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翼

趙翼

清代文學家、史學家
趙翼(1727—1814年6月5日)清代文學家、史學家、詩人。字雲崧,一字耘崧,号瓯北,又号裘萼,晚号三半老人,漢族,江蘇陽湖(今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人。[1]乾隆二十六年進士。官至貴西兵備道。旋辭官,主講安定書院。長于史學,考據精赅。論詩主“獨創”,反摹拟。五、七言古詩中有些作品,嘲諷理學,隐寓對時政的不滿之情,與袁枚、張問陶并稱清代性靈派三大家。所著《廿二史劄記》與王鳴盛《十七史商榷》、錢大昕《二十二史考異》合稱“清代三大史學名著”。嘉慶十九年(1814年),逝世,享年八十八歲。
    本名:趙翼 字:雲崧;一字耘松 号:瓯北;又号裘萼;晚号三半老人 所處時代:清朝 民族族群:漢 出生地:江蘇陽湖(今江蘇省常州市)人 主要作品:《廿二史劄記》、《瓯北詩話》、《瓯北集》 主要成就:與袁枚、張問陶并稱清代性靈派三大家n其《廿二史劄記》為清代三大史著

人物生平

随父讀書

清雍正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727年12月4日)寅時,趙翼生于江蘇常州府陽湖縣陽湖北岸西幹裡。父親趙惟寬以設塾授業為生,難以養家糊口,家居窮苦。

雍正十一年(1733年),六歲的趙翼随父就塾讀書。從此開始了他的讀書生涯,此後随父就館于華渡橋、蔣莊橋等處。經過趙惟寬的悉心教導,趙翼的文學才華已開始顯露。

乾隆三年(1737年),十二歲的趙翼随父就塾于塘門橋談氏館讀書。父親命他作時文,一日能成七藝,時人為之驚歎。趙惟寬看了他的作品,認為将來不愁不做時文,而四書五經尚未讀盡,因此趙翼的學習應以讀經為要務。

乾隆五年(1740年),趙翼随父移館于東千埼杭應龍家,同年開始課業,落筆往往出人意表,但趙翼生性偏好古詩詞。但當時的科舉不将詩詞納入考試範圍,趙惟寬唯恐作詩會妨礙學業,便加以禁止。而趙翼常常私下為之。

課館備舉

乾隆六年(1741年),趙惟寬去世。趙翼家中更加貧困,孤苦伶仃,無以養弟妹。杭家因趙翼課業優秀,加之憐憫他的處境,遂留他繼承父業,繼續教書。趙翼更加鐘情于古詩文,導緻學業逐漸荒廢,後來作的八股文還不如十四五歲時的水平。杭應龍及時發現了這一現象,對他說:“你不攻讀八股謀取功名,怎麼脫離貧苦呢?”于是聘請趙翼教其幼子念屺,并讓他與其長子杏川、次子白峰同作時文。

乾隆十年(1745年),十九歲的趙翼到江陰澄江書院應童子試中的院試,被江蘇學政崔紀取入常州府學。按照之前的慣例學政複試取士即入學宮。但府學按标準應取二十五人,同年在覆試中被錄取的人卻共有八十六名,須再次考試。而趙翼這次複試,文不加點,得以順利成為秀才。

乾隆十一年(1746年)春,趙翼坐館于陽湖城東史翼宸家,得以讀盡天尺軒書堂藏書。同年,趙翼多次向府學教授趙永孝請教。

乾隆十二年(1747年),趙翼設館于陽湖北門顧氏。參加鄉試,結果落第。

十年舉途

乾隆十四年(1749年),陽湖鬧饑荒,趙翼私塾職被解雇,饑寒驅迫他離家北上,投奔作幕于京城的親戚。抵京後,趙翼以其文才受知于刑部尚書兼翰林院掌院學士劉統勳。劉文正公延至家,纂修《國朝宮史》三十六卷。

乾隆十五年(1750年)秋,趙翼以顧姓商籍試中乾隆北榜舉人。主考官汪由敦十分欣賞他,想提拔趙翼為解元,無奈頭場所作《四書》文有,隻得放為二十一名。但其才華深得汪由敦器重,于是趙翼在同年冬作為禮部教習,結束《國朝宮史》編寫之後,立馬被聘入汪由敦幕署課讀其二子承霈、承澍,并替汪氏代草筆劄。汪氏家中富于藏書,加以汪由敦本人深于文學,趙翼古文經由汪氏教授,功底日益精湛。而禮部義學教習又是一個閑散職缺,這使趙翼有機會閱讀大量典籍,對他學識的進一步提高,仕途的發展,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在此期間,趙翼雖在會試中三次敗北,但最終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參加明通榜,以文理暢通而考取内閣中書。次年補授中書舍人。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夏,趙翼入直軍機處。此時正值清廷興兵征計西北準噶爾,軍事文書往返頻繁,為趙翼嶄露頭角提供了良機。因趙翼頃刻能作千言,深為尹繼善、傅恒倚重。他扈從天子行在時,有時坐在地上就能起奏,文不加點。汪由敦等随駕大臣奉召作的文字大都囑托趙翼,幾乎沒有奏章不是趙翼寫的,而且潤筆頗豐。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趙翼再次參加會試,以第一名進程。乾隆因為清開國以來陝西尚未出過狀元,乾隆便以他和第三卷陝西人王傑互易,趙翼隻中得探花。趙翼為此耿耿于懷,引為終身遺憾。每借端形諸詩篇以寄不平。趙翼中探花後,被授翰林院編修,纂修《平準噶爾方略》等,為史學上的精深造詣莫定了深厚的基礎。

京官生涯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趙翼在京察中被列為一等,記名以備用為道員知府。秋,趙翼與蔣士铨等人被欽點出任順天府鄉試任同考官,得江烺等十餘人。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三月,趙翼出任會試同考官,得士董潮、祝德麟、祥慶、龔骖文、李铎、費淳等十一人。四月,參加散館考試,趙翼考列一等第二名,獨得乾隆帝宣見垂詢,詩稿得呈禦覽。

