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十四

路易十四

法國波旁王朝國王
路易十四(法語:Louis XIV;1638年9月5日-1715年9月1日),全名路易·迪厄多内·波旁(Louis-Dieudonne),自号太陽王(法語:le Roi du Soleil),是波旁王朝的法國國王和納瓦拉國王。在位長達72年110天,是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之一,也是有确切記錄在世界曆史中在位最久的主權國家君主。路易十四登基之初,由他的母親奧地利的安妮攝政,   直到1661年法國宰相紅衣主教馬紮然死後他才真正開始親政。   在紅衣主教阿爾芒·讓·迪普萊西·德·黎塞留和馬紮然的外交成果的支持下,路易十四在法國建立了一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王國。他把大貴族集中在凡爾賽宮居住,将整個法國的官僚機構集中于他的周圍,以此強化法王的軍事、财政和機構的決策權。他建立起的這一絕對君主制一直持續到法國大革命時期。在他執政期間(1661年-1715年),法國發動了三次重大的戰争:遺産戰争、法荷戰争和大同盟戰争,和兩次小規模的沖突,使他在1680年開始成為西歐霸主;後兩場大戰對上荷-英-奧的三強聯盟,大同盟戰争因雙方厭戰而和解,西班牙王位繼承戰争最後由法國王孫繼承王位,但戰争負擔使他親手締造的偉大形象和超高民氣在晚年喪失殆盡。[1]
    中文名:路易·迪厄多内·波旁 外文名:Louis-Dieudonné、Louis XIV 别名:路易十四、太陽王 民族:法蘭西人 籍貫: 畢業院校: 職業: 主要成就:在任期間法國成為當時的歐洲最強的國家 出生地:聖日耳曼昂萊城堡 信 仰:天主教 墓 地:聖德尼聖殿

人物生平

沖齡繼位

路易十四是法王路易十三的長子,出生于法國聖日耳曼昂萊,王弟奧爾良公爵菲利普一世則于1640年出生。母親是奧地利的安妮。1615年,在瑪麗·德·美第奇王太後的主導下,其父路易十三與西班牙公主安妮結婚(因為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出身于奧地利,所以習慣上稱安娜王後為奧地利的安妮)。1617年黎塞留嶄露頭角,得到路易十三的賞識,後來被任命為樞機主教,黎塞留在内政方面推行君主專制。1642年,黎塞留去世。1643年,路易十三去世,1643年5月14日,路易十四即位。就在路易十四即位之初,法國貴族重新活躍起來,形成了以孔代親王、謝弗勒斯夫人、隆格威爾夫人為核心的投石黨人,這是路易十四即位時的嚴峻形勢。

由于路易十四即位時尚不滿五歲,故由太後奧地利的安妮攝政,但是掌握實權的是黎塞留的忠實接班人馬紮然。此時馬紮然不僅是幼王路易十四的宰相、教父,同時也是攝政太後的情人。其位尊權重,可想而知。馬紮然接受朝政之時,恰恰是法軍在三十年戰争中決勝關頭。   馬紮然為了應付戰争的需要,而向金融家預支款項,并以允許他們征收捐稅和收取國家的收入作為交換條件。這些包稅商從中獲得巨利,引起了貴族的嫉妒和人民的憤怒。

1648年8月26日,巴黎爆發了人民武裝起義。起義者一夜之間就築起了1200個街壘,他們用“福隆德”射擊馬紮然擁護者的住宅。在外省也爆發了反政府的起義。1648年10月,國王路易十四從京城出走,馬紮然被第一次流放。   此次暴亂一直到1652年10月21日,路易十四才得以返回巴黎。這就是法國曆史上第一次“投石黨運動”。  

連遭變亂

主詞條:福隆德運動

1648年,投石黨運動爆發之時,因為法國仍與西班牙作戰(1635年-1659年),所以陷入嚴重的内憂外患當中。法國國力被嚴重削弱,并導緻它原本稱霸在即的事業,被硬生生中斷;而且叛亂之後,法國的國力短時間仍難以恢複,國際地位暫時下降至二流國家。可以說叛亂不但造成社會的大混亂,政府還因為稅收大減,軍力從十五萬衰退到五萬多。

第一次“投石黨運動”後,孔代親王因謀取馬紮然的職位未成,便聯合對宮廷不滿的孔蒂、貢蒂、隆格維爾公爵夫人等親王顯貴,密謀推翻馬紮然政府。1650年1月,馬紮然拘捕孔代親王、親王的兄弟孔蒂及其妹夫隆格維爾公爵,親王的擁護者在外省暴動,教士亦與貴族聯合,對抗宮廷。叛軍由蒂雷納子爵(Viscount de Turenne)率領,聯合西班牙軍隊進攻法國。1650年12月,杜普萊西斯公爵(Comte du Plessis-Praslin)在Champ -Blanc戰役中擊敗蒂雷納。與此同時,1651年3月至4月期間,其他地方叛軍也被逐步鎮壓。迫于各方壓力,孔代等貴族被釋放,馬紮然第二次被流放。第一次内戰結束。

1651年12月馬紮然被召回京城巴黎。孔代親王聯合西班牙Leopold 以ilhelm大公入侵法國。1652年2月至4月間,叛軍取得一系列軍事勝利。王室再一次逃離巴黎。蒂雷納率王室軍隊與孔代親王軍作戰,在巴黎附近取得一系列重要軍事成果。巴黎反叛人民組建政府。此時馬紮然再次使用以退為進的手腕,宣布自己引退流亡,馬紮然離職後,孔代親王失去民衆支持的基礎。讓投石黨的權貴們再度陷入内鬥;馬紮然又利用路易十四的神聖君權,在1652年底讓厭倦大孔代“暴政”與投石黨内鬥的巴黎市民,以歡欣鼓舞的心情迎接路易十四母子重返巴黎,重建中央集權的王室政府;最後在1653年初,路易十四的下令召回馬紮然,重新委以大權。

