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斯·蒙巴頓

路易斯·蒙巴頓

英屬印度末任總督、英國海軍元帥
路易斯·蒙巴頓(英文:Louis Mountbatten,1900年6月25日-1979年8月27日),原名路易斯·弗朗西斯·艾伯特·維克托·尼古拉斯·蒙巴頓,第一代緬甸的蒙巴頓伯爵(英文:1st Earl Mountbatten of Burma),英屬印度末任總督,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東南亞盟軍總司令,英國海軍元帥。1913年參軍,曾任威爾士親王副官。1927至1933從事無線電通信工作。1942年任盟軍聯合作戰司令,指揮英國海軍襲擊駐法國和挪威港口的德國海軍。1943年起任東南亞戰區盟軍總司令,協調史迪威、斯利姆、溫蓋特的行動。1947年任印度總督,提出“蒙巴頓方案”,使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1952至1954年任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地中海艦隊總司令。1955年任英國海軍參謀長。1956年晉升元帥。1959年任國防參謀長和參謀長委員會主席。1965年退役。1979年,遭愛爾蘭共和軍刺殺身亡,終年79歲。[1]蒙巴頓以長于協調著稱,但也被一些觀點指責為虛榮,是英國具有争議性的人物之一。[2]
  • 中文名:路易斯·弗朗西斯·艾伯特·維克托·尼古拉斯·蒙巴頓
  • 外文名:Louis Francis Albert Victor Nicholas Mountbatten
  • 别名:蒙巴頓伯爵
  • 民族:
  • 籍貫:
  • 畢業院校:奧斯本皇家海軍學校、樸次茅斯通信學校、達特茅斯皇家海軍學院
  • 職務:
  • 政治面貌:
  • 代表作品:
  • 出生日期:1900年(庚子年)6月25日
  • 逝世日期:1979年(己未年)8月27日
  • 主要成就:維多利亞皇家爵級大十字勳章聖約翰騎士團騎士嘉德勳章功績勳章巴思爵級大十字勳位
  • 出生地:英國溫莎
  • 信仰:聖公宗

人物生平

早年生涯

1900年6月25日,蒙巴頓生于英國伯克郡溫莎堡的弗羅格莫爾宮,是王室親屬,曾祖母是維多利亞女王。受洗時,維多利亞女王給他取名叫巴滕貝格的路易斯·弗朗西斯·艾伯特·維克托·尼古拉斯(LouisFrancis Aibert Victor Nicholas of Battenberg)。父親巴登堡親王路易斯,原出身于德國王室,早年放棄德國國籍,在英國皇家海軍中服務,1912年任海軍參謀長。

1913年,13歲的蒙巴頓進入懷特島的奧斯本海軍學校,成為少年軍校生。

1914年底,轉入達特茅斯海軍學院。

1916年7月,以80人裡名列第一的成績畢業,分配到巡洋艦隊旗艦、貝蒂海軍上将的獅号戰列巡洋艦服役。

1917年,路易斯·蒙巴頓随其父親将姓氏由巴滕貝格更改為蒙巴頓,并放棄了黑森親王的身份及殿下頭銜。

1918年年初,蒙巴頓被調到K-6号潛艇上服役,但是隻待了兩個月就又被調到P-31号巡邏艇上擔任少尉,在英吉利海峽進行反潛警戒,并護送到法國的運兵船隊。

1919年1月15日,蒙巴頓被提升為海軍中尉,并于10月從海軍中暫時退役,前往劍橋大學基督學院學習國際政治。

1920年3月,蒙巴頓奉令重返海軍,前往聲望号戰列巡洋艦報到,然後随同威爾士親王、約克公爵和格洛斯特公爵訪問澳大利亞。

1921年,蒙巴頓被提升為海軍上尉,又随威爾士親王乘反擊号戰列巡洋艦出海8個月,訪問了印度、馬來亞、日本

1922年7月18日在倫敦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同一位猶太富商的外孫女埃德溫娜·阿什莉結婚。

1923年1月,蒙巴頓前往地中海艦隊的複仇号戰列艦報到,并前往土耳其沿海監視希土戰争的進程。

1924年蒙巴頓前往樸次茅斯皇家海軍通訊學校學習遠程聯絡方面的課程。此後兩年中,他又在格林尼治的皇家海軍學院讀完了高級電子學理論,然後在百人隊長号戰列艦上服役半年。