乾隆三十年(1765年)春,吏部會考在京的各省主考官,趙翼仍為一等。同年秋,出任順天武舉主考官。

開府地方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十一月,乾隆在養心殿召見趙翼,在肯定他工作能力的同時,擢升其為廣西鎮安府(今廣西德保縣)知府。此事大大出乎趙翼之意料。他想以“不熟悉官務”為由委婉推辭,甚至請求恩師傅恒代為上奏。乾隆帝接見趙翼時,對他的的答複卻是:“讀書人原有不能辦事者,你在軍機處的時間久,比較能夠辦事。廣西是政務簡練、民風淳樸的地方,你剛到任時便要留心練習,将來自然可成好官。”事己至此,趙翼隻好于十二月攜眷離京。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七月初,趙翼到任鎮安。抵任之初即巡視境内,體察民間疾苦。當時因購馬補濟滇軍,有關部門改用大筐代替舊小筐收斂糧食。百姓怨聲載道。趙翼允許改回舊筐納糧,廢除弊政。民衆對其感恩戴德,每每出行,争相用肩輿擡着趙翼過其村。到任的第二個月,趙翼就去安南緝拿逃犯。在前任知府韋馱保供職期間,一些鎮安人與安南人互相糾結,跑到雲南土富州滋事。事發後,農付奉逃至安南。韋馱保因此被勤落職。趙翼來鎮安後,訪知農付奉已死,其子阿細為奴。遂派人捉獲阿細,将其父屍棺一并帶回,經辯認無誤。鑒于此,趙翼便具文呈報上司,請求結案。不料,兩廣總督李侍堯隻許判阿細罪,而拒不承認棺内為農付奉屍身,認為是讓韋馱保為複京而使的欺騙伎倆。在趙翼看來,屍體和活人都找到,蹤迹确定,如果說屍體是假的,案子就永遠都結不了。于是,再次為韋馱保申辯。次年,因此案未結,趙翼親自赴省城桂林詢問,他聽聞李侍堯來到梧州督辦征緬軍務,又趕赴梧州向李侍堯面陳,據理辯論。李侍堯當場大怒。欲彈劾趙翼。當時,朝廷有旨派趙翼去雲南參贊軍務。李侍堯才把劫疏追還。趙翼幸免一難。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五月,趙翼離開鎮安,從開化府土富州過博南,渡瀾滄江,至邊城永昌。又随軍出怒江,逾高黎貢山,曆龍陵、騰越,遍巡南甸、千崖、盞達、芒市、遮放各土司及虎踞、萬初、鐵壁等關,周覽形勢,詢悉軍情,留下了大量紀行詩。在軍營,趙翼多有謀劃,為幕主阿桂所倚重。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重返廣西鎮安府原任。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三月,廣州知府出缺,李侍堯欲借此拉攏趙翼,遂派左江道宋淇源将職位出缺的消息故意透露給趙翼,且告知隻要趙翼當面向李侍堯懇請,李侍堯便會向朝廷推薦他。趙翼對此頗為不屑,嚴詞拒絕。李侍堯因為趙翼沒有私下請求,所有另外奏請調派梧州知府吳九齡。恰逢吳九齡已升任廣東糧驿道,于是乾隆帝接到奏疏後特調遣趙翼出任廣州廣州知府。趙翼即将赴廣州任時,派人往鎮安接送家眷。其妾蔣氏肩輿出城,鄉民無不在門口設香案跪送,以再不能見到趙翼為遺憾。等到趙翼族孫趙鶴沖交接倉庫完畢,離開鎮安時,街民一如既往跪送。在廣州知府任上,一次趙翼抓獲拒捕海盜一百零八名。按照《大清律》,凡是江洋大盜不分首從皆斬。趙翼不肯濫殺,細加審察,條别輕重,最後隻誅殺三十八人,其他的皆遣戍敦煌。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四月,趙翼升貴州分巡貴西兵備道,以母親年邁不能奔赴貴州,欲解官終養,乞總督李侍堯代奏,不許。十月初一,抵貴陽,會溫福、阿桂自滇赴蜀進剿金川,途經貴西威甯、畢節等處。先生谒貴州巡撫李湖畢,即馳赴衙署威甯,辦集夫馬,料理過兵。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十月,因為廣州平海盜處理的谳大獄舊案事發,趙翼受彈劾被部議降一級調用,回吏部述職。巡撫圖思德堅決上奏挽留其在貴州,學政孫士毅、布政使韋謙恒、糧道國棟都來勸說他,趙翼以老母年事高為由,告假回鄉,不再複出為官,朝廷準允辭官。

短暫複出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五月,趙翼取道山東赴京,打算在宦海競渡中再決雌雄。行至台兒莊,忽患風疾,雙臂不能自主,他隻好掉頭南歸。從此開始了長達三十餘年的歸隐生涯。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正月,台灣爆發林爽文起義,湖廣總督李侍堯調閩浙總督,負責督辦赴台官兵糧銅,道經常州,邀請趙翼入幕商研邀先生入幕。趙翼赴閩途中過仙霞嶺,經漁梁驿,過建陽市,渡延津,訪王審知墓、萬安橋畔夏将軍廟諸古迹。二月十七日,趙翼抵達泉州,籌劃軍需,他指出:靠省錢成功晚,反不如多花費用,給足軍需,早些攻克成功,反而省錢。趙翼為李侍堯倚重,幾次想要上奏讓趙翼在福建做官,趙翼堅決推辭。次年,起義被平定,趙翼辭退幕職,主講安定書院。

歸隐生活

乾隆六十年(1795年)三月,《廿二史劄記》初稿告成付梓。

嘉慶元年(1796年)四月,福建爆發虧空大案,趙翼内弟、原任瓯甯令劉芳、女婿金恭壽父、原任尤溪令金拱闾都坐重罪,趙翼極力營救,最終二人得以免罪。十月二十二日,趙翼七十大壽,大江南北許多名士都以詩為壽,趙翼總共收到壽詩二百餘首。

嘉慶十五年(1810年),趙翼和姚鼐重赴江南鹿鳴宴,兩江總督松筠奉旨贈與趙翼三品冠服,并為立“耆儒”碑。趙翼重赴鹿鳴宴所作的詩,海内名流屬和者總共三四千首,趙翼将其編輯為長卷。

嘉慶十九年(1814年),趙翼染脾洩之疾,于四月十七日(6月5日)逝世,享年八十八歲。十一月五日,趙翼葬于馬迹山金醜灣母親丁氏墓穴旁,孫星衍為作墓志銘。

主要影響

政治

吏治

趙翼是一位精明強幹的循吏。他深知,若要做良吏,須谙熟當地風俗民情。到鎮安前,他已參閱過《鎮安府志》及一些與鎮安有關的前人筆記。才到鎮安不久,他就着手親自了解當地的民風民情,如放蠱、歌墟、嚼槟榔、習居幹欄,以及一些飲食習慣、動植物特産等。知府照例要于冬月巡邊。趙翼在到任後的當年冬天,即忙于巡邊勘察之事。他的足迹幾踏遍鎮安。他經常帶人去所轄各地了解情況,細加勘察。