至此(1653年),投石黨運動完全結束,馬紮然在國内建立屹立不搖的統治地位。而勢單力孤的大孔代已在1652年9月流亡西班牙,西班牙國王費利佩四世授權孔代指揮西班牙軍隊與法國作戰,并把盧森堡賜封給他,一直到1659年他才獲得路易十四的原諒,回到法國。1652年10月,十四歲的路易十四被人民迎回巴黎。奧爾良公爵加斯東·讓·巴蒂斯特被貶他鄉。第二次内戰逐漸平息。  

親攬大政

年幼的路易十四在逆境中被撫育成人,他和母後、兄弟以及馬紮然一省一省的轉移,   為年幼的路易在暴亂中兩次逃出巴黎,很可能對小路易造成深遠的影響。路易十四在投石黨運動中見識了巴黎人民的瘋狂暴動,被巴黎人民抛棄而被迫逃亡的慘痛遭遇給國王留下了陰影,國王始終認為"巴黎不安全,人們不愛戴他"。   他決定永不允許這樣的暴亂重現,開始計劃在未來定居凡爾賽宮。

1661年3月,馬紮然病逝,死前密矚路易十四要親自掌權,他宣布不再任命宰相;于是24歲的青年國王,宣布親政。   并把自認為是馬紮然繼承人的重臣尼古拉斯·富凱給解職(理由是貪贓收賄)。

親政後的路易十四是一個事必躬親、親力親為的國王。他一天工作八小時以上,以無比的熱誠與精神治理國家,創立有史以來無與倫比的絕對君主制。借由天才宣教士博旭哀主教積極宣傳君權神授與絕對君主制,以及路易自身的努力,他徹底馴服法國貴族與教會主教,并重用有非凡才幹的中産階級(布爾喬亞),為他打理分工越趨精細的國家事務,當中最優秀的就是柯爾貝爾;而能幹的皮埃爾·塞吉埃(1588年-1672年)則是負責外交與法院事務,對法國早期的外交成就貢獻卓著。正是路易十四的親力親為、勤于執政,國家才能夠有條不紊的運轉,才能為經濟的發展提良好的内部環境。

絕對王權

凡爾賽宮的建造是路易十四集中政治權力的策略之一。路易十四完成了黎塞留和馬紮然為了建立一個中央集權、專制的民族國家的努力。他将貴族們變成了他宮廷的成員,解除了他們作為地方長官的權利,借此削弱了貴族的力量,為此他建造了凡爾賽宮。   1682年5月6日他搬進這座位于巴黎城郊的巨大的宮殿。宮廷的規矩迫使貴族們為了衣裝費用而付出巨款,他們從早到晚都得待在宮殿裡參加舞會、宴席和其他慶祝活動。   據說路易十四記憶驚人,當他進入大廳後一眼就可以看出誰在場,誰缺席,因此每個希望得寵于國王的貴族都必須每天在場。路易十四讓這些貴族們沉溺于博取國王的寵幸,沒有時間去管理地方的問題,漸漸地他們就喪失統治地方的權力了。

路易十四認為,要獲得無上的權力,就必須統一法國的宗教信仰,即禁止宗教自由。所以他對新教徒施加壓力。尤其以1685年的楓丹白露敕令為甚。在熱誠的天主教徒-戰争部長盧福瓦侯爵與大主教博旭哀等人的鼓動下,他因此推翻了先王亨利四世于1598年對新教寬容的南特敕令。   敕令下達後胡格諾派的教堂被摧毀,新教的學校被關閉,多數胡格諾教徒被迫改宗天主教。   1715年3月,他在一項聲明中重申了他的粗暴政策:剝奪新教徒的一切合法地位,新教徒繼續居住在法國就被認為“證明他們已經信奉羅馬天主教”。路易的這些   命令,迫使不願改宗的二十多萬胡格諾教徒移居國外,他們各自移居荷蘭、普魯士、英國、北歐和北美。許多曆史學家認為這是一個緻命錯誤,因為許多這些逃亡者是技巧優秀的手工業者,他們的技巧跟他們一起流亡國外。這些流亡者為他們到達的國家帶來了巨大的财富。但是對路易和他虔誠的大主教們來說,一個統一的法國就應該是一個天主教的法國;而且事實上,強迫胡格諾教徒改宗的政策,獲得法國多數天主教徒的狂熱支持(天主教徒占人口的九成多),大多數法國人認為,打擊“異端”的胡格諾派,是上帝給予他們的重要任務。

他的執政期是歐洲君主專制的典型。對敢于反叛的外省貴族無情鎮壓;同時建造凡爾賽宮,把各地大貴族宣召進宮,侍奉王室。路易十四還向各省派駐“司法、警察和财政監督官”,整頓軍備擴充兵源,引進新式武器和先進技術,并把各省軍隊的調度權控制在中央手裡。在思想上, 要求全體臣民一律信奉天主教。在經濟上,路易十四将經濟問題交給了柯爾伯,推行重商主義。在紅衣主教阿爾芒·讓·迪普萊西·德·黎塞留和馬紮然的外交成果的支持下,路易十四在法國建立了一個以他為中心的、巴洛克式的專制王國。他發動戰争、在凡爾賽宮舉行豪華的慶祝、資助藝術和科學的發展來為他自己增光。在他的大臣如讓·巴普蒂斯特·柯爾貝的幫助下他将整個法國的官僚機構集中于他的周圍,以此增強了法王的軍事、财政和機構的力量。對他執政不利的事件有他與教皇之間的不和,他對胡格諾派教徒的迫害以及西班牙王位繼承戰争。"他執政期的後期法國國庫空虛瀕臨破産"。

