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鍊蛇

赤鍊蛇

脊索動物門爬行綱動物
赤鍊蛇(學名:Dinodon rufozonatum),是蛇目遊蛇科鍊蛇屬的一種,又稱火赤鍊,鍊蛇屬于無毒蛇。是一種常生活于丘陵、山地、平原、田野村舍及水域附近的蛇。赤鍊蛇的分布較廣,屬廣布性蛇類。該蛇對濕度、溫度和環境等養殖條件的适應能力比較強,人工養殖時具有成本低、成活率高等優點。[1]赤鍊蛇為微毒蛇,遊蛇科被認為其毒腺為達氏腺(Duvernoy)。被咬後通常無激烈中毒反應。通常以傷口紅腫,皮疹,荨麻疹為主的中毒過敏表現。但過敏體質患者可能會有生命危險,切勿輕視及早就醫。赤鍊蛇全長約1米,最大可達1.5米以上。體背黑褐色。因具有60條以上的紅色窄橫紋而得名,以魚、蛙、蟾蜍、蜥蜴、蛇、鳥等為食。
    中文名:赤鍊蛇 拉丁學名:Dinodon 别名:火赤鍊、紅斑蛇、燥地火鍊、紅百節蛇、紅麻子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爬行綱 亞綱:雙孔亞綱 目:蛇目 亞目:新蛇亞目 科:遊蛇科 亞科:遊蛇亞科 族: 屬:鍊蛇屬 亞屬: 種:赤鍊蛇 亞種: 分布區域:中國大陸以及朝鮮、日本、台灣島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二名法:Dinodon rufozonatum

形态特征

赤鍊蛇全長1-1.5m。頭較寬扁,頭部黑色,枕部具紅色“∧”形斑,體背黑褐色,具多數(60以上)紅色窄橫斑,腹面灰黃色,腹鱗兩側雜以黑褐色點斑。眼較小,瞳孔直立,橢圓形。頰鱗1,常入眶;眶前鱗1(2),眶後鱗2;颞鱗2+3,上唇鱗2-3-3或3-2-3(2-2-3)式。背鱗19(21)-17(19)-15(17)行,中段平滑夫棱;腹鱗184-225;肛鱗完整,尾下鱗45-95對。

頭部略扁,呈橢圓形。吻鱗高,從背面可以看到。鼻間鱗小,前端橢圓。額鱗短,長約等于自其前緣到鼻間鱗前緣的距離。顱頂鱗長而大,長為額鱗與前額鱗之和。眼上鱗小。頰鱗狹長、入眼,下與第2、3片上唇鱗相接。上唇鱗8片。眼前鱗小,1片,不達頭背;眼後鱗2片,偶為3片。前颞鱗2片,下面一片特大;後颞鱗3片。鼻孔位于2鼻鱗之間,有瓣膜。下唇鱗10片,前颏鱗比後颏鱗大,與前4個下唇鱗相接。後颏鱗與第一腹鱗間有2對小鱗。體鱗光滑,背中央後部有數行微弱的起棱。鱗列19~17~15行。腹鱗187~207片,肛鱗單一,尾下鱗64~79對。體背面黑色,具有約70條左右狹窄的紅色橫紋;頭部鱗片黑色,有顯明的紅色邊緣。頭後部有一"丫"形紋。腹部白色,在肛門前面則散生灰黑色小點。有時尾下全呈灰黑色。此蛇屬中型蛇類,體長可達1.5米以上,體重達1000~1250克左右,最大者可達1500克。

栖息環境

生活于海拔1900米以下的丘陵、平原;常見于田野、竹林、村舍及水域附近,在村民住院内也常有發現(山區少見,城市周邊的郊區半郊區以及城裡的花園等地都有)。以樹洞、墳洞、地洞或石堆、瓦片下為窩,野外廢棄的土窯及附近多有發現。

生活習性

赤鍊蛇以蛙類、蜥蜴及魚類為食。性較兇猛,無毒。多在傍晚出來活動,屬夜行性蛇類。晚10時以後活動頻繁,白天蜷曲不動,常将頭部盤縮在身體下面。

不主動攻擊人,性懶不愛動,爬行緩慢。但在受到驚吓時行動敏捷,捕咬目标明确。遇到敵害時,先将頭部深深埋于體下,搖動尾巴警告,如警告敵害無效,會彎成S型會發起攻擊,野生個體較兇猛,一旦被抓住會亂咬,尤其喜歡咬軟的東西,有咬人不放的習性。

分布範圍

中國國内分布于江西省、浙江省、安徽省、湖南省、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湖北省、遼甯省、山東省、台灣省、河北省、雲南省、福建省、江蘇省、貴州省、陝西省、四川省、山西省、黑龍江省、河南省。

也分布于朝鮮及日本。

生長繁殖

赤鍊蛇繁殖系卵生,5~6月交配,7~8月産卵,每産7~15枚,孵化期40~50天。

保護級别

該物種已被入列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近危(NT)。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評估級别為易危(VU)。

人工飼養

喂食情況

赤鍊蛇的食欲旺盛,每隔7~8天便要攝食一次。重500克左右的蛇,每次可吞食2~3條小雜魚,多者可達5條。幾十厘米長的小幼蛇亦能吞食較大的蟾蜍。在吞食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相互咬傷或吞食現象,在食物缺乏時尤為明顯。這就要求在飼喂時,需有專人守候,有人在旁并不影響其吞食。遇有這種情況,要捏住一條蛇的頸部讓其松口,強行松開。