趙翼銳意革新除弊,為民利民。他到任鎮安前,府中常平倉素有出輕入重之弊,主管谷倉的官吏用小籮出,大籮進,暴斂盤剝人民。趙翼遂下令開府倉,由測谷之人用出谷小籮自行掌權以納谷。府民免受重斂盤剝。同時趙翼對橫征暴斂的監倉奴和書吏嚴加懲處,制定了各種利民的改革措施。天保縣令姜國城斂财無度,欲重發田照,從中盤剝鄉民。趙翼當即斥責姜國城,及時加以制止。歸順州牧多收谷租,大筐進,小筐出。趙翼立即派員前往,把監倉官吏捆綁示衆,并洞穿稈眼,把秤固定在60斤負擔之舉措,赢得了府民的愛戴和擁護。

經濟

趙翼極為重視發展經濟。他勸農耕墾,多種水稻、玉米和竹桑,并且注重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特色經濟。他聞天保縣有人種植名貴止血消腫藥材田七,便專程前往,知悉田七長性形狀、種植和加工技術、醫藥用途等第一手資料,回府後整理成篇,收錄在專著中。他還向各州、縣推廣栽培田七,促進了栽種田七的村、戶、面積迅速增多。清朝後期,歸順、安德已成為中國著名的田七産地。趙翼在鎮安見過生長着的雞血藤,後見雲南人以雞血藤治血崩,即派人将雲南之藤購回,證明質量與療效無異,立即在鎮安推廣。雞血藤從此成為鎮安府名貴止血補血藥材,新開山民财源。他發掘雞血藤藥用功能,填補了藥典無雞血藤入藥之空白,對傳統壯醫、壯藥,起了傳播、推廣的作用。趙翼發現鎮安特産八角産多價高,便勸勉百姓種植,從此八角種植逐年增多,八角成為德保大宗出口的名優特産。

趙翼還親臨邊境市場巡視,從多方面了解風俗民情。考察鎮安與安南交界的邊境市場時,隻見那裡市場物品繁盛,兩地百姓自由往來。因此趙翼廣開市肆,鼓勵邊境貿易的來往,帶動了邊境的和平交流。

民生

趙翼注重齊民以德,德治化民。當時農付奉作亂,趙翼到任鎮安知府後,在越南捕獲其子。趙派人領回,驗明正身,隻将農子上送省府,對脅從者,趙翼認為本皆良民,是受了人的雇傭而淪為盜賊,均教育釋放,回鄉歸農,化解了矛盾。他治鎮安,前後在任兩年,僅兩坐訟堂,已歎為無留獄。鎮安治安之好,民風之淳樸,由此可見。

不僅如此,趙翼還對農民生活現狀進行詳細考察。他深知,農民最關心的是土地問題。在廣州東部的東莞等沿海地區,百姓往往圍沙造田。他們每當水退後,便在近水地面種草,以防水土流失。再過幾年,所墾土地便成為良田。新開墾的土地,按例須上報。但墾荒者擔心官府稅賦太重,常常以多報少。有些投機分子平時不去圍墾,專門偵伺别人有無少報,一旦抓住把柄,便借助官府之力,将别人勞動所得掠為已有。因而,每到收獲季節,常常會為争奪莊稼而械鬥。此種獎勵辦法,既會助長告刁狀之風,又影響鄉間的安定。于是趙翼請示上司革除此弊,改重獎為輕獎,但因任期太短,未得實施。他有時還親臨田間,了解民間風俗。

外交

趙翼在鎮安任,時常擔心邊民的地界之争,引發兩國争端,故往往親臨巡視,防患于未然。凡與安南連界處,不管深山窮谷,他都不辭勞苦,親往巡視,惟恐有奸匪流竄作惡,再出現類似的事情。在實際巡查中,他意識到鎮安作為邊境要地之重要性。鎮安與安南處處山場相連,國界之間無任何如隔牆類的明顯标志。他擔心百姓因小事發生争端,影響兩國間關系。因此他通過正當的外交途經,下書安南的地方官,雙方勘定地界,明定條例,互不侵擾,化風險為夷,保證了鎮安百姓的安定生活和邊境和平。

到任廣州知府後,趙翼同樣面臨着“防夷”之事。他作為一名重要海口的地方官,肩上負有保障地方安全的重任,而對虎視眈眈的外洋商賈,不能不保持應有的警惕,何況乾隆間,确實出現過英人斯當東随貢使來華,留住澳門,蠱惑民衆的事。他一方面親臨番舶訪察,告誡外國商賈,按照兩國條約規定合法經商,另一方面又防備内地奸商為外商所收買,充當其耳目,滋生事端,決計将事故處理在萌芽狀态,以防引發國家之間的沖突,慮事還是非常周密審慎的。

詩歌

詩論

趙翼論詩重“性靈”,與袁枚接近。他反對明代前、後七子的複古傾向,也不滿王士禛、沈德潛的“神韻說”與“格調說”。他說:“力欲争上遊,性靈乃其要。”(《閑居讀書作六首》之五)“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論詩》)

趙翼論詩雖主性情,首重天賦靈性,優秀的詩歌都是情感的自然表達,而不是嘔心瀝血的雕琢所緻。興會自然是詩歌最理想的創作心态,興會而産生靈感是一種可遇不可求的機會。但他仍以為學力對于詩歌創作的必要。他強調作詩需要苦心,此處的苦心是指詩人自身具備一定的學問和作詩的技巧。趙翼認為,詩人作詩應該要下一番功夫,先天因素固然重要,但後天的學習也不可或缺。

創新是趙翼詩歌創作論最鮮明的旗幟,《瓯北詩話》全篇有百餘處出現“創”“新”等字眼,無論評價詩人本身還是詩歌創作,他都将有無創新作為一個重要的評價标準。趙翼詩歌的“創新說”主要包括以下幾點:首先,創作主體在審美活動中的主導作用。作為創作主體的詩人應該具備創新的才能,一個詩人的主體修養對詩歌創新的決定作用,詩人要具有創新的自覺意識。于是,他從詩歌審美價值角度出發,提出詩歌作為認識對象要具有“創新”的價值和美學意義。其次,詩歌的創新需要從思想内容上去構建,一首詩歌的意義和價值體現更重要的是表現在内在思想上。再次,詩歌形式的創新是詩歌的外在品格。一首打動讀者的詩歌不僅需要有深刻的内涵,更需要有引人入勝的形式。

