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婆龍

豬婆龍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揚子鳄是我國特産動物,已頻臨滅絕。我國已經把它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1]因其生活在長江流域,故稱揚子鳄。在揚子鳄身上,至今還可以找到早先恐龍類爬行動物的許多特征。所以,人們稱揚子鳄為活化石。因此,揚子鳄對于人們研究古代爬行動物的興衰和研究古地質學和生物的進化,都有重要意義。為了使這種珍貴動物的種族能夠延續下去,中國還在安徽、浙江等地建立了揚子鳄的自然保護區和人工養殖場。
    中文名: 拉丁學名: 别名: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爬行綱 亞綱: 目:鳄目 亞目: 科:鼍科 亞科: 族: 屬:短吻鳄屬 亞屬: 種:揚子鳄 亞種: 分布區域:中國長江中下遊地區、安徽、江蘇、浙江、江西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豬婆龍 中文别名:中華鼍、中華鳄、土龍、豬婆龍 英文名:Chinese Alligator 二名法:Alligator sinensis Fauvel IUCN:極危

物種學史

它是一種現存鳄類中體型很小、行動最遲鈍、性情最溫馴的鳄類。它與美國的密西西比鳄是近親,它們的近祖所處年代可追溯到距今8千萬年前的白垩紀,遠祖所處年代則可追溯到2億年前的三疊紀。

揚子鳄是中國長江流域特有的爬行動物,有1.5億多年進化史,與恐龍屬同一時代。

形态特征

體型

揚子鳄身長1—2m,頭部扁平,吻突出,四肢粗短,前肢5指,後肢4趾,趾間有蹼爬行和遊泳都很敏捷。尾長而側扁,粗壯有力,在水裡能推動身體前進,又是攻擊和自衛的武器。它們的頭部相對較大,鱗片上具有更多顆粒狀和帶狀紋路,眼睛呈土色。體重約為36公斤。它們的頭部相對較大,鱗片上具有更多顆粒狀和帶狀紋路。揚子鳄鱗甲本質上與真皮鱗類似,而形成方式與鳥類羽毛的發生有相似之處。

器官

皮膚腺有3種:背腺、洩殖腔麝腺和下颌腺。背腺僅在胚胎或幼鳄背中線左右兩側第2行鱗片下呈對稱分布,以後出現不對稱的退化,至成體時則呈不對稱分布,因此是一種退化器官。洩殖腔麝腺和下颌腺均屬全泌腺,其功能與交配和繁殖有關。揚子鳄舌腺有簡單的單管腺和複雜的複管泡狀腺2種類型,主要分布于舌尖及舌背中線兩側的固有層内,具滑潤食物和排洩氯化鈉的功能。連續低溫孵化将抑制舌腺的發育或阻止舌腺的形成。成年揚子鳄味蕾集中分布于舌中部,而胚胎期,于孵化第48天才開始發生,除舌尖最前部外,其餘舌表面都有不同發育階段的味蕾,這可能也是一種退化現象。

揚子鳄食管上皮為複層柱狀纖毛上皮,上皮表層細胞由柱狀纖毛細胞和杯狀細胞組成,其發生與鳥類有類似之處。揚子鳄胃上皮,在胚胎期曾一度出現過杯狀細胞,随之凋亡。胃腺有2類,贲門腺及幽門腺為單管腺(少數也有分枝),胃腺為分枝管狀腺,它們均由胚胎時期的胃上皮向固有膜内陷形成。

組織化學研究表明,贲門腺和幽門腺主要由粘液細胞組成,但在腺管底部也可能具有壁細胞和主細胞;胃底腺細胞組成與哺乳類相似。相比較哺乳動物,揚子鳄小腸腸壁缺少粘膜肌層,絨毛由固有膜向腸腔突入或由上皮向固有膜内直接凹陷形成,小腸腺主要分布于十二指腸的前段,孵化第52天,小腸絨毛上皮和大腸皺襞上皮中才出現明顯的杯狀細胞。揚子鳄肝和胰細胞超微結構及其形成方式與鳥類基本一緻。揚子鳄呼吸系統中氣管和支氣管的粘膜層含有纖毛細胞、粘液細胞和基細胞3種細胞,而在胚胎期,氣管和支氣管上皮中隻能區分為亮細胞和暗細胞2種,其纖毛細胞和粘液細胞可能是在孵出後形成的。