1927年1月,調到地中海艦隊,擔任艦隊司令的助理無線電通訊官,并被提升為海軍少校。

1931年8月,蒙巴頓就任地中海艦隊無線電聯絡官,并在12月被提升為海軍中校。

1934年,蒙巴頓就任新建的“大膽”号驅逐艦(HMS Daring)艦長,一年後轉任一戰時建造的老驅逐艦“威斯哈特”号(HMS Wishart)艦長。

1936年,蒙巴頓被調往海軍部任職,負責海軍航空兵事務。在任内作為皇家海軍的負責人,同皇家空軍争奪海軍航空兵的控制權。1936年初,蒙巴頓被愛德華八世指定為私人海軍副官,愛德華八世退位後又擔任喬治六世的海軍副官,并升為海軍上校。

1939年初,蒙巴頓被任命為新建的“凱利”号驅逐艦(HMS Kelly,F-01)艦長。

二戰時期

1939年8月23日,“凱利”号加入現役。9月3日英國對德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凱利”号奉丘吉爾的命令,前往法國,将溫莎公爵夫婦接回英國。

1939年10月,“凱利”号奉命北上挪威海域,為英國和挪威之間的HN和ON運輸船隊提供護航。在這段時期,蒙巴頓發明了被稱為“蒙巴頓粉紅”的海軍迷彩。

1940年3月9日,在從蘇格蘭前往卑爾根的ON-17護航隊中,“凱利”号和南下的HN-17護航隊中的“廓爾喀”号驅逐艦在挪威沿海的大雪天氣中發生碰撞事故。兩艦受損都不嚴重,各自駛到了原定的目的地。在船塢中檢修時發現,“廓爾喀”号艦尾的螺旋槳保護架将“凱利”号的艦首戳開了一個口子。英國海軍部對這次碰撞事件進行了訊問,但由于當時海面狀況惡劣,因此兩艦艦長都沒有受到處罰。

1940年5月9日,蒙巴頓率領第五驅逐艦分隊在英吉利海域巡邏,接到巡邏機發回的報告,稱發現一支德國布雷船隊。蒙巴頓聞訊後率“凱利”号、“坎大哈”号(HMS Kandahar)以及“大鬥犬”号驅逐艦(HMS Bulldog)去搜捕敵艦。當天晚上23點45分,德國海軍S-31号魚雷艇向“凱利”号發射了兩枚魚雷,将其炸傷。在“凱利”号大修的時間裡,蒙巴頓将旗艦轉移到“标槍”号(HMS Javelin (F61))驅逐艦以指揮第五驅逐艦分隊,在11月和德國海軍發生戰鬥,“長矛”号受創,而德艦無一損失,蒙巴頓因此受到指責。

1941年4月,第五驅逐艦分隊調到地中海。在5月的克裡特戰役中,“凱利”号在5月23日上午遭到大批德國飛機轟炸,最終被炸沉,128名艦員遇難,包括蒙巴頓在内的38人幸存。“凱利”号沉沒後,蒙巴頓奉命前往美國,就任“光輝”号航空母艦艦長。當時該艦正在美國大修。

1941年10月,蒙巴頓被丘吉爾召回英國,被指定為“聯合作戰司令部”的領導人,負責制訂兩栖聯合登陸作戰的計劃。蒙巴頓被提升為海軍準将,并在1942年被同時授予海、陸、空三軍的中将軍銜。蒙巴頓的職權包括擔當聯合作戰的技術顧問;負責訓練計劃,創辦訓練學校;研究各種聯合作戰戰術,從小規模突襲到大規模兩栖作戰;指導和監督聯合作戰所需技術裝備的研制和發展。

蒙巴頓擔任聯合作戰司令後,對德國目标發動了一系列的突襲,包括1941年10月用傘兵摧毀挪威瓦格索的重水工廠;1942年2月襲擊法國沿海的德國雷達站;1942年3月對德國占領下的法國聖納澤爾港的突擊;以及同年5月英國和南非軍隊在叠戈-蘇亞雷斯港實施登陸,對維希法國統治下的馬達加斯加島進行“預防性占領”。

