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死回生

起死回生

道教術語
起死回生(拼音:qǐ sǐ huí shēng)是一則來源于文學作品的成語,該成語最早見于《女仙傳》。“起死回生”原義是把已死或将死的人救活。形容醫術高明;也形容手段高明。該成語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 中文名:起死回生
  • 拼音:qǐ sǐ huí shēng
  • 出處:《太平廣記·太玄女》
  • 用法:中性

詞語釋義

把快要死的人救活。形容醫術高明。也比喻把已經沒有希望的事物挽救過來。

成語出處

何香凝《回憶廖仲恺》:“要想~,隻有徹底改組國民黨。”它卻能一次又一次起死回生。

對于時人那虛弱的感情,這真有~的力量。聞一多《宮體詩的自贖》

元無名氏《博望燒屯》第一折:“此人才欺管樂,智壓孫吳,論醫起死回生,論蔔知兇定吉。”

《醒世恒言·李汧公窮邸遇俠客》:“但願你此去,改行從善,莫負相公起死回生之德。”

清李漁《閑情偶寄·頤養·療病》:“天地之間隻有貪生怕死之人,并無起死回生之藥。”

明·張岱《魯雲谷傳》:“醫不經師,方不襲古,每以劫劑肊見起死回生。”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五十八回:“寡君不幸而沾狂病,聞上國有良醫和、緩,有起死回生之術,臣特來敦請,以救寡君。”

成語典故

扁鵲是春秋戰國時期人,本名秦越人。據傳他少時曾從長桑君學醫,擅長診脈,能夠洞察内腑五髒的症結,醫術極為高明。

一次扁鵲到了虢國,聽說虢國太子暴亡不足半日,還沒有裝殓。于是他趕到宮門告訴中庶子,稱自己能夠讓太子複活。中庶子認為他所說是無稽之談,人死哪有複生的道理。扁鵲長歎說:“如果不相信我的話,可試着診視太子,應該能夠聽到他耳鳴、看見他的鼻子腫了,并且大腿及至陰部還有溫熱之感。”中庶子聞言趕快入宮禀報,虢君大驚,親自出來迎接扁鵲。

扁鵲說:“太子所得的病,就是所謂的‘屍厥’。人接受天地之間的陰陽二氣,陽主上主表,陰主下主裡,陰陽和合,身體健康;現在太子陰陽二氣失調,内外不通,上下不通,導緻太子氣脈紛亂,面色全無,失去知覺,形靜如死,其實并沒有死。”

扁鵲命弟子協助用針砭進行急救,刺太子三陽五會諸穴。不久太子果然醒了過來。扁鵲又将方劑加減,使太子坐了起來。又用湯劑調理陰陽,二十多天,太子的病就痊愈了。

這件事傳出後,人們都說扁鵲有起死回生的絕技。

上一篇:滄浪亭懷貫之

下一篇:心服口服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