歐陸首霸

對遺産戰争中叛變的荷蘭心有餘悸的路易十四于1672年發動了複仇性的法荷戰争。   路易借由此戰重創荷蘭、名震西歐,從此荷蘭衰落下來。   法荷戰争不但造成荷蘭的“災難年”,更打響“太陽王”的名号。因此1680年代的路易十四,決定繼續對外征服,以完成在歐洲徹底稱霸的夢想。但路易十四在1685年廢除南特诏令、迫害國内胡格諾教徒的政策,   卻激起了歐洲新教國家的廣泛敵意,嚴重破壞其外交成果,譬如原來的盟友普魯士與瑞典,就疏遠了法國并舉戈相向。

因為1678年法荷戰争的勝利,成為歐洲名副其實的霸主。但同一時間,他終生的死敵——荷蘭執政威廉三世也積極的在外交上合縱連橫,醞釀打擊路易十四的霸權。   此時法國的強鄰神聖羅馬帝國正在與奧斯曼土耳其作戰,路易十四決定借此時機,在德意志地區擴張其影響力。同時,法軍的入侵也逼使歐洲列國奧地利、西班牙、瑞典、巴伐利亞,薩克森和巴拉丁結成同盟。   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皇帝利奧波德一世察覺到路易的意圖,于是在荷蘭執政威廉三世的号召與牽線下,于1686年7月9日組成奧格斯堡同盟(1689年英國加入後,改稱“大同盟”),   希望能阻止路易在德意志擴張。可是路易十四卻在1688年9月,乘哈布斯堡王朝剛在東面戰勝土耳其,西面兵力薄弱之機侵略德意志,展開對哈布斯堡王朝的速戰計劃,“大同盟戰争”正式開啟。10月,法軍攻占帕拉蒂納特,并于次年徹底占領這個地區。哈布斯堡皇帝隻得在東方以部分兵力牽制着土耳其,并分兵西線,勉力對付法國,使法軍來回蹂躏德意志西部。由于所有參戰國都因這場持久戰而使其自身的經濟負擔加重,因此戰事趨向和解。  

當時法國農業在1694年底的大寒災中受到巨大打擊,數十萬甚至可能百萬人以上凍餓病死;富裕的荷蘭也被迫向趁機擡價的德意志諸國購買昂貴的谷物,英國的反戰情緒也不斷升高,使得反戰的托利黨被選為新的國會多數派。于是在1697年9月20日,法國與英國、荷蘭、神聖羅馬帝國、西班牙等國簽訂《裡斯維克和約》,結束了為期9年的大同盟戰争,使交戰雙方互有得失。法國雖然取得了斯特拉斯堡,但失去了在“大同盟”戰争中新奪取的他國領土與制海權;   法國降低對荷蘭的關稅;法國為讨好西班牙歸還了1679年以後占領的多數領土薩伏依、德意志的洛林與盧森堡;同時路易十四承認威廉三世為合法的英王(取消對詹姆斯二世的支持),認可他歐洲強大的君王地位。

全盛時代

曾經在16世紀時稱霸歐洲的西班牙王國在三十年戰争後漸漸衰落,而歐洲新興的君主制列強,如英國、法國、荷蘭等均對西班牙的領土虎視眈眈。而戰争的起端就在于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在卡洛斯二世(中魔者)死後絕嗣,而卡洛斯二世死前,在群臣力薦和羅馬教宗的誘導之下,于遺囑宣明傳位外甥安茹公爵菲利普(費利佩五世),菲利普同時是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次孫,等于是法國外交的勝利,波旁王朝獲得西班牙王位。這引起了奧地利哈布斯堡王室的不滿,他們認為西班牙的王位應該由同是哈布斯堡王室的奧地利大公查理(即後來的皇帝查理六世)繼承,因此他們積極尋找同盟,以期對法宣戰,并奪回西班牙的王位。

而英、荷等海上強權由于勢力均衡被法國破壞,很快在1701年與奧地利簽訂反法盟約。這場戰争敵對雙方各自與友好國家結成同盟,形成了兩派陣營。法國與西班牙、巴伐利亞、科隆及德意志諸邦國、薩伏依、葡萄牙組成同盟;而神聖羅馬帝國(當時為奧地利哈布斯堡王室所控制)則與英國、荷蘭、勃蘭登堡、漢諾威以及多數德意志小邦國及大部分意大利城邦組成新的反法“大同盟”(1703年薩伏依、葡萄牙倒戈加入反法同盟)。1702年5月大同盟正式對法國宣戰,西班牙王位繼承戰争正式開打。