1941年6月22日蘇德開戰後,以及美國參戰後,斯大林不斷要求英國和美國在西歐大陸開辟“第二戰場”。為了進行登陸戰術驗證,同時向蘇聯表明盟國尚沒有實力開辟陸上戰場,丘吉爾指示聯合作戰司令部,設法在法國北部搞一次較大規模的兩栖登陸突襲。突擊計劃在1942年5月拟好,當時的行動代号叫“開轍犁行動”(Operation Rutter),後來改成了“50年節行動”(Operation Jubilee),突襲的地點選在了法國北部的迪厄普。

1942年8月18日上午10時,蒙巴頓下令開始實施登陸行動。由于情報洩露、準備不充分等多方面原因,登陸部隊在8月19日上岸後不久即被德軍擊敗。

1943迪厄普突襲失敗後,為掩蓋盟軍在西西裡島登陸的企圖,英國海軍情報處展開了代号為“肉餡”的欺敵活動,誘使希特勒認為盟軍的下一步目标是占領撒丁島以及希臘。蒙巴頓配合海軍情報處的行動,親筆撰寫了欺敵行動所需的信件。西西裡登陸成功後,蒙巴頓和丘吉爾前往加拿大的魁北克,參加美英首腦的“四分儀”會議,在這次會議上,他被任命為盟軍東南亞戰區(SEAC)最高司令官,協調這一戰區的海、陸、空軍聯合作戰,軍銜被提升為海軍上将。

1943年10月6日,蒙巴頓抵達新德裡,正式就任東南亞戰區最高司令,協調指揮中國-緬甸-印度戰場的各場戰役。在他指揮下,盟軍先後在若開戰役、英帕爾戰役、科希馬戰役中擊敗日軍的進攻,并于1945年初在緬甸發動了反攻,緬甸成為除菲律賓以外盟軍在日本宣布投降前唯一“收複”的殖民地。

1945年9月12日,蒙巴頓在新加坡市政廳舉行了盟國東南亞戰區的正式受降儀式。

戰争結束後,蒙巴頓的軍銜由戰時海軍上将和陸空軍中将變為海軍少将。

1946年1月2日,被任命為地中海艦隊第一巡洋艦隊司令。

1946年8月23日,為了獎賞蒙巴頓在整個戰争期間的功勞,特别是作為盟軍東南亞戰區總司令在緬甸擊敗日軍的戰績,被英王喬治六世封為緬甸的蒙巴頓子爵。

1947年10月28日加封緬甸的蒙巴頓伯爵和羅姆塞男爵。

末代印督

主詞條:印巴分治

1946年12月18日,英國内閣決定由蒙巴頓出任最後一任英屬印度副王兼總督(Viceroy and Governor-General,參見詞條印度總督)。1947年3月22日,蒙巴頓夫婦抵達新德裡,于3月24日即位。

二戰結束後,由于中國、朝鮮、越南、印尼等遠東國家和殖民地相繼爆發了共産主義革命或反西方的民族獨立運動,決心盡快給予印度獨立地位的英國工黨内閣采取了多項準備工作,加快了印度獨立的進程,第一步是推進印度的憲政改革,将更多的權力分散到印度人(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手中。第二步是宣布英國政府将不再充當決定印度前途的角色,隻起協調和維護印度法律與秩序的作用。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領導人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以及印度國大黨領袖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和薩達爾·瓦拉巴伊·帕特爾等人都希望建立一個統一的印度國家,蒙巴頓也贊同印度統一建國,以便扶植建立一個親西方的亞洲大國,抗衡東亞和東南亞的共産革命浪潮。而全印度穆斯林聯盟領袖穆罕默德·阿裡·真納則希望成立單獨的巴基斯坦國,并以發動内戰相威脅。1947年4月10日,談判最終破裂,為避免内戰爆發,蒙巴頓在印度國大黨同意分治的前提下,開始制訂印巴分治方案,即《蒙巴頓方案》。5月13日,蒙巴頓将拟好的方案發給印度臨時内閣讨論。6月3日晚上7點,蒙巴頓在全印廣播電台發表講話,闡述了英國政府戰後對印政策的一貫主張以及國大黨與穆斯林聯盟之間的分歧,然後全文宣讀了《蒙巴頓方案》的内容。