但肺上皮中纖毛細胞在孵化第46天時已明顯形成。其肺上皮Ⅰ、Ⅱ兩型細胞、喉的組織結構及形成過程與哺乳類較相似。作者對揚子鳄胚胎外周血液研究發現,血細胞的類型和形态可明顯地分為2個時期,孵化第40天之前各型血細胞幼稚細胞所占比例大,而第40天後則幼稚細胞所占比例很小,這與其骨髓在孵化第40天之前形成相符合。揚子鳄腎髒結構與其它爬行類相似,但其近曲小管和收集管上皮細胞中不具有質膜内褶,遠曲小管上皮細胞有少量質膜内褶,這與其淡水生活相吻合。

生理

揚子鳄的組織結構特點和生理變化規律與生活習性及生活環境相适應。如發達的嗅覺、視覺和聽覺與陸上捕食、營巢等行為相适應,特殊的肺小腔結構及味蕾構造又具有适應水生生活的特點,血糖濃度的季節變化與揚子鳄的冬眠期、活動期或繁殖期的周期性交替相适應。揚子鳄胚胎學研究對于探讨揚子鳄的系統進化,确認其分類地位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和證據。

如揚子鳄胚胎早期的胃上皮出現過杯狀細胞,說明揚子鳄與較低等的兩栖類動物親緣關系甚遠;鱗甲及喉腔的形成方式等又提示我們,揚子鳄與鳥類和哺乳類均有相類似之處;背腺的發生及退化過程進一步證實了揚子鳄與密河鳄具有相當近的親緣關系,二者具有共同的祖先,但成年密河鳄仍具有兩側對稱的背腺,據此推測,揚子鳄比密河鳄可能具有更高層次的分類地位,或者說密河鳄是一種比揚子鳄更為古老的鳄類。

生活習性

揚子鳄白天隐居在河岸兩旁洞穴中,夜間出外捕食。揚子鳄具有高超的挖洞打穴的本領,頭、尾和銳利的趾爪都是它的打洞打穴工具。它的洞穴常有幾個洞口,有的在岸邊灘地蘆葦、竹林叢生之處,有的在池沼底部,地面I:有出入口、通氣口。而且還有适應各種水位高度的側洞口。洞穴内曲徑通幽、縱橫交錯,恰似一座地下迷宮。也許正是這種地下迷宮幫助它們度過了嚴寒的大冰期和寒冷的冬天,同時也幫助它們逃避了敵害而幸存下來。

揚子鳄喜靜,白天常隐居在洞穴中,夜間外出覓食。不過它有時也在白天出來活動,尤其是喜歡在洞穴附近的岸邊、沙灘上曬太陽。它常緊閉雙眼,爬伏不動處于半睡眠狀态,給人們以行動遲鈍的假象。可是,當它一旦遇到敵害或發現食物時,就會立即将粗大的尾巴用力左右甩動,迅速沉入水底躲避敵害或追捕食物。

揚子鳄的食量很大,能把吸收的營養物質大量地貯存在體内,因為它就有很強的耐饑能力,可以渡過漫長的冬眠期,因此揚子鳄可長時間不吃東西。

生長繁殖

揚子鳄為卵生,到了6月上旬,揚子鳄在水中交配,體内受精。到了7月初左右,雌鳄開始用雜草、枯枝和泥土在合适的地方建築圓形的巢穴供産卵,每巢約産卵10—30枝之間。卵産于草叢中,上覆雜草,母鳄則守護在一旁,靠自然溫度孵化,孵化期約為60天。幼鳄9月出殼。具冬眠習性。卵為灰白色,比雞蛋略大。卵上面覆蓋着厚草,此時已是夏季最炎熱的季節了,很快,部分巢材和厚草在炎熱的陽光照射下腐爛發酵,并散發出熱量,鳄卵正是利用這種熱量和陽光的熱能來進行孵化。在孵化期内母鳄經常來到巢旁守衛,大約兩個多月的時間,母鳄在巢邊聽到仔鳄的叫聲後,會馬上扒開蓋在仔鳄身體上面的覆草等,幫助仔鳄爬出巢穴,并把它們引到水池内。仔鳄體表有桔紅色的橫紋,色澤非常鮮豔,與成鳄體色有明顯的不同。