所著《瓯北詩話》,系統地評論李白、杜甫、韓愈、白居易、蘇轼、陸遊、元好問、高啟、吳偉業、查慎行等十家詩,他重視詩家的創新,立論比較全面、允當。想要在前人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就必須首先遍閱的經典作品。趙翼當時已經具備了深厚的文學涵養,在論詩的過程中從燕許文章到唐岑高調,元、白、蘇、陸等十多家詩歌風格,《瓯北詩話》十二卷論及十七家詩人,雙聲體、藥名體、仄句體等多種體裁等,均能了然于心、深入分析并正确評價。

思想内容

趙翼的詩歌是他生命足迹、心路曆程的忠實記錄,也是他思想識見的體現。趙翼的詩歌創作經曆了由狹小的個人天地到廣闊的社會生活的過程,如他的很多憂國憂民的詩篇都寫在他的晚年。總體說來,他的詩歌更多地關注個人生命的狀态,重視自我。舉凡詩人的喜悅、悲傷與憂愁,友朋聯歡的快樂,生命的感悟,大自然的景觀,對事物的認識等等,無不闌入詩中,表達他内心的真摯和對浪漫的執著。

趙翼以五言古詩最有特色。如《古詩十九首》《閑居讀書六首》《雜題八首》《偶得十一首》《後園居詩》等,或嘲諷理學,或隐寓對社會的批評,或闡述一些生活哲理,頗有新穎思想。七古如《将至朗州作》《憂旱》《五人墓》,七律如《過文信國祠同舫庵作》《黃天蕩懷古》《赤壁》等,都獨具特色,并在造句、對仗方面見出功力。另外,造語淺近流暢,也是一大優點。其詩的缺點,是有時議論過多,過于散文化,形象性較差。

體裁

趙翼的詩歌從體裁上講可謂衆體兼備,且各有特色,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絕、七絕外,他還創作了二十餘首六言詩,三十多首五言排律及少量三言、九言詩、雜言詩。其中七律和七絕的數量最多,有三千多首。可見趙翼對七律、七絕用力尤勤,成就也是諸體中最高的,“意無不達,對無不工,兼放翁、初白之勝,非袁、蔣所能及也。”其古體詩創作才氣奔騰,五七言絕句清新可讀,可謂各領其妙,各擅其長。

趙翼創作的雜言雜體詩雖然數量有限,但仍不失為一種有益的嘗試。如六言詩有《六言》、《題畫》等。如其《九言題吳竹橋

藝術特色

受乾嘉考據學風的影響,趙翼的史學中有考據的成分,學者氣質與學者思維體現在他的詩歌中,表現出善用典故、以議論為詩、以文為詩以及與之相連的詩歌意象的減少等特點。

趙翼詩歌中的議論非常廣泛,而且是通過透徹入裡的分析,得出新穎獨到而又合情合理的結論,幾乎各種體裁、題材的詩他都能或明或暗寓入警辟議論,每能啟人心智,豁人眼目,而絕不落入陳腐俗套,使人憎厭。趙翼既不蹈襲前人成見,也非存心立異,而往往表現出真知灼見。他的見解是建立在淵博的史學和卓絕的史識基礎上的,因而令人信服。譬如對秦始皇修長城、隋炀帝開運河這兩件事,傳統觀念是把它們作為罪狀而大加撻伐,趙翼卻能沖破傳統觀念采用一分為二的加以評判。詩人一方面指出,秦始皇和隋場帝發動此兩大工程,既給百姓造成苦難,又導緻了自己王朝的滅亡,另一方面又一反俗調,指出長城對保衛民族安全,大運河對促進南北經濟文化的交融,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曆來被稱為暴君的秦始皇和隋炀帝實際上有着曆史功績,體現趙翼進步的曆史觀念。

趙翼詩歌還具有用典豐富且靈活巧妙的特點。由于自身的經曆和愛好,趙翼博覽史書,胸中書卷繁富,瀾翻不窮。所以趙翼往往在詩歌創作中自覺化用典故。如五古《詠史》,此詩寫得含蓄,但卻生動而又深刻,貼切的用典可謂功勞不少。首聯此處用《新唐書·元載傳》裡的史實。兩相對比,畫出了斂聚者的貪得無厭。颔聯中的“摸金尉”出自陳琳的《為袁紹檄豫州》,“摸金校尉”借指隻圖财富而不擇手段。“入草人”語出《新五代史·李嚴傳》,此處借指貪财者往往喪命;頸聯中的“烏攫肉”語出《漢書·循吏傳·黃霸》,此指為了搶奪财物而铤而走險;“象焚身”語出《左傳·襄公二十四年》。此二句指出不僅掠奪别人的财物要冒生命危險,而且聚斂了巨大的财物亦可危及生命。趙翼巧将不同史實融為一體,說明同一問題,靈活而巧妙,這就使得尾聯的質問尤為有力,可謂入木三分。

風格

趙翼詩歌的風格多樣,正是藝術上達到高度成熟的表現。在諸多的藝術風格中,趙詩是以雄麗為主的。其雄麗豪放的風格多體現在寫景的古體詩和懷古詩中,如《獨秀山古榕樹歌》寫古榕樹之高大:“細根盈握大合抱”,“路人但見榕樹陰,大經五畝高百尋”。“向來隻說植物總在地,化工乃不可思議”。奇特的景物與獨特的視角,以雜言出之,景奇語峻,風格雄奇奔放。如《登金山塔頂放歌》《樹海歌》《懷遠縣雞翼灘》《赤壁》等詩表現出來的藝術特色是清奇绮麗、雄渾豪放。

除诙諧與雄麗之外,趙翼的詩歌也有閑淡幽雅的風格一面。主要體現在他的部分詠物寫景詩中,這些詩多寫于詩人外出遊覽的途中,景物甯靜和諧,閑淡悠遠,全無雄傑之語,與詩人的閑适心情相吻合。有時看到濃郁的秋色,發出時光易逝的感歎:“最是秋風管閑事,紅他楓葉白人頭。都是生活小事的詩化,意境淡遠,清新可讀。這樣的絕句《瓯北集》中有很多。

史學

綜述

趙翼是清代乾嘉時期著名的曆史學家,與錢大昕、王鳴盛并稱為清代考據學派三大家,其主要史學著作《廿二史劄記》,與錢、王二人的《廿二史考異》、《十七史商榷》并稱為乾嘉時期三大史學名著。《廿二史劄記》一書考證史籍著述體例的演變和曆史事實的真相,顯示出特有的經世意識和對大量曆史問題的深刻見解,堪稱是乾嘉樸學時代創造性思維的出色成果。

