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

跨界

漢語詞語
跨界:從某一屬性的事物,進入另一屬性的運作。主題不變,事物屬性歸類變化。進入互聯網經濟時代,跨界更加明顯、廣泛。特别在跨界營銷方面,各個獨立的行業主體,不斷融合、滲透,也創造出很多新型,發展勁勢的經濟元素。跨界設計:工業設計不單是外觀設計,更是從産品概念設計到品牌包裝策劃等一條完整的設計産業鍊,這是工業設計“跨界”核心含義。目前,這種“跨越多個環節”的“跨界”設計也已經成為工業設計行業的一個趨勢。
  • 中文名:跨界
  • 外文名:transboundary
  • 拼音:kuà jiè
  • 近義詞:
  • 反義詞:
  • 應用:滲透各個行業應用
  • 本質:是整合、是融合

詞語相關

跨界設計

工業設計不單是外觀設計,更是從産品概念設計到品牌包裝策劃等一條完整的設計産業鍊,這是工業設計“跨界”核心含義。昨天,第二屆中國(順德)國際工業設計創意博覽會2号館舉行新聞發布會,提出“跨界”設計這一全新概念。

目前,這種“跨越多個環節”的“跨界”設計也已經成為工業設計行業的一個趨勢。佛山市廣告協會平面設計師委員會主任何國輝就表示,現代的工業設計已經不是簡單獨立的設計,而是在包括産品設計、包裝策劃、商業策略等多個環節的整合設計,即跨界設計。他認為,這也是2号品牌設計館選取“跨界”這一主題的原因。

跨界品牌設計館

第二屆中國(順德)國際工業設計創意博覽會将于今年9月4日舉行。工業設計博覽會主旨在于締造工業設計與制造企業一個緊密結合、展示、交流、交易的平台。而“跨界品牌設計館”也一脈緊合這點,主旨在于向企業呈現佛山本土的設計力量,讓國際了解佛山本土工業設計的面貌,締造企業與設計的聯姻。

Crossover的原意是跨界合作,指的是兩個不同領域的合作。

現在,在更多的時候跨界代表一種新銳的生活态度和審美方式的融合。

跨界合作對于一個品牌最大的益處是讓原本毫不相幹的元素,相互滲透相互融會,從而給品牌一種立體感和縱深感。

跨界音樂

“跨界音樂”譯自英文的“Crossover”。 在歐美樂壇,使用“Crossover”的說法比“Crossover Music”多一些,正式一些;在我們的媒體語境裡,則“跨界”與“跨界音樂”會有動詞與名詞的差别。這倒也巧妙:先得“跨界”,才有“跨界音樂”。

Crossover大約有半個世紀的曆史了。它總是以一種音樂“風格”的身份出現,人們也接受了這個概念。實際上Crossover是唱片工業的一個“門牌”,不同類型的唱片都可以打上這個牌子。正如莎拉·布萊曼在接受采訪時所說,“跨界音樂其實是出于商業目的而被制造出來的叫法”。這個叫法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意義。

Crossover在美國是跟排行榜密不可分的。而排行榜不僅是唱片業的銷量指針,也是文化生态的一種體現。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Crossover指某些在不同類别的排行榜上登榜的唱片。例如一張唱片既上了迪斯科榜,又上了節奏布魯斯榜。而流行榜(pop chart)本身就是一個大的Crossover排行榜,因為那上面根本就是一個大雜燴,不管是爵士、古典、還是搖滾,隻要熱門起來,就都擠上了這個榜單。而那時候的排行榜類别,還體現出黑與白的種族劃分。當一位黑人歌手的唱片打入白人唱片排行榜時,即便音樂風格差不多,也被認為是“Crossover”。

到了70年代,Fusion Jazz(融合爵士)的商業成功啟發了很多唱片制作者,他們紛紛把爵士樂與其他各類音樂進行“融合”,開發出很多新種類。而唱片公司則精明地把它們統一标稱為“Crossover Jazz”。這類唱片聽覺上非常讨好普通聽衆,後來事實證明,Crossover Jazz是爵士唱片市場複興的一劑良方。

再後來又出現了“Classical Crossover”(古典跨界)之說,而且成為排行榜中的一類,非常熱門。格蘭美也在1998年設立了Best Classical Crossover Album的專屬獎項。

及至今天,古典跨界已經成了最受矚目的Crossover,有時候人們說到跨界,就是指古典跨界。而衆多音樂家和表演家的參與也使這個領域變得精彩紛呈,并不能簡單的評價為商業噱頭了。