法國最終成了西班牙王位繼承的赢家,因為西班牙王位最後被波旁王朝的費利佩五世繼承,法國從此消除被哈布斯堡王朝兩面夾攻的憂慮,并且得到未來有力的西班牙作盟友,擴展了法國在歐洲的影響力。通過《烏得勒支和約》瓜分了西班牙帝國的歐陸飛地,同時法國與西班牙名義上不可合并。但法軍也在戰争中損失慘重:海軍幾乎全滅,陸軍同樣殘破,隻剩全盛時的三分之一。與此同時,寒冷的天災(1709年的大寒害)與飙升的戰費拖垮了法國的經濟,饑民大量死亡更造成社會瀕臨崩潰,法國人口可能從1670年代的2100萬左右,下降到1712年的不足1900萬。當苛刻的《烏得勒支和約》公布後,法國人對結果嚴重失望,使得路易十四原本的偉大形象與超高民氣,在晚年喪失;人民把國王比作太陽的贊譽更從此消失在法國人的言論與記憶中。但在路易十四的前中期,法國的軍力始終維持在西歐第一,這是能一直保持住民氣的拿破侖也不能做到的。

晚年時期

在法國,路易十四因為他使法國強大而受到尊敬,但他的無計量的戰争使法國的國家經濟破産,他不得不逐漸加強對農民的稅收要求。法國曆史學家亞曆西斯·德·托克維爾認為,這個重稅以及他對貴族的削權和沒有政治權力的市民階層對政策的不滿是導緻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政治、社會和經濟原因。

1660年路易與西班牙公主瑪麗亞·特蕾莎結婚,1683年瑪麗亞·特蕾莎死後他又與地位比他低的曼特農夫人弗朗索瓦絲·徳·奧比尼結婚。路易比他的兒子和最大的孫子活的都長,他的曾孫路易十五才繼了他的位。

主要影響

政治

加強皇權

路易十四執政的五十四年中(1661年-1715年),把國王的權力發展到了頂峰。在政治上他崇尚王權至上,“朕即國家”,路易十四把所有的權力都集中在自己手中。   并且用“君權神授”來為王權至上制造理論依據。絕對王權統治,其典型如君權神授,是一種政治策略,是唯一能夠将法國從破壞性的地方割據、高官腐敗以及君主無能三大難題當中拯救出來。   路易十四對貴族實行高壓政策,取消巴黎高等法院對國王敕令的指摘權,拒絕召開王國三級會議。

宮廷人事

在路易十四時代。路易十四廢除了首相,并親自選定了6位大臣。這6位大臣為國王出謀劃策,最終決定的是路易十四本人。雖然海陸軍将領也是宮廷人員,但是路易十四還是從法國最好的軍團選定8000人保衛凡爾賽宮。當時凡爾賽宮的宮廷人員還有雕刻家等。

路易十四知道如何控制、利用大臣。一方面,國王給予大臣充分的信任。柯爾伯擔任财政總監期間,路易十四給予足夠的信任和特權,并通過信件的形式頻繁交流。國王在回複柯爾伯的信件中說道:"我對你所做的一切甚為滿意,且懷有友誼。"   在國家面臨戰争和大規模建造的雙重壓力之下,路易十四鼓勵他的大臣:"隻需取得進展即可獲得國王的認可。"   正是在國王的充分信任之下,柯爾伯在整頓财政,發展工商業和海外貿易等方面才可順利進行。另一方面,國王會維持自己的絕對權威。路易十四把國家一切都掌握在自己手裡,按照自己的意願運行,"所有下達的命令必須絕對服從,全面理解,按照要求貫徹執行,不能有任何反抗"。   通過剛柔并濟的措施,國家在路易十四的掌控下有條不紊的運行。

修建新宮

凡爾賽宮的建造是路易十四集中政治權力的策略之一。路易十四完成了黎塞留和馬紮然建立一個中央集權、專制的民族國家的努力。他将貴族變成了他宮廷的成員,解除了他們作為地方長官的權利,以此削弱了貴族的力量。為此他建造了凡爾賽宮。

1682年5月6日他搬進這座位于巴黎城郊的巨大的宮殿。宮廷的規矩迫使貴族為衣裝付出巨款,他們從早到晚都得待在宮殿裡參加舞會、宴席和其他慶祝活動,這是宮廷生活的一部分。

據說路易十四記憶驚人,他進入一個大廳後一眼就可以看到誰在場,誰缺席。因此每個希望得寵于國王的貴族都必須每天在場。這些貴族都熱愛法國。讓他們就沒有時間去管理地方的問題了,慢慢地他們就失去了地方的權力了。

凡爾賽宮

軍事

鎮壓叛亂

路易年輕時法國發生了一次巨大的暴亂(投石黨運動,1648年―1653年),它主要是針對尤勒年―馬紮然樞機的政策。這次暴亂對路易可能影響很大,他決定永不允許這樣的暴亂重現。

強固海防

強大的海防力量是海外貿易正常運轉的保障。法國相對靠近歐洲内陸的地理位置,中世紀來對陸上貿易過度依賴,近代以來,海上貿易逐漸取代陸上貿易,荷蘭、英國的發展展現了海上貿易的強大優勢,相較于海上強國荷蘭、英國,法國在海外貿易、海軍建設上相對薄弱。為了争奪海外市場,與荷蘭、英國抗衡,柯爾伯在恢複法國經濟的前提下,開始着手海外貿易,為此大力組建海軍,制造艦船以加強海軍力量。

1662年國家撥款1百萬裡弗爾用于海軍建設。首先建立了大型造船廠,鍛造車間,為了提高造船技術,柯爾伯派專業考察隊前往荷蘭學習,高薪聘請外國技術人員進行技術指導,對造船工人提供優厚的待遇;其次是修建和建立海港。柯爾伯對部分港口進行疏通或擴建,在法國北部有敦刻爾克(從英國買入)、羅什福爾,西部修建了拉羅謝爾,南部為土倫、賽特、馬賽三大港,共修築了33個新堡壘,與此同時200個舊堡壘也得以修繕。但在路易十四統治後期,随着歐洲大陸争霸形勢日趨嚴峻,法國無法繼續采取海陸并進的戰略,“陸重于海”的戰略指導思想使路易十四果斷放棄海軍建設,減少海外貿易,而這時期法國全民族的海洋戰略意識薄弱更使法國海軍建設雪上加霜。  