揚子鳄是中國特有的物種,在人工飼養條件下較難繁殖。在配種良好的環境中和精心飼養的條件下,揚子鳄于1980年産下了中國第一批幼鳄,成為人工飼養條件下繁殖成功的先例。揚子鳄族群安靜舒适地生活在保護區中,繁殖後代。在受到保護的情況下,其種群數量日益壯大。

栖息環境

揚子鳄喜歡栖息在湖泊、沼澤的灘地或丘陵山澗長滿亂草蓬篙的潮濕地帶。

分布範圍

揚子鳄主要分布在中國長江下遊地區的湖泊、水塘和沼澤中。

種群現狀

安徽宣城建有世界上唯一的揚子鳄保護區——宣城揚子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野生揚子鳄的數量可能不足200條,其中約有40條為成年揚子鳄。野生揚子鳄原生存在長江中下遊的廣大地區,由于人口稠密且近百年來發展較快,其栖息地不斷被開發為耕地魚塘等農業用地。揚子鳄的生存空間不斷被壓縮,直至上世紀七十年代野生揚子鳄數量以銳減至不到三百條,生存環境也被壓迫至蘇皖浙交界的狹小地帶。揚子鳄的性情較溫順,一般不會主動攻擊人。與其他動物一樣,在繁殖期脾氣暴躁時才會有攻擊傾向,但這種攻擊通常并不能對人形成實質性的傷害。

野生揚子鳄的生存環境受人為因素影響較大,特别是在繁殖期,人類活動直接對揚子鳄的産蛋造成影響。人類活動導緻其産蛋地不斷變遷,人類對其産卵巢窩的破壞也直接導緻孵化率的下降。由于揚子鳄栖息地逐漸被辟為農田魚塘,在農民捕魚的過程中容易誤抓揚子鳄,誤抓後不能被及時放歸或得不到科學養殖也會導緻揚子鳄死亡;農藥的使用間接的給揚子鳄的生存帶來威脅,往往出現野生揚子鳄誤食中毒獵物導緻死亡的現象;揚子鳄的活動給農業生産帶來破壞也導緻了居民對它的捕殺。

而民間私自進行的揚子鳄買賣對野生揚子鳄的生存構成了極大的威脅,餐飲業往往造成野生揚子鳄偷獵現象,當地居民透露前幾年依舊有人收購揚子鳄。在人口密度較高的揚子鳄栖息地,這種偷獵并不難,很多野生揚子鳄就生活在農田或魚塘周圍,揚子鳄的溫順膽小也給偷獵者帶來了可乘之機,借助一些簡單的捕魚工具就能捕獵揚子鳄。這也是野生揚子鳄數量一直在二百到三百條間徘徊波動的原因之一。

雖然已被安徽省林業廳定為鳄魚的保護地,但當地的村民仍在用這些水塘來灌溉農田、放牛、養魚、放鴨等。

在這13個指定點中,隻有10個曾報道發現過鳄魚。估計這些地區的鳄魚總數約有60隻。大的種群可由10—11隻組成,最多隻有一條雌鳄魚。

隻有兩個指定地點有揚子鳄繁殖迹象,鳄卵通常都被收揀到安徽省鳄魚養殖中心去進行孵化。

除指定點外,少數以外的地區也存在着揚子鳄。但這些地區的狀況通常比指定點還糟。

估計現今野生揚子鳄總共隻有130—150隻,而且正以每年4—6%的速度下降。

保護級别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極危(CR)