1947年8月19日,蒙巴頓在新德裡制憲會議上講話

1947年8月19日,蒙巴頓在新德裡制憲會議上講話決定印巴分治後,蒙巴頓對當時印度半獨立的565個土邦國進行了大量勸說工作,勸其加入印度(國大黨隻允許6個土邦加入巴基斯坦),而不要選擇獨立。經過勸說,絕大多數土邦與印度簽署了合并協議,隻有海德拉巴和克什米爾兩個土邦希圖保持獨立地位。海德拉巴後于1949年被印度出兵占領,克什米爾則被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占。

1947年8月14日,蒙巴頓在卡拉奇主持了巴基斯坦獨立儀式,随後又于8月15日在新德裡主持了印度獨立儀式。原英屬印度帝國變為印度自治領後,蒙巴頓的“副王”頭銜也被取消,但他被印度聘請為獨立後的第一任總督(參見詞條印度總督,巴基斯坦自治領總督由真納擔任)。

晉升要職

1948年6月20日,蒙巴頓辭去印度總督職務,返回英國,重新擔任地中海艦隊第一巡洋艦隊司令。

1950年6月,已經被晉升為海軍中将的蒙巴頓調離地中海艦隊,就任第四海務大臣,負責皇家海軍的補給、軍饷和後勤工作。

1952年5月,蒙巴頓被任命為地中海艦隊總司令。1955年3月21日至1959年,出任皇家海軍第一海務大臣。1956年,晉升為海軍元帥。

1959年5月22日,英國首相哈羅德·麥克米倫任命蒙巴頓為國防參謀長和參謀長委員會主席,成為英國武裝力量的最高專職統帥。

晚年生活

1965年6月30日,蒙巴頓從國防參謀長職位上退休。他退休後居住在英格蘭南部,漢普郡羅姆塞(Romsey)的布羅德蘭茲莊園(Broadlands)。

1965年11月11日,羅得西亞自治領(今津巴布韋)的白人總理伊恩·道格拉斯·史密斯宣布單方面獨立,建立白人少數政權。蒙巴頓作為英國政府特使派往羅得西亞,與反對單方面獨立的漢弗萊·吉布斯總督一道建立一個聯合抵制運動,有可能的話,蒙巴頓使團将聯合羅得西亞軍隊中忠于英國的高層軍官,發動一場推翻種族主義政府的軍事政變。蒙巴頓雖然表示同意,但是對其可行性提出置疑。11月26日,羅得西亞政府軟禁總督,英國飛機被禁止降落,切斷了同英國的一切聯系,“蒙巴頓使團”方案無疾而終。

1968年,蒙巴頓牽涉到英國國内的一場政變傳聞中。5月5日,他的朋友休·卡德利普(Hugh Cudlipp)把英國傳媒巨頭、MI5的秘密代理人塞西爾·金(Baron Cecil King)、以及英國政府首席科學顧問朱克曼請到布羅德蘭茲莊園,一起讨論如何振興國家精神的問題。金告訴蒙巴頓,在英國國防部、三軍和情報部門中,已經形成了一個反對工黨政府的右翼軍官集團,如果蒙巴頓同意出面做最高領袖,他們将動員國防部的少壯軍官集團和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的學員,在倫敦發動突然襲擊,派出機槍封鎖道路并實行戒嚴,逮捕首相哈羅德·威爾遜和其他工黨要員,并将其遞交軍事法庭,以審判其“叛國罪”。蒙巴頓以其在軍隊和國民中的崇高聲望,将成為“救國政府”(Government of national salvation)的最高獨裁者。雖然蒙巴頓拒絕參加政變,但此事後來被當事人披露,引起公衆嘩然。

1970年10月,蒙巴頓在美國《時代》雜志上發表文章,反對制造和部署戰術核武器。

由于蒙巴頓在歐洲王室有衆多親戚,在英聯邦和美國軍界也有衆多故交,因此他退休後經常成為英國的非官方特使,出訪外國,參加外交活動,例如1966年1月,代表英國女王參加印度總理拉爾·巴哈杜爾·夏斯特裡的葬禮,1973年9月代表英國女王出席瑞典國王古斯塔夫六世的國葬、1974年訪問中國、1975年出席尼泊爾國王比蘭德拉·比爾·比克拉姆·沙阿的加冕典禮及1975年訪問蘇聯等。