對外擴張

路易十四和他的大臣柯爾伯都是重商主義的信奉者,他們按這個理論在法國積蓄了許多貴金屬。在他的統治期内法國參加了四次大的戰争:1667年至1668年與西班牙争奪荷蘭的遺産戰争(即移歸權戰争,The War of Devolution),1672年至1688年與荷蘭的戰争(法荷戰争),1688年至1697年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之間的九年戰争(大同盟戰争,也被稱為奧格斯堡同盟戰争、巴拉丁王位繼承戰争)以及1702年至1713年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争。這些戰争耗盡了法國的國庫,使國家陷入高債之中。

1674年法國政府從一個私人企業手中買下了馬提尼克島。1689年路易十四發布了“黑法”(Code Noir)允許在法國所有殖民地販賣奴隸。

路易十四生前擴大了法國的疆域,使其成為當時歐洲最強的國家。但與此同時法國負債沉重,法國人民的生活窮困潦倒。

經濟

整頓财政

當路易十四1661年開始掌政時,法國已經瀕臨破産了。通過大量的戰争和宮廷的支出他促進了商業的發展和貨币的流通。他統治的晚期估計法國稅收的一半用在凡爾賽宮的支出中。此外許多錢财消失在官僚機構的貪污中。當時法國的稅收有商業稅(aides, douanes)、鹽稅(gabelle)和土地稅(taille)。當時法國過時的稅收制度規定貴族和僧侶不必納稅,因此沉重的稅務負擔就完全落到農民和正在興起的中産階級(市民)身上了。後來法國大革命的原因之一就是對法國稅收制度不公平的不滿。

面對法國積重難返、極度混亂的經濟狀況,柯爾伯首先對财政體系進行整改。對營私舞弊、中飽私裹的官員進行調査,嚴厲整頓包稅制。包稅制的盛行,特别是包稅官的任意征稅是導緻農民貧窮、暴動的重要原因,為此柯爾伯減少了國家的包稅官人數,改由國家統一征稅,"僅僅在國王自己的領地,收入就增加到55日萬裡弗爾,多出之前10倍以上"   。另外控制賣官鬻爵,賣官鬻爵是法國古已有之的行為,也是國家獲取收入的重要方法,但卻造成官員兀雜,稅收不一,這一飲鸩止渴的行為是造成國家财政體系棄亂的重要原因,柯爾伯一方面減少官職數量,贖回不必要的官職,另一方面制定固定的官職收入标準。在針對一些教士和貴族免征人頭稅問題上,柯爾伯提出増加間接稅。柯爾伯的這些政策使法國稅收在1675年達到收支平衡。

重商主義

路易十四的财政部長柯爾伯通過克服貪污和整頓官僚機構的方法來提高法國的稅收,但這些手段還是無法降低法國的巨債。柯爾伯實行重商主義,他既認為國家的财富越多越好,财富越多,國力就越強。因此,他鼓勵出口,限制進口。大力發展工商業。這些措施促進了法國經濟的發展。但是導緻各個國家争相效尤。引起了商業競争。不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

柯爾伯在整頓财政後開始加強工商業建設。弗裡德裡希(Friederich)強調"大工業的出現正是在柯爾伯擔任财政大臣之後"   。柯爾伯利用國家資金建廠,花重金邀請外國先進的技術人員進行指導,最典型的就是法國玻璃制鏡業的發展曆程。玻璃鏡子在17世紀中葉以前仍然屬于奢侈品,技術被威尼斯人所壟斷,國家法律規定任何洩露技術的技師都将受到嚴格的法律制裁,物以稀為貴,制鏡業在當時被看作是最有利可圖的行業。面對制鏡業的良好前景,柯爾伯開始建設制鏡廠。首先是用大量資金吸引、拉攏甚至是偷渡威尼斯制鏡技師,付給威尼斯制鏡師德拉每年的費用竟高達1200裡弗爾;接下來,柯爾伯着意培養法國自己的技術工人,以圖擺脫對威尼斯技師的依賴。在柯爾伯的努為和路易十四的大力支持下,玻璃制鏡業在法國迅速發展,技術不斷提高,最終取代威尼斯成為制鏡業的龍頭。鏡子滿足了路易十四的需求,為凡爾賽宮的裝飾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材料,成為法國最主要的出口商品。

外交

在海軍力量強大的基礎上,法國政府積極拓展海外殖民地。17世紀法國繼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之後,步入了殖民擴張的道路,依靠國家的支持法國先後建立了西、東印度公司、北方公司等海外殖民據點。1664年東印度公司的成立得到了國王以及大臣的支持,路易十四以300萬入股,馬紮然、孔代等也都投資入股。在與東方的聯系中特别是暹羅,以宗教為帶動建立了海外殖民地,成為法國海外貿易的重要據點。以國家力量建立殖民公司,是路易十四絕對王權下的産物,在短時期内,由于路易十四的強大王權和社會的穩定,這種模式給國家帶來了回報,但這種高壓、專制的模式極易受路易十四個人喜好的影響,路易十四晚年因财力短缺無力支持公司,法國的對外貿易很快陷入了絕境。