史學方法

靈活運用多種史學方法,是趙翼取得突出史學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十分注意研究方法的運用,他在《劄記》中,注意總貫諸史,評其得失,以劄記的形式熟練地運用歸納考據、比較研究和樸素辯證等多種方法對二十四部正史從宏觀角度進行分析研究。其在書中運用的比較廣泛的方法主要是排比分散的材料,進行歸納和比較,從中抽象出曆史上關系治亂興衰的大事,分析其對社會所産生的影響,從而反映出一個時期曆史的特點。

趙翼治史每每胪列衆多相類的史實,“參互勘校”,以史證史,這實際上是用比較方法。在《劄記》中,他相當成功地對史書、人物,史事等方面進行比較研究發現其異同之處,然後分析論證,提出自己的看法。不僅将同一朝代不同時期的人物傳記所提供的史料相比較,有時還将正史人物傳說與見于作家别集中的人物碑傳相比較,從而研究政治制度、社會形勢、民間世情的變遷。

史學評論

在《廿二史劄記》中,趙翼在考訂曆代史書時十分重視發表見解,史論占了很大比重,包括曆史評論和史學評論。趙翼超越孤立繁瑣的事實考證,不僅對正史中曆代治亂興衰的大事進行研究,而且對史學評論進行深入探讨,即史法與史事并重,所得出的結論許多都富有思想深度和理論見解,系統的反映了趙翼對曆史的理解和撰述目的。

對于曆代大事,趙翼通過自己的綜合分析,評論來總結經驗教訓,揭示得失的原因以及當時社會風氣的變遷。趙翼的曆史考證不同于那些為考證而考證的學者,他并未完全抛棄清初的經世緻用的精神,在反思曆史事件的同時,力求給當代政治提供借鑒,來警切時事。

曆史評價

汪由敦:一五經卷,才氣超轶,兼數人之長,二場所拟诏诰,複極典雅,心知為才士,陽湖趙生雲崧也。谒見時,布衣徒步,英氣逼人。目光爛爛,如岩下電。叩其所學,自秦漢以來,詩古文源流,已皆窺涉津奧,乃益肆力于古。其中真氣息,真境地,已無不洞燭底蘊。間出一語,評骘辄如鐵鑄,複按之,卒無以易也。昔歐陽公一見蘇子瞻,即許以出一頭地,度其時坡,公所挾不過。如今所傳,初發嘉州諸什,非有後來奇恣橫絕之觀。然已傾倒,若是蓋珠光劍氣,一見自有不能掩者,生以數年,即足勝人數十年功力。他日才益老,學益厚,萬斛之泉不擇地湧出,行将卓然成不朽業,如陳後山所雲:一代蘇長公,四海名不已者,此集猶特其初發嘉州時也。(《趙雲崧瓯北初集序》)

錢大昕:①瓯北先生早登館閣,出入承明,碩學淹貫,通達古今,當時鹹以公輔期之。既而出守粵徼,分臬黔南,從軍瘴疠之鄉,布化苗猃之域,盤根錯節,遊刃有餘。中年以後,循陔歸養,引疾辭榮,優遊山水間,以著書自樂。

②其記誦之博,義例之精,論議之和平,識見之宏遠,洵儒者有體有用之學,可坐而言,可起而行者也。乃讀其自序,有質鈍不能研經,唯諸史事顯而義淺,爰取為日課之語,其自謙自下如此。雖然經與史,豈有二學哉。

③先生上下數千年,安危治忽之幾,燭照數計,而持論斟酌時勢,不蹈襲前人,亦不有心立異,于諸史審訂曲直,不掩其失,而亦樂道其長,視鄭漁仲(鄭樵)、胡明仲專以诟罵炫世者,心地且遠過之。此論古特識,顔師古以後未有能見及此者矣。(《廿二史劄記序》)

④菘天才超特,于書無所不窺,而尤好吟詠。早年登薇垣,直樞禁,遊翰苑,應制赓和,頃刻數千言,當甯已有才子之目。及乎出守邊郡,從軍滇檄,觀察黔西。簿書填委,曰不暇給,而所作益奇而工。歸田十數年,模山範水,感舊懷人之詞,又日出而未有艾也。最耘菘所涉之境凡三變,而每涉一境,即有一境之詩以副之。如化工之賦草木,千名萬狀,雖寒暑異候,南北殊方,枝葉無一相肖,要無一枝一葉不栩栩然含生趣者。此所以非漢、魏,非齊、梁,非唐,非宋,而獨成為耘菘之詩也。(《瓯北集序》)

李保泰:①陽湖趙瓯北先生以經世之才,具冠古之識,自太史出守,擢觀察,甫中歲即乞養歸,優遊林下者将三十年,無日不以著書為事。

②然則使先生翺翔木天,徑登青雲,以備經筵之啟沃,必能援古證今,指陳貫串,否則商曆外台,建牙仗節,斟酌時宜,折衷往昔,其所裨于斯世者不少,而惜乎其僅托之此書以傳也。昔趙中令(趙普)自謂以《論語》一部理天下,夫中令則何能然,讀是書而有會焉,洵乎其得史學之大且重者,舉而措之天下無難也。(《廿二史劄記序》)

姚鼐:先生固善詩,自少遊京邸、曆館閣,與諸賢士大夫相酬唱;歸田後,朋遊故舊杯酒相過從,日賦詩為笑樂。其詩與同時袁簡齋、蔣心餘齊名,世所傳《瓯北集》也。其他着述凡十餘種,而《陔餘叢考》、《廿二史劄記》,尤為人所稱道雲。(《貴西兵備道趙先生翼家傳》)

孫星衍:先生年過六十,歸後以著述自娛。主講安定書院,往還平江一帶,所至名流傾倒,傳寫時什,江左紙貴。同時袁大令枚、蔣太史士铨與先生齊名,如唐之李、杜、元、白。而先生高才博物,既曆清要,通達朝章國典尤邃于史學。家居數十年,手不釋卷。所撰《廿二史劄記》,鈎稽同異,屬詞比事,其于前代弊政,一篇之中三緻意焉。所為詩,無不如人意所欲出。不拘唐宋格律,自成一家。論世者以為國家中葉極盛之世,文章者壽必有應運而興,為一代冠冕,先生其人矣!(《皇清诘授中憲大夫賜進士及第翰林院編修貴州貴西兵備道庚午科重赴鹿鳴筵宴晉加三品頂戴趙毆北府君墓志銘》)

王昶:雲崧性情倜傥,才調縱橫,同時與袁子才、蔣心餘友善,才名亦相等。故心餘序其詩,謂興酣落筆,百怪奔集,奇姿雄麗,不可逼視。子才謂其忽正忽奇,忽莊忽諧,稗史方言皆可闌人,洵知言也。