蒙巴頓在晚年參加了記錄片《海軍元帥蒙巴頓伯爵的時代和生平》的拍攝工作。由于身為王室中年齡最大的政治家,他還是伊麗莎白二世的丈夫菲利普親王和長子查爾斯王子的精神導師,與查爾斯王子互稱“我的名譽祖父”和“我的名譽孫子”。

遇刺身亡

退休後的蒙巴頓喜愛到愛爾蘭斯萊戈郡的馬勒莫(Mullaghmore)度假。由于該地位于愛爾蘭和北愛爾蘭的邊界,經常被用作愛爾蘭共和軍的藏身地,所以愛爾蘭和平衛隊(國家警察)早就對蒙巴頓發出數次警告,指他有被謀殺的可能,但蒙巴頓沒有重視。

1979年8月27日,蒙巴頓攜家人在馬勒莫小碼頭乘坐“幻影五号”遊艇捕蝦。愛爾蘭共和軍成員托馬斯·麥克馬洪(Thomas McMahon)先趁船上無人值守時,安裝了一枚重達50磅(23千克)的炸彈,當蒙巴頓一家都上船後,麥克馬洪引爆了在船上的的炸彈。蒙巴頓的雙腿被幾近炸斷,雖然他很快就被附近漁民救起,但在上岸之前就因傷重而逝世,終年79歲。同船身亡的還有他14歲的雙胞胎外孫之一尼古拉斯·納奇布爾,他女婿的母親布拉伯恩女爵,以及船上的15歲愛爾蘭籍少年船員保羅·麥克斯韋爾。随船的蒙巴頓長女帕特裡夏和丈夫的兩腿都被炸斷,但兩人均存活。愛爾蘭共和軍則迅速表示對此事負責,且宣稱處決蒙巴頓是“為了吸引英國民衆對英國政府持續侵占北愛爾蘭行為的關注”;新芬黨當時的副黨魁蓋瑞·亞當斯則稱愛爾蘭共和軍對蒙巴頓的謀殺行動“恰恰是蒙巴頓一生都在對他人做的事”。

刺殺蒙巴頓的當天,愛爾蘭共和軍還對在北愛爾蘭唐郡沃倫點行軍的英國陸軍發動大規模襲擊,共18名英軍士兵喪生,包括16名傘兵團的士兵和一名英軍中校,且6人受重傷。這次襲擊被稱作沃倫點襲擊,并為北愛爾蘭沖突中傷亡人數最嚴重的一次沖突。

1979年9月5日,蒙巴頓的國葬儀式在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舉行。這是1965年溫斯頓·丘吉爾去世後英國最大的一次國葬,出席葬禮的除了英國王室全體成員外,還有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丹麥、瑞典、挪威、西班牙、摩納哥等國的君主,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意大利等歐洲戰敗國以及希臘的前國王,以及美國、法國、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尼泊爾、菲律賓、南斯拉夫等國的君主、總統特使或政府代表。按照蒙巴頓生前特地聲明的願望,沒有邀請日本人出席葬禮。國葬儀式後,蒙巴頓的靈柩被運回羅姆塞,安葬于羅姆塞修道院的墓室中。

刺殺蒙巴頓的兇手麥克馬洪在1979年底被控謀殺罪,不過在1998年依據《貝爾法斯特協議》中的條例被釋放。他至今仍然住在愛爾蘭,且未對蒙巴頓的死表有任何歉意,僅為兩名少年的死表示懊悔。

主要影響

蒙巴頓方案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帝國主義迫于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強大壓力,提出“分而治之”的方案。1947年6月由蒙巴頓在“克裡普斯提案”的基礎上提出“印巴分治”方案,即“蒙巴頓方案”。