文化

文化專制

路易十四時代的文化控制策略,基本手段歸納起來大體有兩種:推動文化的國家化,國家對社會施予監控,建立國家文化機構和推行國家資助制度,将社會領域的文化藝術活動和人才收束到國家體制之内。  

“文化國家化"最主要的表征,是一系列國家性文化機構的創立,将文學、藝術和科學等各個文化領域收納到國家的控制之下。此舉一方面可以把文人墨客們從私人資助者那裡分離出來,以免他們在諸如“投石黨運動”等宗教政治紛争時期充當小冊子寫手,這有利于消弭争論,維持王國意識形态的統一性,另一方面又可以将他們納為己用,塑造王權的榮耀。路易十四大規模地承襲了黎塞留的文化控制策略,自他1661年親政之後的十年,是法國各種國家文化機構建立的高峰。  

1661年3月,路易十四頒發特許狀,建立了皇家舞蹈學院;1663年2月,王國重臣科爾貝為繪畫和雕刻學院拟定了基本架構,将這個1648年成立的藝術家團體正式納入國家的羽翼之下,其90位成員負責皇家的藝術事務。1666年,王國政府創建了羅馬法蘭西學院,把派遣藝術家到意大利學習訓練的傳統做法制度化。至此,路易十四和柯爾伯業已實現了對文化領域幾乎全面的控制。這些從巴黎到地方的學院運動,确立了以巴黎為中心的國家文化壟斷體制,幾乎每個有才華和雄心的文人,在國家提供的經濟和聲望誘惑面前,紛紛走進金色的籠子裡。  

宗教政策

路易十四認為,要獲得無上的權力,他必須統一法國人的宗教信仰。因此他對新教徒施加壓力。尤其以1685年的楓丹白露敕令為兇狠。他以此推翻了法王亨利四世1598年下的寬容的南特赦令。   敕令下達後胡格諾派的教堂被摧毀,新教的學校被關閉。路易的這個命令迫使許多胡格諾派教徒移居國外,大多數移居荷蘭、普魯士、英國和美國。   這是一個曆史性的錯誤,因為許多這些逃亡者是非常好的手工業者,他們的技巧與他們一起流亡國外。這些流亡者給他們到達的國家帶來了巨大的财富。對路易和他的大主教們來說一個統一的法國就是一個天主教的法國。

科學

路易十四提出一些方案:

1.電與蓄電的構想,來自于分析海洋元素來找适合産生電的物質。

2.并且鼓勵實驗燃燒合适金屬線,以金屬代替蠟燭;影響愛迪生(Thomas Alva Edison)。

3.利用武器來了解各種金屬的特性,甚至密度等等。

4.研究潮汐現象與大氣。

5.還有提醒科學界立法尊重個人的智慧權利與發明物。

曆史評價

總評

路易十四他以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法蘭西成為當時西歐最強的國家,與康熙同時代的西方大帝,時人尊稱“太陽王”。

曆代評價

奧爾良公爵夫人伊麗莎白·夏洛特在回憶錄中對路易十四的言談舉止大加稱贊:"他的講話受到極大的歡迎,似乎有一種使人愉快的技能,舉止自然得體,沒有任何做作。"  

國王的弟弟奧爾良公爵菲利普一世坦誠:即使是在危險的場合下,路易十四常常也表現的很淡然,"在死亡的最後時刻,國王仍可很從容地安排一切事物,似乎死亡僅是另一場旅行"。  

宮廷女官莫特維爾夫人評價說,在公正、仁厚、寬大、自制、嚴明方面,當代與曆代所有的君王都趕不上路易十四;法國貴族學者聖西門伯爵則認為,路易的性情是溫和謹慎的,行動與言語都極有節制;包含伏爾泰在内的批評者,把路易十四的晚年錯誤歸咎于驕傲自大,認為他對權勢與榮耀的喜好,導緻法國社會的貧困與災難;杜克洛說:“許多市民在他的靈柩經過時,甚至認為不值得去侮辱一番”。

聖西蒙在回憶錄中指出:給我一隻手表和一本年鑒,即使遠隔千裡我也能掌握路易十四的情況,足以表明路易十四對于工作的認真和條理性。柯爾伯提到路易十四每天工作6―8小時,政務繁忙時甚至翻倍,對于正常人來說8小時已經接近極限,何況國王。當時的外交文件多用用拉丁文,為了更準确的掌握外交信息,讀懂外交文件,路易十四甚至苦學拉丁文。當一個人有了權勢和地位,仍在刻苦學習、不斷進步,很多事就會變得很簡單,路易十四在極短的時間内把法國帶到歐洲的鼎峰也就順理成章了。

同時代德意志的新教哲學家萊布尼茲評論他:“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國王之一”。

德國文學家歌德稱贊說:“他是自然造就的帝王中的完美樣本,但是這樣做,卻使他自身耗竭,且毀掉了模子”。

反對波旁王朝的拿破侖贊美路易十四說:“路易十四是一位偉大的國王,是他造就了法國在國際中的一流地位,自查理曼以來又有哪位君王能夠與他相比?”(暗示隻有自己可與查理曼和路易十四相比)