王鳴盛:①才俊而雄,得天者厚,佐以學問,故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皆宜,當其得意,如關河放溜,瞬息無聲,又如太阿出匣,寒光百道,然其妙緒獨抽,排粗人細,正多膩思妍旨,溢乎文句之外,未嘗徒以馳騁為能事。

②雲崧之才俊而雄,明秀而沉厚,所得于天者高,又佐以學問,故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皆宜,略言之不見其促,繁言之不見其碎,淺言之不見其輕浮,深言之不見其郁悶。……且雲崧之境則又異甚,夫在廊廟台閣,則有應、奉、經、進、頌、禱、密勿之詩,在軍旅封忻,則有贈、酬、告、谕、紀、述、揚厲之詩,在山林田野則有言情、詠物、閑适、光景之詩,茲數境者人鮮克兼之,若雲崧既兼之矣。(《瓯北集序》)

翁方綱:詩境碑兀奇突,音在空外,昔人評魯公書力透紙背,與褚河南用筆高出紙上寸許,其理正同,吾安得執一解以印之。

朱克敬:趙瓯北詩才大學博,而過于縱肆,不免滄海橫流,惟能以詩說理,博辨無礙,亦一奇也。(《瞑庵雜識》)

袁枚:雲松之于詩,目之所寓即書矣,心之所之即錄矣,筆舌之所到即奮矣,稗史方言之所載,即闌入矣。而忽正忽奇,忽莊忽俳,忽沉鸷忽縱逸,忽數典而鬥靡。讀者遊心駭目,碌碌然不可見町畦。或且規唐摹宋,千力萬氣以與之角。(《瓯北集序》)

蔣士铨:然君詩則自出都後且益工,蓋天才跨厲其所固然,而又得江山戎馬之助,以發抒其奇。當夫乘招問俗,停鞭覽古,興酣落筆,百怪奔集,故雄麗奇态,不可逼視,雖欲不傳,不可得也。(《瓯北集序》)

吳嵩梁:觀察才大氣雄,無所不有,集中七律最為擅場,名句不可勝采。為餘作文信國,與新谿公手劄古詩,又次韻七律,獨精鑿無一俳語。題東浦方伯集五古亦然。豈其信手揮灑,亦英雄欺人耶?

國史館臣等:晚歲,(翼)以著述自娛;主講安定書院,日與朋遊故舊賦詩為樂。兩江總督費淳、漕運總督蔣兆奎皆翼門下士,每過存,咨詢風土,言不及私;兩人益欽重之。同時,袁枚、蔣士铨與翼齊名;而翼高才博物,既曆清要,通達朝章國典,尤邃于史學。家居數十年,手不釋卷。其詩與袁枚、蔣士铨齊名,枚稱其“忽奇勿正、勿莊勿俳,稗史、方言皆可闌入”;士铨則謂其“奇恣雄麗,不可逼視”,人以為知言。(《清史列傳》)

李桓等:出奇無窮公之文,乃以筆陳籌三軍;決勝帷幄辭書勳,翩然歸裡折角巾。桐鄉栾社俎豆陳,瓣香不墜韓、杜親。(《國朝耆獻類征初編》)

趙洪良等:翼生平涉曆館閣綸扉之地,邊疆宦遊之迹,戎行帷幄之謀,天下山水之勝,公卿交遊之盛,有他人所不能兼者,一發之于楮墨間。解組四十餘載,主講揚州安定書院五年,遊閨二年,其餘則盡家居之日。著述而外,無他嗜好,一燈炎焚,寒暑罔間。其詩與同時錢塘袁枚、鉛山蔣士铨齊名。(《西蓋趙氏族譜·藝文外編》)

王藻等:與袁簡齋(袁枚)、蔣心餘(蔣士铨)友善,才名以相将。所撰《廿二史劄記》,考證精審。又《陔餘叢考》一書,雖不及顧氏《日知錄》、錢氏《養新錄》之精博,然于文字之同異,究其源流;事物之差殊,正其識誤。抑多聞解惑之一助也。其《皇朝武功紀盛》一書,以連篇累幅未能備述者而簡括出之,足征史才。然國家掌故及滇、齡各省土風物産,観覽署備,益足贈增長見聞,通知時事,較之侈談考據,于曰用事物之間毫無裨補者勝之。晚歲取唐宋以來各家全集展玩而尋緩之,沿波溯源,間得其心力獨至之處,故所撰《瓯北詩話》,抉摘精微,語多切當,要非局方隅之見橫使議論也。(《文獻徵存錄·趙翼傳》)

延君壽:海内近人詩,餘所及讀者不下百數十種,袁子才新穎,蔣心餘雄健,趙歐北豪放,黃仲則俊逸,當以四家為冠。(《老生常談》)

舒位:初讀歐北詩,其詩豔于雪。再讀歐北詩,其詩鑄如鐵。久讀歐北詩,大叫乃奇絕。不待鐘嵘評,先遣匡鼎說。胸中千萬卷,始得一兩篇。腳根千萬裡,始得一兩言。目中千萬世,始得一兩年。佞之可稱佛,谪亦不失仙。其詩自可傳,其詩有可删。其詩不能學,其詩必須讀。(《與歐北先生論詩并奉題見贻續詩鈔後》)

昭梿:①趙瓯北翼,詩才清隽,與袁、蔣齊名,堪稱鼎峙。所著議論,尚多可取,然考訂每患疏漏。

②詩之正宗,自沈歸愚尚書沒後,日見其衰,嗜學之士,皆以考據見長,無複為騷壇祭酒。袁子才、蔣心餘、趙瓯北三家,恃其淵博,矜才騁辯,不遵正軌。毗陵諸家,自立旗幟,殊少剪裁。

③本朝諸儒皆擅考據之學,至袁簡齋太史、趙瓯北觀察,詩文秀雅蒼勁,為一代大家,至于考據皆非所長。

張維屏:先生撰《廿二史劄記》,考證精審,持論明通。又撰《陔餘叢考》一書,雖未及顧氏之《日知錄》、錢氏之《養新錄》,然于文字事物之間,或究其源流,或正其訛誤,不特多聞之有助,亦為解惑所取資。又撰《皇朝武功紀盛》一編,以連篇累牍所未能備述者而簡括出之,亦足征史才也。惟《檐嚷雜記》體例稍雜,然國家掌故及滇、齡各省土風物産,皆略可借考見。蓋凡先生所撰著,均能使人增益見聞、通知時事,較之新新考據于無用之地者似為勝之。(《聽松廬文鈔》)

尚镕:①子才之詩,詩中之詞曲也。苕生之詩,詩中之散文也。雲松之詩,詩中之骈體也。

②子才學楊誠齋而參以白傅,苕生學黃山谷而參以韓、蘇,雲松學蘇、陸而參以梅村、初白。平心而論,子才學前人而出以靈活,有纖佻之病;苕生學前人而出以堅銳,有粗露之病;雲松學前人而出以整麗,有冗雜之病。

③雲松五七言古,意欲以議論之警辟,才力之新奇,獨開生面,幾於前無古人。然趁韻湊句,殊欠雅健。且苕生性好诙諧,為詩則極嚴正。雲松禔躬以禮,而詩乃多近滑稽之雄,使人失笑,較子才而更甚,何也?豈不善學東坡而堕入誠齋惡道耶!