根據居民宗教信仰,英屬印度分為印度聯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分别建立自治政府;巴基斯坦由東巴基斯坦(今孟加拉國)和西巴基斯坦(即今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構成;王公土邦在“移交政權”後享有獨立地位,可分别談判加入印巴任何一個自治領。這個方案為當時的主要政黨印度國大黨和穆斯林聯盟所接受。1947年8月15日,英國把在印度的政權分别移交給印度國大黨和巴基斯坦穆斯林聯盟。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從此告終。英國在印度的經濟利益基本未受影響,而印度獨立法規定的内容又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形成了一些争端,其中最嚴重的是克什米爾問題。克什米爾地區77%的人口為穆斯林,他們傾向加入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土邦王是印度教徒,他先是既不想加入印度,也不願加入巴基斯坦,但最後又傾向加入印度。因此,印巴分治時,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未能得到解決。不久後,雙方為争奪克什米爾主權于1947年10月在克什米爾地區發生大規模武裝沖突,即第一次印巴戰争。

人際關系

蒙巴頓的曾祖父是黑森-萊茵大公路德維希二世,祖父是亞曆山大·巴滕貝格親王。外曾祖父是路德維希二世的兒子卡爾王子,外祖父是亞曆山大·巴滕貝格的堂侄、黑森-萊茵的路德維希三世大公,外祖母是維多利亞女王的二女兒愛麗絲公主。

蒙巴頓是英國第一海務大臣、米爾福德黑文侯爵路易斯·蒙巴頓親王的二兒子,母親是黑森-萊茵大公國的維多利亞公主。

20世紀20年代初的蒙巴頓和妻子埃德溫娜

20世紀20年代初的蒙巴頓和妻子埃德溫娜路易斯·蒙巴頓的姨母阿曆克絲後來成為俄國皇後亞曆山德拉·費奧多蘿芙娜,叔叔亞曆山大曾在1879年至1886年為保加利亞大公(稱亞曆山大一世)。另一個叔父巴騰堡的亨利王子娶了維多利亞女王的幼女比阿特麗斯公主,其女維多利亞·尤金妮亞嫁給西班牙國王阿方索十三世,是西班牙國王胡安·卡洛斯一世的祖母。通過黑森王族、薩克森-科堡-哥達家族、丹麥-希臘王室以及其他王族之間的聯姻,蒙巴頓在英國、丹麥、希臘、俄國、德國、比利時、保加利亞、南斯拉夫、羅馬尼亞、葡萄牙、西班牙、瑞典、以及黑森-萊茵、梅克倫堡等德國諸侯王室中都有親戚。此外,由于身為維多利亞女王的直系後代,蒙巴頓在出生時還是英國王位的假定繼承人之一,其繼承順序排在愛德華七世的幼女莫德公主(後來成為挪威王後)和德皇威廉二世之後,但是排在維多利亞女王的三個幼女及其後代之前。

蒙巴頓有一個哥哥和兩個姐姐,長姊愛麗絲嫁給希臘的安德魯親王,是菲利普親王的母親,長兄喬治是第二代米爾福德黑文侯爵,次姊路易絲嫁給瑞典國王古斯塔夫六世。

蒙巴頓的妻子為一位猶太富商的外孫女埃德溫娜·阿什莉。兩人生有兩個女兒,長女帕特裡夏出生于1924年,嫁給第七世布拉伯恩男爵約翰·納奇布爾,生有6個兒子和兩個女兒,次女阿曼達曾被看作查爾斯王子未來的王妃之一。蒙巴頓遇刺後,帕特裡夏繼承了緬甸伯爵的封号。次女帕梅拉生于1929年,嫁給大衛·希克斯,生有一子一女。

人物榮譽

1937年:維多利亞皇家爵級大十字勳章 Knight Grand Cross of the Royal Victorian Order – GCVO (1920: MVO, 1922: KCVO)

1941年:優異服務勳章 Distinguished Service Order – DSO

1943年:聖約翰騎士團騎士 Knight of Justice of St John – KJStJ

1946年:嘉德騎士 Knight of the Garter – KG

1947年:印度之星爵級大司令 Knight Grand Commander of the Star of India – GCSI

1947年:印度帝國爵級大司令 Knight Grand Commander of the Indian Empire – GCIE

1955年:巴思爵級大十字勳位 Knight Grand Cross of the Bath – GCB (1943: CB, 1945: KCB}

1956年:Grand Commander of the Order of Thiri Thudhamma (Burma)

1965年:功績勳章 Member of the Order of Merit – OM

上一篇:曾蔭權

下一篇:朱升源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