19世紀的英國史學家阿克頓勳爵則認為,他是現代國王中最有能力的一位。

伏爾泰頌揚他的統治是一個“永遠值得懷念的時代”(偉大的時代)。

何炳松:法國王不但右文,亦且黩武。而其好大喜功之心遠勝其修明内政之志。蓋其軍隊精良,軍官效命,久存思逞之心。而禍結兵連,卒召國庫空虛之禍。誠法國之大不幸也。  

人際關系

父母

父親:路易十三

母親:奧地利的安妮、西班牙公主、法國王後

兒女

路易十四與他的王後瑪麗亞·特蕾莎有三男三女   ,但除了王太子路易(大太子)長大成人以外,其餘都早夭。此外他有16個經承認的養子女,但他和庶妻曼特農夫人無子女。

路易·德·波旁(Louis;1661年11月1日-1711年4月14日)先與第二代表姐巴伐利亞的瑪麗亞·安娜·維多利亞結婚,原配去世後與瑪麗·埃米莉·德·若利·德·舒安貴賤通婚。是勃艮第公爵路易(小太子)與西班牙國王費利佩五世的父親,法國國王路易十五的祖父   。

安妮·伊麗莎白·德·波旁(Anne Élisabeth;1662年11月18日-1662年12月30日),早夭

瑪麗·安妮·德·波旁(Marie-Anne;1664年11月16日-1664年12月26日),早夭

瑪麗·泰蕾茲·德·波旁(Marie-Thérèse;1667年1月2日-1672年3月1日),早夭

菲利普·夏爾·德·波旁(Philippe-Charles;1668年8月5日-1671年7月10日)安茹公爵,早夭。

路易·弗朗索瓦·德·波旁(Louis-François;1672年6月14日-1672年11月4日)安茹公爵,早夭   。

孫子

長孫:路易皇太孫(小太子),勃艮第公爵,與第二代表妹薩伏依的瑪麗亞·阿德萊德結婚,路易十五之父。

次孫:菲利普,安茹公爵,西班牙國王(費利佩五世),先後娶了第二代表妹薩伏依的瑪麗亞·路易莎·加布裡埃拉與帕爾馬的伊麗莎白·法爾内塞,開創西班牙波旁王朝。

三孫:查理,貝裡公爵,娶第二代堂妹瑪麗·路易絲·伊麗莎白·德·奧爾良。

曾孫

路易十四的曾孫為長孫路易皇太孫之子

長曾孫:路易皇太曾孫,布列塔尼公爵

次曾孫:路易十五

情婦及私生子女

路易十四有多名王室情婦,但他隻合法化與首席情婦的子女   。

與拉瓦利埃有三子一女:

夏爾(Charles;1663年-1665年)

菲利普(Philippe;1665年-1666年)

瑪麗·安妮·德·波旁(Marie-Anne de Bourbon;1666年10月2日-1739年5月3日),她的父親路易十四給她合法的稱号前,她被稱為“布魯瓦小姐”。後來她嫁給了孔蒂親王路易·阿爾芒一世·德·波旁,通過這個婚姻,她獲得了公主血脈的承認,稱“孔蒂王妃”;

路易·德·波旁(Louis de Bourbon;1667年10月2日-168311月18日),韋芒杜瓦伯爵。 16歲死于他的第一場出征。

與蒙特斯潘夫人有三子三女:

路易絲·弗朗索瓦絲·德·波旁(Louise Françoise de Bourbon;1669年3月-1672年2月23日)

路易-奧古斯特·德·波旁(Louis-Auguste de Bourbon;1670年3月31日-1736年5月14日),曼恩公爵。與孔代公主路易絲-貝内迪克特·德·波旁結婚,有後代

路易-塞薩爾·德·波旁(Louis-César de Bourbon;1672年6月20日-1683年1月10日)

路易絲·弗朗索瓦絲·德·波旁(Louise Françoise de Bourbon;1673年6月1日-1743年6月16日),與孔代親王路易三世·德·波旁結婚,有後代

路易絲·瑪麗·安妮·德·波旁(Louise Marie Anne de Bourbon;1674年11月12日-1681年9月15日)

弗朗索瓦絲·瑪麗·德·波旁(Françoise Marie de Bourbon;1677年5月4日-1749年2月1日),與堂兄奧爾良公爵菲利普二世結婚,有後代

路易-亞曆山大·德·波旁(Louis-Alexandre de Bourbon;1678年6月6日-1737年12月1日),圖盧茲伯爵。與瑪麗-維克圖瓦·德·諾瓦耶結婚,有後代

轶事典故

奢華盛宴

路易十四在宮廷裡掀起了一股“金光四射”的奢華之風,并把這股風氣吹遍了整個法國大地。   首先,國王使用的餐具是金子做的,而王公貴族則用鍍金的餐具。國王總管高喊一聲:“讓我們分享國王賜給的肉吧!”然後用一根用金百合(法國王室的象征)裝飾的單簧管吹出幾個音調,宣告晚宴正式開始。

上菜也有講究,菜盤裡裝的就是這次晚宴的頭盤:鮮美的肉菜湯,精心制作的肉餡或是口感濃郁的面包湯。吃飯先喝湯。主人通常會準備兩到三種不同的湯,譬如營養湯(其實就是炖的時間比較長的肉菜湯),“王後”湯(在湯裡放入鹧鸪肉餡或雉雞肉餡的一種湯,有時會加點黃油),還有比斯克醬蝦湯。除了好喝的湯,還有幾種肉餡、洋薊、蘑菇等配料和大面包供給客人。面包個頭必須大,每一個要夠一位大胃口的男士吃,甚至它的面包皮要夠一位女士用來蘸湯吃。而國王的面包總是比其他人的軟很多,因為路易十四的牙很不好。