④雲松宦遊南北數千裡之外,所表見固皆不虛,而極險之境地,極怪之人物,皆收入詩料,遂覺少陵、放翁之入蜀,昌黎、東坡之浮海,猶遜其所得所發之奇,可謂極詩中之偉觀也。

⑤雲松七律格雖不高,而語無不典,事無不切,意無不達,對無不工,兼放翁、初白之勝,非袁、蔣所能及也。(《三家詩話》)

菊池桐孫:詩文随世運,無日不趨新。既北有此語,足曉後世人。請看李、王徒,盛唐惟宗之,盛唐不可到,隻是李、王詩。句中要有意,句外要有氣。所以威北詩,句後自有味。及讀頤北詩,初看詩關學,驅使萬卷書,下筆如飛電。(《五山堂詩話》)

伍肇齡:雲崧先生體備三長,著述宏富。所纂《皇朝武功紀盛》,道揚聖武,昭示寰區。《廿二史劄記》考辨精詳,有資史學。《叢考》、《雜記》、《文集》、《詩鈔》、《詩話》諸書裨益多聞,津逮後進。先生詩名與袁、蔣競勝一時,然不掩其經濟實學也。(《重刻趙瓯北全集序》)

诂亭恒訓:至于麟經而後,曆代史書汗牛充棟,卷帙浩繁,讀者幾難遍識。《劄記》一書,貫穿史乘,荟萃成編,俾上下數千年了如指掌。他如《從考》、《雜記》、詩鈔等類皆足廣見聞而資諷詠。至《皇朝武功紀盛》一編,其中《廟谟将略》以及地方形勢,頗為詳盡,實足為行軍考鏡之資而補史傳所不足。則瓯北之有功來學,豈淺鮮哉?(《趙瓯北全集序》)

唐友耕:陽湖《趙氏皇朝武功紀盛》見示者,歎其于當日戰伐情事,曲折如見,若身在行,中口講指畫,俾後之行軍者有所取法,其益人神智非淺!(《趙瓯北全集序》)

趙爾巽等:尤邃史學,同時袁枚、蔣士铨與翼齊名,而翼有經世之略,未盡其用。所為詩無不如人意所欲為,亦其才優也。(《清史稿》)

徐世昌:自袁、蔣、趙三家同起,舉世風靡,詩體一變,為講格律者所集矢。雲崧詩最繁富,才雄學博,不屑寄人籬下;而莊諧雜進,馳騁不羁,滋人口實。然其經意之作,大抵洞達真切,蔚然深厚。集中論詩雲:作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此言出東坡,意取象外神。羚羊眠挂角,天馬奔絕塵。其實論過高,後學未易遵。詩文随世運,無日不趨新。古疏後漸密,不切者為陳。譬如垩駕馬,将越而适秦。灞滬終南景,何與西湖春。是知興會超,亦貴肌理親。作詩必此詩,乃知真詩人。此篇見生平宗旨:曰新,曰切,曰肌理,故非徒矜浮誇藻麗者所能效颦耳。(《晚晴簃詩話》)

丁寶桢:考據之學,自我朝諸大儒出而既精且備。蓋自亭林先生為之倡,而後之踵起者,或卒畢生之精力專攻一經,或集群書之粹美博究一藝。大抵皆大含衆有,細人無間。若閻、若朱、若紀、若錢諸先生,雖起鄭、孔于今日,亦不能不畏後賢矣。其餘諸賢指不勝偻。獨瓯北趙先生長于史學,著《廿二史劄記》及《叢考雜記》等七種。向時江南刻有全集,海内承學之士奉之。(《重刻瓯北全集序》)

金毓黻:三氏皆邃于史學,錢氏著《二十二史考異》,王氏著《十七史商榷》,趙氏著《廿二史箚記》,皆統釋諸史,逐年積累而成,曆時久而後出者也……至趙氏之《廿二史箚記》則不然,趙氏意在總貫群史,得有折衷,《自序》所謂多就正史紀、傳、表、志參互勘校,至古今風會之遞變,政事之屢更,有關于治亂興衰之故者,亦随所見附著之,即此意也。蓋他人之治史者,喜以稗乘脞說為證,而趙氏則以本書證本書,或以其他正史證某一正史,蓋由清人以經證經之法,推而出之,其識見尤高人一等。統觀全書,悉由善于用綜以歸納法而得之者,趙氏可謂善于屬辭比事矣。此其治史之術,又與錢、王二氏不同者也。(《中國史學史》)

梁啟超:①乾嘉以還,考證學統一學界,其洪波自不得不及于史,則有趙翼之《廿二史劄記》,王鳴盛之《十七史商榷》,錢大昕之《二十二史考異》,洪頤煊之《諸史考異》,皆汲其流。四書體例略同,其職志皆在考證史迹,訂訛正謬。惟趙書于每代之後,常有多條胪列史中故實,再歸納法比較研究,以觀盛衰治亂之源,此其特長也。

②乾隆全盛時,所謂袁(枚)、蔣(士铨)、趙(翼)三大家者,臭腐殆不可向迩。(《清代學術概論》)

錢振锽:①瓯北詩快意出色處,千人皆廢。惟貪為考據,雜以诙諧,去中道蓋遠。滄浪以坡、谷有子路事夫子氣象,然宋人畢竟近古。

②瓯北謂竹垞老手頹唐,不知趙之頹唐十倍于朱。知彼不知己,是才人一病。(《谪星說詩》)

袁行霈:趙翼論詩崇性靈,他更重視創新,強調不囿于成法,敢于破除宗唐宗宋的門戶習氣,自信“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其詩議論精警,思想敏銳,幽默诙諧,兼雜以雄奇豪放的氣概,《論史》、《偶得》、《閑居讀書》等為其見解精辟的代表作。他的創作個性分明,即使一首小詩也旨意洞達,如《曉起》,純用白描,寫其羁旅生涯的疲憊與艱辛,卻無一絲消沉,洋溢着才情和樂觀風采,是其心靈的映現。(《中國文學史》第七章清中葉詩文詞多元發展的局面)