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I級

1972年中國政府将其列為國家一級保護珍稀動物

1973年聯合國将其列為瀕危種和禁運種

保護措施

在美國布朗克斯動物園人工環境中出生和長大的揚子鳄,被引入崇明東灘野外栖息地後,首次成功繁育出下一代。

2009年7月14日,正在北京出席“第23屆國際保護生物學大會”的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WCS)執行總裁John Robinson表示“這為拯救極度瀕危的揚子鳄提供了新的希望”。

該項目是在中國國家林業局和上海市林業局的領導下,由華東師範大學、WCS所屬的布朗克斯動物園、上海實業(集團)有限公司濕地公園、浙江長興揚子鳄自然保護區四家通力合作、共同實施的,香港海洋公園提供了部分經費支持。

引入揚子鳄的計劃始于1999年,當時WCS和安徽省林業廳、華東師範大學合作,在皖南開展了一個野生揚子鳄調查。皖南是中國僅存的野生揚子鳄分布區,但僅僅是揚子鳄曾經的廣闊分布區中的一小塊地方。調查發現,野生揚子鳄種群數量在不斷下降中,現有數量估計不足130隻。

在2001年召開了一次揚子鳄國際研讨會上,與會專家建議将人工繁育揚子鳄引入其栖息地。第一次引入是在2003年,安徽揚子鳄研究繁育中心将3隻人工繁育揚子鳄釋放到了宣城紅星水庫,當時那裡還有野生揚子鳄分布。

為了提高野外揚子鳄的遺傳多樣性,WCS從北美引進了12隻揚子鳄,其中布朗克斯動物園6隻,迪斯尼動物王國和聖奧古斯丁鳄魚養殖園各3隻。在這些揚子鳄中,研究人員們挑選了3隻,與浙江長興揚子鳄自然保護區提供的3隻揚子鳄一起,于2007年6月,釋放到了崇明東灘濕地。釋放之前,WCS和上海野生動物園的獸醫對它們進行了仔細的健康檢查,并為他們安裝了無線電追蹤裝置。

華東師範大學和崇明東灘濕地的監測人員發現,這些引入的揚子鳄成功地進入了冬眠,并且在第二年交配成功,在野外第一次産下16枚卵。

生态特性

由于生态環境的破壞,揚子鳄種群數量急劇下降。1973年1981年中美科學工作者聯合調查結果為:野生揚子鳄僅存數300—500條。為了拯救揚子鳄,中國政府于1982年在安徽宣城投資興建了安徽省揚子鳄繁殖研究中心。同時一些學者圍繞着揚子鳄的種群分布和數量、栖息地、食性、繁殖、冬眠、洞穴、活動規律等廣泛開展研究。陳壁輝和他的同事們對揚子鳄種群數量和分布、揚子鳄的形态學和生态學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并于1985年出版了專著《揚子鳄》。雖然早在1976年人工孵化揚子鳄就獲得成功,但人工飼養幼鳄過程中出現卵黃硬結而導緻大量幼鳄死亡的問題(仍未解決)。

陳壁輝等(1989)分析了幼鳄出生後的野外生态條件,測定了幼鳄的能量代謝,計算出幼鳄将體内卵黃全部消化完所需時間後發現,幼鳄孵出後喂食過早是幼鳄卵黃消化困難并形成硬結的原因。據此采取的措施為:一是将幼鳄孵化溫度升高至31—32℃,以加速幼鳄卵黃吸收速率;二是推遲喂食時間至幼鳄孵出後18—20天,以使卵黃完全被吸收。同時發現,孵化的前20天,濕度為95%以上,20天後降為90%左右,能提高孵化率,消滅孵化卵出現膨脹現象。

1987年揚子鳄的孵化率達95%以上,而幼鳄的死亡率僅為2.1%(1982年幼鳄死亡率為40%)。揚子鳄蛋殼外粘稠物質對防止卵脫水和外界水分過多地進入卵内,具有重要的生态學意義。若粘稠物質遭到破壞,就将降低孵化率。潘繼紅等(1988)發現,一些幼鳄的死亡是由變形杆菌引起的肝病緻死或是由枸橼酸杆菌、假單胞杆菌和變形杆菌合并感染肺而緻死的。揚子鳄繁殖研究中心的王仁平等在死亡幼鳄的胃腸中發現有大量的線蟲。因此,線蟲感染可能也是導緻幼鳄死亡原因之一。