在上第二道菜之前,仆人必須為每位客人換上一副新的餐具,并遞上一條濕毛巾擦手,這是上菜前的必備程序。第二道菜也屬于頭盤,算是一道大雜燴,食品主要是小塊的烤肉、熱餡餅、圓面包、火腿、香腸、臘腸,還有作為前餐的水果。裝滿食物的大盤子絕不會放在比較尊貴的客人面前,因為這會阻擋了這位客人的視線,造成他給别人傳遞食物或講話的不便。

到了第三道菜宴會才真正進入高潮,牛肉、小牛肉、綿羊肉都可以作為第三道菜的主角,做法一般是烤、濃湯煮或做成肉餡兒。如果是烤肉的話,肉的中間要放入橙子、檸檬或橄榄讓烤肉更加鮮香,油而不膩。

接下來的小烤肉,材料多以鳥類為主,中世紀流行的天鵝、鶴、鹭在路易十四的年代已經被鴿子、雞、鴨所代替。供給國王的鴨都是在法國西北部魯昂飼養的,雞則是在勒芒飼養的,為了讓這些家禽吃起來更具肉香,喂養時還要添加一些植物香料在食物裡。

當然,宴會中少不了魚類:最受歡迎的河魚是鲑魚和鳟魚,海魚則有鳕魚和鳎魚。

冷盤是晚宴的第六道菜。蔬菜沙拉搭配五顔六色的果凍,放在桌子中間。常用的蔬菜有蘑菇、卷心菜、洋薊、茼蒿,還有路易十四非常喜歡的小豌豆。

水果則是宴會的壓軸。精緻的水果籃、各式各樣液體或固體的果醬、裹着不同口味糖衣(有麝香味的也有龍涎香的)的茴香豆、非常受法國人歡迎的小杏仁餅,還有開始風行法國的巧克力等着各位客人。  

近親聯姻

路易十四的婚姻是名副其實的近親結婚,不但是近親,而且是親上套親,因為他親姑姑伊麗莎白嫁給了他親舅舅費利佩四世,而他娶了舅舅和姑姑的女兒瑪麗亞·特蕾莎作王後,也就是說他的舅舅成了他嶽父,姑姑成了嶽母;對于王後瑪麗亞·特蕾莎來說,她舅舅路易十三成了公公,姑姑奧地利的安妮成了婆婆,而路易十四隻比表妹瑪麗亞·特蕾莎大五天。路易十四跟表妹瑪麗亞·特蕾莎生有三男三女,其中三個當年就夭折了,另外兩個,瑪麗·泰蕾茲·德·波旁公主活了五歲,安茹公爵菲利普·夏爾·德·波旁活了三歲,隻有長子王儲路易活到50歲。王儲的兒子勃艮第公爵路易隻活了30歲,所以當偉大的太陽王隕落時,隻好把王位傳給了隻有五歲的重孫子路易十五。路易十四與第一位首席情婦拉瓦利埃三個私生子和一個私生女。與第二個首席情婦蒙特斯潘夫人生有四男二女。

發明高跟

路易十四是個矮子,身高大約154cm,所以他對自己的身高十分不滿,覺得自己的地位和身高并不匹配,于是他叫做鞋工匠再給他做鞋的時候在腳跟處墊上厚跟,形成了現代意義上第一個高跟鞋。

但實際上,最開始高跟鞋的出現,是因為路易十四宮廷裡的宮女經常在夜晚偷偷翻出宮牆參加舞會,為了禁锢這些不守規矩的女子,路易十四讓工匠設計一種可以讓宮女行動不便的鞋子,鞋匠于是将宮女的鞋跟加高,踩踏地闆時會發出嘎吱聲,來引起人們警覺,制止宮女偷跑的行為,沒想到幾個月之後,這些宮女便習慣了高跟鞋,并學會了如何穿着高跟鞋跳舞,也發現高跟鞋對拉伸腿型的好處,她們穿着這些鞋子繼續出逃,參加貴族們的舞會,最終使得高跟鞋在上流中風行,路易十四本人得知真相後,也開始穿起了高跟鞋,隻是他的鞋底是象征國王尊榮的紅色。這在凡爾賽宮内的畫作上,也可以清晰得見。

緻信康熙

路易十四曾向康熙派出使節,他們帶來了渾天器等30箱科學儀器,他們獻上金雞納霜治好了康熙的瘧疾,他們幫康熙就中俄東北邊界問題進行談判,他們參與繪制中國史首份現代化全國地圖《皇輿全覽圖》。路易十四甚至還曾給康熙寫過一封私人信件。  

在中國曆代帝王中,最喜歡鑽研科學的,無疑是清朝的康熙。而路易十四,癡迷的則是舞蹈。康熙對科學的癡迷,到了禦醫要勸誡影響健康的地步。而路易十四,幹脆就自己上陣,先後出演21部芭蕾舞劇,有位朝臣甚至擔心國王會過度練功而病倒。當然有一點是康熙沒有的――路易十四之所以在當時被看作一個奇迹,因為他父母結婚23年都沒有子女,而路易十四本人的壽命,又比他的兒子和最大的孫子活得都長,于是他的繼位者,要到重孫路易十五。  

藝術形象

小說

大仲馬的《二十年後》及《布拉熱洛納子爵》(Le Vicomte de Bragelonne)

電影

《路易十四的崛起》(La Prise de pouvoir par Louis XIV,1966),由羅伯托·羅塞裡尼執導  

《鐵面人》(The man in the iron mask,1998;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飾路易十四)  

《巴黎春夢》(Vatel,2000;朱利安·山德斯飾路易十四)  

電視劇

凡爾賽(Versailles ,2015)

上一篇:椋鸠十

下一篇:金岩石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