,各具一短柄,口位于腹面中央兩短柄之間。具此頭冠者多為底栖種類。

(二)水輪蟲型(須足輪蟲型)

口和口圍區位于頭冠腹面,後者具一圈粗狀剛毛(假輪環)。

(三)晶囊輪蟲型

口圍區極度縮小,隻在口孔周圍有一段很不發達的纖毛、圍頂纖毛發達但在背、腹面中央間斷。盤頂區相當寬闊。在這一區域内常有刺狀或棒狀的感覺機構。具該類頭冠者概為典型的浮遊輪蟲。

(四)巨腕輪蟲型

圍頂帶形成上下兩圈纖毛環。上環叫輪環。下環叫腰環。口位于二者之間。适應于浮遊生活。

(五)聚花輪蟲型

圍頂帶呈現馬蹄形。背面下垂口和口圍區位于此。緻使口位于頭冠的背側。适應于浮遊生活。

(六)膠鞘輪蟲型

整個頭冠呈漏鬥狀。上緣常形成幾個(1,3,5,7個)裂片。其上有刺毛。口深陷漏鬥底部。此漏鬥實際為口圍區而圍頂帶已消失。

繁殖

絕大部分種類的雌雄形态差别極大。雄體體長隻有同種雌體的1/8-1/3,雄體沒有消化系統或隻留痕迹,或有咀嚼器和胃,但沒有口和肛門,它們不吃食。雄性生殖系統占據假體腔的大部分。一個膨大的梨形或球形精巢,下接輸精管通至陰莖(交配器),沒有陰莖的種類在交配時輸精管通過體壁有纖毛的小孔向外翻出。雄體的頭冠皆向前方,長滿纖毛,遊泳十分迅速,從不固着,特别當有雌體存在時更為活躍,直到與其中一個交配為止。交配和精子的傳遞通過雌體的洩殖腔孔或體壁。

輪蟲的雌體在正常情況下所産的卵不需要受精,立即發育孵化為雌體,這種卵稱非需精卵(夏卵),産非需精卵的雌體稱不混交雌體。不混交雌體和非需精卵的細胞核中都含有雙倍的染色體。這種隻依靠雌體繁殖後代的方法稱孤雌生殖。輪蟲在環境條件适合它們生活的情況下都進行孤雌生殖。孤雌生殖的特點是生殖量大,生殖率高,種群發展迅速。當環境條件惡化時一些種類進行兩性生殖,此時不混交雌體所産的卵在成熟前經減數分裂,卵細胞核内的染色體為單倍體,這種卵稱需精卵,需精卵的發育有兩個去向,未經受精的需精卵發育為雄體,經受精的需精卵稱受精卵,又稱冬卵或休眠卵。休眠卵有厚的卵殼保護,能頑強抵抗不利的環境條件,如幹燥、低溫、高溫或水質化學變化等。休眠卵沉到水底待休眠期滿且溫度、溶氧、滲透壓等水質條件合适時才發育孵化出不混交雌體,而絕不孵化出混交雌體。休眠卵孵化出的雌體叫“幹母”。

習性

生活方式

輪蟲的基本生活方式有兩類。一類營浮遊或兼性浮遊生活,如臂尾輪屬Brachionus、龜甲輪屬Keratella、葉輪屬Notholca、犀輪屬Rhinoglena、水輪屬Epiphanes、晶囊輪屬Asplanchna、多肢輪屬Polyarthra、疣毛輪屬Synchaeta、聚花輪屬Conochilus、鏡輪屬Testudinena、巨腕輪屬Pompholyx、三肢輪屬Filinia等;另一類營底栖、附着或固着生活。如蛭态亞目的輪蟲等。

運動多數輪蟲主要借頭冠纖毛的轉動作旋轉或螺旋式運動,另一些有附肢的種類如三肢輪蟲、多肢輪蟲、巨腕輪蟲等則借此作跳躍式運動。輪蟲的尾部雖不是主要運動器官。但它的擺動無疑可以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當足腺分泌物粘着在基質上時,還會以此足作圓心轉圈運動。三肢輪蟲的後肢不能活動。但在運動中可起舵的作用。無論哪種運動方式。其速度一般<0.02cm/S。

食性多數輪蟲靠輪盤纖毛環向同一方向的轉動使水形成旋渦。其中适口的細菌、單胞藻和腐屑等便被沉入口中,過大的物體被口圍纖毛拒之于外。

食性

大多數輪蟲以細菌、黴菌、酵母菌、藻類、原生動物及有機顆粒為食,在動物學中叫雜食性。

輪蟲的取食方式不同,食物的類别各式各樣。臂尾輪蟲的主要食物還是小型浮遊生物和有機碎屑。它們的取食器官雖能排除一些異物。但也僅局限于顆粒大小而對食物的質量難有選擇性。

生态分布

輪蟲廣泛分布于各類淡水水體中,在海洋、内陸鹹水中也有其蹤迹。但種量稀少。部分具一定耐鹽性的種類可在河口、内陸鹽水以及淺海沿岸帶的混鹽水水體中生活,甚至大量繁殖。如褶皺臂尾輪蟲B.plicatilis、尖尾疣毛輪蟲S.stylata、顫動疣毛輪蟲S.tremula、尖削葉輪蟲N.acuminata、螺形龜甲輪蟲K.cochlearis、環頂巨腕輪蟲H.fennica,角突臂尾輪蟲B.angularis、壺狀臂尾輪蟲B.urceus。但真正适合在鹹水中大規模培養者應首推褶皺臂尾輪蟲。

在一般的淡水水體中出現的輪蟲有旋輪蟲屬(Philodina)、輪蟲屬(Rotaria)和間盤輪蟲屬(Dissotrocha),輪蟲要求較高的溶解氧量。輪蟲是水體寡污帶和污水處理效果較好的指示生物。

應用

輪蟲因其極快的繁殖速率,生産量很高,在生态系結構、功能和生物生産力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義。輪蟲是大多數經濟水生動物幼體的開口餌料。在漁業生産上有頗大的應用價值。輪蟲也是一類指示生物,在環境監測和生态毒理研究中被普遍采用。

上一篇:九節蝦

下一篇:越南石龜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