古文考籍

早在甲骨文中就有有關鼍的記載。

春秋時代的詩歌總集《詩經》的《大雅·靈台》中,也有“鼍鼓蓬蓬”的詩句。意思是說,鼍叫起來像敲鼓一樣發出“砰、砰”的聲響。

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西晉張華的《博物志》,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等典籍中,都有有關揚子鳄的記載。

《山海經·中次九經》岷山,江水出焉,東北流注于海,其中多良黾,多産鼍。

《毛詩·文王靈台》鼍鼓逢逢。

《禮記·月令》季秋之月,伐蛟取鼍。

《說文》鼍,水蟲,似蜥蜴,長丈所,從龜單聲。

《汲冢周書·王會》會稽以鼍(注:其皮可以冠鼓)。

人工養殖

研究實驗

2003年在安徽揚子鳄自然保護區對揚子鳄的吼叫規律進行了為期一年的專題研究。在監測中,記錄了吼叫日期、吼叫時間、吼叫數和天氣情況。揚子鳄在每年的3月開始吼叫,11月停止吼叫,揚子鳄的吼叫數在不同的月份差異極顯著,其中6月揚子鳄吼叫最為頻繁,其吼叫數占全年的26.0%,繁殖期間(6—9月)揚子鳄吼叫數明顯高于非繁殖期,在每天的不同時間揚子鳄的吼叫數呈極顯著差異,存在明顯的吼叫高峰,白天吼叫多于晚上(U=12.5,P<0.05),天氣的變化對吼叫沒有影響。

分析表明,揚子鳄的吼叫與其繁殖行為關系緊密,吼叫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吸引異性,同時有保護領域的功能。2003年4月27日,将經過獸醫檢查挑選出來的兩雌一雄人工養殖的健康成年揚子鳄釋放到安徽宣城紅星揚子鳄保護點,利用無線電遙測技術測定其釋放初期4周内的活動區域,共記錄372個位點;還通過白天望遠鏡觀察和夜間燈光計數法觀察了它們的活動情況,結果顯示:3條揚子鳄經過3—14d後處于不同的穩定區域内,具領域特征,雄性個體的活動區域大于雌性,日活動區域面積的變化也大于雌性,局部環境選擇上均趨向靠近岸邊并具有茂密植被的區域。

基于150例不同胎齡的揚子鳄胚胎,将揚子鳄胚胎發育過程分成30個時期。早期胚胎主要以外部形态如體節、體曲程度、腦泡、感覺器官、附肢、鰓弓、顔面部突起、心髒、皮膚等作為分期标準;晚期胚胎主要以器官發育的組織學指标為分期依據。發現在前20個時期中,每個時期的胎齡與密河鳄的很一緻,後8個時期的胎齡與密河鳄有差異。分析認為,鳄類晚期胚胎的分期依據應增加器官發育的組織學指标,以便使不同鳄類的胚胎發育有一緻的分期标準,為鳄類發育生物學後續研究提供基礎資料。

養殖場建設

1979年在宣州夏家度建立揚子鳄養殖場,開展人工飼養繁殖研究,1982年6月建立揚子鳄保護區,1983年在保護區内設立揚子鳄繁殖研究中心,先後投資170萬元,建成小型飼養庫塘8座,分年飼養池10個,繁殖區1處,孵化、飼養、越冬系統1座。經過幾年試驗,基本成功,人工孵化成活率達95.4%,共已殖幼鳄20,000餘條,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

揚子鳄在人工飼養條件下較難繁殖。1980年中國曾繁育出第一幼鳄,成為人工飼養條件下繁殖成功的先例。浙江長興縣的揚子鳄省級自然保護區是集生态、科研、教育等于一體的多元化綜合性保護區基地。