在喂養時,可輪換喂些水蛇、雜蛇、老鼠和泥鳅等,盡量使投餌多樣化。赤鍊蛇吞食後喜歡靜卧,此時不要驚擾它。如果受到過分驚吓,會将腹内的食物吐出來,即使吞吃了一條同類也不例外。有關赤鍊蛇經馴化後吃死食的做法和方法,前面已有祥介。此處就不贅述。

預防疾病

赤鍊蛇在适宜的環境中生存很少生病,是人工養殖的種類中死亡率較低的品種,其生命力較強,這也是人們大量養殖該蛇的主要原因。不過該蛇在冬眠後或出蟄活動後不久常伴有口腔炎的發生。應加強消毒,并及時隔離治療,以防相互傳染。蛇場、蛇窩在盛夏季節和雨季,要保持清潔和幹燥。環境濕度一旦達到85%以上時,此蛇易患黴斑病。此病對該蛇的危害性最大,不亞于肺炎的危害程度,具體的治療可參照後面的方法予以防治。

為了更好的消除和預防上述蛇病,在飼養季節蛇場内要經常打掃衛生,定期更換飲用水。避免場内、窩内過分潮濕,保證蛇場通風,并定期給予全方位徹底消毒,即連續消毒7~10天,每天早晚各1次。

飼養要點

家庭玩賞性飼養赤鍊蛇,其飼養箱以透明的塑料、玻璃或有機玻璃質的為好,便于觀賞。箱體的大小以100厘米×50厘米×(60~70)厘米為合适,上面用鐵絲網制成既通氣良好又牢固的蓋子蓋好。也可以用木箱飼養,但木箱四周要襯一層鐵絲網,以防止其将木箱鑽破逃走。

配合其喜愛陰暗潮濕的環境,可以在飼養箱中放置沉木或石塊供起躲藏,或者鋪少許苔藓保持潮濕,并提供其遊泳的水容器。箱的底層宜鋪一層5~6厘米厚的潮沙土,沙土上墊一層紙,便于清除打掃污物時更換,免得細小的污物掉在沙土中不好處理。即使這樣,沙土隔一段時間也要換上新的。箱内還要放一個陶質或瓷質的盤子或水槽,每天都要換上清水。蛇的生活是離不開水的。此外,箱内應放2~3段比蛇身粗一些的樹枝段和1~2塊破損了一半的大缽子或瓦缸,倒扣在紙上,樹段供蛇盤在上面休息和玩耍,破缸(缽)供蛇在裡面藏身隐蔽,使它生活得更舒服。

赤鍊蛇食性廣,喜歡陰暗潮濕,飼養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通風、水的清潔和提供衛生的食物,否則會得口腔潰瘍和皮膚疾病。該品種比較耐寒,室内飼養不需要加溫,有冬眠習性,此時提供隐蔽的地方供其冬眠。

開始飼養最好從幼蛇養起。養幼蛇的方法很簡單,把它關在洞養箱内,隻要每天供應新鮮的食用就行了。初生的仔蛇不吃食,因其腹中的卵黃可維持6~7天。随着卵黃等體内積蓄的營養素耗盡,經過8~12天第1次蛻皮後蛇開始進食,此時活動能力逐漸加強,開始投喂小昆蟲的幼蟲、小魚蝦及蝌蚪等活食,再經幾天之後喂一般成蛇的食物,不要每天都喂,隔3~5天喂1次就行。這以後,可投喂小青蛙、小鼠、小魚、蜥蜴和其他活昆蟲。

在飼養過程中,不要老用一種飼料飼喂,要經常調換品種,如用老鼠、魚、泥鳅、水蛇、蟾蜍、小雞等不斷輪換。為了貯備食物方便,可以馴誘蛇吃死泥鳅。所謂死泥鳅,不是病死的或不新鮮的死泥鳅,而是把活泥鳅放在開水中燙死的新鮮泥鳅。在馴誘赤鍊蛇吃死泥鳅之前,應暫停投喂其他食物。

赤鍊蛇也很喜歡吃小雞,孵雞場淘汰的雛雞也是一種上好的食料。

赤鍊蛇有食蛇的習性,因此,每個飼養箱中隻養1~2條,不宜多條混養,大蛇和小蛇、親蛇和仔蛇都不宜養在一起。

赤鍊蛇吞食食物之後喜歡靜卧,此時不要去驚擾它,如果受到驚擾,它很可能會把吃進的食物吐出來。

規範養殖

2020年9月30日,國家林草局在其官網發布《關于規範禁食野生動物分類管理範圍的通知》,對于赤鍊蛇等45種野生動物,《通知》明确要求要積極引導有關養殖戶在2020年12月底前停止養殖活動,并按有關規定完成處置工作。确需适量保留種源用于科學研究等非食用性目的的,要充分論證工作方案的可行性,并嚴格履行相關手續。

相關新聞

2012年8月,上海一碼頭出現上百條赤鍊蛇,引發船民和碼頭工人恐慌,這可能是有組織的放生活動。

上一篇:西班牙鬥牛梗

下一篇:安第斯神鹫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