人際關系

輩分

關系

姓名

簡介

家世

一世祖

趙孟堙

宋末宗室。元時官曆揚州司戶、高郵州錄事、徽州司法。泰定年間遷居武進縣。

六世祖

趙敵

官曆江西道監察禦史、江西按察使,調管山西按察使。

曾祖

趙州

少有才名,久困場屋,後為塾師。

祖父

趙鬥煃

為童子師,專事研究理學。後以趙翼貴,贈翰林編修,累贈貴州分巡貴西兵備道。

伯父

趙惟厚

豪放工詩,早卒無嗣,年僅二十九。

父親

趙惟寬

以坐館授徒為生,英年早逝,年僅四十五。诰贈翰林編修,貴州分巡貴西兵備道。

母親

丁氏

邑庠生丁允猷之女。诰授太孺人。

——

元配

劉氏

廪生劉鶴鳴之女。乾隆十二年(1747)歸趙翼,時年二十七歲。诰封恭人。

繼配

程氏

文淵閣大學士程景伊之甥女。乾隆二十五年(1754)歸趙翼,時年十八歲。诘封恭人。

側室

蔣氏

乾隆三十四年(1769)于趙翼回廣西鎮安知府時歸,時年十七歲。诰封安人。

子輩

兒子

趙耆瑞

母程氏。乾隆三十一年(1766)早殇于京師。

趙廷英

母程氏。國子監生,候選同知。配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山東館陶知縣方汝謙之女。

趙廷偉

母程氏。縣學廪生。早卒。配乾隆五十一年(1786)進士、河南固始知縣謝講聘之女。

趙廷俊

母蔣氏。癝膳生,候選通判,有《侍遊草》一卷。

趙廷彥

母蔣氏。廪膳生。官常熟崇明縣教谕,長蘆候補壁運司經曆,署槍州批驗所大使。有《築山詩稿》一卷。

——

母劉氏。适乾隆二十六年(1761)進士、萬安縣知縣沈浚之子、國子監生沈景搶。

母程氏。适尤溪縣知縣金拱阗之子、庠生金恭壽。

母程氏。适甯海知州湯康業子、國子監生、候選州同湯贻憲。

母程氏。适沅陵縣丞高桂子、縣丞高德葆。]

母程氏。适乾隆十七年(1752)探花、大學士盧文紹子、國子監生盧慶錄。

母蔣氏。适颍州知府蔣維昌子、直隸候補蔣純健。

孫輩

趙桂

廷英之子。國子監生,直隸候補縣丞。

趙樾

廷英之子。早卒。

趙忠弼

廷偉之子。國子監生,嘉慶二十三年(1818)舉人,安徽婺源知縣。著有《山茶室詩稿》一卷。配乾隆二十七年(1763)舉人、浙江鄞縣知縣錢維喬之孫女。

趙起

廷偉之子。道光二十年(1840)舉人。曾組織軍隊抗擊太平軍。鹹豐十年(1860),城陷殉難。有《約園詞稿》。

趙慶齡

廷俊之子。國子監生。道光五年(1825)副榜貢生,八旗官學教習。

趙申嘉

廷俊次子。嘉慶二十一年(1816)舉人。以教職用。有《芸酉室詩文遺稿》各一卷。“毗陵後七子”之一。

親屬成員

轶事典故

玩鬧傷人

趙翼入直軍機處時,同僚中有個叫陳純祖的人和趙翼年紀差不多,兩人公務之餘經常相互扳手,比誰的力氣大。陳純祖的力氣大,經常把趙翼的手捏的通紅,讓趙翼苦不堪,一直在想如何“報複”他。一天在圓明園值班時,趙翼搬來一隻凳子,說:“我等下要閉上眼睛用凳子打人,如果你碰到凳子而受傷了,我不負責任。”大概趙翼認為如果他閉上眼的話,陳純祖定然知難而退,但是陳純祖認為趙翼肯定不敢拿凳子打他。忽然聽到咣當一聲,趙翼手上的凳子真的砸到了陳純祖的臉上,霎時間陳純祖血流滿面,昏倒在地上。趙翼大驚失色,後悔莫及,急忙把陳純祖送到郎中那裡去。所幸的是,陳純祖沒有危險。但是趙翼不輕易和别人玩鬧了。

痛失狀元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殿試時,平定大小和卓的将軍烏雅·兆惠方奏凱歸,乾隆帝給予他隆重待遇,将他派入閱卷。兆惠稱自己不懂漢文,乾隆帝谕稱各位大臣在卷上都有圈點,圈多的卷子就是好的。兆将軍發現隻有趙翼的卷子為九圈,便進呈給乾隆帝。乾隆帝一天看卷子時,發現第一份卷是江南省人趙翼的,第二卷的胡高望為浙江人,且為内閣中書;而第三卷王傑為陝西人。因此乾隆帝特召閱卷大臣,問自建朝以來陝西是否有狀元,衆大臣稱:“還沒有。”于是乾隆帝将第一卷和第三卷交換,趙翼為探花。傳胪(進行殿試後,皇帝依次唱名傳呼新晉進士進殿晉見)的時候,前三名按例出列,但隻有趙翼身上挂着朝珠。乾隆帝在殿上看見,便問傅恒緣故,傅恒便以“趙翼在軍機處行走”應對,還稱之前汪由敦應奏的文字都為趙翼所拟,乾隆帝便暗自記下趙翼之名。明日诏谕諸臣時,乾隆帝說:“趙翼文章自然上等,然而江浙地帶多狀元,少一個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但本朝尚未有狀元出自陝西,即使讓給他一個狀元,也不為過。”于是趙翼的名聲更加大了。想當初,趙翼“十二歲學為文,一日成七藝,人皆奇之”;而如今這首二十八個字的“詠茄”詩,他前後卻用了102天。這也是詩壇佳話了。

作征蘭聯

秦淮地區有一位女校書敏慧能識人,名為朱玉。嘉慶十五年(1810年),趙翼重赴鹿鳴宴時在其家做客,朱玉仰慕趙翼才華,請求他贈楹聯。當時朱玉有征蘭(謂孕得貴子)的征兆,于是趙翼大手一揮:“憐卿新種宜男草;愧我重看及第花。”一時間傳為佳話。

上一篇:庫巴

下一篇:松下幸之助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