保護區建立以來,通過采取就地保護和人工繁殖相結合的措施,使揚子鳄的種群得到較大幅度的增長,初步解除了該種瀕臨滅絕的危險。

日常管理

70年代開始了大量的保護工作。1979年在安徽宣城建立了揚子鳄繁殖研究中心,1980年成立了揚子鳄自然保護區。與此同時中國人民也對其進行了一系列的保護行動,使揚子鳄的數量有所上升。1983年的普查,發現野生揚子鳄數量僅有500條。1992年的普查發現,野生揚子鳄的數量增加到900條。揚子鳄繁殖研究中心更是取得突出成績。近幾年先後孵出幼鳄7000條,這是十分可喜的,人工繁殖的極大成功,為揚子鳄數量的恢複創造了條件。

中國對揚子鳄的保護措施主要基于法定保護和人工圈養。安徽林業廳已成功實施了圈養項目。逾5000條的鳄魚被人工飼養宣城的安徽揚子鳄繁殖研究中心(ARCCAR)。

揚子鳄的生理特征使其很耐長途運輸,所以在運輸途中不需要采取特殊的措施,不投餌料,不需要換水,如果天氣炎熱可适當澆水。可用木箱運輸,其中一面安裝透氣的鐵絲網。揚子鳄喜歡獨居,在人工養殖狀況下,密度應适當,一般每畝池塘放50條左右。若是幼鳄,放養數可提高;若是繁殖用親鳄則要降低密度。放養過密,會發生争奪打鬥傷鳄事故;放養過稀,則不能有效的利用水體。一般放養後,揚子鳄來到陌生的環境,會顯得焦躁不安,到處遊動,夜晚則更明顯,吃食較少,稍有動靜便潛伏于水下。經過1周左右便能适應新的環境。

揚子鳄人工養殖的日常管理工作主要有投餌、巡視、防病、捕捉測量。揚子鳄對餌料的要求很低,其食性較廣,魚、肉、動物内髒等均可投喂。還可以在池塘中養殖一些螺、蚌和魚類,既可利用水體,又可以減少投餌量。盡量不投喂腐爛變質的餌料,并且品種切忌單一。剛開始投餌時,揚子鳄不習慣到食台上來,且喜好夜間覓食,可在傍晚将食物投喂到食台附近,逐步過度到食台上。第二天早上檢查吃食情況,主要看有無剩餘,并作記錄。

揚子鳄攝食的時間從5月—9月,其中最旺盛的是在6月—8月,占全年攝食量的80%以上。日投餌量應嚴格控制,餌料占體重的1%即生長良好。若過度投餌,則會使其肥胖,體内積累大量脂肪塊,極易死亡,或者在越冬洞穴中死亡。因為脂肪塊在體内壓迫生殖腺,同時使其無法正常發育,導緻生殖能力下降,過度肥胖的揚子鳄在交配行為中會産生不協調的現象,使擁抱交尾無法正常進行。揚子鳄的生長速度早期較快,特别是在4歲之前,體長和體重都有大幅度增加,以後逐步減慢。揚子鳄的生長特點:0—4齡體長、體重增加幅度較大;4齡以後體長、體重增加緩慢,而體重增加比例高于體長增加比例。

疾病防治

人工養殖的揚子鳄由于發生病變而引起死亡的情況通常有以下幾種:

飽食脹死多在養殖條件過優、餌料環境較好的條件下發生,解剖發現體腔内積累大塊脂肪塊,肝、胰、腸、胃都受到壓迫。

腐皮感染而死發生外傷,如咬、砸傷後,傷口潰爛,逐步擴展,最後不治而死。

洞外越冬凍死當寒潮突然來臨或洞穴坍塌,鳄魚找不到洞穴而在戶外越冬,抵抗不了嚴寒而死亡。

内部系統發生病變而死在養殖生産中會由于消化、呼吸等各系統中的某些器官病變而導緻死亡。

在人工養殖過程中還會發現“眼疾”,即鳄魚怕下水,眼睛分泌出較多濃稠狀液體,然後發生腫脹,一般不危及生命,用氯黴素軟膏可治愈。在人工飼養管理中,如發現停止攝食、行動遲緩、頭伏地不動、腹部鼓脹、口腔充血,則有可能發生病變,應及早隔離治療。預防病害主要應保持環境衛生、經常消毒池水,拌餌投喂抗菌藥物抗病效果更好。揚子鳄應在每個生長季節進行抽查測量,如養殖數量減少,可單獨編号檢查數量;如養殖數目較多,則按塘口進行抽查測量。因其牙齒鋒利,捕捉時經常發生咬傷,所以要倍加小心,可用長口袋狀的撈海套住其頭部,将其按在地上測量體長,然後裝入袋中稱其體重。在日常養殖中,可在食台上沿不同方向标上刻度,待鳄魚爬上食台攝食時,可大概量出其長度,這種方法适用于養殖數量較多、規格整齊的塘口。

野化

據《2008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介紹,揚子鳄等瀕危物種放歸自然的工作穩步推進。揚子鳄物種得到有效保護,數量總體呈上升态勢,全國揚子鳄總數已經達到1萬多條。

從2003年6月開始,安徽省揚子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正式開始揚子鳄野外放歸。6次野外放歸讓36條揚子鳄重返大自然,其中,33條都在宣城郎溪縣高井廟林場。

野外放歸其實并不那麼簡單,需要做許多準備。王朝林表示,并不是所有人工繁殖的揚子鳄都可以進行野外放歸,“首先,我們需要選擇年輕健壯的揚子鳄,在通過獸醫學檢查後,再抽取血樣進行DNA檢測,防止近親配對。然後,我們還要在每條揚子鳄身上注入電子芯片,作為它的終身身份證。通過層層遴選的揚子鳄将被投放在野化馴養基地進行野外馴化,提高其野外生存能力”。

王朝林說,經過大約一年時間的野外馴化後,工作人員會将這些揚子鳄抓上來,裝上無線電發報機,再投放到野外放歸點。野外放歸後,安徽師範大學生命科學院将對它們進行巡護監測,通過接收無線發報機的信号,了解它們的野外生存情況。“從2003年第一次野外放歸,到目前為止,我們沒有發現有揚子鳄死亡,而且都在産卵,說明已經取得了初步成功。”王朝林高興地說。

郎溪縣保護站站長王宏根介紹說,2008年,林場劃出52畝地,完全按照揚子鳄習性需求建立了野化區,一共8口池塘,前後共投放了215條揚子鳄,到目前為止已經産下15窩蛋。2009年開始,又建了一個新野化區,也是8口池塘。2010年6月,保護區又投放240條揚子鳄進行野化。

2008年,野外放歸的揚子鳄首次産卵,一共有19枚蛋。那麼,這是否表明野外放歸已經獲得了真正成功呢?對此,王朝林表示,隻能算是初步成功,“是否成功有一定的标準,那就是放歸的揚子鳄不僅适應了野外環境,而且能定居、産卵,後代還能再長大、再繁衍。等到第一次放歸的揚子鳄孫子出生了,我們就可以說這條揚子鳄真正放歸成功了。由于雄性揚子鳄需要7年才成年,雌性則需要9年,所以,最快我們也要到2015年才知道最後的結果”。

物種價值

生态價值

揚子鳄善掘洞為巢,常築巢于水庫堤壩處,常會造成水庫洩漏,帶來一定的危害,但對于一些闆結的土壤則會起到疏松的作用,有利于植物的生長;其廢棄洞穴常為其它動物所利用。揚子鳄為肉食性種類,處于食物鍊頂級,對于維持食物鍊的平衡起到重要的作用。揚子鳄以魚、蝦、軟體動物及昆蟲為食。

研究價值

揚子鳄是中生代時期殘留下來的古老的爬行動物。據研究,鳄類的骨骼與恐龍類的骨骼有着很大的相似性,體表都被有排列整齊的鱗甲,說明鳄類與恐龍類具有一定的親緣關系。因此,研究揚子鳄對研究恐龍類的起源與演化及中生代爬行動物時代的情況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