有些古典跨界音樂精緻讨好,無涉現實生活,讓人們在一定距離内欣賞其形式美感。像莎拉·布萊曼,她代表了廣為大衆接受的一種古典跨界模式:曼妙的美聲,加流行的編曲。這個模式幾乎成了速成手法,以緻很多歌手競相套用,大大降低了創造性。不過話又說話來,這類古典跨界并無太多創造訴求,它們看重的是某種手法對人們是否還有吸引力。

内容簡介

藝術所涉及的主題已不僅是純粹的藝術本體問題。當代藝術與其他學科如何結合的問題,給藝術家帶來了重大機遇與挑戰。本書集合了蔡國強、賈樟柯、葉錦添、張子康等當代藝術大家的思考與實踐,展現出跨界的價值——讓原本毫不相幹,甚至矛盾、對立的元素擦出靈感火花和奇妙創意。

目錄

跨界的視覺文化

跨學科的可能性——王家浩·汪建偉對話錄

關于葉錦添

葉錦添:盛名之外,幻象寂靜

“東西……奇怪……嗒嗒嗒……當……”——葉錦添藝術創作訪談

人人不是藝術家

豐江舟:電子媒體的“落地”實驗

馮夢波:轉折和打破是無盡的

呂勝中:媒介無正經.有效就中

李山:尋求藝術的自身

汪建偉:質疑,是一種思維方式

顔峻:不闡釋、不論述:不藝術

張培力:錄像作為獨立的媒體語言終将成曆史

爆破的儀式——蔡國強·汪晖對話錄

灼眼的光

紀錄、靜物與鄉愁——談賈樟柯的電影與中國當代藝術

“離我們有多遠”——陸軍的數字水墨作品

純化語言的“公案”與孟祿丁的繪畫

神秘訪談——藝術家和魔術師的對話

DOYOUKNOWUNMASK?

圖畫手工新文化階段中的藝術态度

畫舞形意

緣起

被譽為殿堂級藝術形式的繪畫、舞蹈,感覺與普通人相距甚遠。這一次,我們以青年舞蹈家們的身體語言,來演繹當代藝術名家的美術作品,讓她們好看好懂,走進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同時,創作團隊憑借科技的手段,以商業的力量使之可持續,并啟動“藝術點亮人生”慈善計劃,為貧困家庭的青少年學習藝術,為殘疾少年兒童“以藝術照亮前程”募集善款。同時,為青年藝術家走向更廣闊的舞台提供助力。讓人道的光芒給予每一個生命以溫暖和力量。為美麗中國,我們啟航!

活動方式

大型音舞劇演出+藝術名家美術作品展覽+慈善拍賣+“藝術就在身邊”的公益互動+“藝術點亮人生”慈善基金幫扶計劃等。

時間、地點

首次演出活動已于2013年2月22日在國家大劇院小劇場舉辦,作為國家文化部緊急征召的“中國文化走出去”項目,文化部領導與部分駐華使節、文化參贊等觀看了該場演出;針對國内觀衆的公演于4月26日,7月1日分别在國家大劇院小劇場戲劇場舉行。美術作品于同日在國家大劇院展出,展覽時間為7天。展出的作品将組織在紐約、香港、北京等地進行慈善拍賣,邀請知名收藏家和實力雄厚的财團以及明星們共襄盛舉!

主創團隊

監 制:明文軍(北京舞蹈學院副院長)

出品人:何洪春(《當代藝術名家與收藏》雜志主編、《藝術觀察》雜志主編,國新視點文化藝術機構總裁)

藝術指導:陳維亞(中國當代著名編導家,國家歌舞團藝術總監、副團長,中國舞蹈家協會副主席,國務院專家特殊津貼獲得者)

總導演:陳佳慧(青年編導家,北京舞蹈學院副教授,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執行導演之一)

舞蹈編導:張磊 洪林 谷亮亮 鄭峰

舞美總監:韓春啟

舞美設計:劉峰 丁丁

發起“藝術點亮人生”慈善基金的首批藝術家(排名不分先後):

馮其庸 韓美林 馮 遠 王明明 賈又福 方力均 劉國松 王 贊 梅墨生 劉文進 關 明 郜少華陳維亞 韓春啟 陳佳慧

組織機構

支持單位:中國藝術研究院 中央美院 中國舞蹈家協會 國家大劇院

主辦單位:北京舞蹈學院 周培源基金會科教扶助基金委員會

出品單位:北京慧林傳世文化傳播中心 陳佳慧跨界工作室

協辦單位:新華社中國圖片影像中心 《當代藝術名家與收藏》雜志

《藝術觀察》雜志 聯想集團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